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荆棘与南瓜
分类
作者 朱立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南瓜

那南瓜是怎么来的,我们始终都不知道。甚至最初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将结什么,或者什么都不结。

没有人注意到它是何时长出来的。我家院子太荒芜了,满是高高低低的杂草。常常有闲散的牛,受不了青绿色的诱惑,跑进来大嚼。邻家的孩子们,一不小心把球摔进来了,也得在草丛中找个老半天。

然而有那么一天,我们突然发现这株奇异的植物已在院中占据了一角。它把如荷的叶子从杂草中伸出来,有卷须的茎端努力仰起,在探它的路。茎叶密生着银白的茸毛,在三月尚带有冬天气味的阳光下,大胆地闪烁。

那是一九五一年,我们到台湾后的第二个春天。从搬到这宿舍的第一天,大家就失望了。简陋而透不过气的木板房,空无一物而被竹篱笆死死围住的院子。我简直想不到来台湾住这种地方,相信他们也同样意外,但当我忍不住抱怨时,父亲就那样骤然地爆发起来,叫我想想大陆上的同胞。于是我受着惊,满怀委屈地想念起大陆的大房子来。从那时起,就再没人敢说什么,或做什么建议。

就在刚安顿下来的那年春天,父亲曾兴致勃勃地叫来一个花匠,种了些贵得吓人的龙柏,还有几株以等距离排在园路两侧的杜鹃。种了之后,父亲似乎就存心等着享受绿树成荫花满枝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还有浇水、锄草、施肥之类的事。结果龙柏毫不在乎它的身价,一起死光。而杜鹃也在开过几朵花后,惨遭生存竞争,逐渐被野草湮没。

父亲好生气。东西种了还会死?他从没想到。此后他再也不种什么了。他说:这儿的土真糟,又贫又硬,每一锄头下去都是石子,能长什么呢?大陆的土可好啊。……

父亲这么说,只不过是表示他对大陆的一种怀念,我们都怀疑他是否真懂得大陆上的土。父亲是城市人,从早到晚忙着城市的事。我们三个孩子也一直生长在城市。但是,我们总是有个大大的院子。这是母亲所坚持的,她在那四周为楼房所压、为高墙所困的院子里,满种植物,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那儿,整日挖挖种种不停。她的花是不许摘的,让它们自在地开,自在地落;她的菜是她最大的骄傲。还记得那破面盆里的蒜苗,一夜之间会怎样努力地生长,使我早上起来大吃一惊;而母亲得意得像那是她变的戏法一样。常想起我和哥哥怎样抢着摘玉米,在那远比我们高的玉米丛林,用手摸索出最胖的玉米穗。玉米有甜甜的香味,红色的玉米须正好拿来扮演京戏里的须生……而这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自从小弟生后,她的肺病就更重了。在我愈近的回忆里,她躺着的日子也愈多。她老是靠着窗旁的躺椅,看花匠整理花园——可是花匠们总不能使她满意。他们修剪树,等于割她的心。她常自躺椅坐起来,用她温柔的声音,那么坚决地说:“啊!请不要——不要剪!啊!不不!没有关系——不会嫌密——不会难看一一不会长不好……不!一点也不要一一你看,乡下的树谁管?可长得真大真美……”我可怜的母亲原来是生长在江南的农村的啊!

那个三月,我们兄妹跑去告诉床上的母亲,她一定知道是什么——这棵奇异的、没有来历的蔓藤啊!

我们扶母亲到院中。她说:“瓜啊!”

“瓜?西瓜吗?”小弟简直是爱上了台湾的西瓜。

“不!西瓜的叶子有缺,而且无毛。”

“不会是苦瓜吧?!”我最恨苦瓜了。

“不!苦瓜小得多,而且要爬架子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呢?瓜有不少种瓜:冬瓜、南瓜、瓠子、葫芦……”哥哥说。

“是什么呢?”母亲像在问她自己。她蹲在那儿,摸着瓜的叶片:“冬瓜?或是南瓜?叶像南瓜,毛又没那么粗。是台湾的南瓜特别?还是台湾产的什么奇怪瓜?……等它开花结果就知……

P17-19

后记

我在台湾发表的一些故事,终于要在中国大陆出版了。《荆棘与南瓜》能在我出生的土地再度“复活”,与大陆的同胞见面,是我多年以来的憧憬。本书包括二十六篇文章,其中大部分选于已在台湾出版的四本书,内容分为“南瓜的岁月”,“丰沛的女人”和“燃烧的荆棘”三卷;叙述一些对我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丰沛的爱情和紊情,和如荆棘般纠缠痛苦的感情。

读中学时我就开始在报章发表一些小品,完全是为了赚点零用钱,用的是些自己都不复记忆的笔名,稿件也没有留存。第一篇受到重视的文章是我在大学四年级写的《等之圆舞曲》,登在《现代文学》一九六四年春季第二十期。当时台湾的文学界是片沉闷封锁的沙漠,白先勇和他台大外文系同学创办《现代文学》,勇敢地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提供了发表的平台,在爱文学的年轻人中卷起一阵旋风。我学的是园艺,研究的是花木,与文学沾不上边,却狂热地阅读每期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并且心惊胆战地寄出这篇少女的羞涩私情;用的是“荆棘”这个奇怪的笔名,也故意不留地址,因为生怕被人认出,尤其是那位就住在我隔壁被我远远仰慕的俊美邻居白先勇。

