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容县封家
广西容县位于广西东南部,县域面积2257平方公里。容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西晋建县以来,已经1700多年历史。唐朝贵妃杨玉环就出生在该县杨冲村。据《容县县志》载,仅民国时期的将官就有近百名,黄绍兹、黄旭初、罗奇、何国柱、甘丽初、杨勃、李本一、马拔萃、夏威、叶琪、李毅、苏祖馨、杨愿公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就出生在容县。封氏一族自通判公封文明由宋朝开封祥符县外出做官到容县定居以来,容县封氏代有传人,至今已绵延二十五世。其后世子孙遍及广西、广东及东南亚各国。
凤子1912年8月11日出生在武汉汉口海寿里封氏府上。其祖父封蔚扔(1830~1891),字少霞,广西容县杨梅镇石岭村人,15岁中秀才,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以第6名拔贡中试第16名举人,咸丰三年癸丑殿试,二甲登第22名进士,点内阁中书协办侍读,加一级。同治十年和光绪三年两次充任湖北乡试同考试官,光绪十四年又担任湖北乡试内收掌官。其门生故旧遍及荆楚。光绪十五年(1889)11月,他又被诰授通奉大夫(阶从二品)。他一生著有《还续斋古文》2卷,并主修《蕲州志》30卷。其元配王夫人(1831.6.18~1862.2.26)生子祝唐,继配张夫人(1846.10.23~1906.4.26)生子祝清、祝祁、祝椿、祝晖。这兄弟五人中老大祝唐(眉君)进士及第,曾任陕西神木县、大荔县知县和陕西乡试同考官,著有《味腴轩诗稿》四卷。老二祝清(竹君)敏悟绝伦,颇才俊,可惜英年早逝。老三祝祁(鹤君)举人出身,著作颇丰。老四祝椿(濯吾)早年留学日本与鲁迅是同学,与马君武、黄兴是知交。老五祝晖生于容县,在家中留守。凤子的父亲是老三祝祁(鹤君),母亲汤氏。凤子是他们的第十个孩子。凤子出生时,封鹤君已届不惑之年,已先后在湖北荆门州师范学堂任国文和历史教员。宣统元年,即1909年,封鹤君以试用知县的身份,担任了藩署民事科员兼存古学堂文牍。这虽是比较清闲的差事,但却可以锻炼他的才干,发挥他的文化才能。1914年,他又调到湖北通志局担任了协修一职。这些职务都无太高的薪水,此时,封鹤君一家的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不过,那时的武汉已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洗礼,封鹤君弟弟封濯吾的好友黄兴已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核心人物,这一特殊的政治背景,让封家人也能够踏实安稳地生活着。
凤子的大哥过继给了她大伯——封祝唐,她九姊早天。在存活的众兄妹中,凤子生得眉目清秀,且伶俐乖巧,深得哥哥姐姐的喜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倍加疼爱。父亲称她为二等美人,遂给她起“亚美”为乳名。当凤子牙牙学语时,哥哥姐姐们就开始在家里教她识字,诵读《三字经》、《女儿经》。凤子晚年回忆说:“哥哥姐姐都未进过学校,但他们不是文盲,都在私塾学习过。”凤子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在哥哥姐姐的呵护下,开始了她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启蒙教育。
二、走出私塾
凤子说:“我的启蒙老师是瘸子五哥,第一次上学也是进的私塾。”那时,私塾是私人开设的学堂,不分班,不分男女,私塾里都是天真烂漫的儿童。大家挤在一间堂屋里,摆上几张桌椅。凤子她们的教书先生是个老头,穿长袍马褂,还拖着条长长的辫子,脸上架了副铜框眼镜,常常威严地坐在八仙桌的太师椅上,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惩罚学生的戒尺。凤子清楚地记得,在八仙桌上方有一个条桌案,条桌案正中墙上供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牌位,条桌案上供有香炉、蜡台,蜡台里的蜡烛没有点燃,香炉里的香则烟雾缭绕。入学那天,凤子先向孔子牌位磕头,再给老师磕头。在私塾里,凤子为了背书时不挨戒尺,整日里摇头晃脑地唱歌一般地诵道:“混沌初开,乾坤始定……”凤子上私塾时,还不到十岁。凤子家所在的武汉,是军事重镇,由于军阀混战,城头经常易帜。因为武昌有城门,军阀们抢夺地盘,武昌就得关城门,汉口有租界,为了活命,武昌城里的人,在吴佩孚、孙传芳的指挥刀下,动乱时跑汉口,和平时住武昌,凤子家经常从武昌搬到汉口。好在汉口有亲戚提供“跑反”的方便。
常言道:士居三十年没有不亲人。凤子家在武昌、汉口的亲戚也着实不少。凤子母亲堂妹家有个侄女叫杨励,比凤子略大一些,凤子称她为表姐。这位表姐当时在武昌女一中附小读书,每当放学回家,她们就在一起玩耍。凤子十分羡慕小表姐身上穿的学校制服:月白色竹布褂,黑府绸裙子,看上去特别学生味。当她翻看表姐的课本时,常常被课本上的故事和图画所吸引,有一些虽然看不懂'但却引发了她的好奇心。于是,凤子就整天闹着,义母要进新式学堂。终于说动了家人,凤子插班进入了小学六年级,和表姐同班,穿上了心仪已久的月白竹布褂,黑府绸裙子。由于她除了语文、历史、地理而外,数学、物理、化学及英文都跟不上课,她下课后没有少哭鼻子,好在有表姐杨励为她辅导。就这样,凤子居然从高小毕业。这时,凤子父亲调任湖北省公署秘书,工作地点在汉口,封家也随之搬到汉口。
