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作者石墨根据历史故事,创作了《方孝孺轶事》这一剧本,认真剪裁,巧妙编制,力求复原那个时代,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方孝孺,对方孝孺做了一个形象的解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孝孺轶事 |
分类 | |
作者 | 石墨 |
出版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作者石墨根据历史故事,创作了《方孝孺轶事》这一剧本,认真剪裁,巧妙编制,力求复原那个时代,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方孝孺,对方孝孺做了一个形象的解读。 内容推荐 石墨编著的《方孝孺轶事》一剧,以其坎坷的一生,牵出一大批具有硬气、大气、正气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台州式硬气”的宁海人,叶梦鼎、卢原质、胡三省……等等,其中不乏精彩片段,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诸葛亮的《借刀杀人》、《失街亭》,司马昭的《鸿门宴》,武松的《鸳鸯搂》,陈世美笑看《包公铡陈世美》,范蠡目中的《东施西施》,包公为何《刚正自戕》……等等,其中不乏别出心裁,出奇制胜的编辑。还有,缑城民间闲聊的:《死货活宝》、《十八罗汉》、《三十六棺》、《造登台桥》、《江南布袋》、《沉东京》……等等,其中不乏喜闻乐道,地方色彩的传说。这些,增加了二十八集戏的可看性,同时,为塑造方孝孺这个正面人物添色,是部值得一读的电视文学剧本。 目录 第一集 流星虚惊 真假绑票 巧摘日月 计中藏计 第二集 天降神童 引狼人室 一奇女子 天高三尺 第三集 唸佛破戒 诚信上当 假证实据 可判不断 第四集 二审败诉 峰回路转 先礼后兵 替罪恩怨 第五集 上任轶事 旷世孽缘 奇丑怪治 恶有恶报 第六集 有恩报恩 追梦圆梦 无雨求雨 己贤嫉贤 第七集 阴差阳错 弄巧成拙 三省其身 死货活宝 第八集 三十六坟 求学风波 漫天荐师 勘误一书 第九集 汗巾报春 十八罗汉 舞剑传情 门当户对 第十集 和尚政客 偾辕破犁 典妻入赘 熊掌与鱼 第十一集 师生父子 株连蒙尘 喜结良缘 巾山论诗 第十二集 剝皮填草 铁券诏书 当老其才 诬陷械斗 第十三集 清官难清 僧送白帽 舍命烽火 石镜精舍 第十四集 忠奸是非 一字之师 尾大不掉 长恨之歌 第十五集 顺藤摸瓜 巧试叔侄 走马上任 太监干政 第十六集 朱色铁箱 卖马葬师 微服私访 狮子楼斗 第十七集 小试锋芒 借刀杀人 暗道藏奸 纵火灭证 第十八集 贤妻良母 疯官垫背 毁证求告 均田于民 第十九集 酒逢知己 当官卖女 正学之庐 生死抓阄 第二十集 铁骨书生 知耻报国 临终托孤 长亭论情 第二十一集 无私有私 清官昏官 救灾遭灾 笑傲哭傲 第二十二集 拨乱反正 以死明志 十六中秋 不得不削 第二十三集 谋逆显形 连削五王 装疯卖傻 一条泥龙 第二十四集 庐山真面 靖难之变 朵颜三军 打仗书生 第二十五集 勿杀吾叔 小小木牌 东昌大捷 假道淮上 第二十六集 灵璧之战 一面难求 祸起萧墙 情为何物 第二十七集 丹心汗青 孕妇救孤 义无反顾 十族灭顶 第二十八集 疑心暗鬼 臣民向彼 亡羊补牢 正道沧桑 试读章节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 “什么世道?!”方氏孝孺,愤愤不平:“大明天下,必兴尧舜,才能国泰;大明天下,必行周礼,才可民安。” “对!