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迪斯·古切尔编著的《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是一本视角比较特别的世界历史,它强调人类的沟通、交流以及移民问题。该书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世界历史,作者通过恢弘的气势和新颖的视角叙述了世界历史上无数的景观,描述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史前到21世纪人类经历的辉煌历程。《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的起始点是人类物种的起源,采用的方法是使用过去狭窄的年代学来反映人类这一单一物种的命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格致人文读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坎迪斯·古切尔//琳达·沃尔顿 |
出版社 | 格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坎迪斯·古切尔编著的《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是一本视角比较特别的世界历史,它强调人类的沟通、交流以及移民问题。该书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世界历史,作者通过恢弘的气势和新颖的视角叙述了世界历史上无数的景观,描述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从史前到21世纪人类经历的辉煌历程。《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的起始点是人类物种的起源,采用的方法是使用过去狭窄的年代学来反映人类这一单一物种的命运。 内容推荐 坎迪斯·古切尔编著的《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通过大量的证据和多学科阐述的有力支持,使用主题的方法为研究人类浩瀚的共同过去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框架,覆盖全球的全新凋查可以帮助读者发现和把握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从最早的史前到全球化的今天。全书共有11个主题.探讨了如下问题:流动性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民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形成的群体;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中所涉及的社会统治与服从模式。以及他们通过各种思想、宗教、艺术、建筑等来构建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全球文明史——人类自古至今的历程》由 目录 序言 第1章 人类迁徙——运动中的世界历 第2章 科技、环境和世界历史的演变 第3章 世界历史上的城市与城市生活 第4章 宇宙、社群与冲突——世界历史上的宗教 第5章 在世界历史中探寻家庭生活 第6章 谋生——世界经济的过去与当下 第7章 创造秩序与制造混乱——新旧国家和帝国 第8章 平等何时有——世界史上的统治和反抗 第9章 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和记忆 第10章 穿越边地——边界、碰撞和边疆 第11章 想象未来——世界历史的十字路口 索引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人类迁徙——运动中的世界历史 1975年哈达尔地区(卜tadar)的第一个田野季节见证了一排排的国家科学基金研究会的帐篷扎营在阿尔法沙漠的中心,以此观测位于埃塞俄比亚的阿瓦什河的干旱河床。唐纳德·约翰逊(Donald Johanson)是一个年轻的古人类学家,在他第一次探险时,他想知道如果他没有发现在经费申请中写到的化石时会发生什么事情。约翰逊说,一天下午的晚些时候他外出考察时,踢到了一个露出地面的像河马肋骨一样的东西。在随后的近距离检查中,它看起来是一种小的灵长类动物的骨头。当他把详细信息写在他的笔记本上时,他注意到附近其他两块骨头碎片;剩下的都成为了历史。这些骨头被约翰逊安放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令人惊讶的角度。它们是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的大腿骨和胫骨,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早期原始人类骨骼的一部分,随着考古队的继续发掘,完整性接近40%。他们确认了这个值得注意的单身女性的人类遗骸是一个新物种的个体,被称为“阿法南猿”(Australopitbecus afarensis)。当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具有300万年历史的可以直立行走的女性原始人类的发现具有多么重大意义的时候,营区被巨大的兴奋震动了。他们庆祝时,盒式录音机里放的是披头士乐队的歌曲:“露西带着钻石在天空。”于是他们亲切地称这具化石为“露西”(Lucy)。 在哈达尔发现之后不久,考古学家玛丽·利基(Mary Leakey)和她的助手在坦桑尼亚史前时期的莱托里(Laetoli)的火山凝灰岩中发现了一串不同寻常的360万年前的脚印。在相对平整的表面上,两个早期原始人类走在由于附近火山爆发而形成的一层新火山灰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随后由于地区性的每年雨季的开始,水和火山灰形成黏合,这样就把脚印保留了下来。这可能是一对母亲和孩子,他们的脚印保留在史前时期,最可能是树居生物。 人类过去的许多故事反映的是长时间的变化,而不是过去事件的瞬间变化,正如莱托里脚印所表现的。这种长时间的变化要求世界历史学家从某一历史时刻中脱离出来,从更为广泛的模式和进程中去观察表现出来的事件。这一进程适时地产生了这样的观点:当现代人类祖先真正地从长期不变的树上下来时,引发了日常的双腿直立行走。双腿直立行走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适应性变化,使得人类祖先在气候变化的时代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查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森林变稀疏时茂密草丛的情况。地壳运动首先发生在非洲,于是,漫长的人类历史就开始了。导论 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人类的迁徙是令人惊讶的。随着日益增长的速度,人类的旅行从地球的一边到了另一边。自他们的起源开始,人类的迁徙对地球和所有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后果。