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赵匡胤(乱世枭雄开启文治盛世)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红晓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 历难

如果说少年时候的赵匡胤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见过他的人都认为他不同于常人的话,那青年时候的他更是壮硕,眉清目秀,耳垂到肩,手长过膝,细腰宽臂膀,可谓是气宇轩昂。他白日练武,晚上读书,可以说没有一刻是虚度的。家人看他如此,都心里非常的喜欢。

在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正是天下长久动乱不息的年月,各处军阀混战,使老百姓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过。

到了五代的第四代后汉隐帝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军阀王景崇在凤翔举兵叛乱,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参加了此次征讨。他们和叛军在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大战一场。在激烈的交战中,纷乱的战场上,一支利箭射中了赵弘殷的左眼,然而,赵弘殷甚是神勇,非但没有后退一步,反而更加奋勇向前,把王景崇和后蜀的联军打得大败。

因为这次战斗,赵弘殷被任命为护圣都指挥使。

一家人自然很是喜悦。喜悦之余,赵匡胤感觉自己已经长成,可在家里总是吃白饭,毫无作为,心内又产生许多苦恼。若能像父亲一样,是多么的荣耀啊!可是他又不想为谁盲目而战。

他由此产生了出去游历一番,看看天下大势,长长见识的强烈想法。俗话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嘛!何况他还学了一身的好武功呢!

这时候,他已经结婚,就跟妻子贺氏商议。然而,贺氏不同意,她不想独个儿守孤单。何况这时候的世道,兵荒马乱的,要是有个好歹,叫一个女人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想着想着就哭哭啼啼起来。

然而,他的父亲却支持他的做法,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出去历练历练,怎么会有大的作为?”

她的母亲内心虽很是不舍,但见他的父亲如此说,也不得不同意了。是啊,不历练怎么能行?即便是你读的书再多,武功练得再好,也是弱苗一棵!

赵匡胤的母亲杜夫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很快用好言好语使赵匡胤的妻子同意了丈夫的出游,并大大方方地送他上路。

杜夫人说:“儿呀,出门在外,肯定是很不容易的,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赵匡胤说:“母亲您放心吧!儿不怕吃苦,也一定会照顾好自己,也请您和父亲保重身体!”

赵匡胤背好行囊,带一条齐眉棍打马扬鞭就走了。

赵匡胤从小生活在城市里,长在军营里,还没有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这一出来,才知道天是多么高,地是多么阔,也才知道了人世的艰辛。当他看到老百姓低矮的草房、窝棚,身上穿的破烂的衣服,吃食的粗陋,饥饿的面相和一座一座新坟的时候,就忍不住心酸,老百姓怎么这么苦!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每当他见到穷苦得过不下去的人的时候,总是要拿出自己作为盘缠的银钱来周济他们。他心里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要改变这个世界,使人们都过上太平富裕的生活!

他随身带的盘缠毕竟有限,这样,他的盘缠很快就用尽了,他住在穷苦的老百姓家里,和他们一起吃野菜、喝稀汤,深深体会到了老百姓的苦和老百姓的善良,不管他走到哪里,到了哪家,即使人家再穷也会给他找些吃的。还有一位老妈妈特意给他煮了几个鸡蛋端上来,感动得他泪都出来了,心想,日后一定要作出二番事业来报答他们。

他想必须先要找一个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地方,然后才能慢慢有所作为。这时候,他已经游历到复州(今湖北天门),便去拜访了此地的军阀王彦超,想先在那里找到个事情做,他毕竟是练就了一身武功的,且从小在军营里长大。

可是王彦超见这样一个困苦的青年来拜访自己,很是不屑一顾,因为像这样的困苦青年来他这里求差事的多了。遂不愿接纳赵匡胤,像打发叫花子一样给了赵匡胤一些钱,说:“年轻人,你很有理想,只是我这里实在没有适合你的职位,很是对不住呀,你还是到别处看看吧!”

赵匡胤很是失落,本不想要这一点钱,可是自己又毫无办法,想不到第一次找事就碰了一个这样的钉子!

赵匡胤又只好上路了。

赵匡胤手中的钱很快又花光了,虽然他不像刚出来的时候那样使钱随便。此时的赵匡胤穷困潦倒,彷徨无计,有时他真想就此回家去,可是怎么能这样回去呢!他是不会甘心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承认自己是无用的。即使再苦,他也要坚持下去,他不怕吃苦!他风尘仆仆,衣衫破旧,这个他根本不在乎。他坚持用冷水洗澡,寒冬腊月大雪天也依然如斯,他意在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好几次他独自一个人行进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有小毛贼还要打劫他,然而这些小毛贼哪能被他放在眼里,他一伸手,就全把他们给打趴下了,反从他们身上搜出一些东西来以示惩戒。“若是再犯,定要你们的狗命!”

