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的最新力作。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团体推选为最优通识课。目前已出版作品逾80种,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涵盖范围包括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本书阐述了生活中有哲学,哲学中有生活的思想。全书分四辑:“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每篇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而且包涵了作者运用哲学的理念来解读与指导生活的体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有哲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傅佩荣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台湾最高文艺奖得主傅佩荣的最新力作。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大开设17年来座无虚席,受教者上万人,被大学生团体推选为最优通识课。目前已出版作品逾80种,深入浅出,擅长说理,涵盖范围包括哲学研究与入门、人生哲理、心理励志等。 本书阐述了生活中有哲学,哲学中有生活的思想。全书分四辑:“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每篇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而且包涵了作者运用哲学的理念来解读与指导生活的体悟。 内容推荐 生活中有哲学,哲学中有生活。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学。 这是本书作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对于哲学与人生关系的精辟阐述;也是本书的宗旨。本书分四辑:“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每篇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而且包涵了作者运用哲学的理念来解读与指导生活的体悟,读之如饮清茶,既能解渴,又能清心。 目录 我的生活哲学/1 第一辑 分享的喜悦 跨进哲学这扇门/3 世纪传承/10 倾囊相授/14 探索哲学经典/21 哲学没有对错,只有高低/28 生命活力靠演讲展现/35 爱智的愿望/42 面包哲学/46 第二辑 学习的畅快 老学者的学问/53 遇见大师/57 哲学家的条件/64 培养阅读,拓宽自己见识/68 阅读是为了理解/72 书海无涯,唯有人文/76 阅读的快乐/80 波伽利的歌声弥漫/84 学习“国文”经验谈/91 学习“英文”经验谈/98 第三辑 启发的丰收 米饭爱语的效应/107 温和的自闭症/112 宁可谨慎一些/116 NOWORNEVER/120 孤独中的阅读/125 哲学家与咖啡馆/129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133 一位长者之启发/140 第四辑 心得的圆满 谁来念哲学系?/147 没有失望的权利/151 学生所教我的/155 人类问题有解吗?/162 善用生命的资源/166 品格是生命具体的展示/174 生命教育纵横谈/182 试读章节 累积长期的经验,我决定在上课时少提学生应该多买书及多念书的事,并且在谈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时,特别留意不要带给他们负面的联想。“循序渐进”是人际相处的秘诀,用于师生之间也不例外。在短短的一学期十六周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就是:适应期、熟悉期、欣赏期与结束期。 适应期就是我前面谈过的约法三章。当我要求学生时,相对的也会许诺他们:好好讲课,不随便难为人,考题合理等等。不过,师生之间真正要适应的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我的做法是在下课前(三小时的课)保留半小时让学生提问。提问的方式是写条子传到讲桌上。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并且学生从小未曾习惯公开发问,所以这算是比较可行的办法。 在回答问题时,我的重点不在提供答案,而在“示范”针对各种问题的思考方法。方法比答案更重要。这也是一般所谓的“教人钓鱼比给人一条鱼更重要”。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并且往往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缺少大家认可的、共同接受的“思考方法”,最后难免沦为意识形态之争。 一方面,“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把相同的理性规则学会,再用于千差万别的人生中。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正是如此吗?台大学生在适应我的观点及方法之后,很快就由熟悉提升到欣赏了。 根据他们自设的“终身学习网站”所作的调查,我这门课被评选为“推荐第一名”。