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本书读懂中国智慧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晓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晓东编著的这本《一本书读懂中国智慧》立足于哲学教科书的核心内容,采取“一人一观点”的方式,通过故事导入,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的生平故事和核心观点,如老子的“福兮祸所伏”、公孙龙的“白马非马”、阮籍的“大隐在朝”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懂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哲学史上50位著名哲学家的50个经典命题,每个命题后都附有精彩的智慧感言。了解了这些命题,我们便了解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认识了这些哲学家,我们便认识了哲学的深邃与博大。你会发现,其实哲学是可爱的,而且与你息息相关。

《一本书读懂中国智慧》由李晓东编著。

目录

老子——福兮祸所伏

孔子——仁者爱人

孙武——兵者,诡道也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孙膑——义者,兵之道也

孟子——舍生而取义

惠施——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庄子——方生方死

公孙龙——白马非马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邹衍——赤县神州

韩非子——刑过不避大臣

陆贾——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贾谊——德莫高于博爱人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扬雄——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终

王充——中人之性,在所习焉

阮籍——大隐在朝

嵇康——声无哀乐

王弼——凡有皆始于无

郭象——仁义自是人之情性

裴危页——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范缜——形即神也,神即形也

惠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韩愈——贵与贱,祸与福,存乎天

柳宗元——天人不相预

邵雍——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

司马光——万物皆祖于虚

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王安石——礼始于天而成于人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程颢——理者实也,本也

程颐——天地之间皆有对

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

叶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

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廷相——性成于习

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方学渐——心体至善

刘宗周——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

黄宗羲——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理依于气

颜元——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戴震——理者,存乎欲者也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有实而无夫处者宇,有长而无本剽者宙

康有为——盖变者,天道也

梁启超——境者心造也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上,最早说明这个道理的命题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老子。

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这里所说的“曲仁里”位于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关于他的出生与形象,有很多传奇。有的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七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也有入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是非真假,莫衷一是。他的生卒年无从查考,寿命也是未解之谜,160岁、200岁等说法都言之凿凿,却无从考证。我们目前知道的,只是道教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太上老君”的那位智者。骑青牛、御紫气、列仙班,是后人对老子的主要刻画,其中包含的后人对老子的尊崇和敬仰之情。也是十分明显的。

老子也曾经做过官。他曾经是周朝的“守藏史”——管理周朝的王室藏书。但在看到周朝王室破败的萧条之后,他决定弃职西去。在路过函谷关的时候。老子被颇具慧眼的关令尹喜留住,并在其要求下,“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就是《道德经》的来历了。此后,这位先贤再也没了消息,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体系庞大,其中最核心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对“道”的认识,一个是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将道作为宇宙的本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成了自己的天道观。关于道,老子首先将其视为不可言说的至上之物。“有一样东西,浑然天成,先于天地而生。虽然寂寥孤单,但它坚持独立,不随意改变,周而复始,运行不止,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对于这种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勉强称之为道”。这种无法命名的东西出现以后,就开始了世界万物的历程:“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而这个过程,就是那个“道”变化发展的过程。尽管后世对于他的这个“道”到底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存在争论,但这种对宇宙本原的探索对我们是富有启发性的。

在道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中,老子提出了很多杰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等,都将他的“道”作为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变易和转换中实现其发展。这一观点是对《周易》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对事物的运动、发展和转化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对其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老子在社会观和政治观上是消极退守的。他的基本主张就是“清静无为”。他认为,只有无所作为,才能实现对国家的治理。他认为:我无所作为,百姓就能自己达到文明的程度;我喜欢安静,百姓就能自己坚持公正的原则;我无所事事,百姓就能自己富裕;我没有欲望,百姓就能自然,也就朴实。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逍遥与优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为了达到这种无为而治的目的,老子还提出“绝圣弃智”的愚民政策,力图使民众在无知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认为人的智力应该倒退得如婴儿一般,那样才能无欲,并最终实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这一理论为很多后世的统治者作为强化政权、愚化百姓的根据,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基本的含义是:坏事可能包含了变成好事的苗头,而在好事到来的时候,坏事也可能随之来到。福和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我们只是看到了呈现在当下和眼前的东西,而忽视了那个可能变化的东西,我们会在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在这里,老子强调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变化的可能性和认识到变化的重要性。按照这个思路,在我们面临种种危难的时候,其实已经孕育了转机的苗头和种子。而在各种繁华的背后,则隐藏着危机与毁灭。这一思想和他关于道的认识一脉相承,对我们认识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P2-4

