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安,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10月进解放日报社工作,先后任记者、编辑、副主任、主任、编委、总编辑助理,1993年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分管党政、理论、文艺、支部生活、报刊文摘等工作。1998年任文新联合报业集团新民晚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2004年任文新集团副社长。1993年获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1994年评为高级编辑并享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现任上海市第十届政协委员、上海市记协副主席。据悉,金福安2010年10月25日中午因病去世。
这本《金福安纪念文集》(作者陈保平)是其纪念文集。
这本《金福安纪念文集》(作者陈保平)是金福安纪念文集。
《金福安纪念文集》收录了《正直正派正气的总编金福安》;《金福安是我的良师益友》;《金子之光永不消失——悼念会长金福安》;《另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怀念金福安》等文章。
序言:心无旁骛
深切怀忿
人有铁肩——追忆金福安同志
正直正派正气的总编金福安
好同志好朋友好兄弟——怀念金福安
思念大金
难忘四次握手
我的第一个上级
点点滴滴在心头
北京办事处的好朋友和知心人
检讨一下“知足”感
福安兄。你走得太早了!
追忆大金——正直硬气清贫
往事点滴
他永远温暖地留在我们心中一}乙大金
天妒好人\大金走好
福安:亦兄亦师亦诤友
金福安与上海国际关系学术界
益者三友
金福安是我的良师益友
好人大金
难忘金老师的课
难忘金会长!永远的缺憾
金子之光永不消失——悼念会长金福安
深秋相送悼福安
迟到的怀念
另一条战线上的战友——怀念金福安
送金福安先生远行
金总的魅力、魄力、亲和力
岁月流转笔友情深
怀念金总
“把好事做下去”
洒向人间都是情——缅怀金福安
别了!大金!——追忆金福安校友
默默奉献大胆突破一一金福安在解放日报夜班工作的岁月
“版面匠”金福安
一个一身正气的人——纪念金福安同志
好同事、好兄弟、好领导——忆金福安同志
痛别福安
诤言情至诚居高声自远——追忆金福安总编二三事
老金,老金!——回忆和金福安总编辑共事的日子
哭别福安
大金,多想听你再说办晚报
淡定执著而又有火一样的热情——怀念老总编金福安
怀念老总编金福安
知遇之恩
追忆金福安二三事
深切缅怀金福安老总
欲哭无泪忆大金
怀念金总
永远的金总
一个报人的最后留言——深切悼念原总编辑金福安
心香一瓣,为大金送行
纯粹的金福安
新闻探索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丰富中国晚报特色——创实、创新专副刊系列的做法和体会
传承文脉有感而发--
大胆创新形成六大专版系列
五色纷呈看长廊
《新民晚报》总编金福安访谈录
总编辑金福安作客搜狐网谈《新民晚报》现状及改革
笔墨留痕
笔走龙蛇写友情——解放日报代表团访日见闻
面向亚洲融入亚洲——澳大利亚纪行之一
富有创意的高新技术——澳大利亚纪行之二
一流的超市配货中心r澳大利亚纪行之三
走近“西眺的终点”——埃及采访札记
美丽开放的大马士革——叙利亚纪行之一
让阳光照暖戈兰高地——叙利亚纪行之二
令人震撼的灿烂文明(上)——叙利亚纪行之三
令人震撼的灿烂文明(下)——叙利亚纪行之四
武夷岩茶溢清香
马年新春谈读书
公仆镜头中的主人
炭火相传看宝斋
淮海路的风情
王忆选:来“解放”探讨字体
远眺、打坐、吃粥
访熊猫故乡卧龙
成功的起飞——访厦门国际机场
变化中的亚太格局一——第四次东亚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国际讨
论会纪实,
厦门:摆开“造港”态势——闽东南之行见闻之一
石狮:巧抓“五大五小”——闽东南之行见闻之二
莆田:紧擂双面“侔鼓”——闻东南之行见闻之三
做好中日友好这篇文章——访日本学者冈部达味和稻垣清先生
甘为上海外向经济效力——访香港厂主联合会会长黄鲑先生
沪滇合作迈新步——赴云南采访纪行之一
亟待开发的富饶——赴云南采访纪行之二
旅游大省前程似锦——赴云南采访纪行之三
做大真正的边贸——赴云南采访纪行之四
开发路上不言“停”——松江区九亭镇发展纪实
移“花”接“木”大手笔——浦东花木迈向现代化行政文化中心
纪实
鲜明的对比
“历史是人民写的”
勇做治安尖兵
用实际行动树立好党风
有了电视机还得节目好
上级为何不干预?
