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2年,法国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欢快地舞着,她曼妙的舞姿,使得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与此同时,平时被人唾弃的伽西莫多因为丑陋的相貌而当选为愚人王被大家簇拥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由此拉开了帷幕。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作者将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小说中善良貌美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面容丑陋心地纯洁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作为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副主教克洛德和贵族军官弗比斯身上则充斥着残酷、罪恶的情欲和空虚的心灵。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关与丑,善与恶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冲击。
爱斯美拉达是个能歌蕾舞的吉卜赛少女。“愚人节”这天,她在巴黎圣母院前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曼妙的舞姿、美丽的容貌吸引了所有的围观者,也让楼上窥视的克洛德神父垂涎不已。神父指使耳聋的撞钟人伽西莫多强抢爱斯梅拉达。不想,危难中的爱斯梅拉达被骑兵上尉弗比斯救下。就在吉卜赛少女初尝爱情甜蜜之时,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了弗比斯,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被判处死刑。行刑时,伽西莫多将她救走并藏予圣母院中。为救爱斯梅拉达,流浪艺人和乞丐们冲入教堂,却被克洛德引来的军队镇压,爱斯梅拉达也作为女巫被绞死。悲愤之余,伽西莫多将恶贯满盈的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下。自己抱着爱斯梅拉达的遗体殉情自杀……
《巴黎圣母院》将动人故事和人性内涵有机结合,再现了特定时期的法国历史,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本书是维克多·雨果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同时小说中精彩的场景描写和宏阔的历史架构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他一直没吱声,使演出能够顺利地进行,可是这一切竟然让一个捣蛋鬼发现了。他叫约翰·孚罗洛,是神学院的学生。他才不管会不会打乱演出,立刻手舞足蹈地高喊着:“快看,这儿有个长脓疮的叫花子!”
这句话就像是朝着满池的青蛙扔去了一块石头。甘果瓦像触电似的哆嗦了一下,演出中断了,所有的脑袋纷纷转向了那个乞丐。那个乞丐倒也不慌张,他趁机摆好了架势,眯缝着眼睛,凄惨地叫道:“行行好吧!”
“这不是克罗潘·特鲁伊夫吗?”那个捣蛋鬼叫道,“你的疮从前不是长在腿上吗,今天怎么长胳膊上去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丢了一枚小银币到那个乞丐用来乞讨的大毡帽里,乞丐也不理睬他的讥笑,继续凄惨地喊着:“行行好吧!”
这段插曲使演出受到了干扰。甘果瓦很不高兴,他朝着舞台上的四个演员高喊着:“演下去,继续演下去!”
演员们听从了他的指挥,继续演下去了,观众们也又开始继续欣赏戏剧,可是宗教剧就这样活生生被截成了两段,许多美妙的地方很可能就领略不到了。一想到这些,甘果瓦的心中就一阵阵地难过。
就在这时,看台上那扇关着的大门突然间打开了,守门人用响亮的声音通报:“波旁红衣主教大人到!”
可怜的甘果瓦,此时此刻,即使是所有的双筒爆竹一齐鸣放,二十支火枪同时射击,都比不上这一声通报震动他的耳朵。对他来说,刚刚全场观众对于宗教剧的狂热情绪简直是一场莫大的享受。他甚至情不自禁地想要问身旁的观众:“这部杰作出自哪位大师之手?”然而,红衣主教却在此时不合时宜地到来了。全场顿时陷入混乱之中,人们都将视线转向了看台,反复地念叨着:“红衣主教!红衣主教!”而演出也只能停了下来。 红衣主教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原本安静的人们又开始喧闹推搡起来,谁都想好好看看红衣主教,仿佛看他比看任何一场戏都值得。
红衣主教果然气度非凡,他每走一步,身后总是跟着一群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他们个个出身名门,风流倜傥,放荡不羁。而且红衣主教大人长的也非常俊美,他还穿着一件非常漂亮的红袍子,马上就赢得了在场所有妇女的好感,这也就相当于征服了现场一大半的观众。要是因为看戏受到耽搁对这么英俊潇洒的主教大人满口怨言,那可真是太不应该了。
他进来了,一面以大人物对民众的惯有的微笑向观众致意,一面款款地走向天鹅绒座椅。他的追随者,也就是那些主教和修道院院长们也跟着上了看台。这下大厅里变得更热闹了,大家指指点点,争先恐后地显示自己认识其中的一个,而那些大学生们则更是口出狂言、脏话连篇。今天是愚人节,是他们的节日,他们可以纵情狂欢,为所欲为。要是在平时,等待他们的将是火红的烙铁,但是今天不同,所以他们更要抓住这个一年一度的机会,而看台上那些穿着各色袍子的人便成了他们主要攻击的对象。不过,他们的咒骂声几乎完全淹没在了大厅的喧哗声中,根本没有传到各位主教和教士的耳中。
这时,门官用响亮的声音通报:“奥地利公爵的特使先生们到!”红衣主教大人以训练有素的优美姿态把脸转向了门口,而全场观众也随之把视线转向了门口。只见四十八位特使缓缓步人大厅,由门官们七零八落地通报着他们的姓名,引得观众阵阵发笑。但使臣们依然个个腰板挺直,神态庄严,再加上他们身着节日盛装,就和油画中一脸肃穆的弗兰德尔人一模一样。
此时此刻,人们早已将甘果瓦和他的宗教剧忘得一干二净。从红衣主教大人到来之后,他就一直为拯救这场演出而忙个不停,一会儿吩咐演员,一会儿鼓动周围的观众继续观看演出,可是根本没有人肯将视线从红衣主教和弗兰德尔使臣的身上移开,在他们眼中,看台上这些活生生的人可比那些涂脂抹粉、怪模怪样的演员好看多了。P9-12
众所周知,读书,是一个人不可忽略的重要的精神活动和文化享受,是一个孩子成长为栋梁的捷径,甚至是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读书是如何引导并帮助我们成长的呢?
