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编著者文康。
在清代中后期,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儿女英雄小说。其代表作,就是《儿女英雄传》。出身于八旗世家的文康,在晚年最穷愁无聊的时候,写了一部圆满的故事。他不满足于英雄的使气角力和儿女的诗简传情,把英雄儿女、大贤大圣的品格集于他心爱的人物十三妹身上,而让少年公子安骥读书应试,科场连捷,最终位极人臣,尽享人间富贵。《儿女英雄传》的“特别长处,在于方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文康用北京方言来写作,加进大量的活的方言土语。那种活泼、传神、风趣、俏皮,常常令读者忘却了其创作思想的迂庸肤浅,而陶醉于精彩的语言所带来的愉快之中了。小说中人物的谈话,写得更是出色。本书描述的是清朝康熙末年至雍初年所发生的一桩官场公案。一方面暴露了当时官场中的暗无天日和世道艰难重重,一方面又塑造了几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
《儿女英雄传/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编著者文康。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儿女英雄传》写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少年公子安骥因父亲安学海遭人陷害,变卖家产前去救父,途遇歹人要谋财害命;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因父亲为奸臣纪献唐所害,学武报仇,遇安骥有难,暗中护助,全歼强徒,最后与民女张金凤一同嫁与安骥为妻;安骥则读书应试,科场连捷,最终位极人臣,尽享人间富贵。
缘起首回 开宗明义闲评儿女英雄 引古证今演说人情天理
第一回 隐西山闭门课骥子 捷南官垂老占龙头
第二回 沐皇恩特授河工令 忤大宪冤陷县监牢
第三回 三千里孝子走风尘 一封书义仆托幼主
第四回 伤天害理预泄机谋 末路穷途幸逢侠女
第五回 小侠女重义更原情 怯书生避难翻遭祸
第六回 雷轰电掣弹毙凶僧 冷月昏灯刀歼余寇
第七回 探地穴辛勤怜弱女 摘鬼脸谈笑馘淫娃
第八回 十三妹故露尾藏头 一双人偏寻根觅究
第九回 怜同病解橐赠黄金 识良缘横刀联嘉耦
第十回 玩新词匆忙失宝砚 防暴客谆切付雕弓
第十一回 糊县官糊涂销巨案 安公子安稳上长淮
第十二回 安大令骨肉叙天伦 佟儒人姑媳祝侠女
第十三回 敦古谊集腋报师门 感旧情挂冠寻孤女
第十四回 红柳树空访褚壮士 青云堡巧遇华苍头
第十五回 酒合欢义结邓九公 话投机演说十三妹
第十六回 莽撞人低首求筹画 连环计深心作笔谈
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第十八回 假西宾高谈纪府案 真孝女快慰两亲灵
第十九回 恩怨了了慷慨捐生 变幻重重从容救死
第二十回 何玉凤毁妆全孝道 安龙媒持服报恩情
第二十一回 回心向善买犊卖刀 隐语双关借弓留砚
第二十二回 晤双亲芳心惊噩梦 完大事矢志却尘缘
第二十三回 返故乡宛转依慈母 圆好事娇嗔试玉郎
第二十四回 认蒲团幻境拜亲祠 破冰斧正言弹月老
第二十五回 何小姐证明守官砂 安老翁讽诵列女传
第二十六回 灿舌如花立消侠气 慧心相印顿悟良缘
第二十七回 践前言助奁伸情谊 复故态怯嫁作娇痴
第二十八回 画堂花烛顷刻生春 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第二十九回 证同心姊妹谈衷曲 酬素愿翁媪赴华筵
第三十回 开菊宴双美激新郎 聆兰言一心攻旧业
第三十一回 新娘子悄惊鼠窃魂 戆老翁醉索鱼鳞瓦
第三十二回 邓九公关心身后名 褚大娘得意离筵酒
第三十三回 申庭训喜克绍书香 话农功请同操家政
第三十四回 屏纨祷稳步试云程 破寂寥闲心谈月夜
第三十五回 何老人示棘闱异兆 安公子占桂苑先声
第三十六回 满路春风探花及第 一樽佳酿酾酒酬师
第三十七回 志过铭嫌隙成佳话 合欢酒婢子代夫人
第三十八回 小学士俨为天下师 老封翁蓦遇穷途客
第三十九回 包容量一诺义娟贫 矍铄翁九帙双生子
第四十回 虚吃惊远奏阳关曲 真幸事稳抱小星稠
《儿女英雄传》的大意都在“缘起首回”交代明白,不再重叙。这部书究竟传的是些什么事?一班什么人?出在那朝那代?列公压静,听说书的慢慢道来。