我珍惜这份肯定,自然在教学上精益求精了。 教学二十年,如果问我教书的秘诀,那么答案是:“把每一次上课都当成第一次上课。”我习惯在教室门口稍停几秒,在心中告诉自己:“这是我所上的第一堂课。”心念如此一转,精神立刻大振,进教室看到学生自然会认真教书了。 这种“第一次的哲学”可以应用在许多地方。人的生命是不能逆转的,过去的徒留回忆,未来的不可捉摸,除了眼前这一刹那,我还能把握住什么?我认真上课,固然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但是这何尝不是珍惜我自己的生命?我若错过了或浪费了这一刻,就“永远”没有补救的机会。当然,这样的想法带来沉重的压力,好像人生过于紧张与紧绷。所以,必须对人生采取有机体的、整合的观点。 P18-19 序言 我的生活哲学 我曾多次自问“今生最感恩的事”,而答案中一再出现的总有“念了哲学”这一项。我为此不仅感恩,而且快乐。学习哲学而能够快乐,在一般人心目中,恐怕是奇怪而有趣的现象,于是我经常面对的质疑是:“请问,你为什么念哲学?” 顺着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比较完整的质疑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省思: 一、我为什么念哲学? 二、我如何念哲学? 三、我念了什么哲学? 四、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 这些听起来相当严肃的问题,能否带来一些轻松的答复呢?我在写下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时,总是如此提醒自己。 我念哲学,与家里的宗教信仰有关。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年轻人在能够独立思考之前,最好在言行上遵循祖先的宗教与国家的法律。有了宗教的训诲,法律只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是,宗教直接打通生前死后的奥秘,对年轻人而言,或许是个震撼与重担,超过他所能负荷的程度。总之,我在大学联考时,所填的第一志愿是哲学系,并且是天主教所办的辅仁大学哲学系。后来因缘巧合,我教书的单位是台湾大学哲学系,至今年资将近三十年了。 那么,我如何念哲学呢?简单说来,就是“用功”二字。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大学及硕士班时,认真修学分,念完老师指定的教材,但是谈不上什么特殊心得。二是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四年苦读,使我有脱胎换骨的感受,也确定了往后的研究方向。三是回国之后的教书生涯,配合写作与演讲,出版学术性及人生哲学方面的书籍,忙得充实而自觉颇有意义。 然后,我念了什么哲学呢?我从西洋哲学入手,对希腊及中世纪较为熟悉,在题材方面则侧重宗教哲学。回国教书之后,我觉悟自己只有在中国哲学的领域中,才可能作出真正的贡献,就专心探讨儒家与道家了。这段时期,“教学相长”成为我的座右铭。我在社会上所开的哲学课程涵盖了中西哲学的大家,也使我身不由己地“比学生更用功”,以致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在解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这五部经典时,我内心的兴奋雀跃实非言语所能描述。 最后也最重要的问题是:我念哲学是为了什么?开始时很简单,因为总要学有专长才可以就业。教书安定下来之后,发现两个全新的挑战:一是文化传统如何延续及发展?二是哲学如何对大众有所助益?这两个挑战其实是一体之两面,也是我用心诠释哲学著作的原则,亦即:经典与经验相互印证。先让经典说话,但是要说现代人听得懂的话;然后要问:这些话能否付诸实践?如果不能引导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经典又有何用?换言之,我念哲学,原是为了安顿自己;在此一过程中,若能使文化理念得以阐明,并且让众多朋友也能受益,那么试问:相较于此,读书人还有更大的快乐吗? “哲学”原指“爱好智慧”,展现为一个动态的追求过程,可以逐渐接近智慧。智慧何以难求?因为它是完整而根本的觉悟,又有谁在有生之年可以抵达这样的觉悟?不但要抵达,还须付诸行动以改善生命,使自己趋于完美,如此庶几乎可以说是无怨无悔,进而乐天知命及逍遥自在,珍惜并且品味当下的每一刹那。这样的境界,绝不只是哲学家的向往,而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走在爱智之途上,我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所以特地出版此书。书分四辑,标题为:“分享的喜悦”、“学习的畅快”、“启发的丰收”、“心得的圆满”。从目录中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我的真诚告白,记录了我的学习经历与成长过程。“生活中有哲学”与“哲学中有生活”,这是我一贯的信念,也是本书《生活有哲学》的基调。读者不难想像,我是如何珍爱这本书了。 书评(媒体评论) 未经验证的生活,不值得去过。 ——苏格拉底 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到改变自己。 ——托尔斯泰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培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