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1团于1924年11月20日在黄埔一期生即将毕业时正式成立。
此前孙中山领导国民党闹了十几年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国民党自己的武装力量,总是被各种军阀牵着鼻子走,革命总是不成功。孙中山吸取教训,决定创办黄埔军校,培养军队基层干部,并以他们为骨干,建起一支由国民党直接指挥的革命武装。教导1团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第一支革命军的成立。
教导l团的编制是三三制,也就是说,每个团辖三个营,每个营辖三个连,每个连辖三个排。另外团部还直辖特务队、侦察队、机枪连、辎重队、通信队、卫生队等部门。
团营级干部主要由黄埔教官担任,而连排级干部则是由一期生担任。教导团第1团团长是何应钦,第3营营长是王俊。由于表现出色,见习少尉胡宗南不久就被调到团部机枪连任中尉排长。当时机枪连一共才有6挺,每排只有2挺。
当时,机关枪是新式武器,威力强大,据曾任团党代表的包惠僧在《包惠僧回忆录》中说:“当时在广东作战主要的是步兵,兵器主要的是步枪。当时敌人没有炮,我们的炮也很少……,作战中威力最大的武器是机关枪,其次是驳壳枪。敌人方面连机关枪、驳壳枪都很少,每逢一次战斗,只要我们的机关枪一开火,敌兵就望风奔逃。”
“但愿战死”
1924年11月,受冯玉祥之邀,孙中山偕宋庆龄北上赴京。这时广东东江军阀陈炯明趁机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妄图反扑广州。
为了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叛军。
革命政府有意磨砺这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骨干,增加实战经验,因此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也被编入“东征联军”。于是,教导1团奉命随军东征。30岁的胡宗南踏上了收复粤东的征程。
1925年1月30日,“东征联军”先发制敌,兵分三路,进攻东江。第二路从南面沿海东进,作为右翼,许崇智率建国粤军1万人和两个黄埔教导团及学生军3干人,进攻东莞、石龙、平湖、深圳、淡水、海丰、陆丰与潮汕。
1925年2月1日,右路大军首先向东进发。何应钦率领教导l团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教导1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2月4日,东征右军首战告捷,攻下东莞和石龙,乘胜追击,迅速拿下常平、平湖、深圳三城。
胡宗南在战斗之余写信给同窗好友贺衷寒,抒发自己不斩楼兰誓不还、为革命献身的凌云壮志。信中说,“国危民困,至今而极,既不能救,深以为耻,献身革命,所为何事?此次出发,但愿战死”,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2月15日,教导1团担当进攻淡水的主力军。仗着淡水城池壮厚,守将熊略率叛军4干人拼死固守。教导1团战士不顾生死,全线出击,率先攻入东南城门,迅速夺下城楼。洪兆麟率叛军前来救援,也被教导1团击溃。之后,东征右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2月21日占领平山,2月27日占领陈炯明老家海丰,3月初占领普宁、揭阳、潮安、汕头与潮汕。
但是,由于东路军和中路军没有积极配合,齐头并进,这时右路军反而从高歌猛进一下变得孤军深入,孤立无援,境地非常危险。果然,陈炯明乘机命令林虎率领一众优势兵力,顺着兴宁、梅县南下,从紫金、五华包抄过去,绕到右路军背面,妄图与洪兆麟的残兵败将配合,前后夹击,?睁揭阳、潮汕的右路军彻底歼灭。
林虎是陈炯明手下的第一大将,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所部也是叛军中的精锐。林虎“临危受命”,一点也瞧不起黄埔学生军……
由于胡宗南在民国时期国共内战之间充当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共“急先锋”角色,故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内地几代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反共反人民的“刽子手”,“走卒”,“反革命分子”。确实,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上述这些角色的确是胡宗南诸多身份上的一些特征,然而,胡宗南的一生就仅仅只有这些特征吗?作为民国军政界的一大传奇,胡宗南身上远不止“反革命分子”这一个单纯的身份。
民国的硝烟渐行渐远,历史的真相渐看渐近,随着更多民国史料的解密,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拓展拓深,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客观的胡宗南逐渐被学者们发掘出来。
他早年是一个热血青年,忧国忧民,放下教鞭,投考军校,从讲坛走进了血与火的战场,投身于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开创与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东征北伐,中原大战,为革命为统一立下了战功。此一时期,他是革命阵营的一分子,是革命军中的一战士。
面对日本侵略者对国土的蹂躏,对同胞的血腥屠戮,胡宗南义愤填膺,他摩拳擦掌,他羡慕傅作义敢于与日寇在百灵庙血战,羡慕宋希濂率远征军出征印缅,后来奉命率部赴淞沪地区抗日,杨行血战让他杀日寇杀了一个痛快,一雪心中的仇恨,然而,他所率的一个4万人马的军团,最后打得只剩1200人活着。随即,在中原大战土肥原日军,在灵宝抗击日军,等等,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血性男儿,面对外侮,毫不退缩,是抗日名将。
胡宗南八年教书匠生涯,让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所以,从军带兵之后,把培训人才作为一个重点,不遗余力,为抗日也为内战培训了数万军政人才。他求贤若渴,惟才是举,甚至到了不分敌我的地步,只要是自己相中的人才就敢于收归己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他把对手的谍报精英如熊汇荃、申振民、陈忠经等人都送到了美国去留学,即使这些人身份暴露之后,也没有为难他们。从这一点来看,他爱才用人甚至于超越了党派之争,如此境界的确难能可贵,堪称民国杰出的教育家。
他是国民党的“功狗”,誓死追随校长蒋介石,忠于领袖蒋介石,不离不弃,从一而终,即使兵败大西北,固守秦峰,明知不可为,仍然不放弃,仍然竭力苦撑,也不“倒戈”,也不做“识时务者”,而是保全自己的“气节”,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胡宗南能够做到这一点,站在国民党与蒋介石的角度来看,非常不易,的确是民国的“忠臣”,是蒋介石的“死党”,是忠诚不二的“典范”。