历史学家确实依靠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历史和科学证据去追溯人类迁徙的历史,这种迁徙在有文字记载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然而他们很少得到人类活动中留下的确切足迹。举例来说,古生物学研究地球生命的历史主要是根据化石的记录,并且只集中在我们生物进化可选择的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比如,主要是双腿直立行走的演变和大脑容量的变化。其他史前的重要事件,比如,杂食行为的发展(既能消耗动物又能消耗植物)或是文化的出现(明显的行为模式或者形态),并没有很好的证据,因为这样的证据不是十分明确和持久。人类迁徙的历史指的是起源于一个单一的区域,而目的地却很多。迁徙也是形成人类人口基因和文化多元化的主要动力。早期来自非洲的人类迁徙是怎样形成地球环境的?研究人类迁徙模式和影响的各种资源是什么?人类后期的迁徙是怎样形成人类经历的?最后,世界历史持续运动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进化的足迹:人类起源于非洲 哈达尔的发现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意味着这可能成为人类生物谱系中一个新的进化分支。这种分类常常形成了一种人类物种出现的模式。它把人类的起源和人类史前史追溯到了360万年之前。自“露西”以来,更多的原始人类、人类和祖先的化石被发现。这些化石证据现在可以表明至少有12种明确的物种——包括我们现代人(Homo sapl。ens sapiens)——是从一个共同的祖先(非洲类人猿)中分离出来的,并且在过去的700万年或800万年的进程中,他们已经在地球上直立行走了。只有我们这一物种经历了大约10万年的进化保存了下来。这些发现使世界历史学家重新考虑是什么使得人类独一无二。他们也提醒我们,我们对于过去的了解是怎样依靠一系列确凿的证据的,从描述古代地理面貌的口头传统到记录成千上万年不断变化的地质情况。 东非另一个主要的人类研究地点是东非大裂谷,包括坦桑尼亚的奥杜威峡谷(OldtlVai Gorge),一个科学家家族的两代人都在此进行了调查:路易·利基(Louis Leakey,1903—1972年)、玛丽·利基(Mary Leakey,他的英国妻子)、他们的儿子理查德和他们的儿媳米芙(Meave)。在奥杜威峡谷,从沙地、砾石以及其他由于水的流动堆积起来的碎屑物质中,利基家族发现了大约250万年前的石器工具和其他证据。利基家族和其他人在奥杜威峡谷中挖掘出来的石器提供了石器使用证据长链条中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已经持续存在了几千年。近来,早期人类也在中非的乍得被发现,他们也许已经漫游穿过了西非。追踪迁徙路线 随着他们穿越非洲进入欧亚大陆,最终,原始人类的运动将大陆连接起来。最早的大陆间的旅行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被写作“2 MYR”),当时,直立行走的两足动物开始离开非洲。研究者曾经以为,更大的脑容量和更长的四肢刺激他们大批离去,现在看来,这些对于早期的旅行来说可能不需要。双腿直立行走解放了原始人类的双手,并且导致不断增加的专门工具的使用。 200万年前左右,一些早期的原始人类也许已经开始奔跑了,这一活动是人类基因独有的发展,并且一直处在发展之中。人类长途奔跑的耐久力不但帮助他们成为早期的猎人和拾荒者,也导致了内耳平衡的结构、宽大坚实的膝关节、突出的臀部等方面的变化。大概在同一时期,原始人类的一个或另一个物种被发现穿过了非裔欧亚大陆(Afroeurasia)。最终,原始人类遍布了亚洲东南部和中国。最后,他们大约在50000年到46(300年前到达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大约150万年前,包括非洲、欧洲、亚洲在内的大多数大陆地区都接收了来自东非的移民。始于大约18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在前苏联的格鲁吉亚被发现,在那里,他们可能曾发现了凉爽的季节性的大草原。两个欧亚大陆的地区将这些人种联系在一起,他们来源于非洲(通常被认为是直立人[Home,erectus]),一个是在以色列,一个是在亚洲中部的高加索山脉,大约始于160万年前。在其他地方,诸如印度次大陆的德干高原,发现了当地制造的始于大约相同时间的石斧,而在75万年前之后,中亚当地制造的石刀也证明了人群的居住。然而,考古学上有关早期人类居住在亚洲热带的证据还没有被发现,这有可能是那里的早期原始人类使用的是易腐烂的物质(如竹子)而不是石头作为他们的工具,因此使考古学家很难确定位置。P1-4 序言 《易》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解天之文,则时变可知也;解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对“人文”的关注和反思,无论中外和古今,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话题。然而20世纪以来,人类往往因掌握了引领时代发展的科学技术而沾沾自喜,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同时,精神活动空间却日趋褊狭。反映在学科教育上,即教育趋向职业化、工具化,无法传递人文关怀、人性之美。耶鲁大学教授安东尼·T.科隆曼(Anthony T.KronHlan)认为,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阅读伟大的文学和哲学作品而去“探究生命的意义”。今天,我们重提人文学科,再次发掘人文学科的魅力和价值,目的也就在于为久浸于科技文明喧嚣的读者,营造一方“解人文,思自我,通古今,知天下”的精神家园。 当今的人文学科,超出了传统意义上文史哲的范畴,涵盖了艺术学、教育学、语言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各个专业。学者对人文学科旨趣、致思方向和思维方式的探讨,使得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更加宏大,研究对象愈发复杂,研究方法日趋多样。近年来人文科学的发展,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方便读者便捷、有效地了解古今中外杰出的研究成果,我们遴选了20世纪以来人文研究领域中兼具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经典著作,汇集为“格致人文读本”,其内容涵盖了人文及社会科学理论的探讨和各领域的具体研究,且每一种都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普通的专业教科书,兼具可读性和学术性。 “心理东西本自同,文明新旧总相宜。”我们希望以这套丛书的出版为契机,为广大高等院校师生和爱好中西文化的社会大众,提供开拓视野的路径、思考与批判的平台、点染启迪心灵的气韵,进而在整个社会,尤其在高校中培育深厚的人文精神滋养。 后记 Civilization的拉丁词源是“civitas'’,而civitas是city之意,这表明我们考察的Civilization所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城市生活。