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陈范评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敏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清末民初著名报人陈范的个人传记,其人因“苏报案”而闻名于世。本书广泛利用传主诗文集、海内外档案、报刊等各类文献资料,从家族家世、人生经历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比较全面、立体地揭示陈范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以着重反映清末民初新知识群体的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王敏,上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07-2008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史林》编辑部主任。2018年9月调入上海大学文学院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主要研究成果涉及上海史(侧重上海城市史、租界制度与外侨)和近代报刊以及晚清政治、思想、人物研究等方面。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家世·家乡·青少年时代
一、家世与家乡
二、青少年时代
三、参加科举考试
第二章 短暂的官宦生涯(1890—1896)
一、捐纳入仕
二、任职江西铅山县知县
三、陈范被罢官
四、社会交往与家庭
第三章 《苏报》馆主
一、关注维新变法,与上海报界发生关联
二、接办《苏报》
三、加入沪上新知识群体
四、陈范接办后的《苏报》
第四章 陈范与“苏报案”
一、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与《苏报》的激进化
(一)陈范与中国教育会
(二)“墨水瓶风波”与爱国学社的成立
(三)章士钊任《苏报》主笔:《苏报》宣传革命
二、苏报案的发生及其审讯与判决
(一)朝廷追查爱国学社及苏报案的发生
(二)苏报案的审讯与判决
第五章 流亡海外(1903—1906)
一、中日引渡陈范的交涉
二、陈范逃亡日本后的行踪
第六章 流寓湖南(1907—1912)
一、参与革命活动
二、生活境况与交往的友人
第七章 暮年的陈范
一、由湖南回沪以后
二、参与南社活动
三、弥留之际加入天主教
第八章 陈范的诗词文和小说
一、陈范的诗作
二、陈范评《石头记》
三、融政治与科幻小说为一体的《平权国偕游记》
(一)故事情节
(二)平权内涵及其表现
(三)科技发达
结语
附录一 陈范诗文辑佚
附录二 亲友赠陈范诗文
附录三 怀庭府君(陈钟英)年状
附录四 陈范年谱
参考资料
序言
1903年,上海发生了一
桩震动中外、牵动朝野的政
治案件——苏报案,这个案
件的主角除了人们熟知的反
清革命宣传家章太炎和邹容
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
人物,即本书的传主陈范。
陈范祖籍湖南衡山,
1860年2月出生在一个颇为
显赫的官宦世家。父亲陈钟
英历任浙江鄞县、安吉等地
知县二十余年,长兄陈鼎为
翰林院编修。与父兄辈一样
,陈范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并
中举,后捐官为江西铅山县
知县。任职不满六年,于
1896年初被朝廷罢免,后
回家乡常州闲居。在闲居了
两年多之后,1898年10月
,陈范前往上海,接办了一
份民营小报——《苏报》,
陈范的身份和人生轨迹由此
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陈范接办后的《苏报》
对政治表现出相当高的关注
度。随着1902年前后革命
思潮的兴起以及爱国学社的
成立,《苏报》与时俱进,
开设“学界风潮”等栏目,并
登载反清言论以及章太炎为
邹容《革命军》所作序,引
发“苏报案”。章太炎、邹容
等被上海租界当局逮捕,陈
范侥幸逃脱,后逃亡日本。
在日期间陈范曾拜访过孙中
山。1904年底1905年初,
陈范前往香港,协助革命党
孙少白办《中国日报》。
1905年春,陈范由香港回
上海,被端方的密探获知,
以琐事向上海租界会审公廨
控告陈范,陈范因此被捕,
在狱中关押一年有余。出狱
