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千秋后代留下了誉满寰宇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中,藏民族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而藏戏则是古老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藏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李云等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千秋后代留下了誉满寰宇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中,藏民族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而藏戏则是古老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藏戏的悠久历史 第一节 文化溯源 第二节 孕育形成 第三节 日趋成熟 第四节 剧种及流派 第2章 藏戏的文化表现形式 第一节 音乐唱腔 第二节 表演艺术手法 第三节 节日民俗文化与藏戏的传播 第3章 藏戏的艺术特点 第一节 神奇瑰丽的面具艺术 第二节 民族特色鲜明的服饰及化妆 第三节 藏戏鼓钹的伴奏及乐器、乐队 第4章 藏戏剧本及人文价值 第一节 以现实主义手法树立典型形象 第二节 浪漫主义的传奇韵味 第三节 悲喜剧奇特糅合的风格 第四节 精美独特的语言特色 第五节 藏戏剧目的思想渊源 第5章 藏戏演艺家与人才 第一节 藏戏的创辟者 第二节 藏戏发展史上的杰出改革者 第三节 专业藏戏继承人 第四节 其他藏戏活动家 第6章 藏戏的影响、研究及保护措施 第一节 藏戏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二节 有关藏戏艺术的研究和活动 第三节 各级政府对藏戏的振兴和保护措施 附求 后记 试读章节 领主贵族文化又可称为官家文化,或统治阶级的文化,这种文化始于什么时候很难说清。从理论上讲,自从有了阶级之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产生分化,逐步演变、发展成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的上层文化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民间文化。传说中藏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的建成,就是这种领主贵族文化开始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统治阶级对艺术领域的各个门类,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偏好和需求。 享受成为他们人生的重要目标,精神财富自然包括其中,歌舞和戏剧艺术也被请进了王宫深墙、贵族大院。他们按照自己的欣赏要求、价值取向、生活特点,改造和创新了歌舞、戏剧的形式、内容,一种具有宫廷风格的歌舞出现在世人面前。宫廷歌舞的特色为高贵、典雅、华丽,节奏舒缓、婉转,犹似踏青、赏花;曲词优美轻柔,如行云流水,让人悠哉游哉,完全沉浸在无忧无虑的人生美境之中。宫廷歌舞在有闲阶级和专业演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藏族艺术中又一株独具风韵的奇葩。 过去的雪顿节藏戏献演活动,主要是“支戏差”。历史表明,自噶丹颇章建立300多年来,噶厦地方政府对发展藏戏艺术,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有利于促进它的事情。相反,他们对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却制定了许多清规戒律和禁锢措施,如剧目内容、表演艺术形式甚至角色分配,都严加控制,只准演传统剧目,不准演别的或新的剧目;演出传统剧目的内容,不准有一字之更改或遗漏;也不准擅自改动唱腔、道白、表演、鼓点等等,戏师无权自主或提出异议。领主官家对艺术自有他们的权利和态度。 从历史上看,吐蕃时代晚期,佛教虽受到王室贵族推崇和豢养,甚至某些佛教首脑人物如钵阐布参与了政事,执掌了大权,但其基本特点仍然是君权的支配。佛教僧侣集团或本教僧侣都是在以赞普为首的世俗统治集团的政治要求下进行活动,甚至本教和佛教的某些教义不得不依据吐蕃统治集团的政治要求来进行修改,藏文化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P6-7 序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千秋后代留下了誉满寰宇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其中,藏民族瑰丽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占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位置,而藏戏则是古老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藏民族聚集在西南边陲,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以青藏高原地域命名的青藏文化圈,被国内外学术界认为是一种有独特色彩、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能歌善舞的藏民族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其民歌、舞蹈独具一格,光彩夺目。藏戏艺术即是融会了藏族的这种歌舞文化的底蕴,包容了藏民族整个民族文化意识和宗教情感而发展起来的一朵艺术奇葩。它扎根于民间,汲取着整个草根阶层的力量。虽然,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它未受到文人雅士们的注意,有时还要受到各方面力量的排挤,但它仍然默默地、不屈地散发着自己的魅力和光芒。事实上,在雪域高原这样一个农、牧民众多、文盲众多的地区,在过去更多的人是通过藏戏等民间文化接受熏陶的。 由于交通不便,西藏和内地尽管有一些文化上的相互交往,但西藏总的还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中,这不能不妨碍藏地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藏地文化的发展。但是,在当前这个日渐趋同的世界里,这反而成全了西藏,反而因此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藏戏得以成为国内少有的完整保持了自己特色的一个剧种。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藏戏艺术基本在西藏自治区及青、甘、川等省藏族聚居的地区流传,很少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了解,在藏民族之外的省份和地区也没有多少演出机会,只有极少的会演和艺术节的演出。