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编著的这本《禅说庄子(庚桑楚至乐)》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庄子》共三十三篇,“禅说庄子”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禅说庄子(庚桑楚至乐)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冯学成编著的这本《禅说庄子(庚桑楚至乐)》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此书,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庄子》共三十三篇,“禅说庄子”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 内容推荐 冯学成编著的这本《禅说庄子(庚桑楚至乐)》介绍了,在《庚桑楚》中,庄子用汪洋恣肆的文笔为我们阐述了平气顺心的养生秘法和让身心长治久安的无为法门。在《至乐》中,庄子探求何为快乐,不注重对死的思考,而更注重对生的快乐的谋取。他始终以天地之大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的小问题,所以,表现出超脱而其乐无穷的人生姿态。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目录 《庚桑楚》:平气顺心的养生秘法 第一讲 道家的根本立场 老子的嫡系传人 庚桑楚的收徒标准 大而化之方为圣 至人到哪儿都得安 道人不愿当明星 把自己变成无影人 尧舜不入道人眼 全汝形,抱汝生,绝思虑 思想与内容的关系 老子能孵天鹅蛋 第二讲 卫生之经.能抱一乎 前禅宗时期的“机锋” 识人于眉睫之间 内楗与外楗的基本功 还有个不病的吗 修道的九个基本条件 婴儿的“特异功能” 放下社会性,回归自然性 发出离心,远离祸福 第三讲 天光、灵台、宇宙、天门 天光是最纯正的智慧 不要超越自我能力的半径 庄子的“重生主义” 忧患不入,安之若命 与天地万物一体 不贪利,鬼就不会缠身 大道流淌在时空之中 第四讲 超越是非,自我解脱 原始社会的大圆满境界 无常到底是什么 摈弃二十四种精神干扰 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道家的现量与比量 让众生各得其所 顺势而为,圣人之道 《至乐》:让身心长治久安的无为法门 导读 内丹大师对此篇的独到看法 第一讲 至乐无乐.无为而无不为 人间到底有没有“至乐” 人心永远都是这样,两头跑 人们的耳目口舌之好 石崇斗富的故事 贫贱天恶,人皆恶之 富贵之人劳苦命 神仙也有神仙的忧 伍子胥的悲剧 人间里虚幻的种种追求 道家所提倡和坚守的乐 人间是非评判标准的难堪 试试用无为来定是非 生生不已与死死不已 无声无息的自然运化 第二讲 庄子对生死的系列高论 庄子的太太死了,看他是怎么说的 人生在自然中的来去轨迹 昆仑山论道的故事 坦然无怖于生死 庄子与髑髅的对话 幸福快乐的髑髅 孔子不放心颜渊外出打工 “国师”和王法中的独木桥 享受元首级别待遇的海鸟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联想 给鸟儿们演奏皇家交响乐 必须承认文化的多元性 列子问道于“百岁髑髅” 令人头痛费解的绝世妙文 生命科学中的难题 试读章节 《庚桑楚》是庄子杂篇里面很重要的一篇,在道家祖师的著-作中,在道藏里,专门有一篇叫《庚桑子》的书,单独成册。当然,这本书未必是先秦留下来的,说不准是晋代的道士搞出来的,但它也属于道家思想。 庚桑楚,是老子的徒弟,比庄子的辈分高,起码要高一辈或两辈。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这个“役”是服役,在先秦诸侯国,或先秦之后的各个朝代,老百姓都要给君主或官府服役。“役”分为兵役和劳役两种,这是对公的“役”。另外还有对私的“役”,师父与徒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后者也会给前者做一些奴仆们所做的活,当然他们是徒弟或学生而并非奴仆。成都的郭老师在火龙山庄就是这么带徒弟的,学生们吃住在一起,学习劳动也在一起。包括暨南大学张博士这样的“高级学生”在那里,一样也是早上6点起来做卫生、扫地。明辉兄到火龙山庄去过多次,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当然,你是病人不是学生,所以优待你,没让你扫地。 古代的学生要跟从老师学习,都是要“服役”的,包括孔子的学生。孔子外地的学生,大多住在他家里,而不是住在宾馆里面。学生也要帮着孔子家里做些杂活,主事的学生,比如管账的等等,孔子还要给他们发俸禄、开工资。古代的学生.跟着老师都像仆人一般。学木匠的跟着师父,除了木工活,家务都要做;学医的要跟着老师去采药、制药,什么杂活都要干.洗衣、做饭,亲如一家。只有在这么一种长期浸泡的生活中.无隔障地向师父学习技艺,特别是“学道”,才能得其门而入。 中国的“道”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求得到的啊!中国的“学道”,不是简单地学点知识文化,而是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师的语默动静中,在行住坐卧、接人待物、处理各种事务中,去感受老师在道上的功夫,进而感受大道的方方面面,从而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得以提升,更凝聚为对道的完整体验。 如今很多学佛的人,都想要拜个老师,想要亲近善知识。现在想拜个明眼的老师是不容易的,你有时间,想要去亲近老师,但老师大多没时间。现在还有哪位老和尚,能让你24小时都“泡”在他身边呢?但是古代不一样。在古代,师父与徒弟一天24小时形影不离,睡觉都在一个院落里面。当然师父有自己的房间,徒弟也有自己的房间,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块儿。徒弟要关照9币父的生活,特别是年龄大了的师父,徒弟就像仆人一样,什么活都要干,所以称为“役”。“役”,并不是一般的杂仆,是学生应尽的侍奉之道。 庚桑楚这个人“偏得老聃之道”。这里的“偏”是“独”的意思,独得了老子的“道法”。老子在中国道教里面是“太上老君”,不得了啊。老子有什么传人呢?这里告诉我们,庚桑楚是老子的传人。在《则阳》篇里,还有一位叫“柏矩”的也是老子的学生,其他的不过是参学者罢了。在《养生主》里,有“老聃死,秦失吊之”的故事,其中有老聃弟子们指责秦失,但无具体名字,从其言论来看,实俗入耳,对老子之道连气味都未沾上。再如关令尹喜,仅是据《史记》的记载,迫使老子留下五千言而已,也并不是老子的徒弟,孔子也只是参学老子。在道家典籍里,你还真查不出几个老子的传人,所以,庚桑楚还是很牛的。从庄子这里,我们知道庚桑楚是老子的嫡系传人,那就得留意看啦。P5-7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的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著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再次,是庄子的“独立性”。庄子不仅在观点上不同于其余诸子,而且很少“功利”主义。