后陈范前往浙江温州一带躲
避。1907年秋冬之际,陈
范前往湖南,投奔时任醴陵
县知县的汪文溥,在湖南居
留了一段时间,并参与湖南
革命党的革命活动。民国初
年,陈范返回上海。1913
年5月,陈范在上海沪西居
所病逝,时年54岁。1937
年,作为民国革命英烈,陈
范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表彰

但是与陈范的历史地位
不相匹配的是,关于他的生
平事迹,人们所知甚少。推
测其原因,一是民国以来关
于陈范的历史记述较少,如
最早记述陈范生平事迹是冯
自由著《革命逸史·初集》
,该书出版于民国时期,书
中的《陈梦坡事略》即为陈
范的小传。《陈梦坡事略》
全文仅千余字,主要概述陈
范一生的经历,其中关于苏
报案和陈范在湖南时期参与
革命党活动情况的记述较多
,其他部分则相当简略。《
陈梦坡事略》被广泛征引,
是此后关于陈范和与陈范相
关的其他研究以及各种历史
记述最主要的底本。《陈梦
坡事略》之外,吴稚晖在抗
战后期和章士钊在1950年
代关于苏报案的回忆当中,
对陈范亦有所提及,但均为
吉光片羽,难以反映陈范生
平的全貌。对于陈范生平所
知甚少的另一个原因应是关
于陈范的研究不充分。虽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
界已开始对陈范进行专题的
学术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
要集中在苏报案时期的陈范
,对苏报案前后,包括早年
在铅山县任知县时期和逃亡
日本之后以及居留湖南时期
的情况,均未曾做过深入、
全面研究。陈范研究不足,
资料发掘不充分是重要原因
。笔者十几年前着手苏报案
研究时,曾尽力搜集陈范的
研究资料,遗憾的是,除了
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发现《
陈蜕鑫先生文集》(1914
年刊印本)之外,新资料寥
寥无几。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随
着近年来海内外档案、报刊
等各类文献资料的数据化并
向社会开放,研究者获取研
究资料越来越方便,笔者通
过各种数据库又收集到了一
批有关陈范的新资料:一是
通过“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
据库获得的有关陈范逃亡日
本期间行踪的档案;二是上
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部藏《蜕
翁诗词刊存》(1914年9月
刊印本)和《蜕翁诗词文续
存》(1915年5月刊印本)
。此外,通过中国国家图书
馆“中国近代报纸”数据库等
,又检索到一些陈范发表的
诗、词、小说和柳亚子等与
其相互唱和的诗词。就数量
和种类而论,这些新史料已
远超过原有的史料,对于陈
范以及苏报案的研究,有十
分重要的价值。
陈范生活的时代,正值
中国发生大变动之时,这对
陈范和他家族的不少成员的
命运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如其兄翰林院庶吉士陈鼎
因戊戌变法时期笺注冯桂芬
《校郐庐抗议》而获罪;陈
范自己则因苏报案成为辛亥
革命史上的著名人物;陈范
的长女陈撷芬、侄女陈衡哲
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女
性,前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
女报人、中国女权主义的先
驱,后者是近代中国最早的
官派女留学生、作家、诗人
和女教授。陈范与中国近代
史上许多非常重要的人物,
如孙中山、蔡元培、吴稚晖
、章士钊等,均有交集。因
此,可以说陈范是生活在近
代中国社会大变动时代的典
型人物,对其一生进行全面
、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本书将在学界已有研
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发
现的资料,从家族家世、人
生经历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
,力图比较全面、立体地揭
示陈范的不同寻常的人生轨
迹和心路历程。
导语
