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
绪论
一 印度哲学底特质
二 印度文化概观
第一篇 古代婆罗门哲学
第一章 《赞诵明论》底神话的宇宙观
第一节 吠陀底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赞诵明论》底哲学思想
第一 彼一
第二 生主神
第三 造一切神
第四 祈祷主神
第五 原人
第二章 《净行书》底祭坛哲学
第三章 《奥义书》底自我哲学
第二篇 诸派哲学
第一章 数论派
第二章 瑜伽派
第三章 胜论派
第四章 正理派
第五章 弥曼差派
第六章 吠檀多派
第七章 佛世底哲学诸派
第三篇 佛教哲学
第一章 根本佛教底哲学
第二章 部派佛教底哲学
第三章 开发佛教底哲学(一)——龙树系底中观哲学
第四章 开发佛教底哲学(二)——无著世亲系底唯识哲学
后记
《印度哲学史纲》著者黄忏华(1890—1977),字璨华,号凤兮,广东顺德人,我国近代著名佛学理论家,曾学习过梵文与藏语。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古代婆罗门哲学,概括说明了印度哲学起源的吠陀哲学、净行书哲学、奥义书哲学的特质、内容及哲学思想;第二篇诸派哲学,简要介绍了数论、瑜伽、胜论、正理等派的名义及哲理;第三篇佛教哲学,详细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哲学的起源、内容及哲理等。
本书初版于1936年4月,由中山文化教育馆编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发行人王云五,收入《中山文库》。此次出版即以此版本为底本编辑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化字横排,径改书中刻印错误,如“嗔”改为“嗔”等,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处理,余则保持底本原貌。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古代婆罗门哲学, 概括说明了印度哲学起源的吠陀哲学、净行书哲学、奥义书哲学的特质、内容及哲学思想 ; 第二篇诸派哲学, 简要介绍了瑜珈、数论、胜论、正理各派的名义及哲理 ; 第三篇佛教哲学, 详细系统地阐述了佛教哲学的起源、内容及哲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