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这“生命的大流”里,要求个性的自觉(意识),岂不是梦话!然而宇宙间的“活力”,那“第三者”,普遍圆满,暗地里作不动不静的造化者,人类心灵的谐和,环境的应响,证实天地间的真理。况且“他”是活力,不流转而流转,自然显露,不着相而着相,自然映照。他在个性之中有,社会之中亦有,非个性有,非社会有,一似乎是“第三者”而非第三者。
“生命大流”的段落,不能见的,如其能见,只有世间生死的妄执,他的流转是不断的;社会现象,仍仍相因,层层衔接,不与我们一明切的对象,人生在他中间,为他所包涵,意识(觉)的广狭不论,总在他之中,猛一看来,好像是完全汩没于他之内。——不能认识他。能认识他的,必定得暂舍个性的本位。——取第三者的地位:“生命大流”本身没有段落,可以横截他一断;社会现象不可认识,有个性的应和响;心灵的动力不可见,有环境为其征象。
在镜子里看影子,虽然不是真实的……可是真实的在那里?……
“人生都是社会现象的痕迹,社会现象都是人生反映的蜃楼。”社会吞没了一切,一切都随他自流自转。我如其以要求“突出生活”的意象想侵犯“社会”的城壁,要刻画社会现象的痕迹,要……人家或者断定我是神经过敏了。
中国社会组织,有几千年惰性化的(历史学上又谓之迟缓律)经济现象做他的基础。家族生产制,及治者阶级的寇盗(帝皇)与半治者阶段的“士”之政治包括尽了一部《廿四史》。中国周围的野蛮民族,侵人中国文化,使中国屡次往后退,农业生产制渐渐发达,资本流通状态渐渐迁移,刚有些眉目,必然猛又遇着游牧民族的阻滞。历史的迟缓律因此更增其效力。最后一世纪,已经久入睡乡的中国,才嚎嚎瞳瞳由海外灯塔上得些微光,汽船上的汽笛唤醒他的痴梦,汽车上的轮机触痛他的心肺。旧的家庭生产制快打破了。旧的“士的阶段”,尤其不得不破产了。畸形的社会组织,因经济基础的动摇,尤其颠危簸荡紊乱不堪。
我的诞生地,就在这颠危簸荡的社会组织中破产的“士的阶级”之一家族里。这种最畸形的社会地位,濒于破产死灭的一种病的状态,绝对和我心灵的“内心要求”相矛盾。于是痛,苦,愁,惨,与我生以俱来。我家因社会地位的根本动摇,随着时代的潮流,真正的破产了。“穷”不是偶然的,虽然因家庭制的维系,亲戚相维持,也只如万丈波涛中的破船,其中名说是同舟共济的人,仅只能有牵衣悲泣的哀情,抱头痛哭的下策,谁救得谁呢?我母亲已经为“穷”所驱逐出宇宙之外,我父亲也只是这“穷”的遗物。我的心性,在这几几乎类似游民的无产阶级(1umpen proletariat)的社会地位中,融陶铸炼成了什么样子我也不能知道。只是那垂死的家庭制之苦痛,在几度的回光返照的时候,映射在我心里,影响于我生活,成一不可灭的影像,洞穿我的心胸,震颤我的肺肝,积一深沉的声浪,在这蜃楼海市的社会里;不久且穿透了万重疑网反射出一心苗的光焰来。
我幼时的环境完全在破产的大家族制度的反映里。大家族制最近的状态,先则震颤动摇,后则渐就模糊澌灭。我单就见闻所及以至于亲自参与的中国垂死的家庭制度之一种社会现象而论,只看见这种过程,一天天走得紧起来。好的呢,人人过一种枯寂无生意的生活。坏的呢,人人——家庭中的分子,兄弟,父子,姑嫂,叔伯,——因经济利益的冲突,家庭维系——夫妻情爱关系——的不牢固,都面面相觑戴着孔教的假面具,背地里嫉恨怨悱诅咒毒害,无所不至。“人与人的关系”已在我心中成了一绝大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昏昧极了。我心灵里虽有和谐的弦,弹不出和谐的调。……
我幼时虽有慈母的扶育怜爱;虽有江南风物,清山秀水,松江的鲈鱼,西乡的菘菜,为我营养;虽有豆棚瓜架草虫的天籁,晓风残月诗人的新意,怡悦我的性情;虽亦有耳鬓厮磨哝哝情话,亦即亦离的恋爱,安慰我的心灵;良朋密友,有情意的亲戚,温情厚意的抚恤,——现在都成一梦了。虽然如此呵!惨酷的社会,好像严厉的算术教授给了我一极难的天文学算题,闷闷的不能解决;我牢锁在心灵的监狱里。“内的要求”驱使我,——悲惨的环境,几乎没有把我变成冷酷不仁的“畸零之人”,——我决然忍心舍弃老父及兄弟姊妹亲友而西去了。
小小的院落,疏疏的闲花闲草,清早带些微霜,好像一任晓风腻拂摇移,感慨有些别意,仿佛知道,这窗中人快要离他们远去万里了。北京四年枯寂的生涯,这小小院落容我低徊俯仰,也值得留一纪念,如今眼看别离在即,旧生涯且将告一段落,我也当有以安慰这院落中的旧伴呵。可是呢。……我没离故乡之前,常州红梅阁的翠竹野花,环溪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母亲去世,一家星散,我只身由吴而鄂,由鄂而燕。黄陂铁锁龙潭的清波皓月,也曾使我低徊留恋,以至于北京南湾子头的新柳,丝丝的纤影,几番几次拂拭我的悲怀诗思。我又何独对于这小院落中奄奄的秋花格外深情呢?“自然”向不吝啬他自己的“美”,也未必更须对我卖弄,——我只须能尽量享用,印取他的“美”意,自慰偏枯悲涩的心怀,离别便离别,一切不过“如是而已”。P7-9
瞿秋白是从做记者开始走上文坛和政坛的。一九二。年秋,瞿秋白作为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联合特派住苏记者,赴“赤都”采访。一路迤逦而行,费时不少,随后又在莫斯科等地度过了两年的时光。这次“赤都”之旅,使他写出了两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也使他走上了革命者的旅程,且一度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者。
