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骑兵军(精)/译文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苏联)伊萨克·巴别尔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者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1920年,二十六岁的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进攻波兰。战争历时三个月。巴别尔目击了欧洲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空前惨烈的骑兵会战。1923年至1924年,他根据这次征战,陆续创作了三十多篇短小精悍的文章,有战地速写,也有军旅故事,这就是《骑兵军》。这曲曾经震撼过世界、畅销欧美的苏波战争的绝唱,既是一个带眼镜的犹太书生有关文明与暴力、征服与反抗的记录,也是一部霸气十足、豪气冲天、剽悍粗犷的哥萨克骑兵将士的列传。 作者简介 伊萨克·巴别尔(1849~1940),前苏联著名短篇小说家,1986年意大利《欧洲人》杂志评选百位世界小说家,巴别尔荣登榜首。代表作《骑兵军》《奥萨德的故事》。 目录 激流强渡兹布鲁齐 诺沃格拉德天主教堂 一封信 战马储备处处长 潘·阿波廖克 意大利的太阳 基大利 我的第一只鹅 拉比 通向勃洛德之路 机枪马车学 多尔古绍夫之死 二旅旅长 萨什卡·基督 马特维·罗季奥内奇·帕夫利琴科行传 科济纳墓地 普里晓帕 一匹战马的故事 孔金 别列斯捷奇科镇 盐 夜晚 阿丰卡·比达 在圣瓦伦廷教堂 骑兵连长特鲁诺夫 两个伊万 一匹战马的故事续篇 寡妇 扎莫斯季耶市 叛变 切斯尼基村 战斗之后 歌谣 拉比之子 汗血马 吻 格里舒科 俘虏本来是九个 序言 巴别尔 伊萨克·埃玛努伊洛维奇·巴别尔(1894—1940)出身 于敖德萨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作家后来回忆,从童年 时代起,家人就强迫他毫不间断地读书读书再读书。他在 16岁以前,一直辛勤研读犹太语言、《圣经》、《塔木德 》。据说他在13至14岁期间,就已通读了卡拉姆津全部长 达11卷本的《俄国国家史》。中学时代的巴别尔在同学心 目中,是个手捧拉辛、卡莱尔、莫里哀作品孜孜不倦废寝 忘食的好学生。当时,在家庭教师的督促下,他还开始尝 试用法文写作短篇小说。嗣后,他在回忆中写道:法文小 说“我写了有两年之久,随后便丢弃了”。1915年,作家 为了自己对文学的追求中断了在基辅商学院的学业,来到 彼得堡。在这个北方文化之都,初学写作的青年巴别尔徒 劳地向各种报刊杂志投稿,都一无所获,直到1916年遇到 高尔基,他的境遇才有了转机。很快,在高尔基主编创刊 的《编年纪事》上,巴别尔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埃利亚 ·伊萨科维奇和玛尔格丽塔·普拉科非耶芙娜》(□(俄 文))以及《妈妈、丽玛和阿拉》(□(俄文))。 官方代表人物把巴别尔最初的短篇小说当作淫秽读物 ,当作“力图颠覆现存制度”(□(俄文))。1917年,革命 前不久,当局曾向法庭起诉巴别尔。他们觉得他的小说就 题材、人物和情节来说,都很不体面。使当局感到震惊的 ,是这位作家那种想把崇高和卑下的界限有意加以打破的 创作意图。20年代中,作家在和列·乌杰索夫(□(俄文)) 的谈话中,道出了他的写作追求:“一个人应当了解一切 真相。这好像显得没品位,但却很有趣”。实际上鼓舞他 从事创作的,是描写人物的自由。自由才是他在创作中最 为珍视的价值。生活、死亡、爱情——对于它们的一切, 他都想要知道、了解。革命之所以吸引他,原因正在于此 。他希望革命能把生活中的全部力量都调动起来。1917年 12月,巴别尔开始为契卡工作。这个事实长期以来一直令 熟知他的文坛中人感到匪夷所思。1918年3月起,他成为彼 得堡《新生活报》的通讯员。高尔基曾在这家报纸发表过 他的《不合时宜的思想》(□(俄文))。巴别尔在此报上的 最后一篇文章发表于1918年6月2日,而7月2日,此报便被 取缔。