赵匡胤又来到了随州,去投奔董宗本,这董宗本原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故人。于是,董宗本便接纳了赵匡胤。这董宗本虽然并不怎么认可赵匡胤,但对他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给他什么好职位,但也像对自己儿子一样把他养在自己的家里。

董宗本家里也有一个儿子,名叫董遵诲,和赵匡胤年龄差不多,也爱好武功,志气远大,因此两人常在一起玩耍讨论,切磋技艺。这董遵诲也是年轻气盛,使的是一对方天画戟,武功很好,谈起话来仿佛未来的天地就是他一人的,加上赵匡胤当时是因穷途末路投靠他父亲的,因此这董遵诲总是不把赵匡胤放在眼里。两人虽在一起玩耍切磋,可又总是因为言语不和而吵架生气。

那时候,董遵诲总是会看到他们那个城上漂浮着一片紫色的祥云,夜里睡觉又好几次梦见一条一百多尺的大蛇于雷电交加里化成飞龙腾空而去,便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因为自己而引起的。于是,和赵匡胤说话时更是盛气凌人,用话强压赵匡胤。说赵匡胤难以和自己相提并论,说赵匡胤的意见狗屁不是。

赵匡胤当时也很年轻,心里自是很不好受,觉得在这里真是受窝囊气,于是他又打马告辞了。

P7-10

目录

1 传说出世带香

2 历难

3 救了赵京娘

4 遇到一个和尚

5 干得出色,一路上升

6 有活干就是机会

7 跟着一位好皇帝

8 关键时刻显英雄本色

9 英雄还是赵匡胤

10 再次提升

11 大业未竞身先死

12 皇位并非专为他家设

13 陈桥驿黄袍加身

14 正式登基

15 真命天子

16 李筠不服

17 赵匡胤大战李筠

18 杯酒释兵权

19 一切权力归中央所有

20 雪夜访赵普

21 借道收荆南

22 比赛吃人肉

23 少年皇帝孟昶

24 宋蜀大战之前

25 破梦入剑门

26 孟昶递降表

27 蜀地大乱

28 大力平乱

29 孟昶的结局

30 赵匡胤的奖惩

31 北汉遭变

32 亲征北汉

33 淫乱荒唐的南汉

34 用兵南汉

35 利剑穿豆腐

36 国主李煜

37 一味避让谦退

38 巧除绊脚石

39 兵发南唐

40 刀切皇甫继勋

41 两说赵匡胤

42 卢多逊一箭双雕

43 攻破金陵

44 李煜进中原

45 赵匡胤溺爱赵光义

46 迁都洛阳

47 不明不白暴卒

48 狗急跳墙

49 提升与残杀

50 所谓的金匮之盟

51 秘密立下一块碑

52 文人贪污腐败也要杀

53 预防贪污

54 以身作则

55 皇帝的影响力

56 驭将之术

57 结尾

序言

看到红晓关于赵匡胤的长篇小说,我颇有感慨。

红晓走着与他的许多同龄人不同的道路。

红晓在一条不宽不长名气却大的河流旁长大,河的名字叫颍水。这条河哺育出许由、韩非、张良、徐庶、司马徽、晁错、褚遂良等文人高士。在颍水边长大的红晓,细胞里浸润着文学。

从红晓的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我的影子。混迹于坷垃堆,成长于庄稼棵,没想着咋捞钱,不考虑过日子,一门心思迷恋于文学,被左邻右舍目为“圣人蛋”,一样。甚至在自己喜欢的姑娘面前总是显得手足无措,晕晕乎乎,也一样。

也有不同处。红晓比我更痴迷,更有牺牲精神。家境并不宽裕的他,自费跑到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和《人民文学》举办的创作班学习。红晓性格比我开放。我的学习对象主要是书本,从不主动找老师求教。红晓刚写了两篇小东西,就从偏僻的禹州乡村跑到许昌来找我求教。其实,我就是比红晓走上文学之路早一些,就我那两把刷子,哪敢当人家老师?后来,红晓又拜访了《原野》杂志的执行主编路铁老师。再后来,他又投到大名鼎鼎的刘震云老师名下。应该说,投师还是能走捷径的。我是平稳前进,红晓是跳跃式上升。

