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由陈杉杉、陈世强所著,张聿光是20世纪初新美术学子瞩目的先声人物,是中国早期西洋画主要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美术现代转型发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其一生成就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出版的美术家传记书系中,并无“张聿光”一册,《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中居然也无“张聿光”词条。造成这样的情形,主要是文字记载星散,缺乏资金支持专项研究,史料无人挖掘,致使今日无一部问世专著。这与上海的历史文化不相适应,对于近现代美术史也是一片不应该的空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杉杉//陈世强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由陈杉杉、陈世强所著,张聿光是20世纪初新美术学子瞩目的先声人物,是中国早期西洋画主要开拓者之一,对中国美术现代转型发生过重要作用和影响,其一生成就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出版的美术家传记书系中,并无“张聿光”一册,《中国大百科全书. 美术》中居然也无“张聿光”词条。造成这样的情形,主要是文字记载星散,缺乏资金支持专项研究,史料无人挖掘,致使今日无一部问世专著。这与上海的历史文化不相适应,对于近现代美术史也是一片不应该的空白! 内容推荐 张聿光为早期西洋画先端,土山湾有其身影,绘画在南洋劝业会展出并获奖,历史材料存世极少,后人几乎一无所知;他曾任上海图画美术院院长,而后人只知刘海粟,却不知张聿光;他对现代舞台美术有变革和创造,而在民国时期,陈定山说当时人们就数典忘祖了;他对电影布景的接景技术有所创造,却被电影的后世喧啸所湮没;他是早期漫画的元老,而以后的漫画界几乎把他遗忘;他最早实验绘画用的现代颜料,而现在有谁知道颜料和张聿光的关系呢? 《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由陈杉杉、陈世强所著,《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供读者阅读学习。 目录 导言 一、学忍堂持志励行 其志甚远也 得曹云祥勖助 二、奠基新舞台美术 新舞台布景师 助澜新剧与电影 三、晚近讽刺画嚆矢 四、早期西洋画先导 土山湾画馆 南洋劝业会 晨光美术会 五、开拓新美术教育 上海图画美术院 学校管理 招生与毕业 教材建设 新兴艺术策源地 新华艺术学校 六、创始现代新画材 实验性开端 马利画材事业 七、“冶欧斋”美术情境 冶欧斋 美术界活动 全国美术展 个展与出版 中国画会 八、留将艺业存青史 书画筹赈 漂泊西南 胜利复员 步入新中国 张聿光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张聿光祖籍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古贡院前。其远祖可溯至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官封弓正,始制弓矢,赐姓张,据此黄帝孙张挥为张姓始祖,发源于太原。张聿光所隶张氏一支族谱名“学忍堂”,传为西汉谋臣张良后裔,堂名是训诫后世子孙尊崇发扬先祖隐忍而坚韧的励志精神。1885年7月8日,即光绪十一年乙酉五月二十六日,张聿光生于广东省高山府,其时父亲在广东做师爷,母亲为关氏之女。 师爷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官僚集团益趋腐败却不甘衰亡的产物,而成为这一智囊符号的则因于绍兴士人文化的兴起。“出路”遭遇“衰败”,于是产生集优的间性效应,“出路”与“腐败”双双得以智能提升。难得的历史生态先决了绍兴读书人的人生轨迹,也就是明清时代,师爷在官场上逐渐演变出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幕僚阶层。其对吏治影响较深,个中人才辈出,因而形成中世纪一道人文景观。张聿光出身师爷家庭,师爷的文化修为对他人生发生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 出于地缘文化,中国中东部绍兴府历为师爷渊薮。“师爷”为官府衙门中幕僚,将帅出征,以幕为府。幕僚谙熟封建官场的法理刑名,并具相当的文史修养,被各级官员聘用,不带官职而参议事机,而某种程度上却能左右官员的政务,实为谋士或智囊。绍兴师爷处事灵活、练达、圆通,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 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其地从事幕僚之职者甚众,天下师爷并非尽为绍兴籍,但以此府人为多,至清代已有“无绍不成衙”之说,且多有声名卓著者,故“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清代京师许多衙门中,幕僚、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绍兴历来文风特盛,自晋室衣冠南渡,会稽山川孕育江左风流,博学多才,丹青儒雅者辈出。