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京信札--特别是关于慈禧太后和中国妇女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萨拉·康格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之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在中国亲身经历的一切,把我们带回到一段并不遥远却澎湃跌宕的历史氛围之中。全书收录了作者当时一些写给女儿、姐妹、侄女及侄子的家信,信中记录了大量感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第一辑包括两卷本法国古伯察的《中华帝国纪行》、英国弗雷德·亨利·巴尔福的《远东漫游》、美国萨拉·康格的《北京信札》和英国彼得·弗莱明的《独行中国》。这几部作品从不同层面揭示了19世纪中晚期和20世纪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本书为丛书之一。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年份

1898北京,美国公使馆,7月23日

西山,8月15日

西山,9月15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1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17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20日

1899北京,美国公使馆,1月8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月8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2月1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2月2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3月12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4月2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5月14日

北京,6月3日

西山,7月14日

西山,8月4日

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轮船,10月4日

1900日本长洲长门,4月1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4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13日~7月20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7月7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7月15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7月18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7月20日(围困期间)

北京,英国公使馆,8月7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8月13日

北京,英国公使馆,8月14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8月1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8月2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9月13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9月28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9月3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1月1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1月24曰

北京,美国公使馆,11月25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12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13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31日

1901北京,美国公使馆,1月5日

北京,公使馆内的家,2月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2月25日

在轮船上,3月2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2月20日 

1902北京,美国公使馆,3月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3月14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3月1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3月25日

北京,5月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5月1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0月3日

北京,11月13曰

1903北京,美国公使馆,1月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2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21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7月2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7月25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8月24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8月30曰

北京,美国公使馆,11月8日

北京,12月15日

1904北京,美国公使馆,1月15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2月18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4月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4月16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4月19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5月2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3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2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6月20日

北京,美国公使馆,10月25日

上海,11月12日

南京,12月6日

汉口,12月15日 

清江,上海,12月25日

1905在轮船上,1月6日

汕头至马尼拉,1月9日

在轮船上,3月14日

在“西伯利亚”号轮船上,4月17日

在“西伯利亚”号轮船上,4月28日

1906加利福利亚,帕萨迪纳,3月20日

加利福利亚,帕萨迪纳,11月4日

1907加利福利亚,帕萨迪纳,9月22日

1908结语,国丧,11月16日

试读章节

11月5日。美国海军上尉达顿带领18名海军士兵和格林炮,在中国官员的陪同下穿过京城的大街小巷,抵达美国公使馆大院。为了完成这一特殊使命,海军士兵们经过精挑细选。他们不仅相貌英俊,更重要的是,对于我们来说,他们可是来自故乡的亲人啊!海军士兵们住在公使馆的四个房间里,指挥官在办公楼里有一间办公室。其实公使馆内的各种建筑之间靠得很近,可不管怎么说这个冬天也只有在这儿度过了。

11月8日。海军士兵们不分昼夜、尽心尽力地保护着我们,机智敏捷地完成备类任务。他们纪律严明,服从命令,令我钦佩不已。

有人出了个主意,让来自八个国家保护公使馆的士兵们合个影。于是他们全都聚集到英国公使馆里。美国海军士兵去的时候还带了星条旗,而其他国家的军人都没带。八个不同国家的士兵划定站立的地方,美国军人站在中间,你看见照片上挥舞旗子的人了吗?事后那位美国军官说:“在场的人都没有反对拿国旗,我当然也不会反对。如果不让军人们拿国旗,会很伤他们的心的。”想想看,你见过这样一张照片么,八个国家的军人能够友好地肩并肩地站在异国的土地上。那么,你就看看这张照片,好好看看吧!

今天皇帝和慈禧太后会晤了前来递交国书的日本公使。

11月24日。这是我们在中国度过的第一个感恩节。以往,在京的美国人总是在美国公使馆里庆祝这个全国性的节日。所有的美国传教士和其他一些美国人都应邀来到公使馆和公使及其家人一起过节。上午11点钟,大约有70人一起唱起赞美诗,并且聆听了卫理公会的刘海澜教士所做的爱国训诫。尽管刘海澜来华已有30年并且一直勤勤恳恳地工作,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国家,依然与他的美国同胞保持着紧密联系,依然关心美国的国内大事。下午1点,56个美国人在我们家里共进了感恩节午餐。我们的房间在感恩节期间被装饰得异常漂亮,盆景、盆花、瓶花笑迎各方来客。几面大幅的美国国旗在所有的装饰中格外醒目。在美国国内时我们喜爱国旗,到了海外我们更是把它看成神圣的东西。在公使馆大门口挂着一面星条旗,它一天到晚随风起舞,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它象征着庇护、和平和善意。我们向远在大洋彼岸的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总统、我们的国家表达祝福;我们高唱着赞美诗和爱国歌曲,爱意在空中久久回荡,它将插上爱的翅膀,踏上漫长的旅程,很快到达它的目的地。出于对这个美国节日的尊敬,这一天,其他公使馆按照惯例也都升起国旗,让它们随风飘荡,直到夕阳西下。

P25-26

序言

人是健忘的。记得有位作家曾写到:历史不但会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往事如烟,尽管《北京信札》产生的年代距今不过一百多年,这段多事之秋在今天人们的脑海里早已变得模糊不清。