吾为官一日,行仁政一日,除暴安良,做个循吏。” “老爷,他们早走了,发什么牢骚,还是赶路吧!” 秦淮河旁,似乎啥事,没有发生, 人来人往,又恢复了,往日热闹。 孔县官道,差人押着,周氏知府,缓缓而行。 “周大人……”差人犯愁,牢骚满腹:“这样赶路,何年何月,才能到啊?” “唉……吾穷知府,没有银子,犒劳你也,于心有亏啊!” “周大人,说心里话,你可不是,做官的料,何苦来趟,这场混水……”差人无奈,指着前面:“事已至此,说也白说,到凉亭去,休息一会,加紧赶路吧!” 在凉亭里,方氏克勤,正在歇脚。他见犯官, 知府服饰,兔死狐悲,摸出散银,交给儿子: “孝孺,你去送给,这位大人,做盘缠吧。” “爹爹,吾马上去。”孝孺接钱,交周知府:“大人,吾爹送你,些许银两,作茶水钱,望能笑纳。” “谢谢!”周知府他,推开银子:“君子虽落泊,无功不受禄。” “你……”方氏孝孺,觉得此人,有股正气,怎么落到,身披枷锁:“大人,冒昧问句,你为何事,身陷囹圄?” “吾非糊涂,也非无能!”周氏知府,情不自禁,泪下如雨:“实在是那,济宁地方,十年倒有,九年灾荒,穷得百姓,背井离乡了。唉!独木不成林,再巧的媳妇,难做无米炊,得如今下场。” “是啊!”方氏克勤,微微一笑:“天下之大,莫非皇土,岂能不管!” “兄台所见,极是有理……”周氏知府,上下打量,对方之后:“假如,吾没看错,走眼的话,兄台你非,等闲之辈!” “在下,江南儒生,方克勤也!” “方克勤,方克勤!方克勤……” 差役挥鞭,驱赶难民,哭喊之声,惨不忍闻, 方氏克勤,拦住众人,双手一拱,进行劝阻: “各位父老,家乡热土,难舍难分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暖也!恳请大家,都回去吧!” “哪里,是我的家?” “回去?吃观音土!” “哼!站着说话,不觉腰疼。可是我们,一家子人,穷得只剩,一条裤子,再不逃难,在此等死啊!” “各位乡亲,相信皇上,派来的官,三年之内,定让济宁,的老百姓,安居乐业。” “嘿嘿,官到未做,口气不小!” “大家看看,这位就是,皇上的官,如今怎样?” “各位乡亲,周某无能,辜负大家,在此谢罪了!”周氏知府,双膝跪地,大声呐喊:“大明天下,能人辈出,不会让你们,穷一辈子的!” “对!不管谁来当官?百姓能吃饱饭,就是我们的天!” “是啊!民以食为天。吾相信这位,江南名儒,方克勤兄,能让济宁,的老百姓,丰衣足食。” “惭愧惭愧。”方氏克勤,拱手致谢:“在下努力,不负众望。” “这下好了,济宁百姓,有盼头了!” “我们回家哕!” “呸、呸、呸!”方忠杀出,一抖铁链,大声吆喝:“你方克勤,好大的胆,竟敢鼓动,难民造反!” “方忠!”方氏孝孺,大声喝令:“不得无礼!” “哈……我不是奴仆了,无可奈何吾也!” “方忠,主仆一场,我跟你走。”方氏克勤,递个眼神,知会儿子,告诉书僮,不必发难:“这铁链嘛,就免戴了。” “不行!”方忠得意,大言不惭:“方忠我,行得正、立得直,拳头上、能跑马,公事公办,大义灭亲!” 方忠发难,一抖铁链,欲锁旧主。 难民涌上,护住克勤,一行三人。 周氏知府,心里明白,一阵狂笑: “哈……吉人自有天保佑,何必杞人忧天也!” 方忠一听,捏紧铁链,还不罢休。 方氏克勤,分开难民,从容走去: “方忠,前面带路!” “方克勤,孔县县衙,不是吃素的!” 县衙大堂之上,差役齐声呐喊: “升堂哕……” “县太爷,小人奉命,出城路上,驱赶难民,竟想不到……”方忠手指,背身而站,克勤父子:“他俩鼓动,难民造反,带到衙门,请你发落。” 刁氏县令,拍惊堂木: “大胆的狂徒,拉下去各打,三十杀威棍!” “且慢!”方氏克勤,慢慢转身:“刁县令,久违了。” “你……”刁氏县令,先是一怔,探身细看,旁边站着,方氏孝孺:“还有神童!” “刁县令,本事不小啊!”方氏孝孺,冲上前去:“在宁海县,小小柿树,连丧二命,害人害己。