1923年,为了能考上中学,几乎一个暑假,十一二岁的凤子拼命地复习。经过一番努力,她顺利考入了汉口女子二中。进入女子二中的凤子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她的班主任林先生、语文老师涂先生、教务主任陈先生,思想开明,学校里学生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凤子在学校经常参加演讲比赛,或是演出话剧等活动。虽是以班为单位的活动,但这些老师们指导得很具体,不仅鼓励学生们,还给学生传播一些新鲜的革命知识。诸如,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可恶的军阀制造了“二七”惨案;田汉、洪深等人的话剧运动,等等,让凤子和同学们大开眼界。也就是在此时,凤子知道除了武汉,外面的世界同样精彩,除了私塾还有新学,还有演讲,还有话剧,还有为话剧事业而努力奔走呼号的文化人。从此,凤子渐渐地迷上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新的世界。
P3-7
张彦林对于现代文学个案研究历时多年,他的《浪漫诗人徐志摩》一书于1999年10月出版,书中资料翔实,有很多史料为首次引用,作为生活在一个穷乡僻壤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浪漫诗人徐志摩》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评品徐志摩浪漫的人生传奇、诗人气质的培育,得到高校诸多老师的称赞。不久,他的另一人物传记《锦心秀女——赵清阁》又于2005年6月出版。该书一出版即受到学界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第一本关于赵清阁的传记,更因为书中史料的可贵,开启了许多文化名人研究的禁区。《文汇报》、《文汇读书周报》、《博览群书》等诸多纸质媒体和网络或选载或评介,为赵清阁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
近日,彦林利用业余时间,多方搜求资料,撰写出第一本关于凤子的传记《绮才玉貌——凤子图传》,该书20余万字,图文并茂,资料可靠,书中着重记录了凤子作为演员、记者、编辑和社会活动家的生活历程,从细处着笔,筛选史料,真实再现了凤子绮美多才的一生,是人们了解凤子不可多得的文本。凤子去世十多年了,该书的出版也是对凤子最好的纪念。
行笔至此,我们祝愿张彦林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2007年11月于淮滨
永远的怀念
1947年我初次来到中国上海,经友人杨云慧(杨度的女儿)介绍,认识了凤子。那时,她是一位年轻美丽极有魅力的杂志主编,我们相识一年后于1948年5月16日在上海结婚。此后,我们相爱、相伴,直到1996年1月21日凤子离开这个世界。
凤子是一个大家庭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她父亲已40岁。他们住在湖北汉口,那是长江上一个喧闹的港口城市,不过他们的老家远在南边,是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容县。她的祖父、伯父是清末的进士,父亲是清末的举入,又是一位著名的古典诗人,后来在广西省的文史馆工作。他父亲十分喜爱这个小女儿,教她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这是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中国入不可缺少的标志。凤子主要是得力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她对化学和数学这些学科都懂得不多——才能在青年时代进入上海复旦大学国文系。
凤子在复旦大学很快就卷入了学生的激进活动。他们抗议蒋介石政府对自由人士的迫害,以及在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剥削压榨面前的因循守旧、苟且偷安。她还发现了自己演戏的才能,并且参加了学生们演出的几出话剧。这些演出非常成功,他们甚至于在上海、南京的戏院公开演出过,观众反响很热烈。她担心流言传到她封建家庭的双亲耳朵里,便采用了“凤子”这个名字,代替她的学名封季壬。在当时的中国,有教养的女孩子是不当“戏子”、不上舞台的。大学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演员。
她在深受尤金·奥尼尔影响的青年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中担任主角,凤子还在这些影片中参加演出过。
1937年日本入侵以后,凤子在西南大后方的工作是话剧演员、报刊编辑和撰稿人。1945年日本投降后,她作为《新民报》随军记者回到上海,成为一名左翼杂志的编辑,同时她还参加了几出话剧的演出。
1947年我遇到她的时候,她正处于左翼力量更加强烈的影响之下。战争期间,她结识了共产党的领导人,对她的工作曾经给予帮助和指导。虽然她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但是她感到他们所献身的、所实践的比西方的政治观点更适合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她编辑的杂志就是由上海共产党地下组织指导的。她看到了蒋介石政治的腐败,作为一个爱国者,她只能支持共产党。
1993年10月,凤子在回忆文章《迎接金婚——八十自述》中写道:
“长年相守、相伴,自然成为精神上、生活上的老伴。
我们爱过、怨过,只有今天似乎才有所相知,才相互了解彼此的为