同时被取缔的还有好多反对派报刊。 如果没有《新生活报》发表的文章,也就不会有成熟 时期的巴别尔。他著文倾诉人们白自流血牺牲的痛苦,讲 述人们何以会对于—慨辜被捕的儿童痛施刑罚[《夜晚》( □(俄文))],讲述已经成为司空见惯之事的枪林弹雨【《 被枪杀的人们》(□(俄文))],讲述俄罗斯往昔的生活规范 如何荡然无存,人们如何变得越来越懒隋【《说马》(□( 俄文))、《急救》(□(俄文))]。 对真理的追求促使巴别尔走上了战争之路。1920年6 月,他自愿上了前线,参加了第一骑兵军。在第一骑兵军 中的生活便成为后来享誉全球的《骑兵军》的故事的来源 。巴别尔是以逝色骑兵报》(□(俄文))特约记者身份,到 第一骑兵军的。他用的化名是基里尔·瓦西里耶维奇·柳 托夫。在随部队行进的过程中,作为记者,他得写作鼓动 文章,书写战事日记。在行军中,在森林里,在从敌人手 中夺取的城市里,巴别尔还在坚持写作个人日记。在某个 地方,他曾把手稿托付在一辆马车上,不幸的是,这部分 手稿中的绝大部分都遗失了,只有一个小笔记本留了下来 。但写作日记时的语调,却被作家深深铭刻在记忆里了, 《骑兵军》的语调便是在回忆中重现的。 …… 但此时巴别尔本人却出了状况:在创作走上巅峰时刻 他却陷入缄默。他竭力想要战胜自己:时而参与长篇小说 《大火灾》(□(俄文),1927)的集体创作,时而在文集《 山隘》(□(俄文),第6辑)上发表早年写作的短篇小说。但 在文学圈里,已经有风言风语在流传,说这个“大名鼎鼎 的三缄其口者”把自己全部手稿,都精心保存在一口密封 的箱子里了。作家自己却并不急于否认这种说法,相反, 他本人一直在说到自己的沉默,说到自己如何想要克服风 格的“五彩斑斓”,想要按新的方式写作,谈及这种努力 是如何艰难。批评界警告作家说,只要他能彻底摒弃“从 前的自我”,不再把时间花费在争取出版多得多的文字, 只要他能克服自己身上“幼稚的儿童式的错误”,然后再 使自己面向“新的生活现实”,一切就会一顺百顺。巴别 尔一直都在努力,但却始终在抱怨自己怎么也无法找到“ 感染文学狂热病”的方法和途径。写作和保持自己固有的 信仰,都变得越来越难。巴别尔明白他和时代的分歧,根 本就不在于风格上的歧异。在给亲人的一封信中,他说一 位编辑在读过他一篇包含着当下生活内容的短篇小说后, 竟然感到恐惧。1927年,巴别尔创作了一个伟大的寓言— —《德·格拉索》——创作探索始终在不倦地进行中,然 而灾难已经来临。1939年5月16日,巴别尔在莫斯科郊外的 作家村别列捷尔金诺的别墅里被捕。作家被指控参与和筹 备了“反苏和针对全俄共产党(布)及苏联政府领导人的阴 谋恐怖活动”。1940年1月27日,巴别尔被枪毙。14年后 ,军事检察官法律中校多尔任科在案件调查结论中说:“ 可以充当其被捕根据的文件,在案卷材料中未被发现,因 为逮捕的决定是1939年6月23日做出的,也就是说,距作家 被捕已经过了35天。” 今天我们重读巴别尔,我们不能不为他悲惨的命运而 叹息,不能不对他内心的焦虑而感到同情,也不能不对他 高度的才华表示崇敬。他的作品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 色。他笔下的人物、他的行文风格依然十分神秘并不可模 仿。他对革命的描写被当作是一种艺术发现。这也就是说 :他开始了他的第三种生命,这种生命方能为伊萨克·巴 别尔奉上他当之无愧的光荣。 最后,笔者想对这次翻译说几句话。最初听到上海译 文出版社的提议时,我多少吃了一晾。翻译《骑兵军》对 于译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考验:前有戴骢先生享誉译 界的精品译作,后有漓江出版社新版5卷本的《巴别尔全集 》,至于国内热心巴别尔研究、翻译和评论的其他作家、 出版人,更是所在多有。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再搞一 个译本吗?好在优秀著作多一些译本也不错,译界也不妨 来一个竞争。考虑到这一点,我也就认下了这个“活儿” 。现在奉献于此,敬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教。 译者:张冰 2018年2月13日于京师园 导语 《骑兵军》的创作素材取自于巴别尔26岁时作为战地记者跟随布琼尼统帅的苏联红军第一骑兵军进军波兰的过程中所记录的战地日记。