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环球时报社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中国副总理李克强今天启程访问欧洲的西班牙、德国及英国。这是2011年中国主要领导人的第一次出访,也是三个月来继总理、国家主席之后第三位访问欧洲的中国领导人。中国对欧洲的重视一目了然。

其实欧洲对中国的重视也是清晰的,去年欧洲大国的领导人大多都访问了中国。除了年底时挪威挑起对华意识形态之争,中欧去年大多数时间里都风平浪静。欧洲去年受尽欧元区严重危机的折磨,中国没有落井下石,而是欧洲信贷危机中的主要施援者之一。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欧洲”通常是个完整的概念,中国人对欧洲各国的心态也差不太多。中国人把欧洲看成西方现代化的发祥地,对欧洲的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准相当羡慕,除非遭到欧洲某个国家的主动挑衅,中国社会对欧洲没什么成见,也不觉得双方有战略利益冲突,对于欧洲保守主义势力的非难,中国人一是气愤,二是不太理解。

中国人有个理想,那就是大国之间可以不搞零和竞争,而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国人至今觉得欧洲在很多方面值得学习,中国没有在欧洲面前骄傲的资本,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态度就是“善意”,他们最担心的是欧洲人“不领情”,非要找中国的茬。

从中国的角度看欧洲,那里是出了一些问题的。比如欧洲社会现在有点“懒”,但又不希望中国社会“勤奋”。再比如欧洲社会长期处于现代化的顶层,有点放不下架子。200多年前清廷曾想让英国使节马戛尔尼行“跪拜礼”,现在双方的心态有点倒不过来了,欧洲总想让中国文化向其磕头。

从欧洲看中国,问题肯定也一大堆。但中国从不指着鼻子说欧洲,欧洲又何必与中国在谁是谁非的问题上较劲呢?

至少最近100多年,中国在相当程度上做了欧洲的学生,马克思主义也是从欧洲传过来的,但欧洲应当清楚,中国这个学生是带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向欧洲不耻下问的,中国不是幼儿园大班里的小孩子。

中欧没什么重大利害冲突,迄今的意识形态冲突多是人为制造的。中国向欧洲输入物美价廉的商品,与当年欧洲向中国输入“半殖民地”,完全是两码事。欧洲一些人对“中国威胁”的夸张呼喊,说重了是被美日“阴谋论”者洗了脑,说轻了是心胸狭隘者面对中国崛起的条件反射。

如果说大国关系真的可以摆脱零和魔咒,那么中国与欧洲显然处在最有可能突破它的位置上。如果说这个愿望原本就是乌托邦,中欧关系一旦搞砸到不可收拾,也最容易让人绝望。

欧洲是人类现代化“质”的范本,中国则是“量”的轮廓。要让全中国人都过上欧洲人的let子,不是现在的高能耗现代化模式能够支撑的,因此它仍遥遥无期。欧洲应在很多方面帮助中国,如帮中国一起探索低能耗的新现代化模式,帮中国与大的西方实现政治及文化上的平等融合,这样做比与中国对立有意义得名。

P1-2

书评(媒体评论)

《环球时报》社评的特殊贡献,在于它敢于在敏感问题上发声,又努力把握分寸,避免走政治极端或人身攻讦。这需要兼备勇气、智慧及雅量。更重要的是。中国要成为自尊而受人尊再的大国,这样的舆论空问对社会环境和因民心态都是不可或缺的。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中国发展是很大的话题。胜出必有所长。中国取得这样大的变化和成就,是有原因的,有它的道理。《环球时报》的社评就是努力去解释为什么中国还是这片土地还是这些人民,30多年里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复杂性和内在动力。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近十年来,《环球时报》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我以为主要原因

有二:一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报道世界变化,而不是从所谓地球人的角度分析国际现象:二是反

映中国民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非仅仅宣传中国官方立场。《环球时报》社评的独特性

很能引得国际关注。

——闷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环球时报》的社评,可以说是这份报纸的“心”.它所见证和参与的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它所为之努力奋斗的中国崛起的目标,它所聚持的客观和理性的思考,都为这个复杂的激变时代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关键性的参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环球时报》要成为世界大报,就要世界级的评论版,以及培养世界级的评论大师。两年来,《环球时报》社评敢于直面中国问题,在不回避、不隐讳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思路;在介绍外国时,坚持中国立场。不模仿西方,也不理想化。它正在向世界级大报迈开坚实的步伐。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崛起的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多年来,《环球时报》就诸多国内外大事率先发表了见解独到的社论,经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今天这些社论的精华又被汇编成册,成了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成了大变革时代中国人声音的一个真实记录,也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一个很好开端。

——张维为《日内瓦外交与国家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

目录

中欧最可能摆脱零和魔咒

再多“同盟”也救不了萧条的日本

中美:宁做假朋友,莫做真敌人

中美都应承受“暗中较劲”的压力

中美:西太平洋谁也别挑战谁

南苏丹公投,中国紧张不着

歼- 20试飞考验美国是否大度

欧洲对华军售禁令将成垃圾股

“中国偷盗说”是小人之心的荒唐

中国仍是研究生教育弱国

中美别让世界当猜谜的狗仔队

春运,现代中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日本别把危机感当成被子裹

10%增长,哪一个点可以少呢

《联合声明》符合中美真正民意

“全国化”,决不比全球化轻松

构筑对“全国化”概念的共识

不自信是对美国尊严的真正羞辱

让恐怖分子绝望,西方应带头

北方期待“南水”早早到来

加快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建设”

民主需要一场创新竞赛

李娜:更宽容中国的一个符号

对兔年中国抱一颗平常心

中国与美欧的“非洲对立”是假的

用工荒与就业难,中国的鸳鸯火锅

中国要抗的是21世纪大旱

“微博打拐”为何得不到及时纠正

埃及民主经验要从零积累

民主化不会导致世界“西方化”