城市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更是文明的载体。马克思指出,城市“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美国人类学家基辛父子认为“没有城市,文明就很少有可能兴起”;②菲利普·巴格比(Philip Bagby),认为文明是那种“在城市里发现的文化”,或者是这么一种文化——“在其中,城市被发现了”;③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Gordon(2hilde),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农业革命与城市革命概念,把城市作为文明出现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农村则是城市的支柱,多余的农业产品可以让那些并不生产食物的人成为专家,他们是特权群体,免于生产食物的劳苦,他们在休闲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文字、科学、机械、建筑、哲学和艺术;他们进行统治、领导宗教仪式、征税、记录事件,筹划并实施重大的公共工程(灌溉系统、道路、桥梁、建筑、墓地等),精心阐述与规范社会的传统与风俗。尽管城市居住者在古代文明的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城市精英极大地影响着那时的生活。 早期文明的另一个特点是金属武器和金属工具的使用。文明的诞生或多或少是伴随青铜时代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青铜工具,更重要的是青铜武器(剑、匕首、矛),比铜武器、石头武器更加锋利、坚硬。但是铜的冶炼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它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只局限在城市精英阶层——因此,技术的复杂性对正在出现的城市社会分层作出了进一步的贡献。 书写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字的出现是一场非常重要的智力革命。像青铜武器一样,书写也由城市精英垄断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部分受过高度训练的书写阶层就为祭司、国王和行政贵族服务。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繁荣的乌鲁克神庙书记员所保存的记录是我们迄今所知的人类最早的楔形文字。书写让人类掌握了记录商业事务的方法,也让人类掌握了记录过去事件的方法,更加重要的是,书写带来了精确性、可靠性。可以恰当地把书写描述为人类所发明的、意义重大的智力工具。① 文字的出现也就意味着历史书写的出现,因而也是文明史的出现。就西方世界而言,“历史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一公元前425年),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家,所著的《历史》(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作者视野所及,不仅仅是希腊人的方寸之地,而且是当时人们所知的广阔世界。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笔锋所指遍及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而且,他对各民族能做到一视同仁,不抱偏见,认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应彼此歧视。所以,他虽然称赞希腊文化,但也尊重那些“蛮族”文化。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都结合到一起。”②《历史》一书包罗万象,诸如经济、政治制度、地理环境、民族分布、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等,无所不包,堪称一部有关古代世界的小型百科全书,具有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近世伏尔泰、基佐、布克哈特等人的著作,都有其烙印。 自19世纪史学专业化以来,欧美大学开始开设各种文明史(课程不一定用“文明史”这个名称,但在本质上是文明史)。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西方文明史”课程;30年代,其他大学纷纷跟进;40、50年代是全盛时期;6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①但到21世纪,文明史教学又呈复兴之势,各种题材的文明史层出不穷。 就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文明史编撰而言,大体可把这些文明史分为以兰克为代表的政治军事史,以麦克尼尔、斯塔里夫阿诺斯为代表的全球史和以林·亨特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史三大类。但最近也出现了各类专题文明史,牛津大学出版社与Routledge出版社就出版了不少这方面的好书。如前者出版的“牛津通识”系列就是比较典型的大家小书,无论是选题还是作者的遴选,都堪称一流;后者的选题意识尤为突出,出版了诸如“历史上的食物”、“历史上的疾病”、“历史上的移民”、“历史上的消费”、“历史上的全球化”等方面让人叫好的作品。可见文明史因其能唤起大众的“悦”读兴趣而在世界各地有着广泛的市场。本书也属于专题文明史,而且是笔者所见到的第一本综合性的专题文明史,不但线索清晰,分类明确,而且有许多历史细节,值得一读。 本书文内所提到页码都是原书的页码,即本书的边码,索引中的页码也是指本书的边码,便于读者查找原文。参与该书翻译的人员有:李若宝(第1、2章),奚昊杰(第5章),汤艳梅(第6、7、8章),谭顺莲(第9、10、11章),其余部分由我负责并校对。 要特别感谢格致出版社的编辑顾悦,感谢她的耐心与细致,校出不少问题;也要感谢北京三联书店的王秦伟先生,是他帮助解决了该书的版权问题。本书为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项目(知识服务平台)之上海市教师教育培训服务基地建设子项目世界文明通识教育与公众教育专项的成果,是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的成果,也是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的成果,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虽前后反复校对几次,但由于该书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恳请读者不吝赐教,便于再版时修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