在2001年9月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进京演出了新编大型藏戏《文成公主》。我国90岁高龄的戏剧专家张庚先生及其他专家、学者才第一次看到藏戏的演出。观众中有文化界人士,有大学生,还有不少外国观众,他们听不懂藏语,平时也难得看到原汁原味的藏戏,需要看字幕才明白戏文,但更吸引他们的是新奇的雪域高原的神奇艺术。虽然只演两场,但它所展现的戏剧文化之美,在文化界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演出以后,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学会特别组织的藏戏座谈会上,张庚先生表示:“(我)对藏戏很喜欢,可以说一见钟情,那么高的文化价值,戏剧史没有写进去。藏戏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是大戏剧观点,昆曲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藏戏也有条件,更古朴,更有价值。”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十分罕见。 与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戏曲相比较,藏戏更有其独特之处。许多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汉族地区较接近,因而他们的戏剧无论表演形式、发展行程和所演剧目等,或多或少都深受汉族戏曲的影响。藏戏虽然也受到中国各民族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它主要是在独特的藏族社会历史和生活土壤里生长起来的,形成了具有藏族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和韵致。藏戏的神奇殊异性和独创自立性,同藏民族具有最大的特殊性一样,在各个方面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特点。这与西藏以藏族为主体的社会历史,以及它的自然条件、民族特点、经济基础、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甚至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都具有很大关系。藏戏作为藏民族在雪域高原这一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结晶,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财富。 本书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但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不足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期望读者和诸方专家赐正。 后记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国内大部分地方我都已去过,唯独没有到过西藏。对我来说,西藏是神秘的,又是圣洁的,亲自感受西藏,感受西藏的文化艺术是我多年的梦想。由于援藏工作,使我梦想成真。我终于到达了西藏,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地方。在这里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同志们一起生活、工作、度过了生命中宝贵的三年时光。 感悟西藏,要感悟西藏的山、西藏的天、西藏的云、西藏的河、西藏的人,还有酥油茶的芬芳、青稞酒的甘醇、风干牛肉的醺香、锅庄舞的豪放、六弦琴的悠扬对我来说,感悟最多、最深的还是那“阿吉拉姆”——藏戏,那面具、朗达、仲古、说雄、“温巴顿”、“雄”、“扎西”、鼓钹声等与藏戏有关联的一切。 时逢“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使藏戏成为“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我努力进入藏戏的世界,深深地被这古老的戏剧所吸引。这一切一切都令我陶醉,让我神往,让我终身难忘。 本丛书的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傅谨先生电话联系到我,让我撰写《藏戏》,这使我诚惶诚恐。我认为不管从哪方面讲我都是没有资格编写这部书的。在西藏以及祖国各地,藏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为数众多,有的还颇有建树。但从个人角度讲,我想给自己的援藏工作,尤其是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的工作做一个总结,画上圆满的句号。在傅谨先生的力邀下,我就战战兢兢地斗胆接受了这个任务。 在有限的时间内,我只好一边学习,一边研究,一边编写;犹如修一段路,开一段车,然后再修一段路,再开一段车,周而复始。我长期从事音乐演奏和戏剧管理工作,在藏戏方面没有什么积累或经验,凭借的只是我对藏戏的热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是我工作、生活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需要弄清楚的问题,可以立即请教。经过数月的努力,此书终于完成。由于我各方面才疏学浅,水平有限,使本书从广度到深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妥及错误之处还望藏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原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志群先生,原中国藏戏学会副会长、《中华戏曲》编委、西藏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边多先生,原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团长、现藏剧团国家二级编导小次旦多吉先生和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部分同志的极大帮助,书中许多素材都是上述人员提供或口述的。西藏文联《西藏人文地理》主编张鹰先生以及西藏藏剧团的部分同志提供了大量精美图片,在这里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书中引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成果,也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 李云初稿完成于藏历木猴新年(2004年2月12日) 修改于2004年5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