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振声编的《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附光盘)》约244千字,分为“历尽沧桑 以艺为生”、“传艺解惑 诲人不倦”、“众家评说 享誉艺坛”三个部分,介绍了一代相声名家王长友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和教学经验,以及师友、后辈对其的评价。对于传统相声的继承、发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附光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姚振声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姚振声编的《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附光盘)》约244千字,分为“历尽沧桑 以艺为生”、“传艺解惑 诲人不倦”、“众家评说 享誉艺坛”三个部分,介绍了一代相声名家王长友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和教学经验,以及师友、后辈对其的评价。对于传统相声的继承、发扬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内容推荐 通过作者艰苦的回忆、搜集、整理、编辑终于完成了《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它总结了王长友老师的舞台表演技巧和新颖独特的教学经验以示后人。在纪念王长友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能够付梓出版,令人感到欣慰。姚振声编的《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主要内容包括:父亲是唱戏的出身、在厨艺中求学问、冥衣铺里学裱糊、在茶馆里学唱、酒旗戏鼓天桥市、王长友眼中的“天桥八大怪”等。 目录 序言 谢谢您啦(代序) 引子 上篇 历尽沧桑 以艺为生 父亲是唱戏的出身 在厨艺中求学问 冥衣铺里学裱糊 在茶馆里学唱 酒旗戏鼓天桥市 王长友眼中的“天桥八大怪” 向刘德智学相声 师承赵霭如 “串斜博”是为了吃饭 应单档走堂会 在启明茶社的日子里 三下济南府 重返天桥做“买卖” 跟孙宝才一起演双簧 撰文怀念刘宝瑞 有才之人高德明 王长友“偷”活 拨开云雾见晴天 扎根北京曲艺团 中篇 传艺解惑 诲人不倦 爱徒赵振铎 大舌头也能学好相声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李金斗天桥撂地 附:白玉为心金满斗 相声还可以这样说 相声,一杯浓酽醇香的茶 他的蛐蛐能咬猫 李金斗孝敬师爷 王长友破例收女徒 达则兼济天下 垫话是金子 不说糊涂相声 红花还需绿叶扶 要做名牌相声演员 发了霉的“包袱儿”不能要 叫卖大王拜师记 知识就是力量 贯口中的节奏 相声,语言的蒙太奇 拉弓靠膀子 说唱靠噪子 画鬼容易画人难 情动于形于声 他的手会说话 眼睛里要有戏 八位一体显奇功 一遍拆洗一遍新 对话京味相声 王长友艺谚选粹 下篇 众家评说 享誉艺坛 父亲最怕相声失传 赵振铎追忆王长友 成名不忘恩师 用事实说话 缅怀恩师王长友先生 李文华回忆王长友 谈相声大师级人物王长友先生 走访名家谈往事 后记 试读章节 王长友由于家境贫穷,在东交民巷比利时驻中国大使馆学了两年多西厨。不久,父亲由于过度的劳累和焦虑,积劳成疾,身体逐渐垮了下来,到年根底下,竟然卧床不起。父亲的病倒,犹如一座房子断了顶梁柱,不仅经济来源没有了,还要花钱治病吃药,时间不长外债累累,一家人陷入了饥寒交迫之中。1929年7月16日,父亲的病情加重,心脏跳动微弱,他预感到自己不行了。他那苦涩的双眼直勾勾地盯住围在床前的妻儿,艰难地说:“我顾不了你们啦,想办法维持生活吧……”话没说完就带着满腔的悲愤、忧愁、失望和感伤,离开了人间。在邻里的帮助下,草草地料理了后事,请人打造一具薄木棺材将父亲掩埋在野外的义冢,算是入土为安了。此时,王长友的心情十分难过,哭得像泪人似的,整日吃不好睡不安,没过多久就辞去了厨师的工作。但是还得要吃饭度日,寻找经济来源。后经人介绍便到菜市口一家冥衣铺里学裱糊手艺。这在旧社会也算是一门红火生意。冥衣铺是做什么买卖的呢?就是为祭祀死去的亲人做的各种烧的纸活儿,俗称“烧活儿”。比如,过去家里死了亲人,三天之内,便有“接三”之举(也叫“迎三”或“送三”)。按迷信的说法,人死三天,他的灵魂就被神、佛迎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作为亡人的儿女晚辈,一定要给逝去的亲人准备车马、银箱送行。无论家境贫富都要举行这个礼仪,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活动。准备的车马、银箱等物都是用纸裱糊的,接三前要到冥衣铺定做。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定做的“烧活儿”就很讲究,裱糊工人做出来的纸活儿就像精雕细刻的工艺品。比如大鞍子的轿车跟真的一般大小,由一匹大菊花青的辕马驾辕,车轮子还能转动,能把车拉着走,这就叫“落地拉”。车内还挂着里子,冬天就安玻璃窗,夏天就是纱窗凉棚。车上所有的铜活儿都要用金、银纸糊出来。另外还有四只墩箱,是粉红色的,裱糊工人在上面绘画着各种花卉图案,玲珑剔透,分外好看。此外,“金山”、“银山”、“开路鬼”、“尺头”(绸缎)四大件也一个都不能少。经济上不富裕的人家的“烧活儿”就简单多了。做的车子很小,车轱辘仅用秫秸作一圆圈,糊上一面纸,绘上车钉,粘在车上不会转动,糊一头小毛驴拉着。赶车的人就是用纸片剪一个贴在驴腿上的。做的墩箱也很小,是用所谓“蜡花纸”糊的,只有两个。 如果家里死的是妇女,那么还应再糊一头牛火化。为什么要多加一头牛呢?这也是一种迷信做法。过去认为妇女爱用水,一生糟蹋水太多,怕到阴曹地府阎王爷罚她喝脏水时,好让牛替她去喝。如果妇女是因产病死的,就再多添糊一只黄羊。 当然,不只接三时要烧纸活儿,像亡人到“五七”(三十五天)、六十天、一百天时,甚至一周年、三周年时……都要到冥衣铺里定做“烧活儿”,以示纪念。