“GDP中国”不可能引领世界

中美互联网有可能分道扬镳

重塑中东,中国难成旁观者

美打压中国企业应受到报复

配合社会治理,知识分子应带头

中东革命打乱全球化节奏

房产新政,社会不鼓掌的尴尬

中国应抓紧从信息低洼处往上走

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

世界“乱一下”西方未必不想赌

中国互联网的政治贡献和缺陷

核武重回韩国是危险念头

我们爱的是哪一个中国

安全,中国现代化的试金石

中国的关键几步注定无处可学

重寻幸福感,中国该做些什么

围绕中国军费吵一吵,没啥

中国对动荡的记忆已经够了

防控“街头政治”,不值得大惊小怪

理性讨论有助于民生进步

对信息失真做一次集体反思

中国没理由向多党制膜拜

官员要习惯掌声越来越少

带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巩固扩大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

中国核电需要舆论监督护航

阻止核污染恐慌蔓延到中国

中国社会被谣言耍得太容易了

不能靠洗脸盆端水对付核事故

空袭是西方要主导世界的宣示

西方应为滥用安理会决议埋单

别踢国际政治的“乌龙球”

中国执政党须长期保持高满意度

互联网浓缩了太多复杂性

中国需要自省和自信两个轮子

“实事求是”需要一场启蒙运动

用对待CPI的紧迫感调控房价

中国应与中东各国朝野都接触

警惕西方进一步滥用安理会决议

利比亚停火是各方利益的公约数

西方在把利比亚往巷战逼

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

日本处理核污水应征求周边同意

中国大局不能被挑剔声音左右

是谁在严重违背法律精神

简单的人权口号必然导致偏执

“对抗性”因素,我们该如何应对

用原汁原味的城市迎接大型盛会

日本“核七级”为何能遮一个月

金砖峰会不是做做样子的闲聊

不挑战西方,也不喊“西方万万岁”

西方给艾未未的庇护太特殊

“宗教自由”被达赖和西方异化了

对民主政治,也要反对教条主义

15%工资年增长目标,现实吗

司法要敢于拒绝舆论过分要求

中澳关系只要不温不火就行

富人的安全感,被忽略的难题

没有一流强国,难有一流大学

个别教会要避免让自己政治化

坦诚面对中国“超美国”的预测

中美人权对话不该像是谈判

13.39亿,中国压倒一切的国情

“重大胜利”本应容易得多

“胜利后的老大”应更大度些

现实将压垮“中美敌对”的狂想

崛起的中国要能承受一定的孤独

别像训斥门卫那样对待巴基斯坦

中美对话应先放弃对彼此的幻想

面对上访难题,官员应实事求是

西方施压只会加剧中国社会警惕

汶川,干面中国的一个真实表情

希拉里莫辱没自己的国务卿之尊

人权之争,西方赢不了中国

中美猜忌很多,不擦火柴则安

未来更新的中国不能光靠拆

中国互联网战略应攻防兼备

办中日韩峰会,日本不应打小算盘

中美两军要学会小步前行

世界应庆幸中朝有高层通道

学会管理“第二个财富中国”

唾沫洗礼,三峡大坝逃不掉的课

人与自然和谐,中国尤其难

金砖五国,仓促吹响冲锋号

中国应理直气壮发展网军

反对报复性杀戮是真正普世价值

独立参选人应从微博回归现实

中国在南海不想惹事更不怕事

理性看待内蒙近日发生的事

还要多少发电机组才够中国用

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标准在重写

信息透明是中国的不二方向

“中国”这本书,弗里德曼应认真读

唯有发展能逐渐拆除高考弊端

愤怒不是处理南海争端的正道

对批判的消化是机会也是风险

名人宣扬社会恐怖主义应被禁止

对中国强硬不会给越南带来利益

泄愤重案制造者必须被依法严惩

在南海较力未必是越菲的长项

《建党伟业》折射中国社会的政治观

中国总能撞碎“拐点”的障碍物

妖魔化城管群体是不公正的

中国社会不能被谣言牵着转

户籍福利,发达城镇应坚决稀释

用两手准备回应越南挑衅

中国民生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舆论监督渐人中国吏治核心

西方总想给中国法院“批条子”

“非黑即白”式批判会伤着中国

中国社会面临全面公信力缺失

西方专捧对抗中国政府的人

“零容忍”和中国现实无法对接

红十字会为何“跳进黄河洗不清”

让我们祝福京沪高铁的诞生

序言

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

环球时报2010至2011年4月的部分社评曾由科学出版社以主题分类的方式,出版成书《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2010—2011)》。为了突出环球时报社评的史料价值,现将自2009年4月创办环球时报社评以来的社评文章一并按年份为序,重新由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出版。在此对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深表谢意。

为增加一个了解环球时报社评的视角,本次出版收入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讲真话的中国》一书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的序言《聚众人智慧,成一家之言》和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序言《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此外,胡锡进还为此次出版再次写序《微博时代的环球时报社评》,相信会给读者朋友阅读、理解环球时报社评以参考。

内容推荐

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讲述了:作为环球时报的重要特色,环球时报社评的核心竞争力优势突出,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一直以来,在环球时报“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指引下,环球时报社评以明辨是非为原则,用对应现实、对应心灵的“真话”,触及敏感话题,解读复杂中国,表达主流观点,阐释中国立场。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

编辑推荐

环球时报社评以其独树一帜的评论风格,被誉为中国民间舆论的代表性声音,及时论述新闻背后的风云变幻。以明辨是非为原则,在多变的国际舆论环境中,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环球时报社编著的《真话中国(环球时报社评2011上下)》是中国崛起过程中许多观点交流碰撞的一个全面汇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