这部书近不说残唐五代,远不讲汉魏六朝,就是我朝大清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一桩公案。我们清朝的制度,不比前代:龙飞东海,建都燕京;万水朝宗,一统天下。就这座京城地面,聚会着天下无数的人才。真个是冠盖飞扬,车马辐辏!与国同休的,先数近支远派的宗室觉罗,再就是随龙进关的满州蒙古汉军八旗,内务府三旗,连上那十七省的文武大小汉官,何止千门万户!说不尽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都不在话下。
如今单讲那正黄旗汉军有一家人家。这家姓安,是个汉军世族旧家。这位安老爷本是弟兄两个,大哥早年去世,止剩他一人,双名学海,表字水心,人都称他安二老爷。论他的祖上,也曾跟着太汗老佛爷征过高丽,平过察哈尔,仗着汗马功劳上头,挣了一个世职,进关以后,累代相传,京官外任都做过。到了这安二老爷身上,世职袭次完结,便靠着读书上进。所喜他天性高明,又肯留心学业,因此上见识广有,学问超群,二十岁上就进学中举。怎奈他“文齐福不至”,会试了几次,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到了四十岁开外,还依然是个老孝廉。孺人佟氏也是汉军世家的一位闺秀,性情贤慧,相貌端庄,针黹女工不用讲,就那操持家务,支应门庭,真算得起安老爷的一位贤内助。只是他家人丁不旺,安老爷夫妻二位子息又迟,孺人以前生过几胎都不曾存下,直到三十以后才得了一位公子。
这公子生得天庭饱满,地格方圆,伶俐聪明,粉妆玉琢,安老爷、佟孺人十分疼爱。因他生得白净,乳名儿就叫作玉格,单名一个骥字,表字千里,别号龙媒,也不过望他将来如“天马云龙,高飞远到”的意思。小的时候,关煞花苗都过,交了五岁,安老爷就叫他认字号儿,写顺朱儿;十三岁上就把《四书》《五经》念完,开笔作文章作诗都粗粗的通顺。安老爷自是喜欢。过了两年,正逢科考,就给他送了名字。接着院考,竟中了个本旗批首。安老爷、安太太的喜欢自不必说,连日忙着叫他去拜老师,会同案,谒官拜客。诸事已毕,就埋头作起举业的工夫来。
那时候公子的身量也渐渐的长成,出落得目秀眉清,温文儒雅;只因养活得尊贵,还是乳母丫鬟围随着服侍;慢说外头的戏馆饭庄东西两庙不肯教他混跑,就连自己的大门也从不曾无故的出去站站望望;偶然到亲戚一家儿走走,也是里头嬷嬷妈、外头嬷嬷爹的跟着,因此上把个小爷养活得十分腼腆:听见人说句外话,他都不懂;再见人举动野调些,言谈粗鲁些,他便有气,说是下流没出息;就连见个外来的生眼些的妇女,也就会臊的小脸儿通红,竟比个女孩儿来得还尊重。 那安老爷家的日子虽比不得在先老辈手里的宽裕,也还有祖遗的几处房庄,几户家人。虽然安老爷不善经理家计,仗着这位太太的操持,也还可以勉强安稳度日。他家的旧宅子本在后门、东不压桥地方,原是祖上蒙恩赏的赐第,内外也有百十间房子;自从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因晚年好静,更兼家里人口稀少,住不了许多房间,又不肯轻弃祖业,倒把房子让给远房几家族人来住,留了两户家人随同看守,为的是房子既不空落,那些穷苦本家人等也得省些房租,他自家却搬到坟园上去居住。他家这坟园又与别家不同,就在靠近西山一带。这地方叫作双凤村。相传说,从前有人见两只彩凤落在这地方山头上,百鸟围随,因此上得了这个村名。
这地原是安家的老圈地,到了安老爷的老太爷手里就在这地里踹了一块吉地,作了坟园,盖了阴阳两宅;又在东南上盖了一座小小庄子,虽然算不得大园庭,那亭台楼阁,树木山石,却也点缀结构得幽雅不俗。附近又有几座名山大刹。围着庄子都是自己的田园,佃户承种交租。
那安老爷的老太爷临终遗言曾嘱咐安老爷说:“我平生在此养静,一片心神都在这个地方;将来我百年以后,不但坟园立在这里,连祠堂也要立在这里。一则,我们的宗祠里本来没有地方了;二则,这园子北面,土山以后,界墙以前,正有一块空地,你就在这地方正中给我盖起三间小小祠堂,立主供奉。你们既可以就近照应,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作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后来安老爷便谨遵父命一一的照办。此是前话不提。
传到安老爷手里,这位老爷天性本就恬淡,更兼功名蹭蹬,未免有些意懒心灰,就守定了这座庄园,课子读书,自己也理理旧业;又有几家亲友子弟,因他的学问高深,都送文章请他批评改正,一天却也没些空闲;偶然闲来,不过饮酒看花,消遣岁月,等闲不肯进城。安太太又是个勤俭当家的人,每日带了仆妇侍婢料理针线,调停米盐。公子更是早晚用功,指望一举成名,不干外事。外头只有几个老成家人支应门户。又有公子的一个嬷嬷爹,这人姓华,名忠,年纪五十岁光景,一生耿直,赤胆忠心,不但在公子身上十分尽心,就连安老爷的一应大小家事,但是交给他的,他无不尽心竭力,一草一木都不肯糟踏,真算得“奶公子里的一个圣人”;因此,老爷、太太格外加恩待他,不肯当一个寻常奶公子看待。这安老爷家通共算起来,内外上下也有三二十口人,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与人无患,与世无争,也算得个人生乐境了。