所以,冥衣铺的生意异常兴隆。 王长友在冥衣铺当学徒,很认真,也很用功。为了求得温饱要生存,没有手艺不行。他每天起早贪黑,干的活儿比别人都多,烧水、做饭、收拾门铺都是自己的事,这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真不容易。师傅们很喜欢他,因此也愿意多教几招。所以,没过多久,王长友便能和老师傅们一起承接大活儿了。比如人死后六十天,迷信说法这一天死者要在阴间过河。这时家属必须要到冥衣铺定做法船一只,金桥、银桥各一座。经过僧、道诵经后予以焚化,俗称“烧船桥”。这是个细工活儿,一般手艺做不了。然而,王长友却能跟师傅们一起把纸船做得精致细腻。如船头要画猛虎图案,船身要画莲花、荷叶,船下边要有水纹图案。船内还应有各种家具陈设,并有书房、卧室、厕所,船头有持桨的船夫和鸣锣开道的纸人。在舵房的桅杆上挂有刁斗旗帜,上书“西方正路”字样。金桥、银桥也都是用金、银纸糊的,桥上还站有执幡的金童玉女。王长友不管是绘画还是裱糊都能应对自如。P9-10 序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王长友老师离开我们近三十个年头了,但他那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却依然活在我们心中,仿佛就在眼前。我的师父是常宝堃,虽然没有正式拜王长友为师,但是从他身上学了不少东西,挖了不少“宝”。王老师是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多才多艺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我在北京西单“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学徒说相声时,就受到他的熏陶和教诲。那时,我和常宝霆、常宝华、赵春田等几个年轻演员热情高涨,学艺心切。王老师素有“相声仓库”的美誉,知道的“活”多,总希望从他那里多学点东西。王老师也从不保守,凡是知道的甚至“哏节儿”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全掏给你。说一块“活”,给买包“哈德门”或“红锡包”香烟就可以了。虽说值不了几个钱,只当交了学费,这样就能认真学习了,王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王老师是启明茶社的顶梁柱,一边演出一边抽出时间给我们说“活”,后者倒成了他的主要任务了。像《歪批三国》、《文章会》、《论捧逗》、《顺情说好话》等段子我说得比较利索和成功与王老师硬砍实凿的指点是分不开的。王老师的相声以文雅、深沉为特色。具有书卷气的“文哏”风格,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王老师台风稳健儒雅、举止文静舒缓,站在舞台上就像一位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学者,让我一生都学不完。 我早就有个设想,如果能把王长友老师这些舞台表演技巧和新颖独特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以示后人那该多好啊。通过姚振声教授和同仁们的努力,经过艰苦的回忆、搜集、整理、编辑,终于使我们梦想成真了。在纪念王长友老师诞辰100周年之际,本书能够付梓出版,令人感到欣慰。愿王长友老师九泉之下,笑口常开。 苏文茂 2012年4月9日 后记 2012年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王长友诞辰一百周年。王长友从艺多年,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培养学员的教学经验,素有“相声仓库”和“相声篓子”之称。只可惜由于当时一些原因没能把他的这些宝贵财富搜集起来。现通过王长友的晚辈和学生们的回忆,把它总结出来,由姚振声先生编撰成书以示纪念,或许对今后相声事业的发展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姚振声先生是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资深教授,同时也是北京曲艺家协会艺委会顾问,获得杰出成就艺术家称号,并被曲艺杂志社聘为特约编委。在曲艺研究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姚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与王长友老师相识,以后便成为忘年交,对王先生人品和艺术十分敬重,因此,我们特请姚教授编撰此书应是十分恰当的。在此向姚振声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还特别提出感谢的是北京曲艺家协会的领导及常宝霆、苏文茂、陈涌泉、侯耀华、王谦祥、李增瑞、马岐、王文友、康松广等表演艺术家,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具体的指导,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北京智上腾飞文化传媒公司的刘鹏、翰墨流芳书画院黄磊、北京工商大学徐以猛及赵军湘都为本书采访、整理资料、打印文稿、联系出版事宜等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使我们深受感动,致以由衷的谢意。 在此,尤其感谢辽宁金泰和集团总裁孙清博先生,他在精神上和经济上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使本书得以按时出版。 姜昆、米南阳和尤中会三位大师为本书题词,漫画大师李滨声绘制了插图,增强了本书的艺术效果,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李金斗 王文林 2012年10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