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启铜主编的《荀子(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共2册)》其书内容之广博、识见之敏锐、思想之精密、行文之浑厚,为先秦诸子所不及。尽管《论语》和《孟子》被列入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中,但它们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是无法与《荀子》相比的。《荀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哲学家荀子的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
荀子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他为“荀卿”。後因避汉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後代表人物。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临淄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後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枣庄东南)令。後失官,家居逝世。葬于兰陵。韩非和李斯均为他的入室弟子。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作排比,善用比喻。他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性恶论”,影响深远。後人所编的《荀子》一书,大部分是荀子本人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邓启铜主编的《荀子(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共2册)》共二十卷,收录文章三十二篇。其中赋篇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以民歌形式写作的《成相篇》,对後世亦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