“苏报案”为晚晴重要革命事件之一,然其中关键人物陈范却长久以来不为人知,学界对其未曾做过深入、全面研究。本书利用各种文献资料,特别是作者新发现的海内外的史料,详尽还原了陈范波澜坎坷的一生。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已远超过以往研究所运用的史料,对于陈范以及苏报案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后记
作为晚清至民国初年间
的人物,陈范的人生轨迹与
其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的变迁紧密相关。
由一名落职官员变为私营报
馆的馆主,由闭塞的江西铅
山县来到口岸都市上海,陈
范与当时中国最具新思想的
新知识群体发生联系。苏报
案后陈范逃亡海外,晚年又
加入了南社。虽然不像其他
苏报案中诸人,如章太炎、
邹容、章士钊、蔡元培等人
那样赫赫有名,并且在中国
近代史上产生重要影响,但
是透过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
程,仍可以一定程度上揭示
出在晚清至民国初年这个大
变动时代背景下一个曾经处
于时代风口浪尖的人物的思
想结构和精神世界。
与其父辈一样,陈范青
少年时代接受传统教育,并
参加科考,取得举人头衔。
之后进入仕途。这是一条那
个时代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
的成功之路。早年的陈范应
该并未接触过多少新思想。
当戊戌维新思潮兴起之时,
陈范还在江西铅山县当知县
。但是1898年在来沪接办
《苏报》之后,特别是
1901年加入以蔡元培为首
的新知识群之后,陈范的思
想日益趋新。晚年所作小说
《平权国偕游记》更表明陈
范对新思想的接受不仅很彻
底,甚至还可以说是超前。
那么陈范思想的变化是如何
发生的?是自觉接受还是顺
应潮流的结果?从陈范所留
存的各种资料未发现可以清
晰反映这一变化的线索。而
据笔者推测和分析,陈范思
想的变化应是同其身份转变
同时发生的。
被朝廷免官,这应该是
陈范思想变化的铺垫。出身
官宦世家,多次参加科举考
试后考取了举人,并且通过
捐官进入仕途,陈范的人生
似乎注定要步父辈的后尘。
在铅山知县任上,陈范踌躇
满志,也颇有政绩。但却因
上司弹劾,莫名丢官,这自
然对陈范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年仅37岁的陈范曾一度感
慨自己余生已废。[1]在家
乡闲居两年后,陈范来沪另
谋出路。此时的陈范即使不
像章太炎所言仇恨朝廷,寻
求报复机会,但情感上已同
朝廷疏离,应该是很自然的
。这种心态之下,以留学生
等为主的新知识群当中渐渐
流行的新思想极易被陈范所
关注或接受。加之身为报馆
馆主,陈范也可能对其时各
种中外报刊上传播的新思想
更为敏感或关注。陈范接办
后《苏报》后的一系列表现
可以说明陈范的变化。如《
苏报》对时局的关注,并且
明显支持康梁等保皇党;支
持女儿陈撷芬办《女报》(
后改《女学报》)。加之当
时的上海独特的环境,是西
学和新思想传播的中心。多
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陈范
对新思想的接受。因此,可
以说,陈范在不算长的时间
里,思想结构已经发生根本
性的转变。
但是在另一方面,陈范
的精神世界却未发生多大的
变化,这在陈范的诗词作品
中有比较明显的体现。特别
是陈范的晚年,写诗是其重
要的精神寄托,而且所作诗
词,相当一部分充满旧式文
人吟风弄月的伤感。流寓湖
南醴陵时,陈范还多次祭扫
红拂墓,甚至采用民间习俗
,将自己的魂与红拂合葬。
[2]
由陈范的思想结构的演
变和精神世界可以看出,受
身份的转变和具体环境的影
响,陈范不自觉地受到新思
想特别是激进的革命思想的
影响,成为苏报案的主角,
而并非像章太炎、邹容、章
士钊等其他苏报案当事人那
样,是因主动接受新思想或
者追求新思想而成为革命思
潮兴起的推动者。因此苏报
案后,他并未义无反顾加入
革命党的活动,这或可解释
为何晚年的陈范在面对因苏
报案而导致的个人和家庭的
不幸时,努力靠读佛经来疏
解内心的痛苦。可以说,与
谭嗣同、章太炎这样义无反
顾的志士不同,陈范的精神
世界未能超越个人和家庭不
幸遭遇所带来的伤痛。这或
许是近代中国转折时代另一
种类型的过渡人物。陈范的
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为我们
认识和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
、政治转型提供了另一种样