作为黄埔名将,胡宗南在内战时期充当反共反人民的“打手”,作为一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反共反人民,这是他必然听命的“主子”交给他执行的任务,不执行就是抗命,就是违背主子的旨意,就不是蒋介石的“好学生”。因此,反共反人民并非他的主谋,他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执行者而巳。
总之,胡宗南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身份与角色多重的人物,他的多重身份,他所扮演的多重角色,是民国乱世所造成的,这是绝大多数黄埔精英所不可避免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的选择。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本书作者刘配欢副教授,现供职于南华大学。作者作为一位历史专业出身的青年学者,以黄埔名将为主线,从众多史料中,勾勒了一个相对接近于历史真相的胡宗南,虽然仍未完全跳出阶级划分这一意识形态的框框,但相较于此前诸多有关胡宗南这个人物的诸多文字著述与作品来说,已然迈前了一大步。这无疑是民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可喜的进步。在海峡两岸共同庆祝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在国共两党都坚决反对“台……
作为一名军人,胡宗南在黄埔名将中有见识超群的一面。他的“预言家”才能来自于他刻苦学习而得来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对时代脉搏的正确把握。未进黄埔军校之前,1921年26岁的胡宗南游历天津、塘沽与山海关地区,预言“十年之后,日本将是中国最大的隐患。一旦打起仗来,我国的东北三省会首先遭到日本的侵略。”1931年,历史果如其言。
1927年,在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刚刚建立之际,胡宗南就认识到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预言了蒋介石政权的致命弱点和中国农民问题对中国命运的重大影响。他说:“清党在军队容易,问题在青年与农民。今后农民问题如不解决,中国的命运前途是堪忧的。”后来的历史也印证了他的这一眼光。
一位黄埔精英
胡宗南是一位预言家,也是一位黄埔名将。严格地说,胡宗南属于从军比较晚的一类,甚至于可以归人大器晚成之类。的确,胡宗南1896年出生,1924年29岁才考入黄埔军校,而且,考军校的时候差一点因为身高的缘故而落选,幸亏一“哭”一“闹”,引出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这个“贵人”,才得以顺利入校。然而,在民国时期23万黄埔生中,胡宗南是黄埔一期生,是黄埔系里面的“老大哥”一辈。凭借战功和机缘,凭借忠顺和服从,一路青云直上,论及军职,他从连长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到营长,再到团长,进而当上旅长、副师长,再到代师长、师长,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从师长到军长、军团长,再到战区司令长官,只用了15年的时间。论及军衔,只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就从见习少尉晋升为少将。只用半年的时间,就从少将晋升为中将。从中将到上将,也只用15年时间。他只用11年,就从一介黄埔生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晋升如此之快,位高权重,在民国几十万黄埔生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胡宗南的崛起,尤其是在军界的一路飙升,无疑是民国政治的一大传奇。一位抗日名将
胡宗南是黄埔名将,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抗日名将,胡宗南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气节。1937年7月7日,日军攻打卢沟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胡宗南在赠给友人何浩若的《文文山集》上题写张苍水诗,表明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曰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周恩来1936年写信给胡宗南,说胡过去十年来“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为民族英雄为憾”,说他“在黄埔为先进,亦为蒋先生所最信赖之人,果能力排浮议,立停内战,则颂之者将遍于国人”。熊向晖说:“抗战期间,胡先生一直把周恩来的这封亲笔信珍藏在身边,因为周恩来了解胡先生,抓住了他的心理,他确实崇尚民族英雄,主张抗战,反对投降。”在抗日战争中,胡宗南抗日不怕流血,从不叫苦,从不叫累。1937年8月,胡宗南率部参加第二次凇沪抗战。在杨行与日军血战,所部伤亡惨重,甚……
汪德春编著的《黄埔名将胡宗南/黄埔风云榜》讲述了:由于胡宗南在民国时期国共内战之间充当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共“急先锋”角色,故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内地几代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反共反人民的“刽子手”,“走卒”,“反革命分子”。确实,站在一定的立场上,上述这些角色的确是胡宗南诸多身份上的一些特征,然而,胡宗南的一生就仅仅只有这些特征吗?作为民国军政界的一大传奇,胡宗南身上远不止“反革命分子”这一个单纯的身份。
民国的硝烟渐行渐远,历史的真相渐看渐近,随着更多民国史料的解密,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拓展拓深,一个真实的、全面的、客观的胡宗南逐渐在《黄埔名将胡宗南/黄埔风云榜》中被发掘出来。
黄埔系是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内部一个最重要的军政派系,是蒋介石及其政权的重要支柱。而蒋记黄埔系的领军人物,蒋介石最宠爱的心腹爱将,就是黄埔一期生胡宗南。胡宗南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乃至踌躇满志,野心勃勃,狂妄自大,拥兵百万,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但他志大才疏,不懂战略,盲目服从,狼狈不堪。但他在国民党中间,生活简朴,不搞腐败,对部下也比较有情有义。汪德春编著的《黄埔名将胡宗南/黄埔风云榜》在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真相的原则下,以胡宗南的黄埔生涯为起点,讲述胡宗南其人其事,其功其过,讲述他愚忠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一面,讲述他爱国抗日不叫苦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