其余诸子的著作,以及两千年来文入学者的论著,似乎大部分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些文章、论著的主要目的是为帝王统治服务,这是历代中国文人的共性。北宋最有才的三个大家,苏东坡、王安石和司马光,最后都去做官了。何况现在的学者、教授?庄子却不一样,他时时刻刻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去做官,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庄子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对任何人不搞个人崇拜,其余诸子以及后来的学者,好像都在“尊”一位“师”,即使子贡这样聪明自负的人,也不敢超越夫子,一再强调“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庄子与他们很不同,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智者的形象。这种“个人崇拜”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有文化缘由的,是在我们中国很难出现“独立的知识分子”和“知识创新”的根源之一。 (二) 读庄子,对今天到底有什么意义? 首先,理解庄子的思想对真正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到近代一百年被抛弃得所剩无几。这一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浩劫主要有三场。一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有其积极意义,比如说新文化运动。但客观上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五四运动就是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那批知识分子的胜利而告终的。其实那些知识分子撰写的介绍西方的书,现在看来有的是从日本留学时看到的,有的来自上海租界出版的一些西方的东西,比较肤浅,更谈不上系统全面。但其实际效果却是确确实实地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文化大革命”,这大家当然都知道。我看到在我家园里烧了许多字画书籍。后来的多次运动,如“批林批孔”也是如此。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导致了几代人缺乏对自己民族的认同和对道德的坚守。三是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建设。这三十年建设对国家、对人民十分重要,但许多地区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十分严重,这次不是烧书,是拆城,拆文化古迹。我的家乡在浙东,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古城,现在看上去像一座“新城”。现在国内的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像“新城”,没自己的特色。大家试想,如果在欧洲的某个城市,比如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突然间把城市的大部分都拆掉重建为一座新城,大家感觉怎样?还会有人去吗?我想,如果庄子活到今天,他大概是不赞成这么做的。 其次,读《庄子》,能使我们静下心来。在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急躁,避免浮夸。我们国家因为走过弯路,现在正逢盛世,抓紧时间搞建设是应该的。要有紧迫感,不等于我们可以浮躁。内地来的一些教授,到我办公室时常常说很羡慕我,还能静下心来做点研究。其实我每天做研究的时间也少得可怜。我去国内的大学和研究所看,做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有名望的大教授基本不做研究。年前去中科院北京的一个研究所,看到一位老院士还在自己办公室写论文,惊讶之余不禁敬佩万分。我常说现在的大学和科研所里,“大和尚”都去化缘了。“小和尚”在那里念经。浮躁情绪到处可见。读读《庄子》,或许能使我们从这些忙乱、急躁、忘形、强求中静下心来,多点恬淡与智慧,少点急躁与怒气。从这条匆忙的急流中,哪怕是短暂地静下来一阵子,回归到宁静的思考和精神创造中去。 (三)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他是从禅说起的,这有他的道理。冯先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早年下乡插队,后来又坐牢,一生坎坷。他自己的说法是,所有“发达”的路都堵上了,只有那条读禅、读老庄、读古书的路是通的。其实,我看冯先生还是很幸运的。第一,他一直在“体制外”,虽然艰辛,但没有人来干扰他,使他能够潜心研究那些他喜欢的东西。钱钟书先生曾经论及过治学,“大抵学问,乃荒江野老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现代做研究的,尤其在“体制内”,谁能做到这样?所以,只有像冯先生这样的“荒江野老素心人”才能潜心写点有价值的东西。第二是冯先生在他坎坷的人生路上幸运地遇到不少高僧大德,在那特殊的时代,他才能有机会接近那些高僧大德并跟从他们学习、讨论。这些人如果现在还在世,大概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更谈不上和他们讨论深究了。第三是冯先生不善攀缘,不善交际。我记得泰戈尔讲过,“他是有福的,因为他的名望并没有比他的真实更光亮”。如果冯先生到处应酬,他哪有时间来写《禅说庄子》系列丛书?这正如庄子所说:“有人之形,无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于人,无人之情,故是非不得于身。” 我第一次读冯先生的书是他的《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碧岩录》是一本很难懂的佛学书,他居然把它讲得如此通俗易懂,我觉得很了不起。后来又读了他的《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每次看他的书,都是恨不得一下子看完。那天他给我刚写完的《禅说庄子:刻意、缮性》的打印稿,我拿到家里埋头就看。那天天气特别热,我的汗衫都湿透了,我也觉得应该去换一件,但还是舍不得放下书。他的书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这里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和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入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徐扬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