想不到啊,又到孔县,封杀难民,胆大妄为!” P74-75 序言 电视文学剧本《方孝孺轶事》序 毛佩琦 说明史绕不过方孝孺,说忠臣绕不过方孝孺,尤其是浙江宁海不能不说方孝孺。2010年的读书节,我到了宁海,因为宁海搞了一个方孝孺读书节,那真是满城争说方孝孺了。 作为家乡人,宁海人对方孝孺了解得多,而且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方孝孺是顶天立地的历史名人,在历史发生巨大转变时,他只手擎天,要争一个万世是非。而且面对诛杀十族的威胁,绝不退让,最终出现一幕令鬼神惊泣的惨剧。方孝孺是宁海人的骄傲,也是宁海人的隐痛。说骄傲,因为方孝孺的铮铮铁骨千古传诵,说隐痛,是一些宁海人到现在也没能明白,方孝孺为什么就不能退让一步,服个软,就算自己大节有亏,也不至于搭上十族八百七十三人的命,那大都是宁海人啊。方孝孺不是愚忠吗?他做得太极端了。有宁海人这样问我。 方孝孺为什么而死?仅仅是忠君吗?那就太小看了方孝孺了。固然,他是建文帝的忠臣。当燕王篡位时,他高举正义之旗,大呼燕王朱棣是乱臣贼子!他是为维护礼法正义而死。须知那礼法,是属于时代的,不是我们今人容易理解的。然而,为礼法正义而殉身不是值得歌颂吗?显然,为礼法正义而死,就不仅仅是忠于建文帝了。但是,方孝孺的死还不止于此。他有一首诗写到:“我非今世人,空怀今世忧,所忧谅无他,慨想禹九州。商君以为秦,周公以为周。哀哉万年后,谁为斯民谋?”(《明诗别裁集》卷三,《闲居怀感》三首之一)这就大了!他想的是禹九州,是全天下,他想的是斯民,想的是做个追随商鞅、追随周公为百姓而忧虑的人。二百多年后的思想家黄宗羲深刻地解读了方孝孺。他批评后之人“以一死抹过先生苦心”,指出,方孝孺是“以九死成就一个是,完天下万世之责”。方孝孺的责在哪里?他的责就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就是他自幼习诵的辅导明君治国平天下之责。在懿文太子朱标没死的时候,他把理想寄托在了朱标身上。懿文太子不幸早逝,方孝孺哀悼不已,写诗说:懿文太子“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说老百姓对朱标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哪怕多少再活几年,也会创造出不愧古代成康之治的业绩,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对于建文帝,他也看作是可以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人,建文帝一改朱元璋的严酷,实行宽政,民间称他的统治是“四载宽政解严霜”。朱棣不仅违背了礼法,而且主张恢复旧制,这是方孝孺要坚决反对的。方孝孺的死,是为了政治理想而死。他的死,实在是光芒万丈的! 方孝孺做得极端了吗?不是他,而是暴君朱棣太极端了。朱棣一朝,所杀何止八百七十三人!几个宫人得罪了朱棣,竞大遭杀戮,两千八百人惨死于屠刀之下。与此相反,历代先贤无不认为方孝孺是践行了中庸之道的。明末钱谦益说:“一旦当天地崩坼,朝著迁改,奋身而起,视磔裂参夷之祸,犹日用饮食也。斯谓之真侠,斯谓之真狂,斯谓之真中庸……自先生之死于革除,精忠奇节。然后天下知正心诚意之学,果足以植天经、扶人纪,然后知圣贤中庸之道,与乡愿小人之伪学,果截然两途。”(《牧斋初学集》卷二十九,《重刻方正学文集序》)儒者正心诚意是为什么?是为了植天经扶人纪,是为了实现中庸之道。儒家中庸之道的核心理念是坚持原则绝不退让。因此方孝孺把可能发生的惨祸当作一桩平常事。后代仁人志士为了理想,不是也说“砍头只当风吹帽”吗?面对暴政,放弃原则真理,骑墙退让,软弱妥协,只能是乡愿小人之伪学。做到中庸是极难的。孔夫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做到中庸比辞去爵禄还难,比冲入剑雨刀丛还难。