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沧浪翁苏舜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晓韧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铜山三苏”的代表,苏舜钦第一本传记式作品,且叙且议,亦歌亦诉。追随范仲淹、交友欧阳修。上溯晚唐十国乱局,下及北宋仁宗盛世!

许晓韧创作的传记文学《沧浪翁苏舜钦》以北宋“铜山三苏”代表人物苏舜钦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详述了诗人耿介率真、爱国爱家的天然秉性,“挽西昆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的文学才华,读后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洗礼。

内容推荐

早在苏轼父子出川成名之前,大宋朝就有“三苏”之谓,他们便是以文才和书作名扬天下的铜山(今属四川中江)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祖孙三人。作为“铜山三苏”代表的苏舜钦,是北宋古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与诗人梅尧臣并称“苏梅”,在文学上“挽西昆之颓波,导欧苏之前驱”;也是赵孟頫誉为的“宋代十一书家”之一,由他补写的怀素《自叙帖》乃华夏书法至宝;还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以“敢道人之所难言”的精神在北宋政坛独树一帜。其诗歌、书作、政论以及秉性,无一不为好友欧阳修所推崇。

许晓韧创作的传记文学《沧浪翁苏舜钦》是第一本苏舜钦传记,在封禅泰山、宋夏战争、庆历新政等宏大历史背景下,以苏舜钦生命历程为主线,以范仲淹诸人救弊治政为辅线,详述了苏舜钦耿介率真、爱国爱家的天然秉性,独步诗国、惊艳书坛的旷世才华,引领时代、开创未来的文化影响;再现了古邑中江的物华天宝、汉书佐酒的千年传奇、明月清风的文坛佳话;也揭开了岳阳楼傲人“四绝”、进奏院赛神蒙冤、沧浪亭千年不衰的背后秘密……

目录

沧浪之水今依然(序)

开篇

第一章 名门之后 千年之子

“官六代”

“总理”外公

封禅宝宝

第二章 蒙荫入仕 势如牛犊

蒙父荫走上仕途

以灼见一鸣惊人

信庶士敢说真话

第三章 神交先贤 弃官断仕

有才就该出来做事

学诗白居易

交友欧阳修

不当官了,考试去

第四章 进士及第 重新出发

如愿考中进士

候任也要发声

从县令做起

第五章 长安守制 戴孝进谏

喜悲交加的尴尬

在田间感悟生命

整理杜诗开一代风气

顶风声援范仲淹

第六章 国比家大 耿直建言

汉书下酒

指责皇帝隔日御殿

劝讽新丈人

力推忠义贤士

积极防御的国防观

第七章 母逝弟亡 冒丧论事

结伴而来的灾祸

南下山阳守制

第八章 参与新政 赛神蒙冤

改革派的书生意气

范仲淹,你为何畏缩循然

久仰大名的朋友

都是酒席惹的祸

想不通缘于一种担心

第九章 超然远举 沧浪明志

往南去,再往南去

苏州是个好地方

便宜买个沧浪亭

说出来就不憋屈了

在山水间领晤人生

修炼不是个简单活

第十章 曙光重现 文星陨落

滕子京勾起了他的心事

请为我湔涤冤滞

道不胜于命,命不会于时

补记

诗作

书作

尾声

附1

苏舜钦年表

附2

宋史·苏舜钦传

附3

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试读章节

两家苏姓大户是何人?

一家不用猜,地球人都知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眉州眉山(今为四川眉山)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另一家谓谁?相对眉山苏氏,其声名略显逊色,他们便是梓州铜山(今属四川中江)的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祖孙三人。

唐宋八大家,眉山苏氏占其三,人气和才华自然是名冠天下。铜山苏氏,官宦世家,公权绵延,门第家世更胜一筹。

从时间节点来看,眉山苏家自仁宗嘉祜二年(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双双进士及第,名噪京城;到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中大夫苏辙过世,天地降哀,前后历时五十六年。铜山苏家自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苏易简考取状元,拔得头筹;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京西转运使苏舜元病逝,连绵不绝七十五年。加之眉山苏家在世时受的折腾多一些,可以说在北宋初期和中叶,铜山苏家直接为时人所瞩目的时间更长一些。

