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今天启程访问欧洲的西班牙、德国及英国。这是2011年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第一次出访,也是三个月来继总理、国家主席之后第三位访问欧洲的中国领导人。中国对欧洲的重视一目了然。
其实欧洲对中国的重视也是清晰的,去年欧洲大国的领导人大多都访问了中国。除了年底时挪威挑起对华意识形态之争,中欧去年大多数时间里都风平浪静。欧洲去年受尽欧元区严重危机的折磨,中国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欧洲信贷危机中的主要施援者之一。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欧洲”通常是个完整的概念,中国人对欧洲各国的心态也差不太多。中国人把欧洲看成西方现代化的发祥地,对欧洲的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准相当羡慕,除非遭到欧洲某个国家的主动挑衅,中国社会对欧洲没什么成见,也不觉得双方有战略利益冲突,对于欧洲保守主义势力的非难,中国人一是气愤,二是不太理解。
中国人有个理想,那就是大国之间可以不搞零和竞争,而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人至今觉得欧洲在很多方面值得学习,中国没有在欧洲面前骄傲的资本,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态度就是“善意”,他们最担心的是欧洲人“不领情”,非要找中国的茬。
从中国的角度看欧洲,那里是出了一些问题的。比如欧洲社会现在有点“懒”,但又不希望中国社会“勤奋”。再比如欧洲社会长期处于现代化的顶层,有点放不下架子。200多年前清廷曾想让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行“跪拜礼”,现在双方的心态有点倒不过来了,欧洲总想让中国文化向其磕头。
从欧洲看中国,问题肯定也一大堆。但中国从不指着鼻子说欧洲,欧洲又何必与中国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上较劲呢?
至少最近100多年,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做了欧洲的学生,马克思主义也是从欧洲传过来的,但欧洲应当清楚,中国这个学生是带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向欧洲不耻下问的,中国不是幼儿园大班里的小孩子。
中欧没什么重大利害冲突,迄今的意识形态冲突多是人为制造的。中国向欧洲输入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当年欧洲向中国输入“半殖民地”,完全是两码事。欧洲一些人对“中国威胁”的夸张呼喊,说重了是被美日“阴谋论”者洗了脑,说轻了是心胸狭隘者面对中国崛起的条件反射。
如果说大国关系真的可以摆脱零和魔咒,那么中国与欧洲显然处在最有可能突破它的位置上。如果说这个愿望原本就是乌托邦,中欧关系一旦搞砸到不可收拾,也最容易让人绝望。
欧洲是人类现代化“质”的范本,中国则是“量”的轮廓。要让全中国人都过上欧洲人的let子,不是现在的高能耗现代化模式能够支撑的,因此它仍遥遥无期。欧洲应在很多方面帮助中国,如帮中国一起探索低能耗的新现代化模式,帮中国与大的西方实现政治及文化上的平等融合,这样做比与中国对立有意义得名。
P1-2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问对社会环境和因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原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
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
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
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闷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聚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的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环球时报2010至2011年4月的部分社评曾由科学出版社以主题分类的方式,出版成书《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为了突出环球时报社评的史料价值,现将自2009年4月创办环球时报社评以来的社评文章一并按年份为序,重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在此对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为增加一个了解环球时报社评的视角,本次出版收入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讲真话的中国》一书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的序言《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序言《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此外,胡锡进还为此次出版再次写序《微博时代的环球时报社评》,相信会给读者朋友阅读、理解环球时报社评以参考。
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讲述了: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
环球时报社评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