虽然如此,但由于作者身份特殊(美国公使夫人),能够接触到一些常人接触不到的人和事,同时又能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亲身经历的这一切,才使这本似乎无多大内涵的书信集把我们带回到一段并不遥远却澎湃跌宕的历史氛围之中,让人只觉触目惊心。于是,我们怀着一份好奇,埋头勤恳地探索,跟随作者回到20世纪初叶的中国。

信札的潜在读者主要是外国人,确切地说是不曾到过中国的美国人。作者以极大的篇幅描绘了她在中国生活、居住多年间的所见所闻。我们无法真正回溯到清末的世界,但读到作者对皇宫王府的描述,似乎见到当年清末帝王将相穷奢极欲的生活;读到关于义和团运动的描绘,就好像站在北京城墙上,耳边充盈着枪炮的轰鸣和狂野的呐喊;读到教堂、传教士及教会学校的描绘,眼前仿佛清晰地浮现出一幅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图。书中的细节,如果一件件去研究和考察,一定会引起人们对历史真实的惊叹和重新发现。

作者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特别是她又亲身经历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进京的全过程。战争、冲突给参与双方都造成了重大的心理创伤。从康格夫人的记叙中,我们看到了对这段历史的回顾,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段历史:清朝政府的风雨飘摇、官员士兵的无能以及贫民大众的愚昧无知。她的记叙和描绘有时也纠正了我们一些错误的想法。根据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八国联军侵华时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一般人都认定像焚烧翰林院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一定是他们的所为。而庚子之乱时围攻东交民巷公使馆区的是义和团,作者的记述表明是中国人自己烧毁了翰林院,因为翰林院与英国公使馆相邻,烧毁翰林院便可以打开一条通往公使馆区的通道,便于攻打外国人。在提到围攻的发起者时,书中所使用的词汇是Chinese soldiers(清军士兵)而非the Boxers(义和团拳民)。为了检验查证作者的说法,我们查阅了许多相关记载,发现作者所记属实。由此可见,即便是已经一致认同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妄下定论,必须经过多方查证才可以当作事实来接受。

作者作为公使馆工作人员的家属常年旅居海外,有着和各国人打交道的经历。难能可贵的是她能从过去的经历中吸取教训,采取较为友好的态度来对待旅居国的人民,以比较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发生在她周围的一切。如在1898年12月17日给侄女的一封信中,作者提到:外国部队驻兵在另一个国家的首都是一个罕见而可悲的景象。我们能真正意识到这种情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吗?又如在1900年12月12日致侄儿的一封信中,我们再次读到这样的话:外国人来了以后会把他们的生活强加给中国人,破坏他们的政府……尽管我们承认中国的状况已经因这些入侵而得以改善,但外国人有什么权利擅自闯入这片土地?

作者对中国人的描写,尤其是对她的仆人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她通过一个又一个事例说明中国人勤劳能干,是养蚕纺织、制造瓷器和各种手工艺品的能手,同时他们身上也折射出诚实、冷静,做事精准、井井有条等特点。作者常常将她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以及每次旅行的舒适惬意都归功于他们的努力。同时,她还选取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如公使馆内烧饭、洗衣、各处分头买煤等事,生动地刻画出仆人们的利益圈子和他们爱贪小便宜的特点,读来真实有趣。

这本信札中的不少信件涉及作者在中国游玩的经历,其中提到了一些古老而且有趣的风俗习惯以及晚清国人(尤其是女性)的服饰和饮食文化。作为外交使团的公使夫人,作者曾多次进宫,亲历了宫廷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礼节,并通过信件向家人朋友作了一定的介绍,也让我们从中了解到晚清宫闱生活的一些片段。  撇开书中闪现的一幕幕愚昧无知的历史画卷,我们总能发现一些让人欣慰的事情。这位外国公使夫人书信中的许多小故事向我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女性解放、自我意识复苏的强劲势头。例如书中提及“徐氏三姐妹”的学习,各地女子学堂的创办,教会女学生的才艺以及蒙古王妃和王公贵族的勤力办学,更典型的是书中提及当时女性报刊的创办与发行。这些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的女性运动景象。

作者在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的书信中常常流露出她与中国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以及夫人小姐们的真挚情感,尤其是与当时中国真正的统治者慈禧的交往和友谊是作者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部分。从这位公使夫人的眼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个慈禧。作为一个胜利者在华利益的代言人,她完全没有必要对一个曾有武力冲突,此时却处于被动地位的国家的皇太后极尽阿谀奉承之词。因此,有理由相信,书中对慈禧的描述绝大部分应是真实可信的。从书信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对慈禧的一种惺惺相惜的意味。

这本书就像中国清末的一幅全景图,尽管作者努力保持客观的态度,但作为一名迫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臣服的侵略国家的驻华公使夫人,对于八国列强入侵中国的事实和他们的瓜分图谋,她常常在字里行间闪烁其辞、欲盖弥彰,这就透露出作者本人在文化、教育上的优越感和自我推崇心理。

最后,感谢编辑赵育春女士,她的严谨和细致帮助我们纠正了翻译中的错误和疏漏。同时,在本书的翻译过程和校订过程中,我们还得到许多朋友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赐教。

沈春蕾

2006年6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