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编著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增订插图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编著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内容推荐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在庄重而幽默的语气下,嘲笑了那些缺乏自知、却又自鸣得意的人,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自我陶醉。十三个故事短巧有趣,却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是故事新编,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对《圣经·旧约》作出解释,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与魔鬼的谈话》叙述的题材都是我们——或者说欧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与魔鬼的关系。基督教教义所指的魔鬼(Devil),本来是上帝创造的天使之一,但是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为反叛上帝而堕落,变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专门抵挡上帝,引诱人作恶、犯罪。八篇短篇故事用诙谐的口吻讲述与魔鬼相关的人和故事,充满了讽刺批判的力量。 “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13个童话故事》由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编著。 目录 前言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 我们是如何寻找来洛尼亚的 罗锅儿 儿童玩具的故事。 漂亮脸蛋 乔木如何装扮成老先生 名人 马姚尔大神丧权退位 红斑点 捣乱的用品 如何解决长寿问题 恼人的水果糖 最大的争吵 极端羞愧 大饥荒 ※附录一 涉及认同和归属的四篇童话 1.关于麻雀与鼬鼠的叙利亚童话 2哥普特教派有关逻辑学家与蛇的童话 3.关于驴贩子的波斯童话 4.狐猴战争 ※附录二 不从事花园耕耘的五大理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 2.精神分析理论 3.存在主义理论 4.结构主义理论 5.分析派哲学 天堂的钥匙 上帝,或日人类行动动机与后果二者之间的矛盾 以色列人民,或日毫不利己做法的后果 该隐,或日对“论功行赏”原则的解读 挪亚,或日对团结的考验 罗得之妻,或日求助过去 撒拉,或日道德中一般与个别的冲突 亚伯拉罕,或日高尚的悲哀 以扫,或日哲学与交易的关系 上帝,或日宽恕之相对论 巴兰,或日客观愧疚问题 扫罗王,或日生活中的两种坚持 喇合,或日真实的和想象中的孤独 约伯,或日美德之矛盾 希律王,或日道德家的困境 路得,或日爱情与面包之间的对话 雅亿,或日误入歧途的英雄主义 所罗门,或日世人如众神 撒罗米,或日人都有一死 与魔鬼的谈话 伯尔纳神父的重要布道 生于色雷斯的王子、歌手和丑角一一俄尔甫斯的辨白 教士、神学家彼得阿贝拉尔的情人海萝伊丝的祈祷 形而上学家、格但斯克市民亚当叔本华的辩证法告诫 华沙,1963年12月20日魔鬼形而上学记者招待会速记记录 路德博士1521年在瓦尔堡和魔鬼的谈话 使徒圣彼得受诱惑 恶魔与性 对恶魔来说哪个门最大 淫荡巫师与魔鬼的密谋 有效的祓魔 祓魔人受到魔鬼迫害以及结论 ※附录三 论《与魔鬼的谈话》的四篇短文 等式 隐蔽的真实 波兰的魔鬼 十一条论纲和一个问题 译后记 增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找到来洛尼亚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我和我弟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起初,我们询问所有的熟人:来洛尼亚在哪里?没有人能回答。后来,我们竞揪住街上的生人,向他们提出这个问题。可是人人都耸耸肩膀说不知道。后来,我们就开始写信给各行各业的聪明人,因为这些人著书立说,当然必定是知道世界各国所在的位置的。他们都彬彬有礼地回信致歉说,真是爱莫能助,因为的的确确谁也不知道来洛尼亚是在什么地方。 