然而方孝孺做到了,他甘蹈十族之祸,坚守了他认定的真理,彻底地践行了中庸之道。同样,黄宗羲也不同意对方孝孺“无乃伤于激”的评论,认为“虽谓先生为中庸之道可也。”(《明儒学案》师说) 宁海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明代宁海属于台州府。明人王士性说:“浙中惟台一郡连山,围在海外,另一乾坤。其地东负海;西括苍山高三十里;浙北则为天姥、天台诸山,去四明入海;南则为永嘉诸山,去雁荡人海。舟楫不通,商贾不行,其地止农与渔,眼不习上国之奢华,故其俗尤朴茂近古。”(《广志绎》卷四)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台州人很少受到大都市繁华的纷扰,还保留着古朴的民风。在这所谓“另一乾坤”里,出了方孝孺这样的人,是颇得了山水之灵的。鲁迅出生于绍兴,距台州仅咫尺之遥,他深知台州的民风,称之为台州式的硬气。民国年间,宁海又出了一位书生柔石,也是舍生取义的人。鲁迅说他“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柔石具有“台州式的硬气,”“而且颇有点迂”。这让鲁迅有时会“想到方孝孺,觉得好象也有些这模样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其实,他要说的是柔石就好像是方孝孺。 方孝孺号称读书种子,柔石也是读书人。天下期盼于读书人的是什么?是责任,是担当,是那种即使面对暴政也不放弃理想信念的硬气。中华民族的硬气是古今贯通的。毋宁说台州式的硬气是中华民族硬气的一个代表。就在不久前发生的史无前例的“文革”中,不是在各地出现了张志新这样硬气的人吗?正是有了这样的硬气,才为天地间留下了一股正气,才使真理不被泯灭,才引领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光明。 方孝孺的故事,广为人知,他家乡的人更是口口相传。石墨先生自幼就习闻乡先贤方孝孺的逸闻轶事。他有志于编写一部电视剧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台州式硬气的人物。然而,游走于史实、传说和文学想象之间是很难的。作者发挥他的才能,认真剪裁,巧妙编织,力求复原那个时代,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方孝孺,实际也是对方孝孺做一个形象的解读。 我祝贺他的大作完成,也祝愿他取得成功。 是为序。 2012年9月9日 于北京昌平区北七家村 后记 在一九八○年四月十八日《杭州日报》上,刊登了一篇“豆腐干”文章《石子路》: 在公园中,庭院边,人们经常看到各色各样的石子路。这种路,别致美观,又很结实,它是由许多大小石头铺成的中国式的路。 这些铺路的石子,色彩各异,来路不一。有的来自高山峻岭,有的取于矮坡丘陵,也有从大江、小溪里专门拣来的。为了铺路,它们聚集到一起来了。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从来不互相挤轧。巨如磨盘的石块,不嫌细如砂粒的石子渺小;圆如鹅卵的白石,也不耻与歪斜不整的杂石为邻。它们挨在一起,团结得紧紧的;它们秩序井然,坚守着各自的岗位。它们仿佛懂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担当起“路”的使命。 今天,重温《石子路》,感慨万千,没有集体的智慧,就没有《方孝孺轶事》,故代后记了。 石墨 写于宁海柔石故居 2012年10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