此次大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会战,历时长达三个月,战争的惨烈程度可谓空前绝后。作者在书中用最直接最简练却华丽的语言,通过38篇极其短小精悍的散记描绘出了在波兰作战的苏联骑兵军最真实的军旅生活。他既没有哭哭啼啼地向人们抱怨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热情洋溢地赞美红军的英勇善战,而是从最客观的角度去记录战争年代发生的真实血泪。也正因如此,作品一经面世,便震惊世界,在欧美,《骑兵军》被同时代的文学家惊叹为旷世之作。 书评(媒体评论) 享有散文难以企及,仿佛只留给诗歌的荣耀。 ——博尔赫斯 自从巴别尔的首篇小说译成法语起,我便知道巴 别尔,读过他的《骑兵军》,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 看了巴别尔的小说之后,我觉得我自己的小说还可以 再凝练一些。 ——海明威 一颗璀璨的明星。 ——厄普代克 精彩页 激流强渡兹布鲁齐 六师师长电告:诺沃格拉德-沃伦斯克已于今晨攻占。师部即刻离开克拉毕夫诺,我们后卫部队的辎重马车随即沿着从布列斯特到华沙那条尼古拉一世用农夫白骨铺设的公路,车辚辚马萧萧地展开。 我们走在盛开着紫红色罂粟花的田野上,正午的暧风拂动着发黄的黑麦,而荞麦则宛如处子一般一直延伸到天际,如远方修道院的院墙一般。寂静的沃伦台地①逶迤而去,从我们眼前,消失在白桦林珍珠色的浓雾里,然后,又爬上野花缤纷盛放的山岗,最终如两条精疲力尽的手臂一般,消失在啤酒花的灌木丛里。天空中挂着一轮橙黄色的太阳,煞像一颗被砍掉的头颅,一缕缕柔和的光,透过乌云的罅隙射将下来,一面面落日的军旗,在我们头顶迎风猎猎招展。昨日战场厮杀和战马死伤发出的血腥味儿,点点滴滴,渗入向晚的凉意。黢黑的兹布鲁齐河咆哮着,激流险滩卷起千堆雪。桥梁都被破坏殆尽,我们不得不泅渡过河。一轮明月映在河面上,波光粼粼。水面上只现出战马的马背,成千上万匹马,马蹄踏踏,溅起哗哗的水花。有人在沉没前大声辱骂着圣母。河道里挤满了黑乎乎四四方方的马车,人声鼎沸,口哨尖利,歌声悠扬,在金蛇狂舞般的月光和波峰浪谷之间,混作一团。 直到下半夜我们才抵达诺沃格拉德。在分给我住的那家人家里,我看见一个孕妇和两个细脖子栗色头发的犹太人。此外还有一人,紧靠墙壁,被子蒙头,正在熟睡。我发现我住的那间屋里,衣柜被翻得乱七八糟,地板上一地女式皮大衣的碎片、人屎、珍贵器皿的碎片——这种器皿犹太人一年只在逾越节期间用一次。 “快拾掇拾掇,女房东,”我对那女人说,“这么脏的家你们居然能住得下去……” 两个犹太人立马动作起来。他们脚下的毡鞋底在地板上翻飞,两人急急忙忙收拾地上的破烂,跑来跑去,一声不吭,像猴子一样,又像耍把戏的日本人,脖子鼓胀,风一般地转来转去。他们把一条羽毛褥子铺在地板上,于是,我得以紧挨着那位已经睡实的犹太人,贴墙躺下。胆法和贫瘠在我铺位上方合拢。 一切声息都被寂静压倒了,唯有一轮明月深处,伸出两条蔚蓝色的胳膊,抱着她那圆乎乎、亮闪闪而又无忧无虑的脑袋,在窗外的夜空中巡弋。 我活动了一下肿胀的腿脚,躺在羽毛褥子上,渐渐睡熟了。我梦见了师长。他骑在一匹臃肿的牡马上追赶旅长,后者眼窝里钉进了两颗子弹。子弹打穿了旅长的脑袋,他的两颗眼珠子啪啪掉在地上。“你要把人马往哪儿带?”六师师长萨维茨基冲着脑袋开花的旅长喊道。——梦到这儿我醒了,因为那个孕妇正用手摩挲我的脸。 “老爷,”孕妇对我说,“您在梦里又嚷又蹬腿的。我把您的地铺换个地儿,我怕您蹬着我爹……” 孕妇迈动细骨伶仃的双腿,挺着圆咕隆咚的大肚子,站在我的铺上,把睡熟了的人身上盖的被子一把掀开。这原来是一个死去的老人,仰面直挺挺地躺着。老人的喉咙被切开,脸被一劈两半,大胡子上还凝结着青紫色像铅块一般的血块。 “老爷,”犹太女人抖搂着羽毛褥子说,“波兰人用刀劈他,他向他们哀求:请在后院杀我,别让女儿看见我是怎么死的。可那些波兰人竟然根本不听他的——我爹就是在这间屋,死前还瞎记着我……此时此刻,我很想知道,”那女人忽然鼓起一种可怕的勇气说道,“我很想知道,整个大地上,您还能在哪儿找到我爹这样的父亲……”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