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典籍》是作者阎立新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以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为依据,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典籍的基本内容,展示了典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作用,其语言生动准确,所叙内容高屋建瓴,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修养,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引导和开拓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代典籍/中华文化百科 |
分类 | |
作者 | 阎立新 |
出版社 | 辽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典籍》是作者阎立新在多年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以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为依据,详细介绍了中国历代典籍的基本内容,展示了典籍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作用,其语言生动准确,所叙内容高屋建瓴,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修养,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引导和开拓意义。 内容推荐 建国以来,学术界也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方面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专业性太强,难以做到普及。有鉴于此,这本小册子编写的目的,就是打算通过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写作方法,把深奥的学问从学者的象牙塔中请出来,为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服务。 阎立新所著的《中国历代典籍》共介绍了25部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上自《尚书》,下至《清史稿》,每篇都介绍了作者、成书背景、基本内容和史料价值等情况。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目录 引言 一、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部史书——《尚书》 1.曲折的经历 2.篇目和内容 3.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4.注释和版本 二、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 1.孔子与《春秋》 2.体例及内容 3.《春秋》三传 三、商周以来史界的革命——《左传》 1.众说不一的作者 2.反映春秋霸主嬗变的历史 3.文史价值并重 4.注释 5.与《春秋》的关系 四、用对话形式写成的历史著作——《国语》 1.左丘明与《国语》 2.内容 3.史料价值 4.注释和版本 五、一部游士演说的战国杂史——《战国策》 1.游士与《战国策》 2.战国诸雄的斗争史 3.文学价值很高的战国史料 4.补注及版本 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1.勤勉好学,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2.宏篇巨著,贯通古今的《史记》 3.文化史的丰碑,瑕不掩瑜 4.《史记》的注本和版本 七、断代为史的先驱——《汉书》 1.班固、班昭兄妹与《汉书》 2.篇目和内容 3.价值 4.注本和版本 八、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著名史书——《后汉书》 1.博学多才的史学家范哗 2.篇目和内容 3.价值 4.注本和版本 九、我国现存最早用纸抄写的书——《三国志》 1.陈寿与《三国志》 2.篇目和内容 3.后人的评价 4.注本和版本 5.残卷的发现 十、一部包含唐太宗心血的史书——《晋书》 1.房玄龄等人与《晋书》 2.篇目和内容 3.两晋和十六国的珍贵史料 4.补注和版本 十一、由八部史书删节而成的南北朝史——《南史》和《北史》 1.李延寿父子与《南史》和《北史》 2.《南史》和《北史》的篇目和内容 3.二史的得与失 4.二史的补注和版本 十二、一部衰而复兴的唐史——《旧唐书》 1.乱世成书 2.篇目及内容 3.丰富而详细的唐代史料 4.版本 十三、一部重修的唐史——《新唐书》 1.欧阳修与《新唐书》 2.篇目 3.独具特色 4.版本 十四、失而复得的史书——《旧五代史》 1.《旧五代史》的编撰 2.篇目和内容 3.后人的评价 4.《旧五代史》的散失和重新辑出 十五、一部记载乱世之书——《新五代史》 1.《新五代史》的编撰 2.篇目 3.与《旧五代史》的比较 4.注本和版本 十六、编年体史书的新纪元——《资治通鉴》 1.作者 2.精湛的功力,非凡的成就 3.万世流芳 4.注释和版本 十七、典志体史籍的发展与完善——《文献通考》 1.马端临父子与《文献通考》 2.编撰和内容 3.丰富的史料,独特的见解 4.考证和版本 十八、契丹族王朝的真实写照——《辽史》 1.《辽史》的编撰 2.篇目和内容 3.特点 4.补注和版本 十九、女真族最早建立的政权录——《金史》 1.《金史》的编撰 2.《金史》的篇目和内容 3.珍贵的北方民族史料 4.《金史》的校注和版本 二十、最为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宋史》 1.《宋史》的编撰 2.篇目和内容 3.庞大而杂乱的宋代史料 4.补正和版本 二十一、编修时间最短的一部大史书——《元史》 1.《元史》的两次编修 2.篇目和内容 3.最有价值的元代史料 4.补正和版本 二十二、15世纪的一部巨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1.浩大的修书工程 2.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 3.主要价值 4.《永乐大典》的散失 二十三、编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大史书——《明史》 1.