本。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世·家乡·青少年时代
一、家世与家乡
陈范祖上原居湖南茶陵。据传,陈氏远祖为汉代丞相陈平,原居北方,自后周世宗显德年间(954—959)迁居湖南茶陵。历十二世之后,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陈福(字添亮)由茶陵迁移至衡山(今衡东县霞流镇平田村),[1]遂世居于此。按辈分论,从陈范上溯,陈福为其二十二世祖。自陈福起,经十五世传至陈范七世祖陈明(字建宇)。陈明时,分家析居丰塘乡。又据陈氏族谱,陈范的五世祖文贡(字九来),安贫乐道,虽然没有科举功名,但是好讲求性理之学,在学者中颇获好评。陈范四世祖世宪(字之翰)时,家境比较困窘,靠教授幼童为生,于饥馑年代流寓四川。陈范曾祖父叙硕(字南湖),好读书击剑,亦有谋略,于嘉庆年问人名将额勒登保(1748—1805)幕,掌理文牍,参与平乱,议功得授县丞,后经四川总督蒋攸铦(1766—1830)特保,授四川江津(今属重庆市)知县,后来又历任四川合江、云阳知县。可以说自陈叙硕开始,陈氏家族进入仕途,开始显达。在江津知县任上,陈叙硕颇重视当地教育事业,曾在县东城内修建考棚,作为文童应试之地。[1]因相关资料比较缺乏,关于陈范先祖的情况,目前所知甚少,但是自陈范祖父陈伟之后陈氏家族的情况,因有陈范父亲陈钟英年谱存世,已有比较多可靠的记载。
陈范的祖父陈伟(?—1865),字惑人。精于《周髀》奇门之术。道光十四年(1834),曾参加顺天乡试,未考中。后以誊录议叙,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伟选任江苏金山县(今属上海市)知县。这是陈范祖上与江南地区发生关联的开始。陈伟在金山任职并不太久,因忤上级大吏而落职,后以军功复官,加道员衔。陈伟晚年绝意仕途,归居衡山。陈伟生二子,长子君山,次子钟英。陈钟英即陈范父亲。
陈钟英(1825—1881),原名纶,参加乡试时改名钟英,字槐亭,后改怀庭。1825年1月6日(道光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并且在四川度过青少年时代。1847年,钟英父陈伟选任江苏金山知县时,钟英随父迁居金山。1848年夏,钟英娶赵氏(即陈范母亲)为妻。赵氏娘家为常州大族,赵氏的父亲赵仁基(1789—1841),为道光六年丙戌恩科进士,历任江西宜春、崇仁,安徽泾县等地知县,滁州知州,平阳知府,江西南赣兵备道,湖北按察使等职。赵氏两个弟弟日后也都有名于世,一为赵熙文,曾任候补直隶州知州;二为赵烈文,曾任直隶州知州。赵烈文还是曾国藩的著名幕僚之一。
陈钟英与赵氏生育三子、五女,陈范为钟英夫妇的第二个儿子。
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钟英赴京参加顺天乡试,考中第六十四名举人。同年,父亲陈伟因官场倾轧而丢官,于是举家迁居苏州,钟英亦随迁苏州。1851年,陈钟英在苏州帮助书院批阅课艺,略得束惰以补贴家用。1852年,陈钟英入京参加会试落榜,后与妻赵氏迁居常州。
1853年,陈钟英以知县拣发[2]浙江,不久被委任铸钱局差兼发审。此后,陈钟英主要在浙江任职,长达二十多年,历任鄞县、安吉、乌程、兰溪县知县,历署富阳、嘉善、黄岩县事,补用同知。曾在湖州协助办理团练。陈钟英还充任过1873年(癸酉科)浙江乡试同考官。在陈钟英主持的这次乡试当中,被选拔者多为有实学之士。1858年至1864年,太平军曾多次进攻浙江,陈钟英因疏于防守被问责。清军收复失地后,又恢复官职。在这段时间,陈钟英的家庭居所变动较大,先后在江苏的金山、苏州、常州和浙江的杭州、富阳、安吉、乌程、嘉善、湖州、衢州、兰溪等地安家,还曾经因避难短暂居住过上海,陈钟英夫妇的子女们便出生在杭州、湖州等不同地方。长子陈鼎、三子陈韬均生于杭州,次子陈范生于安吉,女儿有的生于安吉,有的生于常州。但陈钟英夫妇在常州居住的时间最长。1881年1月15日(光绪六年十二月十四日),陈钟英在浙江鄞县病逝,享年56岁。
陈钟英在当时颇有文名,与湖南名士王闾运常有诗词唱和,王闿运称其“藻思逸才,冠绝流辈”。[1]著有《大学古本释》一卷、《平浙纪略》十六卷、《知非斋经义》一卷、《知非斋诗初集》一卷、《知非斋诗续集》十卷、《百尺楼词》一卷、《知非斋骈文》二卷、《散文》二卷等,还曾主持纂修《黄岩县志》。[2]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1: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