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以后,因为文化人的散布到内地,表现出各地的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目前我们虽然失去了几个文化力量雄厚的城市,然而全国各地,已经建立起新的文化据点,成为抗战文化中强有力的战斗单位。以云南而言,它起步虽迟,但发展是快的。这只就《文化岗位》一期至五期的内容看来就可知道。更就这里话剧的成绩看来也证明了这个结论是不错的。我觉得云南的文艺的潜藏力是雄厚的,一向未曾发动,所以未见动静,但现在,抗战的春雷已经惊起了深山大泽中潜藏着的蛟龙。云南地下宝藏是无限丰富的。
至于各地抗战文艺的动态,兄弟所熟稔的,只有上海,香港和广州等地。上海沦陷以后,特别可以指称的是文化统一战线的增强。现在上海的文化界有很好的组织,各部门的文化战斗单位共同组织了一个最高的领导机关,经常开会,所以遇到任何问题时,上海文化界的步骤是一致的。新起的许多的报纸杂志,都表现出尖锐勇敢的姿态,内容也颇充实。虽然上海也还有一两种形迹可疑的刊物,但在力量的对比之下,它们是不足道的。我以为上海文化界最值得我们取法的,是它们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坚固而缜密。
在香港方面,近来的进步是显然的,但比之上海,似尚不及。这是因为香港的环境的特殊。在香港,中国人办的日报真不少,然而言论主张没有上海那样整齐;大报上,时时有荒谬的言论。不过在热烈讨论外交路线那时期,香港各报都一致批评“德意路线”,可见香港报界,在大问题上步骤尚能一致。但在香港又有无数小报,却专以低级趣味和封建思想迷蒙读者。武侠神怪的影片,提倡封建思想旧道德的民间故事摄制的影片,充斥于市场;而这些东西,恰恰为敌人所欢迎,敌人的报纸上公然说:这些是合于“王道”精神的。
广州失陷以前,文艺运动很为蓬勃。以广州为中心的文协广东分会的文艺活动颇有值得我们取法的地方。文协广东分会曾经做过一些切实的工作,依据“提高必先普及”,以及“由量的增加,达到质的提高”这正确的认识,广东分会首先努力于“文艺通讯员运动”。在广州建立了“总站”,并在《救亡日报》发刊了“通讯员”专刊(每月一次)。此种“培养文艺后备军”的工作,意义实甚重大。不幸基础方始建立,而敌机的接连十天的大轰炸随即来了,“总站”与各地分站间的联络受了阻碍。七月中,再整旗鼓,工作渐渐上了轨道,但不久而广州沦陷,这一重要的文艺工作又停顿下来。兄弟觉得广东分会这一工作,云南分会也可以作;各位同志的当前重任,就是为全国的抗战文艺“培养后备军”;云南分会的“九月文艺竞赛”已经是“通讯员运动”的先声,兄弟深信,在云南展开“文艺通讯员运动”,这基础是已经有了!