苏舜钦比苏洵年长一岁,舜钦兄弟全部告别人世三年之后,东坡兄弟才刚刚出人头地,铜山苏家算是眉山苏家的前辈。苏舜钦的挚友欧阳修正是苏轼、苏辙的恩师。真可谓,从来三苏话眉山;殊不知,三苏更早在铜山。

非常遗憾的是,铜山苏家生命历程都比较短暂,像一群划过夜空的流星,虽然也光辉灿烂,相对而言,留给人们的印象并不十分深刻,产生的影响也非十分深远。苏易简享年三十九岁,苏舜元四十九岁,苏舜钦四十一岁,较之苏洵在世五十八年、苏轼六十五年、苏辙七十四年,铜山苏家可谓英年早逝、昙花一现,上天赐予他们的阳寿太短,自然来不及留下更好的诗文、更多的佳话。

铜山苏家的代表人物是苏舜钦,其诗文、书法方面的成就直到今天仍为世人所知所道,其贡献和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以致政治史上始终不可或缺。在他的故乡四川省中江县广福镇玉江河畔,一方巨大的飞来石旁,“苏公笔”至今依然挺立不倒,像他那颗赤诚之心、耿直之心,纵然雨雪霜电,始终泰然自若、直指苍天。虽然与眉山苏家代表苏轼的“全才式”、“楷模式”人物相比存在差距,但能经历近干年沧海桑田仍光耀史册,自然属于凤毛麟角、非等闲之辈了。再说,纵观历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又有几个人能与苏轼相提并论呢!

因此有人认为,要是没有后来苏轼的光芒万丈,那么苏舜钦的灿烂将会倍加耀眼。

苏舜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官宦后代,人脉好,靠山大,文才棒,从小就在首善之地流连,在官宦群中穿梭,天然地带着救世济民的禀赋。

他生性刚正耿直,身上始终有股虎气牛劲。《宋史》说他“少慷慨有大志、状貌傀伟”,内心和外表一样伟岸。

他对于人生有两大志愿,一是“奋舌说利害,以救民膏盲”(苏舜钦《舟中感怀寄馆中诸君》),将胸中经纶转化成匡世济民之策;二是“不然弃砚席,挺身赴边疆”(同前),将满腔挚情化作戍边杀敌之功。

可惜天不遂人愿,从他第一次主持县政开始,因亲人接二连三离世,他只能与官场若离若即,仕途一直跌跌撞撞、曲曲折折。所谓没有落差,就形不成气势。他的人生,长时间在平浅处迂回徘徊,即便不时掀起朵朵浪花、赢得阵阵喝彩,终究没能汇成浩瀚波澜,推动历史阔步向前。

这是他的遗憾,更是历史的不幸。

“我咋个这么不顺呢?”这句话,恐怕是他私底下反问自己最多的问题。从他以官宦子弟身份内招进入官场,到一不小心过失惹事被削籍为民,全部加起来也不过十六年时间。如果再减去中间辞官备考、为父丁忧、为母守制的日子,他真正在干部岗位上的光阴顶多七年。说实话,区区七年,对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讲,不过弹指一挥间,实在是短得不能再短了。

然而,就是在这短短的七年时间里,他坚持为民请愿、为君分忧、为文布道、为国效力,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参别人不敢参的人,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在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北宋,在文人多如牛毛、才子灿似星河的北宋,他树立了正直敢言、光明磊落、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受到了同僚的敬重、后世的景仰。

更为可贵的是,在他离岗守制、弃官备考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心系家国、情牵民君,每当重要的历史时刻,他都会挺身而出捍卫道义;每遇重大的文化事件,他都会发出自己的正直声音。正是他义无反顾地以忠尽孝,不经意间把“孝道”从“血缘之情”提升到了“家国之义”的最高层次。

熟知他的欧阳修这样评价他:“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他,一个终生建言明志的诗人。