救救解放岛仓库
要“挑”不要“咬”
自立之志不可无
需要这一片热忱
请考虑“消费效益”
善的循环
修铝锅盖的人
重新起用改革者好
大胆任用“开拓型”人才
“超高层”的启示
上海也应出年轻的“经济强人”
让中老年也穿得更漂亮些
“名牌”更要宣传
广开商业服务门路
让第三产业勃兴
计划观念的改变
“蜜蜂”报信来
不忘革命纪律
迪斯科能代替广播操吗?
这样的会要经常开
会议形式大可改革
一项千秋大业
要争“团体冠军”
公共厕所的身价
“他山之石”一识
呼吁病床
谨防浦江“沉楼”
《新民晚报》总编金福安:思想和巨人在一起
在动荡岁月中前行——金福安校友访谈记录
家人思念
福安啊,与你结为夫妻,真是我莫大的幸福
回忆父亲
感恩长辈亲友读者
后记
福安是90年代初期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1998年6月调任新民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在担任报社领导之前,福安作为夜班编辑部的负责人,版面安排特别是要闻版的安排,他是负了实际的责任的。在报社里这职位并不算很高,但职权是很大的。那会儿,尊称“大金”的人特多,围着他的人不少,常向他汇报的人也时有。而据我的听闻,研读报纸版面的表现,我总觉得福安没有以自己的好恶或一时意气来对付稿件,对付版面,更没有因某种利益表示而徇私。
1990年上半年,报社党委开党内民主生活会,除了各党支部自己开会以外,还多次把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集中起来,并分成若干组,进行学习讨论。我与福安分在一个组内,听到福安作了一个针对性很强的发言,意思是,我们讲大局意识、政治意识,不能凭空说说,一定要结合具体的新闻业务来讲,他举了夜班编辑部常见的事例展开。当年,解放日报有个传统,凡副总编辑以上的领导,有段时间包括编委,遇到星期天和节假日,排着队轮流上夜班,以保证分管夜班副总编辑的休息。个别轮到代班的领导,当然对自己分管部门的稿件比较重视,尽最大可能把积压的稿件推到版面上,版面处理也有明显的倾向性,真正在报社工作的行家是很容易看出来的。有的领导在这种状态下,稿件和版面处理也难免有失当过度的地方。对此。编辑部时有议论,少数同志还有愤懑,但在公开场合,从未有人提出过批评。福安兄在那次会上的发言很直,很有点锋芒:自己当班,就大量用自己签发的稿件,版面上又作放大安排,这是不从报社整体工作出发,是没有大周观念的具体表现。看似寻常,但在政治上是失分的。组内有两位社级领导,各组每次发言都要出简报,福安那会儿很有点职务上个台阶的趋势,这样说话,我担心他有点不计代价。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以这两句话比照福安,我思忖,恐怕说得过去。福安在工作上不论亲疏,不计恩怨,在许多细微处都有很令人感动的体现。有次,我与文艺部记者李光一交谈。光一原本是上海玉石工艺厂的青年工人,因长于电视、电影艺术评论,先被借用,继而调至解放日报工作。光一敏捷,有才思,为人为文没酸气,有鲜明的工人作者的坦率,时有别具一格文艺评论见诸报端。他告诉我,进了报社几年,与夜编部主任“大金”不熟,也没讲过话,但有一天突然收到“大金”写的一封信,充分肯定光一近期来发表的文艺评论文章,分析其优长、特色,热情鼓励光一拓展知识面,增强文艺批评勇气,写出更多佳作。这封署名金福安的信,写于夜班结束之后凌晨五时。无疑,这对一名年青新闻工作者的激励、鼓舞是长久而深刻的。光一对文坛上的各色人马,见了多了,说起大金,他却很激动,“真领导!,,此已为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同样,解放日报工交财贸部负责证券版面工作的年青编辑张天胜,也曾被福安的鼓励而大大地激发过。1994年,证券市场从上到下缺少规则,看此乱象,从复旦大学经济专业毕业不过七八年的天胜,颇有初生牛犊之风,奋然写了篇批评相关证监工作的评论,报社是同意发此言论的,但有关部门也有些不同的声音,闹得动静比较大,直到后来北京相关方面有了精神,事情才渐趋平息。福安兄对此很看重,一天下午很早到了报社,专门去工交财贸部找张天胜,对这位年青编辑作了很大的鼓励。