杨虎城将军是出生于陕西蒲城县的一位著名爱国将领,他因反对内战,要求抗日,和张学良将军联袂发动了震惊中外、彪炳千秋的“西安事变”。中国的轨迹,民族的命运,斗转星移,时空转换。杨虎城将军的一生,是为和平、民主与抗战而牺牲奉献的一生。2013年是杨虎城将军诞辰120周年。杨虎城将军对于年轻人来说,属于过去的时光,但对于千秋青史,对于滚滚历史长河,他永远都是一个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历史将永远铭记杨虎城将军为国家和民族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1893年11月26日(光绪十九年十月十九),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贫民杨怀福家一名男婴呱呱坠地。母亲孙一莲抱着孩子喜不自禁。他们给男婴(长子)取名叫“长久”。关中一带有把小孩爱称为“娃”的习俗,因此,这个男孩就被乡亲们称为“久娃”,久”。“久娃子”长大参加革命后,又改名忠祥,彪(音忠),号虎臣、虎城。游历日本时用名“呼尘”。父亲杨怀福擅长木工活,后在孙镇开了一家木匠铺,抽暇常做农具和木器逢集变卖贴补家用。
杨虎城的童年是在饥荒年景和家境极度贫困中度过的。甘北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地广人稀,面朝黄土背朝天,人们“靠天”吃饭,极度贫困。1898年母亲生下弟弟,名茂三,亦名虎荣。母亲勤俭操劳家务,父亲辛勤耕耘田地,“一粥一饭当真是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杨怀福没有读过书,是个文盲,但他深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再苦再难也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识文断字。到了10岁,父亲送他到孙镇一家私塾读书。杨虎城天生聪慧,学习非常刻苦。短短的两年私塾,粗识了文字,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清末民初的陕西兵荒马乱,恰值军阀混战迭起、革命风暴云涌、各种政治势力沆瀣一气粉墨登场之际,人民流离失所,生灵涂炭。1900年,《蒲城县志》记载,天旱,大饥荒,民食野菜树皮。是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带着废黜皇帝光绪避难西安,盘剥暴敛的“恭办皇差”,名目繁多的“筹办回銮”,几乎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偌大的陕西早已容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13岁的杨虎城辍学到孙镇一家小饭铺做拉风箱和打杂的童工。自古英雄出少年,悲惨的社会境况和颠沛流离之苦,使杨虎城从小就具有抗争精神。杨虎城曾说:“饭铺也就是我少年时期获取知识的一所学校。”
清政府横征暴敛,鱼肉乡里,三秦大地,饿殍千里。据时任陕西巡抚的升允1911年奏报,为支应两宫,仅地方藩库垫银达60万两之多。在天灾人祸的沉重打击与压迫下,陕西农民纷纷破产,流离失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此诚“生死存亡之秋也”。父亲杨怀福和众乡亲无以为生,参加“哥老会”从事反对清政府的活动。不料被清政府察觉,遂以兄弟间打架出人命为由,派捕役把杨怀福抓了起来,押解到了西安。母亲焦急万分,杨虎城沉着冷静,告诉母亲他要立即去西安,既便于就近打听消息、了解案情,也可就近去狱中探望照顾父亲。不满14岁的杨虎城带着干粮和一根防狼的木棍走向200多里外的西安。
来到西安,杨虎城栖身于西安二府街的蒲城会馆,他一边给会馆做杂务、打零工,一边“饥挨饿”给位于当时吕祖庙(西安青年路西头)旁的监狱送饭。杨怀福自知凶多吉少,生离别之际,勉慰杨虎城要孝顺母亲,抚育幼弟。1908年5月31日,杨怀福不幸被清廷判处绞刑惨遭杀害,终年44岁。15岁的杨虎城悲痛欲绝,披星戴月,跋涉数百里,一步一步用独车《车将父亲的遗体从西安扶柩归葬。“晴天一尺土,雨天泥拽鞋”,泪水、汗水、血水洒满了扶灵路。非凡的少年经历,受尽了人间辛酸,培养了杨虎城有敢“把天戳了个窟窿”的胆量;历练了杨虎城为民族和民主献身“宁死不屈,把牢底坐穿”的精神和毅力。
时值农历五月,天气渐热,含辛茹苦奔丧却没有钱买棺木装殓安葬父亲,尸首也不好再停放,杨虎城英雄气短,欲哭无泪,又一次陷入悲愤之中。母亲年轻丧夫,两个幼子又在少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以后的日子将如何生计?母亲搂着杨虎城、茂三悲痛欲绝。当时村里的乡亲们都忙着麦收的准备工作,但出于对孤儿寡母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愤恨不满,纷纷放下麦收的农活,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全村老小一起出动,简单而又隆重地料理了杨怀福的后事,景象十分感人。多年以后,杨虎城依然感恩铭记,1934年杨主政陕西期间,还特意带着长子杨拯民到关押杨怀福的监狱缅怀。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