他,一个嫉苟且如寇仇的侠客。

他,一个位卑不忘忧国的豪士。P3-6

序言

在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中,最为古老的沧浪亭当属佼佼者。历代居住过此园的名家显宦很多,但一提起沧浪亭,人们总是会想起它的最初建造者——北宋诗人苏舜钦。

庆历五年(1045年),被“削籍为民”的苏舜钦离开“心志蟠屈不开”的东京汴梁,来到“耳目清旷”的江南苏州,与吴越王近戚废弃的旧馆不期而遇。荒废的馆池,落魄的诗人,二者相遇相合之后,演绎出一段千年不绝的生命赞歌。沧浪亭自落成之日起就名动天下,且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光耀。何以至此?我以为,这与三个文人和一段历史有关。三个文人,即亭主苏舜钦,以及他的师友欧阳修、范仲淹。一段历史,即不幸夭折的庆历新政。苏舜钦,青年才俊赛神蒙冤,超然远举寄情山水,以沧浪之水濯足濯缨的自由,养护着被奸佞之人灼伤的用世之心,在他的心里,沧浪亭是正直文人的庇护所。欧阳修,一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让沧浪亭声名鹊起,不仅帮助好友消解寂寥,也在提醒世人远离尘嚣而尽享风月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在他的眼里,沧浪亭是精神思想的桃花源。范仲淹,亭的诞生昭示他救世康民蓝图的失败,有多少人追捧这寸水土就有多少人感念改革的勇气和方向,在他的情感里,沧浪亭是庆历新政的纪念碑。换而言之,沧浪亭不是一般意义的私家园林,而是以苏、欧、范为代表的诗文革新和政治革新精神的意象,苏舜钦“一人肝胆如星斗”的人格魅力则是这个意象的最美标签。

苏舜钦逝世后,沧浪亭几易其主、几经荒废、几更其名。然而,即便成为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宅第且被誉为“韩王园”,沦为明代僧入主持的“大云庵”,抑或变为明清文人们的“明道堂”、“名贤祠”,也替代不了留在世人心底的“沧浪之水”那么撩人心魄、给人力量。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著名诗人、书画家宋荦出任江苏巡抚,他深怀对苏舜钦的敬仰之情,于“野水潆洄,巨石颓仆,小山藂翳于荒烟蔓草间,人迹罕至”的地方重葺沧浪,以明代书家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重张其辉,并收集整理散落民间的苏舜钦诗文传诸时人。历经650载沧海桑田后,沧浪亭终于重新回归自我。

这位被康熙大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的宋荦,跟数百年前的苏舜钦一样,都有一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志与担当。有诗赞他“惠爱黎元,宏奖髦士。心迹双清,沧浪之水”。看得出来,作为诗人、书家的他,重新修葺沧浪亭,绝不会像一些职业官员那样,为了搞旅游开发拉动苏州经济提高GDP排名,也不是建“会所”给同僚商友办“活动中心”,更不是附庸风雅为自己粘贴历史文化的标签,而是要追求那种“胸次浩浩焉,落落焉,若游于方外”的心灵体验,同时为富甲天下的苏州百姓开辟一个精神静养之所。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良吏好官,不仅在于能富民,而且还能安民,让老百姓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去安身立命。

在《苏子美文集序》中,宋荦坦诚心迹:“我辈凭吊古迹,履其地则思其人,思其人则必慨想其生平,求其文章词翰,以仿佛其万一,盖尚友之道然耳。”与现今摩肩接踵“到此一游”的浮躁心灵不同,这是一种纯粹的凭吊怀古、追思先贤的文化情怀。透过庭园斑驳的水草残影,宋荦看到的不是潜在的商业价值,不是可资利用的文化符号,而是苏舜钦及其师友们不经意留下来的那种随缘的洒脱与坚定的抗争,那份壮怀的诗情与醒世的力量,那股“位虽卑,敢道人之所难言”的勇气,那段士人与君王共治天下的美好记忆,那个安邦定国康世济民的用世理想。说实话,缺乏人文素养的当权者是怎么也看不透山川河流、亭台楼榭所蕴藏的文化力量。

“沧浪之亭几兴废,沧浪之水今依然”。作为物质意义上的园林,沧浪亭可以荒芜塞径,可以生机盎然,可以改头换面。但潺潺的沧浪之水不会改变,苏舜钦的才华、胆识,以及那一帮庆历文人以高尚人格赋予它的文化灵魂却是永恒的。国民之魂,文以化之。魂无影,水无形,无影无形的东西更易于塑造人格、抚慰灵魂,也更易于传承世代、光耀天下。

或许,这就是后人念念不忘苏舜钦的缘由,也是沧浪亭垂名千载、终不与台榭俱毁的原因吧!