这年正逢会试大比之年。新年下安老爷、安太太把家中年事一过,便带了公子进城拜过宗祠,到至亲本家几处拜望了拜望,仍旧回家。P10-13
在清代中后期,中国通俗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称作儿女英雄小说。它是从才子佳人小说中分流出来的,大体上是说,才子佳人不但相貌出众,才学无匹,更有一身的好武艺。他们不但会调脂弄粉,递简传情,而且又善斗勇角力,行侠仗义,建功立业。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就是文康所作的《儿女英雄传》。
文康是满洲镶红旗人,姓费莫氏,字铁仙,大约生活在嘉庆道光年间。他出身于一个世代簪缨的八旗世家,曾祖父温福在乾隆朝官至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祖父勒保历任巡抚、总督而至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封公爵。与文康同辈的兄弟中,也多有达官显贵。文康是勒保次孙,曾任理藩院郎中,当过天津道台,又任安徽凤阳府通判。文康年轻时承祖上余荫,“门第之盛,无有伦比”;到了晚年,因为诸子不肖,造成家道中落,甚至到了靠变卖先时遗物才能度日的地步。文康“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文康的经历与曹雪芹颇为相似,都是一生亲历盛衰浮沉,只不过他的思想境界与曹公相比,要差了千里万里了。文康写小说的目的,用胡适先生的话说,是“在最穷愁无聊的时候虚构一个美满的家庭,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颇有些“过屠门而大嚼”的意思。
小说写康熙末年雍正初年,少年公子安骥因父亲安学海遭人陷害,变卖家产前去救父,途遇歹人要谋财害命;侠女十三妹何玉凤因父亲为奸臣纪献唐所害,学武报仇,遇安骥有难,暗中护助,全歼强徒,最后与民女张金风一同嫁与安骥为妻;安骥则读书应试,科场连捷,最终位极人臣,尽享人间富贵。
文康写这么一部圆满的故事,无非是想要“报其未遂之志”。这个“志”,其实也就是一个迂腐的八旗老官僚的富贵荣华之梦。但他的如意梦比别人又有了发展,这就是提出了“儿女英雄”的说法:“最怜儿女最英雄,才是人中龙凤。”他不满足于英雄的使气角力和儿女的诗简传情,更上升到理学高度,提出:立志作个忠臣、孝子,这便是英雄心;忠臣、孝子必然爱君、爱亲,这便是儿女心。“浅言之,不过英雄儿女常谈;细按去,便是大圣大贤身份。”结果,当作者把这英雄儿女、大贤大圣的品格集于他心爱的人.物如十三妹身上时,却反而使得人物“性格失常,言动绝异,矫揉之态,触目皆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其实,《儿女英雄传》的最精彩之处,绝不是这些迂腐的说教,“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胡适《儿女英雄传序》)。文康熟练地运用北京方言来写作小说,加进大量的活的方言土语。在叙事的时候,文康总是有意模仿说平话人的口气,使得小说读起来气韵流动,富有诙谐的风味。小说中人物的谈话,文康写得更是出色,他一定是仔细揣摩过生活中各色人物的口气、姿态以及心理活动,所以写出来的对话是人有其声,声有其态,用“传神”二字来形容,真是最恰当不过。《红楼梦》也是以北京话写成的,但相对来说比较典雅,而《儿女英雄传》则百无禁忌,怎么生动怎么来,那种活泼、传神、风趣、俏皮,常常令读者忘却了其创作思想的迂庸肤浅,而陶醉于精彩的语言所带来的愉快之中了。
《儿女英雄传》在光绪初年出版后,影响很大,其中的十三妹故事,在戏曲、平话中广为演出。它的续书也很多,有一续、再续直至七续,篇幅漫长,但是都不出色,无可称道。
学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都不低,都肯定其漂亮的文笔,但对其集中体现在后半部的思想的迂腐和人物的怠懈极其不满。这也代表了广大读者的一般看法。在清代的后期,正是通俗小说走向衰落的时侯,罕见优秀之作,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之类,虽缺点很多但也优点鲜明,还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所以,小说研究家孙楷第先生把这几部小说称作“清代小说之后劲”。
此次出版《儿女英雄传》,我们采用光绪间北京聚珍堂本为底本,校以上海蜚英馆石印本,进行点校整理。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