这件事耗费了我们许多时间,可是我们绝不认输。我们开始购买一切能买到的地球仪和地图,不论新旧,不论美丑,不论详略。我们夜以继日地研读地图,寻找来洛尼亚,因为找不到,便又进城求购新地图。到后来,我们住宅里塞满了地图册、地球仪和大挂图式地图,连挪步转身都困难了。我们的房子很舒适,但是有点小,没地方放置印刷品和地球仪。于是我们动手往外搬家具,给地图和地球仪腾地方,因为我们无论如何也要把来洛尼亚的位置找出来。最后,房子里只剩下了地图和地球仪,我和我弟弟在房间里挤着移步,十分费劲。我们还服用了形形色色的减肥药,因为人瘦一点,在屋里占地方就少一点,就能够多放几张地图。我们兄弟俩都消瘦了很多,吃得越来越少,原因有二:一是得有空间放地图,二是我们没钱买吃的,我们把每一分钱都花费在地理书籍、地球仪和地图上了。这的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消耗了我们多年的光阴。我们一直苦心寻找来洛尼亚,无暇他顾。 多年之后,我们兄弟俩都进入老年,头发几乎全然银白。看来,我们的含辛茹苦快要得到回报了。在浩如烟海的地图当中,在其中的一张上面,我们找到了:来洛尼亚。我们高兴极了,不由自主地手舞足蹈,又蹦又跳,还放声歌唱,接着夺门而出上了街,进了一家小吃店,吃奶油点心,外加热茶。我们大谈特谈这个成功,一连谈了几个小时,心里满意至极,又回到家里,要再次详细欣赏这新发现。哎呀,咳!偏偏在这个时刻,又遭到了天大的不幸。显然,在我们蹦跳踢踏之时,大批图书文件被碰翻,混成一堆。我们虽然长时间努力清理,却再也没有找到印着来洛尼亚的那张地图。我们在整座房屋里仔细查找了数十天,几十个星期,抖搂遍了每一张纸片——全都是白费。那张地图好像是钻到地下去了。我向你们保证:我们是丝毫也不含糊的,查找细心的程度无以复加。尽管如此,还是没有重新找到那张地图。 我们感到疲惫不堪,心灰意懒,因为这一切都预示着我们永远也达不到目的。我弟弟头发全白,像只白鸽,我的头发却几乎全部掉光。我们没有力量继续寻找,我们诅咒如此沉重地欺瞒了我们的命运。我们几乎已经失去了重新找到来洛尼亚的希望。然而,嗨,一个新情况忽然出现,帮了我们的大忙——有一天早晨,邮差给我们送来一个小包裹。我们收了包裹,等邮差走后才查看寄信人是谁。请想象一下我们当时的表情吧:邮戳上赫然印着:来洛尼亚。我们惊杲了,一时竟哑口无言。但是,我弟弟是个理智的人,他马上呼叫:“快,快去追邮差!他准知道来洛尼亚在什么地方,是他先收到邮包的。快!”我们立刻去追赶邮差,在楼道里抓住了他。这倒霉的人以为我们要杀死他,因为我们向他猛扑了过去。我们立即说明了情况。 “对不起,先生们,”邮差说,“我不知道来洛尼亚在哪里。我收邮包是为了投递,只熟悉几条街道,其他地理知识一点儿也没有。不过呢,邮局领导也许知道的。” “太对啦!”我弟弟大喊。“找邮局领导去!” 没费周折就找到了邮局领导。他接待了我们,很和气,很友善,可是,我们刚一提问,他便摊开双手,表示无法可想。 “对不起啦,先生们,我实在不知道来洛尼亚在什么地方。我的地理知识不超过这个城区。不过,我可以出个主意。你们可以去见见邮局更高一级的领导:他收取国外信件和邮包。他应该知道。” 于是我们去找更高一级的领导,可是,不容易,因为更高一级的领导工作很多,十分忙碌,不能立即接见我们。我们必须做出长时间的努力:找关系,求人,打电话,办理各种证明书,提出申请。我们花费了很多时间,十多个星期吧,但是,多重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更高一级的领导同意接见我们。约定接见时间为凌晨五时整——更高一级的领导真是太忙了呀。因为担心睡过了头(我们已经没有钟表,因为都已经变卖,用以购买地图),我和弟弟一夜没睡,所以前往那办公大楼时又困又累。然而,希望和欣喜充满了我们的心胸,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确知,我们的辛劳已有终结之日。更高一级的领导也十分和气,十分诚恳,用香茶和姜汁饼干招待我们,十分耐心地听完了我们的请求,然后点点头。 “啊!先生们,”他终于开口,“我理解你们的忧虑。可是你们两位能看出来,我脑子里的事太多,不可能什么都记住。世界上的国家很多,我不可能都一一记住。真对不起,我不知道来洛尼亚在哪里。” 我顿时感到绝望,一切又归于徒劳,但我弟弟实在是聪明得很。他呼叫道: “既然如此,您是更高一级的领导,您的下属一定有人知道,因为他们脑子里的事应该比较少,一个人管几个国家吧。” “真是说对啦,”更高一级的领导说,“我马上给我的四名副手打电话,问问他们有谁分管来洛尼亚的业务。”P14-18 序言 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0lakowski,1927—2009)是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享有国际声誉。