文章登出来后,当时执思想和学术界牛耳的《文星》月刊编辑张白帆居然找到我,向我邀稿。我喜不自禁,写下了《南瓜》,马卜出现在《文星》一九六四年七月八十一期。登出后一个月,我就赴美读书了。我到美国后,结婚、生子、工作、读书,艰苦地为生活奔波,过的是与过去完全断绝的生活,一点也不知道《南瓜》一文曾轰动台湾文坛,不少人彼此传阅,好奇荆棘到底是什么人?怎么不见了?

十八年后,我已经在美国大学教书,忙于教学和研究的生涯,却意外地与出版家隐地联络上。就因为十八年前一篇《南瓜》,隐地说要为我出一本书,他的信心振奋了我,于是我拾起已锈的笔,重新开始创作。当时台湾“时报”的编辑季季郑重介绍我的文坛重出,《时报》和《联合报》都开始登出我一连串的文章。季季为我第一本书写的序“沙堡里的荆棘”,现在又一次作为本书的序。我也在这里再一次向季季道谢,她与隐地都是我生命中的恩赐。

《荆棘里的南瓜》在台湾畅销,一再重印,其中《南瓜》和《白色的醉浆草》两文还被拍成电影;随后出版的《异乡的微笑》、《虫与其他》和《金蜘蛛网:非洲蛮荒行》三本书的销路都比不上。承蒙白先勇为《虫与其他》写序,为这本书增光不少。我总觉得我这没有学过文学的人,居然还能发表一些文章,用文学来表达我的思想和情感,完全是因缘际会。白先勇和他创办的《现代文学》是激励我创作的媒介,请他为我作序,也是非常合理的。这次《荆棘与南瓜》在中国大陆出版,我得到他的同意,仍然用他的序,也以此表达我对白先勇的尊敬和感激。

这本《荆棘与南瓜》的出版,有助于莫卫斌先生和董秀玉女士的介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综合分社社长张荷的协助,编辑王振峰勤奋不懈,认真地审核编辑我的文稿,在选稿上花了很大的工夫,令我敬佩不已。在此一并道谢。

荆棘是我曾用以藏身的笔名,也隐喻我早年寒凉的身世,和我不懂为人处世的尴尬性格。我的成长岁月如燃烧的荆棘般痛苦,我认同的都是其他受到歧视的孤苦灵魂,我也如沙漠里流荡的滚动草一般,毫不犹豫地放逐自己到荒僻的异域。然而贫瘠的土地也长出不知从何处来、不知为什么要来的南瓜。如今我回首一望,丰命中曾有这么多启发我、鼓励我和爱护我的人,给我以丰盛的机缘,满怀的惊喜和杯盘满溢的恩典,这些都是我终身感激不尽的“南瓜”。

目录

邻舍的南瓜 自先勇

沙堡里的荆棘季季

第一卷 南瓜的岁月

南瓜

辣椒  

鸢尾兰

枸杞

滚动草

红枣

哈密瓜

花船

百合

月亮花

第二卷 丰沛的女人

等之圆舞曲

仙女妈妈

也是爱情

仙伯母的隐秘

夫妇之间

七年之痒

每四个女人中

狗狗沙姬

成都交叉路

第三卷 燃烧的荆棘

异乡人

饥饿的森林

凝固的渴

沙堡

少女的祈祷

后记

内容推荐

《荆棘与南瓜》是从作者朱立立朱立立三本书中节选出三十篇文章汇集而成。

《荆棘与南瓜》分为三辑:金色的南瓜、丰沛的女人以及异乡的微笑。既有作者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对于亲情、爱情和人生的切肤之言;也有对于大洋彼岸的深沉之爱,游子之泪中饱含着对于故土的眷恋与不舍。荆棘的文章,因为情真,所以意切,读来自然亲切,仿佛是作者在向你娓娓吐露她保藏的心事。

编辑推荐

六十年代是个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历史转捩点,战后成长的一代青年都在向传统文化挑战。这时的台湾社会封闭,政治思想定于一尊,文学的确具有解放心灵的力量与作用。三毛与朱立立当时同处一个文学园地,她们各从松江路出发,经历欧洲、美国,最后不约而同又降落在非洲大陆的沙漠里,这并非偶然。朱立立的《荆棘与南瓜》记录的是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对于亲情、爱情和人生的切肤之言;也有对于故土的深沉之爱,游子之泪中饱含着眷恋与不舍。因为情真,所以意切,字字句句都仿佛是在向你娓娓吐露她保藏的心事,内中却藏有一股强烈的生命力,和一份无可言喻﹑无法理解﹑不肯放弃的对生命的热爱。

这本书与世上受苦的灵魂必然是同种同类,因而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彼此的饥渴和孤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8: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