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小泉所著的《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一书基于作者在博士后期间所完成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学术成果,现在经过作者的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正式出版。该书以“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为考察的对象。谈到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无疑容易产生歧义。不过,作者首先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与西方哲学中的“Ontology”作了区分,把研究限定在作为中国哲学概念的“本体”问题之中。这一论域中的“本体”是中国哲学已有的概念,与之相联系,作者所作的,实际上是关于中国哲学史上的“本体”学说及其形态的考察。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与“是论”或“存在论”(ontology)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设想
第二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两个世界”
第一节 “可道”世界与“常道”世界
第二节 “可道”世界的特征
第三节 “常道”世界的特征
第四节 “两个世界”的关系
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可道”形态
第一节 “可道”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可道”的本体论研究对象
第三节 “可道”的本体论特征
第四节 “可道”形态中的有限超越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常道”形态
第一节 “常道”的本体论根源
第二节 “常道”的本体论内涵
第三节 “常道”的本体论规定
第四节 “常道”的本体论意义
第五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道德”形态
第一节 “道德”的内涵和表现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
第三节 “道德”的特征
第四节 “道德”的诠释
第六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具象表达与象征言说
第一节 具象表达
第二节 象征言说
第三节 语言的意义
第四节 中国传统哲学方法论的特征
第七章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终极关怀
第一节 终极关怀的“道德”根源
第二节 终极关怀与“道德”自觉
第三节 终极关怀与“道德”信念
第四节 终极关怀与“圣人”象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