1927年生于波兰腊多姆市,先后在波兰罗兹大学和华沙大学学习和研究哲学,1957—1968年任教于华沙大学哲学史专业,1964年提升为教授。1968年起,先后在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等名校任教,1970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万灵学院任高级研究员。 柯拉柯夫斯基发表了三十多部著作,四百多篇文章,用波兰语、法语、英语、德语等语言写作,主要研究兴趣在于哲学史和宗教学史,多次获得波兰和其他国家的大奖,其中有:尤日科夫斯基基金会奖(1968)、德国作家和平奖(1977)、伊拉斯谟奖(1980)、维隆基金散文奖(1980)、麦克阿瑟奖(1982)、杰弗逊奖(1986)、芝加哥大学莱英奖(1990)、托克维尔奖(1994)等;较为重大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届约翰·克鲁格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03)。 第一届约翰·克鲁格奖于2003年11月6日授予柯拉柯夫斯基,奖金为一百万美元。克鲁格奖相当于文科诺贝尔奖,旨在奖励哲学、史学、政治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和文艺评论等诸方面的成就。 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比林顿在评论柯拉柯夫斯基的时候说:“我们很少能够发现一位见地深刻、具有反思精神的思想家,这样的思想家进行范围广泛的探索,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的重大政治事件的见解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出于深入的学术研究和不懈的探索,柯拉柯夫斯基明确指出,为了确立个人的尊严,必须保证必要的自由、对多样性的宽容和对超越的追求。他的声音对于波兰的命运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在整个欧洲都有影响。除了他长期持续的反教条主义的哲学探索,他还写作高度可读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时候又带有讽刺意味和幽默感的文章。他有魅力、十足的机智,常常微妙自嘲,对于现代欧洲和美国的有时候显得迟钝的现代心态提出许多问题。他是一位真正的人本主义者,一位哲学家、思想史学者和文化评论家。在他全部创造生涯中,他提出重大问题的时候,思想真率而且深刻,因而我们设想以克鲁格奖来加以表彰。” 柯拉柯夫斯基的主要著作有:《天主教哲学札记》(1955)、《世界观与日常生活》(1957)、《文化与崇拜物》(1967)、《神话的存在》(1972)、《马克思主义主流》(1976—1978)、《希望与无望论纲》(1981)、《我对一切事物的正确观点》(1978,1999)、《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形而上学的恐怖》(1988)、《被告席上的文明》(1990)、《论最重大事物的最微小的演讲》(第2辑,1999;第3辑,2000)、《在好友与熟人之间》(2005)等。 在文学方面,柯拉柯夫斯基的三本短篇故事集最为著名,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1963)、《天堂的钥匙》(1964)以及《与魔鬼的谈话》(1965)。 《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形象地描写人物主观想法与现实之间的对立,叙述语气庄重而又幽默,内容貌似荒诞,主题严肃而深刻。故事多是嘲笑人缺乏自知之明,他们无视浅显明了的道理,硬是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在荒唐、愚蠢的怪圈里不能自拔;更有甚者,还大为得意,绝对不思改正。但是,这些故事乃是多层次的寓言,可以作出多种类型的阐释:文学技巧的、哲学的、社会学的、伦理学的、心理学的阐释。作家创作,从根本上说,是脱离不了他们所在的时代的,时代总要直接、间接地折射或者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所以,这些“童话故事”也可以作出政治学的、民俗学的解释。