“赤都”之行带来的两部作品,就是《饿乡纪程》(又名《新俄国游记》)和《赤都心史》。 《饿乡纪程》记述“自中国至俄国”、“自非饿乡至饿乡”的铁路旅程和心路历程,《赤都心史》记录在苏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二者可谓姐妹篇。这两部散文通讯集,最早向国内真实报道了苏维埃俄国的崭新面貌和艰苦斗争,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这对于中国人民了解和认识‘‘十月革命”,对于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这两部作品在文学上也有其突出之处——它的写作手法不拘一格,熔游记、札记、短评、访谈、书信、诗歌等于一炉,并且还有不少苏俄作家作品的译文,有着极强的承载力和表现力;它的纪实性和文学性相辅相成,显示了鲜明的报告文学的特点,可以说开中国文坛报告文学之先河,成为这种新的文学样式的最早成果。
一九二三年回国以后,直到一九三五年就义,瞿秋白长期致力于党的领导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译介;他也执行过错误的政治路线,有些思想观点也存在明显的片面性。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书生性格,使他犹疑于文学和政治两个阵线,成为“脆弱的二元人物”,深受困扰。这种心理状况,当然会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心的声音》、《多余的话》就是代表。这些作品的情绪有些忧郁和自谴,但坦诚、率直,其中的自我剖析和反思,可以说至今仍有其意义。
瞿秋白毕竟是一个革命者,他散文中的杂感,具有强烈的战斗性、艺术性,犀利和畅达、曲笔和深切一如陈独秀和鲁迅。前期的此类作品有《最低问题——狗彘食人之中国》及《鞘声》、《寸铁》等,与陈独秀等人处同一战阵,有的作品就发表在某些报刊上的同一专栏,如“寸铁”、“随感录”等。后期的则有《王道诗话》、《最艺术的国家》等,直截的投刺转换成了人骨的针砭,思想性更深了一些。
瞿秋白热爱文学,他所谓“二元人物”,也指志业方面的二元——文学家、革命家。他屡屡提及自己深愿研究俄苏文学并有所创获,而且确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俄国文学史》等。他的马列主义文论具有开创性;他的大众文艺理论也独树一帜。只是限于篇幅,本书未能选收太多这方面的作品。而书中所选的他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最早研究鲁迅杂文的论文,是中国现代杂文史的重要文献。有学者指出,鲁迅的创作和瞿秋白的理论阐述,共同构成了中国杂文成熟的标志。
对于瞿秋白,我们应该、也需要了解的还很多。他在狱中自剖《多余的话》里说“告别了,这世界的一切”,但这世界人们还不该跟他永别;他在临终绝笔《致郭沫若》里勉励友人“勇猛精进”,我们正该勇猛精进。
编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具有突出的地位,这恐怕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文体以有韵无韵区分的时代,散文与韵文相对,固然得占大半壁江山;即使是到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齐备的时代,散文亦是一方重镇。近世以来,其他文学样式尤其是小说等长足发展,但散文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彩,不但有作家钟情此种文体,专事散文随笔的创作而卓成大家,即使以其他体裁创作为主的作家,也或多或少地从事过散文写作;而且由于散文体裁较为广泛的适用性,众多不以作家名世的人也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其所蕴涵的滋育我们的营养真可谓“无穷无尽”。正是为了较为系统地整理这笔宝藏,挖掘其丰富营养,我们编辑出』扳了这套丛书。 .
这套丛书计划以二十世纪初为起点,以人为单位,从我国历代散文作家中选取名家精品,汇成丛集。入选作者除专门的散文家之外,自然也包括其他作家,甚至不以作家名世的作者;与此相应,不仅选取狭义的纯粹散文作品,也选取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影响甚巨但不那么纯粹的大散文作品,从而不仅体现散文的文学价值,更体现散文创作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价值。也可以说,这是这套散文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蛮的大风景……
丛书所选各家散文的编排,或按其原集编排,或重新分辑编排,一视作者原作情况而定。选文除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一仍其旧,以见作品原貌。为了阅读的方便,对一些于今天的读者不太熟悉的专门术语等作了适当的注释。关于具体的编选情况,以及作者及其作品的情况,每一集后缀以编后语,给以简略的说明。
丛书计划分批相对集中出版,先期推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名家名作,随后向两个方向延伸,陆续成其规模,期于有所贡献。
愿广大读者襄助之;愿广大作者襄助之。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这本《瞿秋白散文》是“中华散文百家”丛书中一册,收录了瞿秋白的作品。
《瞿秋白散文》收录了《致郭沫若》;《最低问题——狗彘食人之中国》;《沈漫的狱中日记》;《一种云》;《青年的九月》;《“儿时”》;《王道诗话》;《迎头经》;《出卖灵魂的秘诀》;《最艺术的国家》;《真假董吉诃德》等作品。
这套“中华散文百家”丛书最为突出的特色——不仅是文学的,更是思想文化的;不仅关乎写作技巧,更是关乎素质养成;不仅可供了解作家作品,更可以由此体察历史洪流、社会巨变的大风景……
这本《瞿秋白散文》是其中一册,收录了瞿秋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