第一,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扩充经验。因为一个人亲身经历的事情毕竟很少,他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在人生经历之外,我们扩充经验的唯一的办法大概就是读书了。书本所包含的丰富经验会帮助我们扩充生命内容,增加生命厚度,提升生命质量。
第二,读书可以创造经验。比如,我们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个叫圣地亚哥的老人到海上捕鱼,历尽艰难,才捕到一条马丁鱼。在拖着这条马丁鱼返程的时候,却有无数鲨鱼紧跟船后,将马丁鱼吞食殆尽。回到港口,看见这条鱼只剩下一副骨架,老人虽然失望却并不沮丧。这部小说告诉我们:这个老人,你可以消灭他,但你永远不能打败他;在重压之下,人可以有一种优雅风度。如果你看过这篇小说,理解了它的题旨,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叫失败,什么叫胜利。那么,你对胜败就会有一种非常哲理性的理解,你就创造了新的人生经验。
第三,读书使我们高贵。这是读书容易为我们忽略,但却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有些人,如果他不读书,我们无法想象结果会怎样。比如,鲁迅。鲁迅是一个瘦小、干巴的老头,如果他不读书,走在大街上,你未必会看他一眼。可是今天,每当我面对鲁迅当年的黑白照片的时候,我犹如来到了高山之下,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压迫着我。这种巨大的力量是读书读出来的。是书本给了他一种气质、一种力量、一种境界。读书使他变得崇高而高贵。读书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改变你的内心,而且可以改变你的外形,影响你的谈吐、举止,使你获得一种气质。
读书,它就是一种宗教。在古代,读书人对书本是十分虔诚的。读书之前,必先净手清心,甚至焚香沐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我们对书,应该有一种敬仰之心。如果,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丢掉书本,那么,我们什么也不会丢掉了。读书的问题,对社会而言,是读与不读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则是读什么书的问题。而现今,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他们手中的书,有些只是好玩、有趣、热闹,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一读的书。这些书对中小学生的写作无益,对成长有害。
其实,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书:有文脉的和没有文脉的。而那些所谓好玩、有趣、热闹,会破坏你的阅读趣味的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而经典,文脉自存。阅读经典,文气——文学的精魂会由纸墨顺着你的指尖,渗透进你的血液。不妨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曾近乎痴迷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到了初中,我成了当时班上,甚至全校写作最好的孩子。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我挥毫而就,竟写了三本作文本。作文的时候,我就觉得鲁迅的精神,鲁迅的思想,鲁迅的境界,乃至鲁迅说话的语气,就顺着我的笔流淌到我的作文本上。当时,我不知道这叫什么,现在我知道了,它叫“文脉”。大家审视一下,你们手中的书都是有文脉的吗?你有足够的鉴别力和自制力吗?
所以,中小学生应该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甚至监督之下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才可能是有效的;不能由着自己去追求所谓“快乐阅读”,因为85%的经典作品的阅读都不可能让你快乐。你读安徒生的作品能快乐吗?你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快乐吗?一味追求低层次的情感刺激和享受,只会让你变成一个轻飘飘的、没有质量的人,一个肤浅的、对世界缺少深刻认知的人。你愿意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吗?
阅读经典,让我们明锐、深刻而优雅。各位,我们不得不重视阅读所带给我们的影响。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
(曹文轩: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经典阅读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鲁迅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叶圣陶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
——美国当代阅读研究专家 吉姆·崔利斯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中国当代教育家 朱永新
儿童文学的目的是为人打“精神的底子”。没有这个底子,人性会很糟糕。从这个层面说,文学阅读属于美育范畴。当下,美育的空缺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个失误,中国的教育系统成了一个残缺的系统。这个课一定要补。
——北京大学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轩
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成功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书的习惯,是每位语文教师分内的职责。考试分数只代表当下,读书习惯影响一生。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小学语文》主编 崔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