人、脾性、喜怒哀乐,漫长的岁月、战争、‘运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
人的性情有时几乎被扭曲了。直到今天,我们似乎才发现彼此的长处
和弱点。”
“我们珍惜我们的余年,平静、愉悦、安定、和睦的余年!回首往日,
逝去的年月也有弥足珍贵的。那动荡的时日一去不复返了。回顾走过
的路坎坎坷坷的经历,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走过来的。”
在她的这篇长文中,她对我们将近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总结的翔实而又准确。我想起,在我们婚后所有这些年的生活中,在她的这部回忆录之前的任何文章中,她从来没有提到过我,而此文好像是打开了防洪闸,她的爱和赞美一下倾泻了出来。我非常之感动。
凤子于我不只是一个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的一条不断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由于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凤凰,我爱上了凤,也爱上了龙。了解和热爱中国龙,使我更加热爱和珍视我的中国的凤。
凤子在我的文学翻译中,在我的写作中,在我的国际活动中,都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她使我加深了对中国人民的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欣赏。我深深地感激她。
只是现在,她离去以后,她多方面的大量成就才逐渐为世人认识。她除了是一个优秀的散文家,还是一个舞台上和银幕上的女演员,一个小说作家,一个编辑,一个戏剧家,一个地方戏的支持者,一个影剧评论家,一个成长中的人才的发掘者,一个能干的行政管理人。
凤子去世后,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她工作多年的《剧本》月刊为她举行的“追思会”上,朋友们和同事们赞扬她坚定地忠诚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她终生从事的戏剧事’业;赞扬她对不诚实行为和腐败直言不讳的愤恨;赞扬她对人的关心,她对名利的全然淡泊。
海内外认识她的人纷纷发来传真和信函,哀悼这位十分“令人喜欢的”、“可爱”、“聪明”、如此“热情的”、“美好的人”的离去。
幸运的是她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我可以从中听到她的声音,欣赏她的天资、她的文采,感觉到她活泼的思想。我细心阅读它们,借以得到慰藉——我发现它们都是关于人物、地点和事件的精心刻画的印象,这些印象加在一起,构成中国过去50年历史的一幅精美的镶嵌画。凤子如诗的散文,不仅很美,而且给我很丰富的知识。只要人们能阅读,她将永存。
生活在继续,凤子喜爱的美丽的花朵绽放出鲜艳的色彩,散发出馥郁的馨香!
(选自宋蜀碧译,沙博理著《我的中国》)
《绮才玉貌--凤子图传》内容介绍: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能够兼称为戏剧家、作家、编辑家、表演艺术家的只有凤子。且不说她的美貌曾倾倒过多少人;也不说她的表演如何让观众感动;单是她为文学、文艺革命所做的努力和投入的热情就让人难以忘怀。
郭沫若1940年在参观凤子饰演主角的电影《白云故乡》拍摄现场时,被风子的美貌和表演才能所摄服。遂作诗日:“作后诗成不值钱,被人抛却灯台边。看来颜色真无价,毕竟文人太可怜。”他还自惭形秽,自傀弗如。
著名作家刘以鬯在《记赵清阁》一文中曾把凤子和赵清阁描述一番,说:“封凤子温柔似水;赵清阁刚强豪爽”。“凤子像盛开的花朵;赵清阁缺乏女性应有的魅力。”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赞她说:“美丽的凤子具有善良、谦虚、热诚、勤奋的一切美德,这一切好品格来自她的高度文化水平。她的逝世给后人留下永久的怀念。”
著名女作家赵清阁说:“与风子交往五十多年了,印象中她总是生气勃勃,热情活跃的风貌。”
1947年4月1日,凤子与沙博理结为伉俪。由于凤子和沙博理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他们的师友很多,如:郭沫若、田汉、洪深、欧阳予倩、夏衍、阳翰笙、丁聪、冯亦代、吴祖光、新凤霞、老舍、赵清阁、吕恩、黄宗江、白杨、于伶、司徒慧敏、曹禺、赵景深、谢六逸、杨云慧等中国人,以及阳早、马海德、艾黎、戴乃迭等外国人,他们都对凤子有过赞美。新中国历代领导入也都十分关心他们夫妇的工作和生活。凤子一生经历丰富,创作独具特色,其散文、小说、剧评等总计有110多万字。这些文字十分珍贵,记录了她每个时期真实的片断,为现代文学史和话剧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绮才玉貌--凤子图传》的作者是张彦林。
凤子,中国现代女作家,兼称为戏剧家、作家、编辑家、表演艺术家。
《绮才玉貌--凤子图传》从她的家世开始说起,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着重介绍了她在事业上的成就,如文学作品,如戏剧演出,如艺术表演等等。当然,也穿插了她在情感方面的话题。
《绮才玉貌--凤子图传》(作者张彦林)资料翔实,语言畅达,文字凝练,情感真挚,深受读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