总之,这些小故事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天堂的钥匙》中的18篇(其中《罗得之妻,或日求助过去》因为没有通过审查,未得收入1964年第一版)故事阅读起来像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些故事的新编;在基督教国家,例如像波兰这样的笃信天主教的国家里,这些故事对于许多人来说当然都是耳熟能详的。虽然是故事新编,作者却是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作出解释,添加了逻辑分析,并且为每一篇故事得出结论,或者说“教训”,给读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和启迪的空间。在写作这些故事的时候,作者保持着超然的、争辩的、欲言又止的、暗示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面孔。 波兰原文书封底上有一则评论,现在翻译出来供读者参看:世人争论不休的是,应该服从于哪一位大神,而众大神又为了听从自己的那些人而争论不休。众神的混战和众人的混战,这其一和其二,最终还是由人的双手完成的。这个情况至今还没有能够反转过来。但是,尘世于上天之间相互关系的痛处不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众神一向要求世人的是确凿不疑地宣布站在这一方或者那一方,不允许态度有丝毫的暧昧。这样,通过施加压力,众神把在选择方面令人痛感遗憾的、互不相容的思维特征强加给了世间的生活,从而剥夺了人间生活之中的这种可爱的模糊性——而模糊的特质正是生活的主要魅力之一. 《与魔鬼的谈话》所收入的八篇故事,叙述的题材都是我们——或者说欧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与魔鬼的关系;因为欧洲人和我们首先都是人,共同点远远超过区别,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使用“我们”这个词语。 作者柯拉柯夫斯基自称是不可知论者,其实这是“无神论者”的温和的同义词。他很可能没有皈依基督教,至少在写作这部故事集的时候没有,当时他是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可以认为,作者是凭借了很大的勇气来写作的,这尤其体现在他在故事里所持的批判态度之中。 基督教教义所指的魔鬼(Devil),本来是上帝创造的天使之一,但是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为反叛上帝而堕落,变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专门抗拒上帝,引诱人作恶、犯罪。他的下场是在世界末日被投入火焰之湖,受到永恒的惩罚。他的名字是撒旦(Satan o在《圣经·旧约·约伯记》ee,撒旦表现为上帝众侍者之一,在上帝的同意下,对人进行种种考验,无端加害于人,看人是否因为无辜受罪而抱怨上帝,放弃信仰。在《圣经·新约》福音书中也指一切邪恶的原型和最高的表述方式。他曾试探耶稣,与耶稣为敌。基督教认为,撒旦将随人类的进程而长期存在,直到末日审判。撒旦的形象原来为蛇,后来成为美女,来引诱人类。到10世纪,才变得面目可憎;10_-16世纪,由于瘟疫流行,变得越发狰狞。同时,在11世纪,例如伯尔纳,认为不宜将其特别丑化。在文艺复兴时代,撒旦才重新获得人的特征。 撒旦,或者魔鬼,只有一个,在外语里写成单数。而邪恶的灵体有很多,汉语应该翻译成为鬼魔(Demons),常常写作复数;人间的各种祸害和病痛,也经常被认为是鬼魔附体造成的。“魔鬼”与“鬼魔”,在英语和汉语里,意义的区别就在于此。 一般说的魔鬼附体实际上包括魔鬼的和鬼魔的附体。有史以来,人类就对这种附体感到恐惧。《圣经·新约》多处谈到耶稣和使徒们为因魔鬼附体而生病的人驱魔,亦即祓魔。魔鬼附体的征兆,中世纪已经有归纳:1.能够说或者听懂原来不懂的语言;2.能够发现密藏之物,知道他人所思和预卜未来;3.能够做出超出自己体力的事,等等。被魔鬼附体的人常常面目可憎,行为令人厌恶。天主教神学家认为,只有上帝在考验一个人的时候,才出现魔鬼附体的事。附体考验分为被迫和自愿两种。 还有一个概念,“着魔”,与“魔鬼附体”不同。着魔的时候,魔鬼不是附着于受害者身体,是在人体之外用诱惑来折磨人,使人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欲望,要去做某件事,尤其在梦中。这样的折磨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另外一个概念是人魔立约,使人变得神通广大,这一现象引起迫害女巫的浪潮,使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变本加厉,例如英法百年战争末期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1412—1431)被出卖给英军,英军将其交给教会法庭审判,教会认定她施行巫术、传播异端,而处之以火刑。 