估计把话说得“高”了,以至后来几年评副高职称时,天胜因资格未到而没有进入报社的评定范围,来我办公室大发情绪,其中一条重要理由是,大金在三年之前就认为我在业务能力水平上是够格的,这次报社对我职称的评定有点教条僵化。我听后,心中笑了,你福安兄真是会抬爱人,年青人的劲被鼓起来,心也大了。但职称评定实际操作确实是有难度的啊。可也由此看出。福安思想上好像没有那种亲亲疏琉的概念,你干得好,我就叫好、鼓掌,有时甚至比你自己感觉到的,他说得还要上劲。时过十六年,现在天胜都已升任至解放日报夜班编辑部主任。 恩怨问题,福安看得也不重。科教部有位较为资深的记者,跑科技条线,工作也很认真,偌大的上海科技界,《解放日报》的科技新闻就此一人负责,于是乎,一段时间内感觉上来了,好像也渐渐滋生角儿脾性。有次为了篇稿件大光其火,原因是稿件被改动地方太多,有的地方他说被改错了。拿了报纸,到夜班编辑部吵上门去,气势较汹,一路嚷嚷,声音很响。碰巧,这篇稿件的主改是福安,我不知道,这位记者有没有与福安接上火,现场开打。
第二天傍晚,报社编前会上,福安主动介绍了这件事的来由,情况是那天版面比较紧,不止一篇稿要删节,而原稿写得也松了点,有可删改的地方。那次会上,福安言语神色中好像没有那种被对方搞得下不了台的恼怒,或者说权威人士被出了洋相之后的狼狈。福安态度很明朗,落落大方。说这种争论,也可视作一种业务民主,改稿得当不得当,有没有错,可以请大家评论。科技报道一定要讲究严谨,如有被我改错,我愿意当面致歉。那时报社还没有用上电脑,福安把那晚改动的原稿,从校对组找出来,拿在手中。我要过来,认真看了整篇用红笔改动的地方,觉得这改动还真是说得过去。心想这位资深记者也太浮躁了点。再说,那时的福安已贵为《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分管夜班编辑部,是新闻稿上版面的总把关人。现在这样撕破了脸皮,怎么一点都不顾及往后。有人说,什么都可得罪,那也不要得罪大金,不要讲给你小鞋,紧紧你的鞋带,也够受。其实,这种担忧大可不必。风过去了,浪也静。我看以后要闻版面上,时常刊用这记者的稿件,有些版面位置,发得相当的不错。三个月如此,一年如此,三年后还是如此。这事,没有后遗症。P15-17
老金走得太早,他只有六十七岁。
他入院前三个月,我们曾一起去浙江文成县,参加赵超构先生百年诞辰活动。那时他虽然一如往日般清瘦,但看上去精神矍铄,自发下一双眼睛含有坚毅之光。走在赵超老家乡的山水之间,我们一起追寻故人求知、求真之路,缅怀一代报人的高尚情怀。那时候,谁会想到半年后,他会追随赵超老而去。
老金大学毕业就从事报业,一直干到退休。从一个夜班编辑成长为大报老总,他手上经过的版面大概真可以说堆积如山。庆幸的是,他见证了中国数千年来一段历史的巨变,他以一个报人的智慧和勇气参与了历史的进程。这些,宋超先生的长文《人有铁肩》有详尽和精彩地描写。周瑞金、贾树枝、赵凯等与他长期共事的老领导、老报人也有生动地记述。它对我们了解这一代报人冲破樊篱,追求民族复兴之路的执著精神,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亦是一段十分珍贵的新闻史史料。老金自己的国内外采访作品、新闻业务探索和许多充满改革激情的评论文章,今天读来仍觉未过时。如《大胆任用“开拓型”人才》《善的循环》《上海也应出年轻的“经济强人”》《呼吁病床》,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报人的济世情怀。虽然今天社会已进入了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但老金他们这一代报人心无旁骛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常常会让我们后辈自叹弗如。
我至今记得刚到晚报主持工作时,去老金家拜访,他对我的叮嘱:他说新民晚报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纸。赵超老等一批老报人开创的晚报传统要好好继承发扬;同时,他说报纸现在面临的环境与过去不一样了,所以你们也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一些老框框,不要受我们的束缚;他还说晚报的人都很好,发挥好大家的积极性晚报就有希望。短短一席话,体现了老金的大气、善良和对晚报的深厚感情。这几年晚报的成长是与金总的关心、指点分不开的。
