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讲求文化传承的国度,而在众多文化中,家训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它们往往代表了一个家族最基本的处世理念和为人准则,而一些家训又有其一定的共同点,研究这些共同点,从大的角度说,就是研究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人性传统。马誉国等编的《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从古代名人家训中选取具有思想含量和教育意义的一些篇章,加以注释,旨在对今天的家庭教育起到一定的影响。全书较好地体现了我国主流思想的发展和变迁;内容多教育孩子要正直、善良、爱国、爱民,符合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译注遵循原文,并简要介绍了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方便阅读。
现在的孩子们似乎越来越难管教了。只要他们不那么叛逆,不那么难管,甚至不挑食、能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们就感觉心满意足了。培养一个行为合乎社会伦理,心理健康,有自我控制的精神和能力,为了确定的目标努力前行的孩子,似乎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要说给孩子讲些自己都觉得太老的“老道理”。这些道理在哈佛、耶鲁还是一片荒地的时候已经教育着中国人,这些道理不是让人如何成功,而是教育下一代如何在社会中长久地生活下去,对准的是经常出现在孩子身上的缺陷、毛病、弱点。在他们人生起航的时候,给他们讲讲老辈传下来的话,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里收录里中国历史上诸多“成功人士”对自己孩子讲的话,他们有的是皇帝,有的是皇后、太后,有的是官居一品的国家重臣,有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有的是几世同堂的一家之长,他们集中自己几十年做人的经验教训,把最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给自己的孩子们留下不多的几句话,可以说是传统家庭教育的菁华。通过简单的注解,现在的父母也能很容易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帮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父母课(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经典译注大全)》马誉国等编。
(四)
……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谨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五)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此时侍奉高堂,每年仅寄些须,以为甘旨之佐。族戚中之穷者,以即每年各分少许,以尽吾区区之意。盖即多寄家中,而堂上所食所衣不能因之加丰,与其独肥一家,使戚族因而怨我而并恨堂上,何如分润戚族,使戚族戴我堂上之德而更加一分钦敬乎?将来若做外官,禄人较丰,自誓除廉俸之外,不取一钱。廉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做恶,必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钱与后人。若禄较丰,除堂上之甘旨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惟有书籍、衣服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利见斋中,兄弟与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除此二物,予断不存一物以为宦囊,一丝一粟不以自私。此又我待兄弟之素志也。恐温弟不能深谅我之心,欲将我终身大规模告与诸弟,惟诸弟体察而深思焉。
(六)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七)
所欲常常告诫诸弟与子侄者,惟星冈公之八字、三不信及余之八本、三致祥而已。八字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三不信日:“药医也,地仙也,僧巫也”;八本日:“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兹因军事日急,旦夕不测,又与诸弟重言以申明之。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以习勤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作不佚,谦则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八)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日饭后散步,一日睡前洗脚,一日胸无恼怒,一日静坐有常时,一日习射有常时(原注: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日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而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曾以为学四字勖儿辈:一日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日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日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日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行之。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P300-302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传统,无论民族命运经历多少荣辱兴衰,其文化传承却总是绵延不绝的;一个民族甚或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凝聚着主人们的全部创造,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创造,而这些创造能够得以流传得以继承的,往往是它的精神和文化传统,而不是其他。物质的拥有往往是一时的,是转瞬即失的;精神和文化的拥有却是潜移默化的,是永恒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独具文化特色的家庭教育文化,如同中华文明“百花园”里的一株奇葩,妍丽厚重,韵味悠长。她反复总结着过去,不断昭示着未来;她淬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意志,激发许多志士仁人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献身。
家庭教育文化中的家训,也作家令、家诫、家戒,是古人对父母教导的敬称。广义的家训,则包括家规、家约、家礼、家范、教子书、示儿书等。举凡修身养性、孝亲教子、读书学习、交友处世、涉世报国、为官从政、治生理财、保健养生,均是历代家训常论不衰的话题。
中国历代家训传承了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要素,又包含了作者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现实感受,并体现了时代的感召和历史使命,这是家训优秀之作的活力和魅力所在。尤其是那些见解独到、睿哲深邃又经过漫长岁月淘洗和悠久时光筛选的历代佳作名篇,早已成为浸润于民间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千百年来直接陶冶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而其中包含着的名言警旬,更是精彩迭出,不胜枚举。阅读历代家训,犹如面对闪烁着哲人智慧之光的格言大全,给人以味厚旨远的美感享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既顺应历史潮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能在中外文化碰撞交流中褒扬中华民族的卓异品格;如何在个人、民族、国家激烈竞争的时代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值得每一位关心民族命运和儿女前途的有识之士深思熟虑的。历代家训无疑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几年来,我们利用业余时间,从历代家训名篇中认真选录了一些较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品佳作,参考有关书籍,考订文字,配以作者介绍和粗陋浅显的评析,并加以注释和译文(明清以后作品因文字相对浅近,有些并无翻译必要,故仅择其较艰深者选译,一般则只注不译),辑录成册,以供读者欣赏、借鉴。愿这些文字,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编者
2013年5月
吾自少壮时即屡作梦想,从浩如烟海之历代典籍中,搜集先人为人处世真知灼见,辑录成书,铭之座右,以资借鉴。怎奈世事纷扰,周旋于俗务,几陷于庸碌,倏忽已逾知天命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惜乎哉!
幸于此时,国事、家事略有余暇,实乃圆梦之良机也。遂披挂上阵,苦耕年余,辑成此书。歇稿愈感才疏学浅,难承众志。所选内容,拣“沙”失“金”在所难免;错漏谬误实可为多。望有识之士指点迷津,不吝赐教。
老子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领会人生道理,要在心无旁骛,心照不宣,岂为猎章句、图虚名乎!望吾家子弟后代,关注此书并熟读之、揣摩之、体验之。是则效尤,非则摒弃,若能悟得其中真谛,践而行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修成大用,则祖宗幸甚,家族幸甚矣!
在此,对一年多来曾给予编辑此书以支持、帮助、督促和鞭策的家人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