着魔和魔鬼附体事件在欧洲历史上,特别是在中世纪,有过不少记录,近代和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试验科学的兴起,记录则越来越少。因此,可以认为,这类现象是和对这类现象的记录、理解和解释具有密切的关系的。在无神论者看来,魔鬼附体和着魔这两种感觉、现象或者概念,实际上都是外界种种因素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常反应、失衡和紊乱,是程度极为不等的精神病症的表象,大部分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释、调整和治疗。信教的人当然有他们的解释。 与此有关的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晚期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作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马洛的戏剧《浮士德的悲剧》(约1588—1593年);歌德在1790年和1808年发表了自己的《浮士德》第一部,直到1832年才发表第二部。英国的拜伦受到歌德的影响,在《曼弗雷德》中描写了这个题材;在20世纪,托马斯·曼创作了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在音乐方面,许多大作曲家也受到了这个题材的启发进行创作:瓦格纳的《浮士德序曲》(1839)、柏辽兹的大合唱《浮士德的惩罚》(1853)、舒曼的《歌德的“浮士德”片段》(1853)、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乐》(1857)、古诺的歌剧《浮士德》(1859)等。还有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里描写和刻画了魔鬼和鬼魔。 俄国宗教哲学家洛斯基说:“恶魔不是以魔术来征服人的意志,而是以虚构的价值来诱惑人的意志,奸狡地混淆善与恶,诱惑人的意志服从它。”而本书波兰语原文版封底的言简意赅的评语则是: 我们的宏大的善,亦即人间的爱,同时也是重大的诱惑,能够在我们心中引发出像上帝是否软弱无力、是否邪恶这样的问题,因而引发出怀疑之罪。这一罪恶又引发出骄傲,从骄傲中又产生出下一轮的罪过。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况,恶能够转变为善。撒旦的王国不仅仅是阴暗的中世纪,在今天,恶也在我们周围设置陷阱,不断地把我们拖拉进去。 后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的三本短篇小说集合集。三本书全称分别是:《给成人和儿童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以及其他童话故事》(13 bajek Z kKroestwa Lailonii dla duzych i matych Oraz me bajki,1963), 简称《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或者《十三故事》;《天堂的钥匙,或者:为进行教导和训诫而收集的圣经历史故事》(Klucz niebieskialbo Opowiegci budujace 2 historii swiewei zebrane ku pouczeniu iprzestrodze,1964),简称《天堂的钥匙》,以及《与魔鬼的谈话》(Rozmowyzdiabtem,1965)。波兰学者称之为“短篇小说”或者“传统的哲理故事”,因为前两本确实不完全是儿童故事,虽然儿童也能够看进去,而第三本是儿童难以看懂的,这一点集中反映在第一本冗长的标题开端的定语“给成人和儿童的”之中,原文是“dla duzych i matych”,可以译成是“给大的人和小的人”,或者“给成人和儿童”,或者“给大佬和小民”,“给大官和草民”,“给上智和下愚”等。 《十三故事》原文的确用了bajka(童话,传说)这个词语,但是中文名称却引起了误读,特别因为中文标题里取消了“给成人和儿童的”这个定语。译者赠书给亲友,大部分人以为不是给他们看的,长时间没有反应;有人说“以后给儿孙看吧”,还有的示好,告诉我“在参观西单书城的时候,已经给孙子买了。”(她是退休文科教授,孙子大概八岁。)我立即表示感谢。后来却没有下文,奶奶显然没有时间看一眼前言和译后记和哪怕一两篇故事。