作为一个报人,老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率性依旧。感觉他常常处于欢悦与沉郁之间。每每在集团食堂或会议上相遇,他总会对晚报同仁鼓励一番,或对这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发表一通感慨,比如风气的不正,比如一些部门的文过饰非等等。他本是一个淡泊之人,但往往说到这些事时,有时会慷慨激昂,话语掷地有声。恰如韩愈所言:“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碍于在岗位上,我对有些人和事不能随意表态,倒是显得势利了,但心里是敬佩老金的。他是一位忠厚长者,为胸中正气所激,发出金石之鸣。
老金的家很简朴,家人也都很正派,看得出他心无旁骛,是一个以国家、天下为己任的报人。
2012年9月8日
(作者系《新民晚报》总编辑)
壬辰新秋,《金福安纪念文集》终于完稿。编辑这本纪念文集,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我觉得是值得的,其意义非同寻常。它表达了/k~lG对金总的缅怀纪念,而金总的为人、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更是今日新闻从业人员学习的楷模。
我有幸成为金福安纪念文集的第一读者。阅读金总师友、同事及读者的回忆文章,我处处感受到金总为人的高风亮节,时时体察到金总处事的光明磊落,他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文关怀,让人心灵震撼和净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金总就是老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中所说的“虽死犹生”的人。
金总“做事认真,为人厚道,敢于承担责任”。“为人厚道”,实事求是,是金总性格的本质特征。《解放日报》通讯员杨兆龙在回忆文章中指出:早年,一天乘公交63路车回家,见到五六个人乘车不买票,他说你们不要揩公家油。结果公交公司请他作证,证明这些人不肯买票。谁知第二天《解放日报》登了一则不实新闻,文章中大捧他是什么大干部,在单位造成恶劣影响。他找报社领导要求纠错,但没人肯出面做这事。金福安知道后说:“党报也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编辑错了,该赔礼道歉的。我派人去调查,给你一个说法!”从这件事中可见金总对普通读者的关切,这种关切,是对党报声誉的最好维护。
宋超先生在文中讲述了金总与文艺部记者李光一的故事,“光一原本是上海玉石工艺厂的青年工人,因长于电视、电影艺术评论,先被借用,继而调至《解放日报》工作。光一敏捷,有才思,为人为文没酸气,有鲜明的工人作者的坦率,时有别具一格的文艺评论见诸报端。他告诉我,进了报社几年,与夜编部主任‘大金’不熟,也没讲过话。但有一天突然收到‘大金’写的一封信,充分肯定光一近期来发表的文艺评论文章。分析其优长、特色,热情鼓励光一拓展知识面,增强文艺批评勇气,写出更多佳作。这封署名金福安的信,写于夜班结束之后凌晨五时。”这个故事让我大为感动,金总对年轻记者的鼓励呵护栽培从中可见一斑。
金总之所以在办报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能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是因为他有很强的业务能力,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最让人惊叹不已的是他精确地判断海湾战争爆发,这为他在国内新闻界赢得了极大的声望。1991年1月17日,在海湾战争全面打响数小时前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头版头条以醒目的黑体大字宣告:海湾战争可能在24小时内爆发!谁有这样精准的判断?谁有这样惊世的胆量?金福安。我曾问他怎么会作出如此大胆的精准判断。他说他对军事问题有强烈兴趣,对战争历史和军事装备等怀有极大的热情并有所研究。他认为办报人应该是杂家,但可以在某一领域钻研深入一点,占有资料丰富一些,这对做好编辑工作大有益处。