传神大家顾恺之(348—409),曾为浙中山水倾倒,誉为“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绍兴士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这些特点皆适宜作幕为胥(文书),又不远千里入都为胥,则与不恋故土的乡风和人多地少的经济有关。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作幕)者不啻万家。” 幕僚具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能事,因而称为刀笔吏。明代王仔上贡严世藩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赝品,因未贿赂当时相府一幕友,而被其一语道破,遂惹杀身大祸。晚清曾国藩手下一偏将屡战屡败,只因和曾手下一幕友交情深厚,此幕友便在曾上书朝廷的奏折上改“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而反得朝庭嘉奖。于此可窥一斑。 师爷中不乏良能的干才。嘉靖年问“明代第一才人”徐渭(1521一1593),擅书画也富文学情采,而其一度也为绍兴师爷,为浙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宗宪进表皆徐渭捉笔,世宗披览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渭知兵,擅奇计,宗宪每平患,皆得其谋,就幕五年,政绩卓著,堪称早期绍兴师爷中的杰出人物。 清代师爷的谋略睿智趋于极致。雍正时,邬思道(生卒不详)被田文镜罗致幕下,以其丰富的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时隆科多系雍正帝的元舅和功臣,官至大学士,然其“恃功不法,骄恣日盛”,雍正继位后,极想翦除,却苦于“中外大臣无一敢言其罪”。邬思道早窥知上意,故敢行之不疑,代田文镜撰参隆科多之疏,正中雍正下怀,借刀杀人,“隆科多果获罪,而文镜宠遇日隆”,思道也被雍正刮目,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朱批:“邬先生安否?”于是绍兴师爷身价百倍,其善谋敢断被以后绍兴师爷尊为祖师爷。 而近代另一绍兴师爷则参与加害秋瑾,起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秋瑾被害,她的同志誓雪此仇,将谋害者之一巡抚衙门师爷章介眉逮捕,不久居然被释放,捉放之间,玄机重重。章介眉(1855—1925),绍兴人,性吝刻,工刀笔。时在浙江巡抚衙门充任刑名师爷,对秋案力主“先斩后奏”,动笔撰命令,“正法”了秋瑾。事后为光复绍兴的军政分府都督王金发诱捕,“拟歼除之”。未久,王都督认为共和之局已定,断无再有反对之人,于是与准备出五万元“毁家纾难”的章介眉“谈判”,还派16名卫兵,用轿子抬送回家。而王都督最终被这条冻僵而复苏的毒蛇所害则是后话。 张聿光对历史故事素有所闻,他未能沿袭父亲的师爷衣钵,出于家境突变。张聿光7岁之时(1891)父殁,家道遽然中落,封建末世一家之主对家庭经济乃至成员的前途所起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莫说做师爷的父亲没给他留下因袭的资本,即便其想以此光耀门庭,而时代的巨变也没给他一丝的机会。然而,绍兴师爷的文化素养与苛细精干作风不仅耳濡目染,也是渗透其神髓中的。虽然没留下什么文字,记述其受先人持志励行的鼓舞,然而,从他一生的事行还是可以感受祖训的历史故事在幼时心灵的作用,乃至立世后身处艰难时仍有对艺术坚守不弃的努力。 广东无所依靠,张聿光时随祖母、母亲回绍兴,同行有兄张聿文、弟张聿煌。未久又随母亲至湖北宜昌依傍舅父生活。时从事家务劳动,自幼始尝人牛艰辛。 P5-8 序言 世纪交替,斗转星移,中西交融互动,文化生态一变,19~20世纪之际,中国美术步入现代转型期。脉传的本土绘画以文人墨戏为指归,遣兴旨趣缺乏异质因子而渐失活力;西洋艺术在宗教、贸易,以及文本传媒渗透下渐行渐近,以惯见为常而被中土接纳。中西交互,识解不一,本土笔墨传承歧见日深,如何走出陈陈相因的中世纪,重审与再建益加迫切。而西洋图像与艺术群体、社会生活愈趋贴近,对其表述理念与技艺操守,须有准确而富学理性的诠释和传授。这些责无旁贷地成为一代新美术人于转型期的历史使命。 肩负并完成这样的使命,需要精英们持之不懈的努力,其中不乏艰辛,需要时间的积累和空间的出新。而推动进程,取得与世界艺术比翼颉颃的话语,则开拓者的作用尤显重要。包括张聿光在内,那一时期的新艺术先驱均有一番振兴之志,筚路蓝缕,锲而不舍,以粗犷质朴的打造给力于中国美术的现代奠基。然而,解读魏晋,不知有汉,历史烟云推移,文物衣冠飘逝,大厦巍然,匠师无踪,张聿光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世纪初的上海,张聿光(1885一1968)是新美术学子瞩目的先声人物。