感慨之余,我暗下决心,虽然为国人不读书的风气担忧,但是如果赠书一定谨慎一些。 然而,从2007年开始到今天,网上对该书(似乎只是《十三故事》)一直颇有好评,而且言之有理,相当深刻,可见我们这个社会里还是有很多认真的读者的。有人读书,社会就有希望,“有灵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一个房间里没有图书,就如同一个躯体没有灵魂。”-“A room without books is Like a bodywithout a soul.”西方读书人还说“Amor librorum nos unit”一拉丁文:“对于书籍的热爱把我们联合起来”,类似我们的“以文会友”)。读者在网上写的博客确实颇多趣味,比如有人因为读了《名人》而提醒我们社会里有人为了出名而不顾一切;又如,有读者读了《如何解决长寿问题》和《大饥荒》之后,作出评语,大意是:国家拿出来严肃认真的政策,是依靠专家、学者、教授们有“绝对的新意、绝对的创造性”的建议的,但是,虽然满足了大佬们的心意,却绝对脱离实际、劳民伤财、毫无实效。评论的结论是:“哼,还专家、教授、博导呢!” 2011年12月,北京举办林兆华戏剧节,有德国和波兰剧团应邀演出;从波兰来华的是位于波兰西北角的什切青市的卡纳剧团,演出剧目是《来洛尼亚王国》,一共分七场,根据《十三故事》中的《马姚尔大神丧权退位》、《儿童玩具的故事》、《名人》、《漂亮脸蛋》、《恼人的水果糖》、《乔木如何装扮成老先生》和此次增订版收入的《狐猴战争》;剧情介绍是:这些角色“有个共同点,他们怕被人遗忘,不惜一切让自己与众不同,以此引入注意。他们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获得幸福。作品运用了游戏的概念和元素.传递出人类的无奈和困惑”。堪称一家之言。演出剧场是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22号、赫赫有名的首都剧场(北京人艺试验剧场)。演出用波兰语,打出中文字幕,有报道说,效果很好。 应波兰驻华大使馆的委托,我在去年10月份完成剧本的汉译,波兰戏剧家马修。普日文茨基改编得很好。借这个机会,我想说。他们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什切青市40万人,有5所大学,其中什切青大学有3万5千名学生,有音乐艺术学院,有卡纳剧院、现代剧院、波兰剧院、城堡歌剧院,这些艺术机构长年演出。波兰人均GDP是中国的一倍,但是我国东部沿海大部分省份基本达到了波兰的水平。——让人想到文化素质:在我国,即使人口数量以千万计的一线城市和数百万计的省会城市又有几个剧院还在长年演出,遑论40万人口的城市?这就是文化水平的差异。只有国家大剧院巨蛋和大量平庸的、说话大呼小叫总在争吵的电视剧是远远不够的。 《天堂的钥匙》是《圣经·旧约》中18个故事的新编,这些故事都是一般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但是,虽然熟悉,却未必能够给予“终极的”解释,所以,依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和文化背景予以阐释。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有很多故事,对我们依然展现出魅力,其意义也值得重新阐释,或者对这些故事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也是解释的一种形式。我们的百家讲坛,于丹等人对于我们最著名古代经典的讲解,都是很好的例证,是很值得持之以恒的文化活动。和柯拉柯夫斯基的做法有某些共同之处,不同的地方是柯拉柯夫斯基是20世纪世界公认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与魔鬼的谈话》,译者找到波兰四位文化名人在柯拉柯夫斯基75周岁生日(2002年10月23日)那天聚会庆祝,并且就“魔鬼”议题发表言论的报道。译者把这四篇“言论”短文译成中文,以飨读者。细读之下,再次感到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根本性的区别,标志之一就是他们的魔鬼和我们的鬼之间的区别。我们的鬼是人死后的游魂,多半是坏、是恶,耳熟能详的短语就是例证:心里有鬼,鬼头鬼脑,鬼迷心窍;不过也有:鬼斧神工,又和神并列起来;而他们的魔鬼虽是至恶、邪恶等,却是救世主的对立面。也有好的意思,例如,“魔鬼的身材”,还没有查到出处。粗略地说,共同点是,“心里有鬼”,鬼和魔鬼,都是指人性中固有的恶,人倾向作恶,尤其容易接受诱惑而行恶。关于这一点,四篇短文都有叙述,此处不再赘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