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百花园杂志社伴随着小小说这一新兴文体的发轫和成长,一路走来,赏奇文、选佳作;识高才、育新秀。打开逾千期《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出版》,目光抚摩着一页页凝结着小小说创造者们心血智慧的文字,顿生无限感慨。一茬茬次第涌现的优秀作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构,一次次创意迭出的刊物设计与成功策划,书写出中国小小说的编年史,忠实记录着小小说新文体的倡导者、编者、作者风雨兼程的跋涉履痕以及荣誉和梦想。
30年来,为提升小小说文体的品质,促进小小说事业的长久繁荣,经过倡导者、编者、作者乃至读者的共同开拓创新,小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渐次被读者所认识,以至又被文坛有识之士所认可,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史的一种文化奇迹。尽管她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如果玉成于汝,百年树文,依然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收入了10位获奖作者和10位提名作者的小小说作品,共130篇。
《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是由百花园杂志社编著。
《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收入了10位获奖作者和10位提名作者的小小说作品,共130篇。10位获奖作者的作品各有特色——陈毓善于展现人类生命的真实状态。刘建超”老街”系列小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符浩勇以一批优秀的小小说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创作个性。墨白以深邃的艺术视野聚集小小说文体,在艺术创新方面做了充分有效的实践探索。司玉笙的小说将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突显艺术正能量。尹全生擅长于把现实生活演绎为小小说的现代寓言。李永康用文学性较强的艺术笔墨,从容细致地描述原生态生活。范子平的创作让小小说拥有了幽默、讽刺以及抒情的力量。安石榴用意外的结局展现小小说艺术的魅力。东瑞的创作具有历史的纵深度和厚重感,为读者勾勒出香港各个生活层面的真相和本质。
本届“小小说金麻雀奖”以每位作家的10篇作品为参评单元,参照作家的整体实力进行评奖。
陈毓作品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陈毓(10篇)
作家简介:陈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有小小说集《美人迹》《蓝瓷花瓶》《谁听见蝴蝶的歌唱》《遇见红灯向右拐》《嘿,我要敲你门了》等。曾获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
参评作品:《减法》《两个老人》《假若树能走开》《不能说的秘密》《最美丽的死》《一别十八年》《石榴花红石榴》《秦时月》《嘿,我要敲你门了》《怎么回事》
评审意见:陈毓的小小说文体意识清晰丰沛,并贯穿于她的整个小小说创作过程中。她对现实生活的各类题材,特别是对生命、两性、爱情等有着独特的艺术感觉,有着别人无法重复、很难再现的艺术想象。她用小小说的文体形式来展现人类生命的真实状态,即便是在一些故事元素比较明显的作品里,她的艺术世界里特有的细节描述和氛围营造,她对小说叙述技巧的娴熟运用,以及在生活哲意的智慧传达上,都表现出一个成熟的小小说女性作家日渐灿烂的创作才华。
减法
现在,米根老爹已经不记得是否教过孙子一加一等于二这道算术题。他一辈子当村小学校长,好为人师按说是职业习惯,但他现在真是一点也想不起自己是否教过孙子这道算术题。很多事情他现在都说不准。儿子第一次带孙子回来时,孙子还是襁褓中粉嫩粉嫩的小伢儿;第二次来,就是一个能用网兜捕蝉的顽劣小子了。这都是时间的力量,时间使孩子长大,大人变老。
你看,时间就增加了米根老爹额头上的印痕。
印痕不算什么,但自从在菜地边的小水渠上跌了跤,米根老爹竟躺倒了。在学校、在林中、在地里、在河边行走,对米根老爹来说原本是那么简单的事情,现在却是横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这一躺倒,三年过去了。三年,米根老爹清楚地听见窗外的树叶刷刷掉落过三场。当树叶又一次在枝头如鸟雀雀跃的时候,米根老爹清楚地感到自己体内,有一根细丝悠悠荡荡地,要离开他身体的牵扯到远处去。米根老爹无端想象自己正如一根大萝卜,正在慢慢变糠,从最核心处往外糠。外表看,看不出来,糠是在心里的。
没有遗憾,不管是对自己、对老伴,还是对儿子。
现在死亡是横在米根老爹面前最平常的一件事情。老伴那么好,三年来对他都像第一天那样有耐心,还有什么遗憾呢。儿子呢?他在城里,忙,是真忙。儿子是公家的人,做公家的事情,不常回来,却也尽了最大努力多回来陪父亲,每回都像要抢回一分一秒那样,恨不能把一分钟当两分钟过。这还不够吗?太够了。孙子呢,都上大学了,将来要去很多的地方,去更远更大的地方。但无论走多远、去哪里,都是从米根老爹生活了一辈子的米仓山出发的,走到哪里这里都是出发点。想到这一点,米根老爹真是有贴心贴肺的欣慰和满足。
还有什么遗憾呢?真的没有了。