最后,关于抗战文艺的已往和未来,文艺界同志发表过的意见也很多,兄弟现在只提出两点来说一说。其一,报告文学当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文艺样式(除了散文的而外,报告诗和报告剧亦已有作者),而且此后一定更加兴盛蓬勃;但是有许多人还在轻视报告文学,亦有不少青年作者误以为“报告”者应是富有新闻意味的事件(因而他们常在纪念日或什么群众运动的集合中找题材),这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误解,还须不断予以纠正。又如关于典型人物这一问题,有人以为“报告文学”重在写典型的事,故毋须有“典型人物”,或又太热心于写典型,等不及“成熟”就刻意强为之,结果是会适得其反的。其二,大众化问题,最近还有人曲解为通俗化,而且还有人把运用旧形式曲解为“新文学对于旧形式的投降”,这都与大众化的开展有阻碍。在这方面,我们除以实践来表示大众化之正确途径而外,纠正曲解的理论文字似乎也还得多做些。(P005-007)
看了《黑地狱》
统一战线与基本工作——在“文协分会”欢迎席上报告
公式主义的克服
文化上的分工合作
谈“深入民间”
抗战与文艺
问题的两面观
谈抗战初期华南文化运动概况——一九三九年一月的讲话
新疆文化发展的展望
中国新文学运动
关于诗
为《新新疆进行曲》的公演告亲爱的观众
“五四”运动之检讨
关于《战斗》
在抗战中纪念鲁迅先生
诚恳的希望
由画展得到的几点重要意义
从《有眼与无眼》说起
通俗化、大众化与中国化
六大政策下的新文化
文化工作之现在与未来
演出了《新新疆万岁》以后
关于《新水浒》——一部利用旧形式的长篇小说
论如何学习文学的民族形式——在延安各文艺小组会上演说
谈《水浒》
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
关于《呐喊》和《彷徨》——读书杂记
我的意见
一点小小的意见
喜悦和希望——读了《中国工人》的文学作品以后
今后文艺界的两件事
现实主义的道路——杂谈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在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
抗战期间中国文艺运动的发展
杂谈延安的戏剧
作家的主观与艺术的客观性(摘录
文化近事有感
大题小解
如何加强我们的抗建文艺
悼许地山先生
如何缩短距离
《科学先生活捉小魔王的故事》
《刘明的苦闷》
征稿简约
研究鲁迅的必要
为了《雾重庆》的演出
从“九一八”十周年想到文学
论地山的小说
谈新疆各回教民族的文化工作
“最理想的人性”——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
研究·学习·并且发展他
为祖国珍重!——祝郭沫若先生五十寿辰
《菌儿自传》
《直人》和《刀笔》
编辑室
谈技巧、生活、思想及其他
读《北京人》
仍是纪念而已
杂谈文学修养
大题小解
谈描写的技巧——大题小解之二
我对于《文阵》的意见
有意为之——谈如何收集题材
《烟云集》内地版后记
谈“人物描写”
“诗论”管窥
关于研究鲁迅的一点感想
序狱中记——《种子》
对逸千画展的感想
祝洪深先生
《文艺论文集》后记
记温涛木刻——香港之劫
谈副刊——并祝《新华日报》发刊五周年纪念
《祖国在呼唤》读后感
文艺杂谈
《白杨礼赞》自序
给他们什么?
“文协”五周年纪念感想
抗战以来文艺理论的发展——为“文协”五周年纪念作
认识与学习——一九四三年三月十八日在中央文化会堂讲
《见闻杂记》后记
从思想到技巧
为了纪念不平等条约的取消——写作方面的零碎感想
新闻记者的文学修养——三月六日对重庆《时事新报》同人演讲
对抗战文艺第七年的期待
论大众语
一点零碎的意见
论所谓“生活的三度”
“爱读的书”
杂谈思想与技巧、学力与经验
关于《脱缰的马》
《新绿丛辑》旨趣
本卷书《茅盾全集(中国文论五集22)(精)》收作者茅盾于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三年间所作论文、短评、序跋等九十四篇。其中部分文章曾由作者分别编入《文艺论文集》(一九四二年十二月重庆群益出版社出版)、《白杨礼赞》(一九四三年二月桂林柔草社出版)、《见闻杂记》(一九四三年四月桂林文光书店出版)、《茅盾随笔》(一九四三年七月桂林文人出版社出版)、《时间的记录》(一九四五年七月重庆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和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上海大地书屋出版)、《茅盾文集》第十卷(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茅盾论创作》(一九八。年五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和《茅盾文艺杂论集》(一九八一年六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篇目的排列按写作或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
《茅盾全集(中国文论五集22)(精)》一书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作品集。新版《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茅盾研究会理事钟桂松主编。新版《茅盾全集》由韦韬先生新增多幅珍贵照片,在原版《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加以充实、补订而成的,目的是使《茅盾全集》更全、更完美。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