曾为张聿光弟子,尔后列名中国早期西洋画开拓者之一的陈抱一(1893一1945)在《洋画运动过程略记》一文中追忆:“大约1907、1908年光景,某一时期,我在四川路青年会学校读书;那时的图画先生,正巧是张聿光。我对于那时期的印象最深。他当时所作的水彩、铅笔画等作风,已可感见其个性的美,笔致极其生动,一切作品,都流露出一种高逸的气品。在当时所见的洋画中,他的画也最能引起我的兴趣。” 上海是西洋艺术较早在中国登陆和萌发的主要地区。富庶的长江下游区位,历为东南形胜,江海通津,繁华都会,文化要冲,工商经济与文化艺术繁盛辐辏,是人文精英竞趋之渊薮,也是中西艺术交互运动的前沿。因此“上海方面洋画运动的发端,也可以说是中国洋画运动的开始”。张聿光在上海从事艺术活动之时,正是洋画运动在中国发端之际,因而其涉艺具有萌发时期的典型表征,接触洋画发生兴趣,对描绘意境有探究欲,搜求摩挲仿照临摹,寻师访友问技学法,信心初具学用并驱,……渐及佳境而至艺术方立之时,张聿光则从事了多样的实践和尝试,作照相背景与舞台布景,早期讽刺画刊于报端,在新美术学校任校长教授,赴东瀛考察游学,又趋西洋画家处研修,复归本土创冶欧斋画风,其问还研发美术颜料的生产…… 艺事多样,实践丰富,而张聿光却有独特的艺术个性与情怀取向。出于人生偶然的机缘,使他寻得本土传承绘画的门径,以后在前后海派艺术兴盛的上海,即江浙吴越文化的中心地带,深受人文浸染,所以仍挂怀本土,钟情中华水墨神韵,凡人物故实、社会风俗、河山舟楫、鸟禽花卉等,以及眼近生活题材,无所不绘。论者以为他的本土绘画:“继承清末杰出画家任伯年的画风,吸取西画技巧而形成自己的面目。构图较多变化,不落陈套,有天真自然之趣。”艺术成就在海内外有相当影响,法国国立博物馆、德国柏林艺术院均收藏其作品。 张聿光的艺术人生在文化转型的近现代舞台上,有颠沛跌宕的坎坷,也有随然偶缘的际遇:有变革转型的诉求,也有期冀正道的呐喊;有坚韧不懈的努力,也有多彩斑斓的成就;……鲲鹏邀游,万里驻足,抱道在躬,滴水石穿,最终于融铸中西一体的“冶欧斋”中成就了风标独具的艺术神韵。 后记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海上新美术画家众多,而新美术先驱则屈指可数。张聿光是20世纪初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先驱,对美术的诸多方面有重要的启导作用,而在近现代美术史的著述中,其贡献与影响几为空白。某些记载中仅被零散提及,也是语焉不详,而更多的事行则被浮云尘封遮蔽了。正是先驱往往湮没,几乎成为先驱效应。 张聿光为早期西洋画先端,土山湾有其身影,绘画在南洋劝业会展出并获奖,历史材料存世极少,后人几乎一无所知;他曾任上海图画美术院院长,而后人只知刘海粟,却不知张聿光;他对现代舞台美术有变革和创造,而在民国时期,陈定山说当时人们就数典忘祖了;他对电影布景的接景技术有所创造,却被电影的后世喧啸所湮没;他是早期漫画的元老,而以后的漫画界几乎把他遗忘;他最早实验绘画用的现代颜料,而现在有谁知道颜料和张聿光的关系呢? 20世纪初中国美术人物及其活动,是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该环节无疑是重要的,其要旨在于关乎中国美术转型的发生、美术思潮的方向、艺术价值观取向、与上层建筑多领域的互动和影响等。已出版的美术家传记书系,无一套中有“张聿光”专册,《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中也无“张聿光”词条。历史缺失须待补充,出版张聿光研究的文本应是一项抢救性工作。 总为浮云难蔽日,不容青史尽成灰。然而,撰写具有传论性质的学术文本,对张聿光的艺术与人生进行发掘性的研究,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2005年甚至更早些时候开始的工作,于今已历八载,其间用大量的时间查阅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等机构的相关档案和历史资料,梳理散落在近现代各类史籍中的星散材料和历史图像。与此同时,采访张聿光后人,找寻张聿光的直接物件、作品和一手材料,并对各类资料进行考证考订、辨伪求真。因此,上述工作反复进行,文稿也要不断修订,现在虽然告一段落,而张聿光的事行终有不逮,其艺术也难免遗珠之憾,这些都有待于以后的努力。 在此过程中,有多方的支持和帮助,这些都是张聿光研究文本出版努力的的重要部分。除以上提到的查阅机构外,张聿光后人张修平、张修正先生,外孙陈大昕先生,以及友情人士陶为衍先生等,提供了部分资料和图片。张修平先生不辞九旬高龄,与作者一同考察上海图画美术院旧址,考证当年先驱们的活动场域,将图画美术院周边的白云观、裨文女中、妇孺医院、崇庆东里隔壁的两江女子体校等一一考辨,勾画出当年张聿光、刘海粟、丁悚、江新等人活跃的身影……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社长梅雪林先生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重要推动,责任编辑王卓娅进行了悉心的案头工作,设计师孙女士进行了精美的装帧设计。此外,上海马利画材公司也曾给予一定的帮助。 于此一并致谢! 作者 2013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