红晓已写了四部长篇,编了两部文集,其中《父爱如山》在全国有较大影响。

红晓选赵匡胤来写,是很有眼光的。

赵匡胤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二百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混战的局面,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有了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藩镇权势过大。他们建立独立王国,甚至犯上作乱。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权三个方面削弱藩镇,以达到强干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他通过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擅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政治艺术的运用”。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赵匡胤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巅峰。赵匡胤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通过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人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赵匡胤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赵匡胤不轻易杀人。他黄袍加身之后,对前朝的残渣余孽并不斩草除根。我认为这是政治手段,是为了不激化矛盾,免得与他同样想当皇帝的人以复仇为借口来讨伐他。但不管怎么说,他因此落下了一个好名声。范仲淹就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赵匡胤的成才之路给我们以启示。他虽是“官二代”,却并不“拼爹”,而是靠个人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从士卒走到皇帝的宝座上。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这种人格魅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红晓写赵匡胤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红晓写的是历史传记小说。历史传记小说的写法,存在互相抵捂的意见。但我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说法也许能为大家所接受。如果大事也虚了,只有人名是真的,恐怕说是历史小说就有些勉强。如果细微的地方都要求真实,那就无法写成小说了。红晓也是遵循这一原则来写的。这就需要:首先掌握大量历史资料,其次考虑怎样把互不关联的碎片联缀起来,把那些概括叙述具体化起来,以使读者在愉悦阅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作品中有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幼年赵匡胤驯马的细节:“小香孩儿和那马穿过城门的时候,由于那马又高又大,且不是正身过去的,而是斜着跑了进去,这样刚好就让小香孩儿的头撞到了门角上。那马来得极其猛烈,把小香孩儿一下子撞飞了出去。他的父亲在远处一下把眼睁圆了,大张着嘴再也合不拢了。一些人也闭上了眼睛。想那活泼乱蹦的小香孩儿这下定是完了。不想,那小香孩儿增地又从地上跳了起来,以极快的速度追上了那马,一个筋斗翻了上去。”这里把小匡胤的勇敢机灵写得活灵活现。小匡胤读书读到长平之战的时候,看到白起将四十万赵国俘虏全部坑杀了,当即跑到离他们家不远的一座供有白起的庙里,把白起的塑像扔了出来。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小匡胤的嫉恶如仇和心地善良。陈桥兵变前夕,赵匡胤在街上听到别人说他就要当皇帝的传言,禁不住对家人说了这事。正在厨房做饭的小妹妹,吓得大哭,提了擀面杖跑出来,照定哥哥赵匡胤的身上就抡,哭道:“大男人在外面干大事,干什么由你们自己来决定,跑回来吓唬我们妇女干什么?”写出了小姑娘的少不更事,也写出了兄妹间的亲密关系,折射出男尊女卑的世态。这些描写虽是作者虚构或加工的,但合情合理,使人感到真实。

史料中是不做具体心理描写的。史料要求的是真实性,人物自己心里想的没有说出来,如果作者具体描写,缺乏资料来源,就显得不真实了。但小说需要写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心理描写就是不可缺少的了。《赵匡胤》中的一些心理描写是很细腻的。如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心想,如果自己能够当皇帝,自己的宏图大业就会实现得更快一些,就会更有利于天下,有利于百姓。柴荣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好皇帝,并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自己打心眼里敬重这位大哥。然而,如今柴荣死了,他的儿子就未必能够当个像他那样的好皇帝。何况他的儿子如今才七岁,能干成个什么事?这段思想活动写出了赵匡胤的矛盾心理,写出了他想当皇帝,并非全是为自己着想。再如:赵匡胤想出去游历一番,跟妻子贺氏商议。然而,贺氏不同意,她不想独个儿守孤单。“何况这时候的世道,兵荒马乱的,要是有个好歹,叫我一个女人家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写出一个女人对丈夫及自己命运的担心。

红晓既向书本学习语言,也向生活学习语言,他的语言生动形象、雅俗共赏。如小标题中的“出师未竟身先死”、“利剑穿豆腐”、“狗急跳墙”等就运用了不同风格的语汇。第一个化用杜甫诗句;后两个是民间俗语,运用比喻。文中例子如:“京娘见他死拧……”韩通性格“一根筋”。这里的“死拧”、“一根筋”都是朴实灵动的群众语言。赵匡胤对待手下“像一个妈生的似的”。陈桥兵变后,街上有几个无赖,想浑水摸鱼,抢劫财物,不料,“就如光头上长虱子一样”,当即被逮捕。这些比喻都很贴切。赵匡胤在祭祀时间内,要求京都内外保持好的秩序,这个时期是严打、整顿时期。这里的“严打”使用时髦语言,使人便于理解,风趣幽默。

读史料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但阅读这样的小说,则使人感到兴味盎然。红晓写的《赵匡胤》会成为广大读者喜爱的好书!

贾凤翔

内容推荐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憋屈”的王朝:辽、夏、金、元时刻威胁着宋朝的安危,甚至连大宋皇帝都被金人掳去,宋朝只能通过向他们纳贡来乞求和平。赵匡胤本人绝不是一个文弱的人,那么他在建立宋朝的过程中究竟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这个战功赫赫的开国皇帝,最终竟然选择让一批文人来领导自己的王朝?《赵匡胤:乱世枭雄开启文治盛世》这本书是一部关于赵匡胤成长历程的书,作者陈红晓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笔法,向读者详细地讲述了赵匡胤的成长经历,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一代帝王的艰难“创业”路,体会赵匡胤选择文官主政的良苦用心。

编辑推荐

新时代,一代帝王赵匡胤传记典藏本!

陈红晓编著的《赵匡胤:乱世枭雄开启文治盛世》以历史为依据,采用故事的手法,将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在轻松的文笔中向读者讲述五代末期北宋初期那段跌宕起伏的故事,故事以赵匡胤为主角,又不仅仅围绕赵匡胤,书中所展现的是整个时代的面貌,是赵匡胤心怀天下的气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