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丽莉、付惠云编著的《朱德(中共历史上的杰出领导人)》以图文并茂的的生动形式向少年儿童读者全面展现中共党史上杰出的领袖人物朱德的方方面面。图书拟将选取大量珍贵历史图片、美术作品、实物手记等,全景式展现朱德的各个侧面:他作为革命家的雄韬伟略、作为政治家的理想抱负、作为军事家杰出的指挥才干以及他在生活中感人的细节和点滴。图书配以史实准确、语言简练、结构清晰、可读性强的相关文字,将知识性和可读性结合为一体。图书以引发少年儿童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使其自觉自愿了解党史相关知识的目的。图书将为向少年儿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好基础,是具有教育普及作用,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优秀少儿读物。
一次次的追寻,只为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直到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最终的希望之路。在革命遇到挫折时,他一直坚持领导红军革命,身经百战,历经艰险。魏丽莉、付惠云编著的《朱德(中共历史上的杰出领导人)》是中共历史上的杰出领导人系列之一,《朱德(中共历史上的杰出领导人)》中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其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百折不挠、舍身忘我的勇气,让我们看到信念的力量。
四川省北部的仪陇县,坐落在大巴山脉西麓,隐藏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
1886年12月1日,大巴山区雪花漫天飞舞,在仪陇县马鞍场的一户普通佃农家里,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一些欢乐。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朱德元帅。
按照族谱,朱德是“代”字辈的,所以,祖父给他起名“代珍”。后来进私塾念书的时候,先生给他起名“玉阶”。再后来,参加县里的科举考试,他又改名为“建德”。直到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他才改名为朱德。
朱德的祖上从广东韶关迁往四川,开垦荒地得到一些田产,自家耕种也能自给自足。但是,到了朱德祖父这一辈,世道不好,家里的田地已经不够养家糊口,没有办法,只好租地主的土地耕种,成为受剥削受压迫最深重的佃农。
朱德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姐姐出嫁得早,剩下的兄弟3人每个正好相差两岁。朱德的降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又添了一张嘴,做父母的不知道是应该欢喜还是应该忧虑。
虽然家境贫苦,但是朱德一家从来没有被苦难吓倒。朱德的祖母勤俭持家,一家老小的生活安排得秩序井然。朱德的祖父勤劳坚毅,善于操劳田地里的活计,直到八九十岁还在地里耕作。
朱德的母亲善良勤劳,在大家庭里也总是任劳任怨。朱德在母亲的影响下,很小就跟在母亲身后在地里做农活。有时,他也会安安静静地坐在母亲的纺车旁,听母亲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在这样的环境里,朱德从小便懂得吃苦隐忍。
在那个时代,贫困的家庭想要改变命运,最好的办法就是送子女去读书,读好书去参加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之后,就可以得到一官半职,境遇从此改变。朱家长辈跟大多数百姓一样,盼望孩子有个好前程。他们宁肯一家人勒紧裤腰带,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去读书。因此,在朱德(当时叫朱代珍)6岁那年,他和哥哥朱代历被送到丁家私塾读书。
丁家私塾是大财主丁阎王开办的,丁家有钱有势,在当地是一霸,朱家就是丁家的佃户。而且,在丁家私塾里读书的孩子都是丁家的子弟,只有朱家兄弟是外姓人。在这样的学馆里,朱家兄弟肯定会受欺负。
最常见的把戏,是地主家少爷噘起嘴,学着猪的模样,对朱家兄弟说:“朱娃子就是猪娃子,也配来我家学馆读书?”朱家兄弟隐忍着,不搭理他。
有一天,大伯从自家的梨树上摘下一个梨,给朱德带着去学馆。刚进学馆,正巧碰上了地主家少爷。那少爷一把抢过朱德的梨,张开大嘴就啃,一边啃还一边说:“梨子是我这样的少爷才可以吃的,哪一个看见猪(朱)可以吃梨子的?”
朱德气得握紧了拳头,忍无可忍,冲地主家的少爷喊道:“还给我!还给我!”
还没等朱德冲过去抢,几个地主家的孩子凑上来对他就是一顿拳打脚踢。私塾先生连忙把他们拉开。
其实,私塾先生也经常受到地主和地主少爷的欺凌,他没有办法为朱家……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