序言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相对于西方世界的发展而言,中国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更是创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奇迹。一位前美国总统访华时,在演讲中曾有“你们以千年计的历史,比我们以百年计的历史还要长”的说法。虽然难避恭维的嫌疑,但的确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但就哲学的发展来说,我们与西方的差异颇大。尽管很多西方人也对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推崇备至,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和问题的关切方式,与我国哲学家们“重视当下、重视人伦”的方式风格迥异。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的争论本身就表明两种话语体系的“不兼容性”。这种分歧导致很多误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叫作“哲学”名号或者思想谱系的东西,而在于那些闪耀于人类历史长河的点点星光,对我们、对世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很多时候,那些人类思想与智慧的精华,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液里,成为我们文化生命的一部分。孔夫子的“仁者爱人”、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已经超越了所谓“哲学”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思想与智慧宝库里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这些杰出人物、杰出思想,十分必要。至于是不是非要给这些思想一个“哲学”的名号,则不是那么重要了。

按照这种理解,中国智慧(在很多时候被冠以东方智慧的名号)就不能按照西方哲学的标准,非得是建构了庞大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才会具有。那些散见于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等名号之中的那些对于我们富有启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智言慧语,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智慧。而按照这样的理解,中国智慧就数不胜数了。这也正是本书的难题。如何在如此众多的智慧当中进行取舍?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取舍,又怎么敢以“一本书读懂”这样的妄语忽悠读者?

对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既然不能全部顾及,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知识范围,以影响的重要性为序,逐步扩大我们的认识视野。在此视野之外的杰出思想,暂时搁置,留待以后寻找可以展示的新机会。从智慧的角度来说,本书编选的这些哲人,是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是没有问题的。

对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回答可以借鉴中国智慧本身的一句话来回答,那就是“虽不能达,心向往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高级大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厨艺方面有所追求,更不影响我们从美食的角度进行品鉴。把本书的人物和他们的思想都搞清楚了,我们也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老子曾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的意思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和炒一碟小菜一样,都有深刻的道理在里边。用哲学的时髦话语来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啃原经元典,算是“治大国”,用本书的“蜻蜒点水式”,就是“烹小鲜”了。二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可能不耐烦地说:“别卖关子了,快说这所谓规律是啥吧!”别着急,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画卷,仔细寻找、慢慢品味……

后记

终于到了交卷的时候,内心的忐忑与焦虑却毫无减少的迹象。无论是西方智慧,还是中国智慧,都远非这样两本小册子所能尽言。这样一种粗浅的“快餐式”处理,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这个问题,一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我的心中高悬。

但我实在不愿因此放弃。如果从2005年写第一个中国哲学的故事算起,至今已经八年有余。仔细想想,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复杂,自己的不专心是罪魁祸首。先是做了20多个中国故事。后来发现读者可能对西方智慧更加需要、更感兴趣,就转而“搁置东方,主攻西方”,完成了50位西方哲学家的鸟瞰式解读,并在2007年年底与我原来编过的一本哲学启蒙书一起出版。当时,心中还满是遗憾地想:这20多个中国故事,可能要成为永久的缺憾了。此后,心有旁骛、东飘西荡,承担了很多任务,却一直没有找到写故事带给我的成就感。而这些故事,也就躲在电脑的角落里,甚至不再被想起。几番周折之后,这块心头的痛再次回到记忆中,于是,就有了零零碎碎的继续。

在哲学的道路上行走良久,却越发不敢妄谈自己对哲学的所谓看法。于是,借着对那些哲人哲思的梳理,我也很幸福地在哲学的殿堂里神游了一番。顺便给各位和我一样对哲学充满向往的读者当一回不称职的导游。两册书分别以《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的典型人物及其典型观点为蓝本,兼及几位影响深远但“名不在册”的大家。比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种梳理中,我有意回避了对那些艰深体系的理论解读,而把重点放在了相对轻松的故事和命题上面。但这并没有要将哲学庸俗化、浅表化、时尚化的意思。如果您通过本书,觉得有些地方不深不透、还“不够劲儿”的话,您可以借着这本书的导引,去读更为专业的教材甚至原著。倘能如此,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资源。近年来在参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院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所积累的资料和想法,也让我在完成本书的时候获益匪浅。我的朋友和学生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坚持到底的动力。我的家人用自己的奉献为我完成工作保证了时间。在种种困境中,知心朋友的真诚关怀让我曾经烦躁的心平静如水、清新如月。在此,一并致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谢雯萍老师的修改与斧正!

文责自负,我愿对本书中出现的所有错误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负责,并将以不断纠正错误的实际行动,完善自己对哲学的粗浅理解。也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谢谢!

李晓东

2013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