当身体内那根丝线悠悠荡荡的感觉越见分明的时候,米根老爹觉得现在紧要的,是做一道层层递减的减法题,得数越小,他的内心会越安妥。那样,他才会有最后的妥当,完完全全地把身体和心灵摆放平展。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由老伴喂着吃掉半碗粥之后,米根老爹靠在被垛上,平静地对老伴说,天是公道的。天让他躺了三年,让他想了三年,三年他想明白了以前很多年没想过的事情。他说三年他得了福,现在他该走了,走在老伴前头。这三年,老伴也有得,那就是他三年对她的拖累,使她能安然平静无太多牵绊地接受他的离世。
儿子提前对父亲尽了孝道,也好。米根老爹对老伴说。
现在他还剩下几句话要交代。
一呢,从前好的时候预备下的棺材是柏木的,柏木棺材太沉太重。现在的晚辈都像自己的孙子,天生不长力气。没力气,怎抬得起那么沉那么重的棺木?下葬的时候他们可要吃苦了!要换成桐木的。桐木轻巧,不太费力气。
还有,以前选的墓地离村子太远、太僻,山高水长,路也不通,埋葬的时候肯定会从庄稼地走。就算是在冬天,踩不坏庄稼,却天寒地冻的,娃娃们辛苦。改在屋后林子里,埋在树下吧。往后,老伴若是还在老宅住着,也离得不远,抬头就能见到;若是随儿子去城里住,他在林子里待着也够得着看家护院。啥风水不风水的,能使心安妥的地方就有好风水。
米根老爹眼见着老伴以及孩子们答应了自己:把柏木棺材卖掉,重新打了桐木的棺材,选了新的墓地。米根老爹长舒一口气,平静地听任那根细丝悠悠荡荡地飘出身体去。
夏天终于过完了,连那个秋天秋老虎的尾巴也消失了。米根老爹说自己可以死了,因为渐渐凉爽的天气使死亡将要带走的那具躯壳能在人眼前保持最后的安静、最后的尊严,而不必使人在它面前屏气敛息。
米根老爹在立冬那天早上死了。
米根老爹的儿子去抱米根老爹到灵床上。儿子觉得父亲轻轻的,像一个婴孩那么轻。他惊讶地张了张嘴,用目光去寻母亲,就见自己的母亲正用圣母一样慈悲平定的目光在注视着他。
于是,米根老爹的儿子收住目光里的惊讶,把父亲那轻如婴孩的身体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身体上。
……
P1-3
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郑州:倡导小小说30年(代序)
杨晓敏
在当下的文学大家族里,小小说有成千上万的写作者,有月发行几十万册的核心刊物,有数以百篇计的优秀作品被选入大、中专教材,并产生了数十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作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从多方面调动了大众对文学的理解和认同,也弥补了长、中、短篇小说及其他文学体裁的不足。小小说为提升和开发全民族的审美鉴赏能力,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供了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小小说是一种新兴文体,从萌生发轫到争取到今天的生存环境,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30年时间,在已有数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弹指一挥间,何其短矣。所以,小小说的字数限定、审美态势和结构特征,无不打上了稚嫩的痕迹。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的使命,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要落到发表、选载小小说的主流刊物上来。
缘于此,1982年以专号刊登小小说的《百花园》,1985年创刊、专门选载海内外优秀小小说作品的《小小说选刊》,才会应运而生,在期刊苑里绽开鲜亮的花朵。倡导文体的意义在于,不仅使更多的作者参与小小说创作,还通过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让文体最大自由度地拓展。而所谓规范,则是在编者的遴选检索过程中,对小小说大致有个文体界定。每一种文体,都会蕴含巨大的文化含量。定位犹如“老字号”,十里已闻酒菜香,要的就是这么一点“老卤”、一滴余酿。固守,有时会成为独特的品格。
毫无疑问,作家是精神产品的第一生产力。没有作家们的精心创作,便没有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如果说文学期刊是发表作品的主阵地,作品是刊物不竭的资源的话,那么,作家便是作品的原始酵母了。在此前提下,刊物能为作家提供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环境至关重要,对于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有着无法回避的现实意义。因为,“倘无适宜的文学氛围,年轻人由文学爱好者速成为作家,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小说作家尤其需要刊物的关注,不仅限于小小说创作具有短、平、快的体裁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小说担负着文学启蒙者的作用,还在于小小说作家由于文体的局限,需要在创作上有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是小小说作家的必修课之一。
