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元曲
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与唐诗宋词不同。因诞生在一个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时代,在内容上,它更大胆、泼辣,甚至常常嬉笑怒骂位高权重的朝臣,并且大量运用当时的北方俚语,它有格律,但不像诗词那样要求明确、严格的平仄规律。在形式上,元曲和宋词颇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有曲牌,有句式、字数和平仄的定格,但又不拘泥于这些定格。
元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初期为蒙古灭金立国前后到元世祖忽必烈末期(1294年),这一时期元曲刚从民间的通俗俚语进入文坛。具有鲜明的通俗化、口语化特点,感情淳朴自然、豪爽纵情,作者多为北方人,其中以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人为杰出代表。《窦娥冤》、《梧桐雨》、《赵氏孤儿》、《汉宫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也因此,13世纪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期为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初期到元文宗图帖睦儿至顺年间。这个时期的元曲创作开始朝文学化方向发展过渡,显现出清丽、豪放的风格,而内容上则以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等为主要题材。这一时期,散曲成为主要载体,除马致远外,代表作家还有郑光祖、睢景臣、乔吉、张可久等。
末期为元顺帝统治时期至元末。这时的元曲创作,无论是杂剧还是散曲,都呈现了衰败之势,作家多以弄曲为专业,他们讲究格律、辞藻,艺术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约、秀雅之美。但这时的杂剧仍然在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而杂剧创作中心则逐渐开始南移。于是杂剧与流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南戏互相交流,一方面是剧目的互相吸收,另一方面在音乐上也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时的杂剧创作注重对封建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的追求,语言上则以本色(自然、朴实)为主流;而散曲的创作则开始更加关注形式,创作显得活力锐减,已经很难产生与前两个时期相抗衡的优秀作家了。代表作家有张养浩、徐再思等。
元杂剧唱做齐全
元曲主要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类文体。杂剧是一种成熟的戏剧形式,它综合了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是演出提示,用来规定主要的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如“哭科”、“内作起风科”)等部分。元杂剧的剧本一本分为四折,这里的“折”意味着一个故事段落,同时也是音乐的单元。四折之间,大多已可以表现出故事起、承、转、合的变化。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短小的楔子。楔子一般是在剧本的开端,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折与折之间,类似于过场戏,对剧情具有交代或连接的作用。剧本的结尾一般又有两旬或四句的对子,叫做“题目正名”,用来概括全剧内容,因此也常作为剧本名称,比如关汉卿的著名剧目《窦娥冤》,其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元杂剧的演出中,主要人物为正色,男主角为正末,女主角为正旦。一本戏一般只有主要角色独唱。末、旦之外,还有副末、贴旦、净、孤、孛老、细酸、人儿,等等。
关汉卿
《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朝时杂剧高度成熟,名家辈出,名作层出不穷,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代四大家,而其中关汉卿不但是元代最早的杂剧作家和散曲作家,也是元曲作家中最有分量的领袖人物,其扛鼎之作《感天动地窦娥冤》把元杂剧创作带向了一个巅峰时期。
关汉卿是元代一位熟悉勾栏技艺的戏曲家,大约生于金末,主要活动在大都。在关汉卿一生中,多处于潦倒状态,他多才多艺却不屑仕途,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种,现保存下来的有18种(其中个别作品仍有争议)。从关汉卿现存杂剧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公案剧,如《窦娥冤》、《蝴蝶梦》等;二为爱情风月剧,如《救风尘》、《望江亭》等;三为历史剧,如《单刀会》、《西蜀梦》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窦娥冤》。
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王实甫,早年居宫,后退居家中。他的作品十分注重辞藻华美,士林中人为之叹服,而代表作《西厢记》更被明人贾仲明称赞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西厢记》都堪称古代剧诗的范本,剧中语言风格备不相同,塑造出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而情境描写也婉约动人,这使它成为中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剧目之一。
马致远,号东篱,早年迷恋功名,中年曾任浙江省务提举,晚年看破世事,归隐林泉。他一生共创作杂剧作品15种,现存7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
《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于史书、笔记以及说唱文学中有关王昭君事迹的记载。他把王昭君塑造成一个忠贞爱国的形象,另外又增加了毛延寿献图叛国的情节,在元代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如此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颓败的失落与感伤。
白朴,元代著名文学家、杂剧家,其代表作是《墙头马上》和《梧桐雨》。《墙头马上》透过裴少俊和李千金的恋爱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恋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非常难能可贵。而《梧桐雨》则描写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是一出历史剧,对历史进行了反思。
散曲自由明怏
散曲是相对剧益而言的,剧曲是用于杂剧中的曲词,拿来清唱就称为散曲,因此是一种可以配乐演唱的歌曲。散曲流行于市井、勾栏,也常在私人宴饮与青楼酒肆中演唱。在词的创作方面,散曲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与宋词在形式上相近,但内容上,与词的含蓄优雅不同,散曲更加通俗灵动,而在格律上,散曲也更自由放纵。
散曲的主要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又叫叶儿,一般由一支单曲构成,相当于词的一阕。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一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连缀而成的一套曲子。无论小令或套数,一般都须句句押韵,并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除了小令和套数外,散曲还有带过曲等形式。
元散曲的发展大致以元成宗大德年问(1297—1307年)为界,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大多通俗流畅,保有最初的俚曲本色,其中马致远是散曲大家,他在散曲中注入了丰富的思想,使散曲扩大了表现范畴,加深了文字意境。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