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管人之学”的巨著;
这是一部“知人用人”的宝典;
这还是一番“妙会人生”的绝语。
当你腾出一些时间放松一下,回顾到我们传统文化之中,也许你会发现,在韩非的口中,所谓的“法、术、势”已经活灵活现地将管理要素呈现在你的面前;在韩非的嬉笑怒骂中,种种的用人案例早就深人到寻常中国百姓的心中,信手拈来便是一个管人经典……
如果你仍然觉得“南郭先生”有些趣味,仍然觉得“买椟还珠”有一定道理,仍然觉得“扁鹊与桓公”值得回味,那么不妨翻开这本小书,随我们重新解读历史上的韩非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关于用人的理论及应用,对于用人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千百年的体验更直接的好教材呢?
这是一部“知人用人”的宝典;
这是一本“管人之学”的巨著。
“帝王师”韩非子出生于中国思想、学术氛围最为活跃的战国末期,在社会秩序亟待整顿、君臣父子关系、复杂的社会状况下,韩非子从用人管人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局面。他认为:所谓用人,一个重要方面就暑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尽管是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他还认为用人的诀窍需要找到好机会,墨守成规的管理模式势必会被淘汰,在当今信息时代更是如此。瞬息万变的今天,昨天还正确的道理,今天看来可能就已经落后了。所以能够改变常人思维,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无疑是新时代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之一。
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管理者乔治·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和组织联邦政府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而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直接得益于他的德行修为所产生的巨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
身高6英尺2英寸的华盛顿身材伟岸,重约190磅,棕色头发,灰蓝眼睛,天庭饱满,脸上带着一些雀斑和太阳的晒痕,当他微笑时,几颗有明显缺陷的牙齿显露无遗。他的外貌呈现出习惯于受人尊重和服从,但决不傲慢自大的男人形象。
“亲切”和“谦虚”是人们对他的评价。见过他的人们经常描述他眼里不时掠过的温柔。“要平易近人”,他告诫他的军官们,“这是赢得尊重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他还教育他的军官们,“要学会宽恕别人的错误,这是你赢得别人尊重的秘诀之一。”
当华盛顿还是一位上校的时候,他率领着部队驻守在弗吉尼亚州。在选举弗吉尼亚议会的议员时,有一个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反对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同时,在关于选举问题的某一点上,华盛顿与佩恩形成了对抗。华盛顿出言不逊,冒犯了佩恩。佩恩一怒之下,将华盛顿一拳打倒在地。华盛顿的部下闻讯,群情激愤,部队马上开了过来,准备教训一下佩恩。华盛顿当场加以阻止,并劝说他们返回营地,就这样一场干戈暂时避免了。
第二天一早,华盛顿派人送给佩恩一张便条。要求他尽快赶到当地的一家小酒店来。佩恩怀着凶多吉少的心情如约到来,他猜想华盛顿一定要和他进行一场决斗,然而出乎意料,华盛顿在那里摆开了丰盛的宴席。华盛顿见佩恩到来,立即站起来迎接他,并笑着伸过手来,说道:“佩恩先生,犯错误乃人之常情,纠正错误是件光荣的事。我相信昨天是我不对,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如果你认为到此可以解决的话,那么握住我的手,让我们交个朋友吧。”华盛顿热情洋溢的话语感动了佩恩。从此以后,佩恩成为一个热烈拥护华盛顿的人。
除了平易近人,宽恕别人,华盛顿还有其他品行让人赢得了无数的尊重:他目光远大、心地光明、坚定果断而又谦逊质朴,他一生的行事为人,处处让人体会到他的谦卑、真诚和执著。他功勋卓著却不贪恋权力,即使在处于权力巅峰、统率千军万马之时,他也从来没有自我膨胀。没有任何狂妄的野心。他作风平和,踏实认真,讲话不多,但他的每一次讲话都发自内心,真挚感人,能字字句句打人人的心坎。告别政坛之后,他毅然临危受命,再度应召为国服务,却断然拒绝了总统提名,他的每一次选择都证实了他纯洁无私的人格。