《明史》的三次编修 2.篇目和内容 3.极为完善的官修史书 4.版本 二十四、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四库全书》 1.盛世修书人文荟萃 2.保存文献销毁禁书 3.七阁藏书历尽劫难 4.历史伟业文化瑰宝 二十五、诞生于乱世的清史初稿——《清史稿》 1.仓促而成的巨著 2.篇目和内容 3.颇有争议的内容 4.版本 试读章节 二、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 1.孔子与《春秋》 周时,将史书称为“春秋”,如:燕之《春秋》,就是燕国的史书;齐之《春秋》,就是齐国的史书。现在,我们常说“话春秋”或“写春秋”,这里的“春秋”就含有历史的意思。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春秋》,不言而喻,这本《春秋》就是鲁国的史书了。 孔子为什么修《春秋》呢?《孟子·滕文公》中说,当时世道衰败,邪说暴行再次兴起,有臣子杀死君王的事情,有儿子杀死父辈的情况,孔子非常忧惧,于是修成《春秋》。看来,孔子主要是为了打击“乱臣贼子”的大逆不道的行为,维持当时奴隶制的社会秩序。《春秋》被用做政治教材来教导学生,成为当时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2.体例及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共12卷,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242年的历史,全书1.8万多字,它基本上保留了鲁史旧文,个别地方做了文字上的修改。 《春秋》开创了编年体的先例,编年体就是将事件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叙述历史。记事有了时间,一方面可以明了史实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同一时间史实的相互关系。早在公元前5世纪孔子就利用这种方法记事,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为编年体这种体例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春秋》全面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记载最多的是重大的政治活动、战争及与战争有关的会盟、朝聘、婚丧、祭祀和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大事,还记载了日食、月食、星变、虫灾、地震、山崩、雨、霜、雹、冰、水旱等灾异情况,其中征伐占40%,会盟占20%,朝聘等占20%,灾异占10%,杂项占10%。《春秋》对经济、文化方面的记载相对较少。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史书。虽然《尚书》记载的历史更早,但它仅反映古史的某些片断,我们只能把它看成是一部史料汇编。因此《春秋》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3.《春秋》三传 《春秋》成书年代很早,文字简短隐晦,仅具纲目,不叙史实。所以必须有传注,起到解释、增补的作用,这样内容才能更加丰富、完整。据《汉书》圮载,《春秋》传原有五家:《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邹氏、夹氏所作的书失传了,只余《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存在。 《公羊传》的作者,据说是战国时期的齐人公羊高,现在一般认为是由公羊高的曾孙汉代的公羊寿和胡毋生写成,成书于西汉景帝时。 《公羊传》是《春秋》的注释,共11卷,它逐字逐句解释《春秋》,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春秋》,了解先秦时期各种制度及礼仪情况。它充分阐明了儒家的社会理论,具有鲜明的“天人合一”色彩,是研究秦汉之际思想史、政治史的重要资料。 汉代董仲舒推崇《公羊传》,成为当时今文经学的主要典籍,在经学中占有统治地位,到了东汉时期,今文经学逐渐衰败,《公羊传》的地位也衰落了,但《公羊传》对《春秋》经文的注释简明扼要,所以流传于世。 《谷梁传》据说是由战国时期鲁人谷梁子所撰写的,共11卷,成书于西汉,在《公羊传》之后。 《谷梁传》同《公羊传》一样,都是注释《春秋》的书,只是详略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谷梁传》也属于今文经学派,在西汉宣帝时期被列为经书。《谷梁传》没有《公羊传》的影响大,但《谷梁传》的解释比较审慎,司马迁在《史记》中多加以引用。《谷梁传》可作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左氏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同被列为《春秋》三传,其中《左氏传》是《春秋》三传中最其史料价值的一本书,下篇将单独加以着重介绍。 P6-8 序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历史典籍十分丰富,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浩若烟海来形容。 目前,有些人认为历史与历史文献距离我们太远,忽视学习的重要性,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学习历史与历史文献,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学术界也出版了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方面的书籍,但这些书籍专业性太强,难以做到普及。有鉴于此,这本小册子编写的目的,就是打算通过简明扼要、言简意赅的写作方法,把深奥的学问从学者的象牙塔中请出来,为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服务。 本书共介绍了25部重要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上自《尚书》,下至《清史稿》,每篇都介绍了作者、成书背景、基本内容和史料价值等情况。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本书编写的初衷,若读者朋友阅后能以此许之,庶不负作者及出版者之苦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