(此文原载2014年5月8日《解放军报》)

许晓韧

2014年3月22日

后记

我的故乡四川省中江县石龙乡,宋属铜山。母校广福中学即位于铜山故址,一直守护着以苏舜钦为代表的铜山文脉。铜山之北有一方水土,名唤石马,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故里。一文一武,两个蓬勃生命,虽相隔千载,却都彰显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以及隐藏其中的爱国爱乡情感。我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在这份情感的浸润下,最终实现了对苏舜钦一生的概要寻访。

寻访的过程并不顺畅。史学基础贫瘠,时间零散破碎,毫无写传经验,苏公史料之稀少更是令人始料不及。于是,繁忙的公务家事之余一分一秒积攒时间,浩瀚的书刊典籍之中一字一句搜罗信息,书店图书馆成了我最多的去处,甄别材料真伪成了常做的事情。近两年来,生怕有辱先贤的担心像把利剑一直悬在头顶,特别是随着阅读和占有资料的增加,我越发被苏公济世救民的赤子之心所感动,也越发感受到自己所知所识、所思所悟的孤寡浅薄。期间,因能力和精力所限,数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一想到苏公身上那种义无反顾、勇于担当的劲头,我就反复告诫自己:致敬先贤莫过于传承精神品质,检讨历史不必要纠缠细枝末节。最终,我以七分史实、三分推想为尺度,以释其正能量、彰其好德操为目标,坚持完成了世上第一本关于苏舜钦的简略传记。我知道,书稿十分浅陋,虽非别传戏说,亦不是纪事列传,一定存在诸多瑕疵甚至错误,所以真诚期望各路专家和师长乡亲批评指正。我期望,书稿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苏舜钦、研究苏舜钦、学习苏舜钦,并把他以及那个时代的高尚人格发扬光大。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如果说,提笔推介苏公是要表达自己对家乡和中华文化的挚爱之情,那么我还要说的是,本书从策划、创作到出版、发行,自始至终洋溢着浓浓的乡情亲情,方方面面体现着故土对游子的关心关爱。中共中江县委书记刘应刚、中江县人民政府县长彭勇,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严键,以及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叶应和局长等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德阳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调研员蒋吉华积极举荐拙作,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父老的怜子真心和人文情怀。国文传媒鲁良洪董事长最早提议我写作此书,书稿成型之后又努力挖掘潜在价值、积极谋划出版方案,每每看到他为此付出的努力,我都不由得回想起孩提时我们在石龙那条小街上追逐玩耍的情景。唐大权、杨晓依、蒋明、杨明玖、覃明、李凯等中江乡友给予我热情鼓励。妻子文霞、儿子听晨,在各自工作、学习甚为忙累的情况下,尽量不挤占我的业余时间,使我得以静心坐拥书城拜谒先贤。胞弟梁语专程到县图书馆抄录资料、侄女嘉玲想方设法借得《中江县志》寄到北京,使我千里之外领略到了故乡几千年的盛况美景。

此外,同学钟晓峰、许世利,同事钱太军、何永红也曾热心为我收集资料,中江摄影家杨河、苏州摄影家汪建耀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许晓韧

2014年初春于北京黄寺大院

书评(媒体评论)

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销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

——北宋·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又善书,酣醉落笔,人竞收以为宝。

——北宋·曾巩《苏舜钦小传》

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知古人笔意。

——北宋·黄庭坚《书草老杜诗后与黄斌老》

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的那种英雄抱负——在宋诗里恐怕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

——现代·钱锺书《宋诗选注·苏舜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