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位总统,他肩负起组建联邦政府机构的责任。他心胸宽广,把美国第一流的人物都纳入他的政府。为了确立政府的威信,他力求从人的才能和品德来判断选举人才。他对各部官员的选择有两个条件:第一要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戴,第二要对人民有影响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政府内阁中的党派之争,他总是冷静地用超人的智慧加以调解,对待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论争,他希望能不带偏见地将对美国有利的观点集中起来。他不想压制别人的意见。他对别人过人的才干,毫无卑劣的嫉妒之心,他把当代最伟大的政治冢团结在自己周围,使之造福国家。他主张为人处世要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他虽然大权在握,却始终听从良知的召唤,谨慎谦卑地使用权力。后人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原来政治家还能够是这样一种形象。也正是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世人,政治和道德可以良性结合到什么程度。华盛顿犹如一座政治人格的灯塔,时刻提醒着拥有或想拥有权力的人们,不要在权力的迷宫单晕头转向。
P12-13
这是一本“管人之学”的巨著;
这是一部“知人用人”的宝典;
这还是一番“妙会人生”的绝语。
翻开当今的关于用人方面的论著,很少有超出《韩非子》所述的深度与广度的。即使是与以“权术专家”而闻名于世的马基雅维里相比,韩非先生理论的深度和大气也远超过之。而韩非却早马氏1800多年。
“帝王师”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期,那个时期仍然是中国思想、学术氛围最为活跃的阶段,政治上来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纷乱分裂的状态下,正统自居的周王朝已名存实亡,一个又一个新的霸主层出不穷;当时的社会秩序也是亟待整顿的,君臣父子关系复杂,人伦、纲常不过是知识分子们梦中的一厢情愿罢了。
韩非从用人管人的角度去思想整个局面:他认为儒家的那些人是满口道德修养的空谈,没有真才实学,不能实际地解决当前社会的难题;而在他眼中,一般百姓又是无知的,因此他认为以严厉的“法家”来治理国家是必须的,也是最能收效的。
他认为只有像他那样的以法为本和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会对国家有利,然而他也知道像他这样的法智之士,不是死于佞臣之手就是死于权臣之手,因为如果上级领导接纳了法智之士的建议去治国,一定会损害了那些人的利益,而且因着法智之士的直言,很多时候得不到君主的喜欢,他们的理想也因而得不到实现——不知道幸与不幸,他的结局确实断送在了自己的朋友兼政敌李斯的手上。
人虽死,神却存,韩非随着那一杯鸩酒在黄泉路上等候着一代又一代成功与不成功的用人英才,而他的这一本《韩非子》却还在21世纪发挥着巨大作用。
会用人、管人者方能成就大事业,这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不过,究竟怎样才是优秀的用人之道,或许就连杰克·韦尔奇大师还不能说得太明白,因为用人中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信息:制度、方式、权力……这些在人类历史上探讨了数千年的概念直到现在仍在受论于高级知识分子的书桌上、大型企业经理的讲座中或者专业学生的论文里,管好人、用好人,真的好难。
不过,有些时候,当你腾出一些时间放松一下,回顾到我们传统文化之中,也许你会发现,在韩非的口中,所谓的“法、术、势”已经活灵活现地将管理要素呈现在你的面前;在韩非的嬉笑怒骂中,种种的用人案例早就深人到寻常中国百姓的心中,信手拈来便是一个管人经典……
如果你仍然觉得“南郭先生”有些趣味,仍然觉得“买椟还珠”有一定道理,仍然觉得“扁鹊与桓公”值得回味,那么不妨翻开这本小书,随我们重新解读历史上的韩非以及他的追随者们关于用人的理论及应用,对于用人者来说,还有什么比千百年的体验更直接的好教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