30年来,中原郑州的百花园杂志社坚持以“推出精品、成就作家、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办刊理念,以一本原创和一本选载的小小说期刊阵地互补互动,殚精竭虑打造文学事业与文化产业实体,倾其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为推动中国当代小小说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耕耘播种,植树造林,就为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期待小小说文体的早日独立,期待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代表性小小说作家相继涌现,期待小小说的优势在新时期的当代文化建设领域中独领风骚。
30年来,小小说写作者遍及社会各界,百花园杂志社投入大量的人力、智力和财力,数百次地举办征文,坚持评奖,组织笔会,编辑出版丛书、增刊等,坚持以一种民间的调节方式,自觉引导着小小说文体的前行轨迹,有责任心地梳理着那种散兵游勇的状态,簇拥着有潜质的小小说写作者不断进步成长,从中发现新人,遴选精品,推举名家。一方面,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了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的作家主力阵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积累;另一方面使《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多年处于广大小小说爱好者(读者)关注的热点之中,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才赢得了“中国小小说中心”之称。
30年来,《小小说选刊》的“精品意识”,是要把海内外最新最好的小小说优秀成果,奉献给读者,体现“选刊”质量的高度;“读者知音”是努力把高雅艺术的精英成分和大众文化结合起来,尽可能提供更大的阅读空间,让受众从中咀嚼出多种滋味来;文学的存在,是推动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之火,而“作家摇篮”,则是对产生文学梦的人的一声亲切召唤,焕发出可望又可即的诱惑。《百花园》的定位是垒砌“基座”的希望工程,从分工上她要使自己成为一所小小说的大学校。所谓的刊物定位是一种风格,一种张扬的个性精神,一份执着和坚忍不拔的固守,是长久的无言期待和遵循。
30年来,百花园杂志社伴随着小小说这一新兴文体的发轫和成长,一路走来,赏奇文、选佳作;识高才、育新秀。打开逾千期《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小小说出版》,目光抚摩着一页页凝结着小小说创造者们心血智慧的文字,顿生无限感慨。一茬茬次第涌现的优秀作家,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构,一次次创意迭出的刊物设计与成功策划,书写出中国小小说的编年史,忠实记录着小小说新文体的倡导者、编者、作者风雨兼程的跋涉履痕以及荣誉和梦想。
30年来,为提升小小说文体的品质,促进小小说事业的长久繁荣,经过倡导者、编者、作者乃至读者的共同开拓创新,小小说作为文学的一个新品种,渐次被读者所认识,以至又被文坛有识之士所认可,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文学史的一种文化奇迹。尽管她未来的道路还很长,如果玉成于汝,百年树文,依然是对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
30年来,小小说简约通脱,雅俗共赏,从大众中来又服务于大众。小小说能出传世佳作,小小说能出著名作家,小小说能成就宏大事业,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伟大时代和小小说作家们的文学选择而骄傲。
有人问:作为编者,你们推选优秀小小说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回答:是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的综合体现。所谓思想内涵,是指作者赋予作品的“立意”,它反映着作者提出(观察)问题的角度、深度和批判意识,深刻或者平庸,一眼可判高下。艺术品位,是指作品在塑造人物性格、设置故事情节、营造特定环境中,通过语言、文采、技巧的有效使用,所折射出来的创意、情怀和境界。而智慧含量,则属于精密判断后的“临门一脚”,是简洁明晰的“临床一刀”,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质量,由此可见。
2010年3月,中国作协公布了《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正式把小小说品种引入评选序列,这是对郑州和全国同行们30年来,小小说文体创造者和实践者们的认同与肯定。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曾高度赞扬说:新时期以来,河南文学有一个极大亮点,就是以《百花园》《小小说选刊》为根据地形成的、以郑州为龙头的全国小小说创作中心,它以充满活力的文体倡导与创作事件,有力地带动了全国小小说的发展。
小小说文体自身携带的诸多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多元传媒中占尽天然优势,它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中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