金总在编辑工作中的大胆探索,也是有目共睹的。改革开放之初他把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长篇重要文章、中央报刊重要言论精编成新闻刊登,并在要闻标题中标出没有写入导语的“画外音”,在当时的要闻编辑工作中被公认是“重大突破”。让新闻照片成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在版面中心位置唱主角,与文字报道一起,两翼齐飞,是他积极开拓版面编排的又一特色。这不但受到读者欢迎,还受到专业人士的称道。
金总的事迹不胜枚举,除了本书中提到的,大都散落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扎根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这部书的出版得到金总生前同事好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其中不少人现身居要职,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们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写出很有分量的回忆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金总的人品。不少热心的同仁,在金总谢世的第一时间就写出了回忆纪念文章,公开刊发于报纸杂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更有读者,有的甚至从未与金总谋面握手,因得到他的恩惠而挥毫作文,以示感谢。 金总的夫人符美华老师,怀着对金总的深情厚意,不怕辛劳,不怕麻烦,为金总纪念文集的组稿奔忙,金总的公子金雷,秉承家风,厚道踏实,为收集父亲的有关资料他也四处奔走,有这样妻儿,金总真是有福之入。
金总在《解放日报》的老同事提供了不少信息和图片,为本书的编辑提供了帮助。佥总在《新民晚报》的继任者,现任上海市文广局局长的胡劲军先生,从四次难忘的握手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他与金总的深情厚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新民晚报》总编辑陈保平兄信任我,让我担任此书的编辑工作,为我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他自己在百忙中还为此书写序。《新民晚报》总编办的潘新华、秦亚萍等同志也主动关心此书的进展。
宋人谢枋得诗句云“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金福安为国家、为民众做了许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实事。为世人称道,人们将铭记在心,永志不忘。
钱汉东
2012年9月10日于无闲斋
这位“书生”,不弄权、不徇私,于外从无作秀之态,于内常有自问之心特别是对看准了的问题,关乎大局、关乎大众的事情,福安总是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大刀阔斧,勇于担当,敢作敢为=重要时刻,不惜拍案而起,力辨是非,我敬之、佩之。
——宋超
听到这些“新闻”,我真为福安感到高兴。职务变了,正直、正派、正气的金福安,却本色不变,是个好总编啊!
——周瑞金
站在办公室窗前,回忆与金总的四次握手,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真之美、人格之美、崇高之美,这是一种在温暖的冬日阳光下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精神的升华。
——胡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