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号在呼唤/学生热捧的当代名家散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守仁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品集《小号在呼唤》收录了当代名家张守仁的散文和随笔作品。共分两辑。第一辑是作者在国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二辑是作者在境外、海外的见闻、感触和体验。这些文章均在国内报刊发表过,有的获奖,有的收入年选,有的编入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课本。

内容推荐

作品集《小号在呼唤》精选了作者张守仁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等媒体上的优秀散文、随笔,共分两辑。第一辑是作者在国内工作生活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二辑是作者在境外、海外的见闻、感触和体验。作者见多识广,他的这本《小号在呼唤》非常具有文化价值。

目录

第一辑

 林中速写

 小号在呼唤

 撑筏者说

 感情小说四则

 又听《二泉映月》

 长江口的芦苇荡

 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记

 窗

 雨中

 树根赋

 古道

 感悟天坛

 鄱阳夜话

 长陵楠木

 拾粪者

 老船

 轮椅上的背影

 祭母亲文

 苇岸,大地的歌者

 怀念和仲锷在一起的日子

 中山陵祭堂思絮

 我所知道的康生

 三晋古树记

 颐和路的怀念

 记忆前门大街

 金秋,到长白山去

 神仙池之旅

 幽幽紫菱湖

 河流是城市的母亲

 图书馆佳话

 邮递趣话

 动物园的变迁

 请你尊重动物

 在那人鱼同乐的地方

 澳门,我并不了解你

第二辑

 俄罗斯白桦林

 秋在普希金的皇村

 钟摆在这一刻停止

 艺术之街

 日本长野读画

 眺望富士山

 开拓空间的智慧

 沿着徐志摩的足迹

 牛津之夜的美梦

 荷兰一瞥

 白天鹅咖啡馆

 罗马的石头

 多伦多的墓园

 魁北克的狂欢节

 九鹿图

 散步思絮

 芝加哥的云

 夏天,我见到了《睡莲》

 海明威和鱼

 观鸟

 华裔建筑之光

 小记卡特总统

 到密歇根大学看望李陀

 狐狸河畔

 旅泰拾零

 南海晚霞

试读章节

小号在呼唤

号音穿越草地,钻过密林,飘到我身边。我放下正在阅读的《敬畏生命》,抬头眺望。不曾想到华北燕山脚下,竟有如此绚丽缤纷的植物园。远处是逶迤的黛绿色群山。松林从起伏的山坡上蔓延过来,一直伸展到我脚下。在我身后,分别是丁香园、碧桃园、花卉园。花圃旁的绿篱修剪得有棱有弧,造型颇具匠心。有蝴蝶、蜻蜓在郁金香、金鸡菊、大理花上飞翔。草丛与草丛间,一行墨线似的蚂蚁蠕动着。一只黄蜂,振颤着透明的翅膀,飞向一片勿忘我花。当蜂儿接近蓝色花朵时,停顿了瞬间,然后收敛翅翼,钻进花蕊,尾部向上一耸一耸贪婪地吸吮着花汁。一只长尾巴喜鹊从树顶上倏地扑下来,贴着草皮飞向远方。我抬头仰望,欣喜地看见树杈里筑有一个鸟窝。一根根枯枝,衔着鸟儿对于生活的梦想,竹篾般编织成一个安乐窝。那是喜鹊的栖息所,是它温暖的家园。我的到来,是否干扰了它的宁静?自从四十多年前离开了故乡,便离开了童年的鸟窝。今日又见鸟的窝巢,顿时有了回归故里的感觉……

缥缈的号音从远处传到身边,把我从静观默想中唤醒。我感到号音里夹带有草香、叶香和花香,还混和着鸟声、蝉声和山洞那边的泉声。吹号者吹奏的是一支《友谊地久天长》。他吹得并不娴熟,但情意绵绵,似乎触景生情,怀想起往日一起远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某种无比深沉的情愫,从每一节缅怀的号音里流溢出来,令人感动得无可言说。我想象着吹号者是一个有阅历的人,他从尘嚣、烦乱的城市里出来,置身于这辽阔的草场和馨香的植物园,耳目为之一新,便用小号吹奏出对大自然的爱恋,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友谊的呼唤,我想象铜号的杯形吹嘴和喇叭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红缨随着吹奏者呼出的气流轻轻飘拂,白云碧草繁花在小号金属表面上映演出斑驳的碎影。我想象着向着远山蓝天昂头吹奏的号手,宛如一尊巍然雕像,挺立在燕山斜曳出的陡坡之上,铸成一个不凡的景观。

这是七月的清晨。展望眼前似曾相识的地形,我联想起十年前我和友人在新疆天山脚下伊勒克草原看到的情景:辽阔无垠的绿草地,像是大地波动的曲线,一直伸展到天的尽头;一群白色骏马,扬鬃甩尾,从远方地平线奔驰而来;疾走的马蹄践踏着草海花浪,身后尥溅起缤纷花瓣,宛如彩蝶追踪纷飞。就是最杰出的画家,也想象不出夏天草原上呈现出多么丰富的色彩、多么生动的画面……

我坐到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又拿起书来。《敬畏生命》是法国哲学家、医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他从小就用自己编写的祝词为大地上所有生物祈祷,请上帝赐福于一切生灵。七八岁时,他的同学约他到树林里打鸟。他害怕同学嘲笑,便勉强跟随着。树林里的鸟儿们正在晨曦中欢乐歌唱。他的同学在弹弓皮带里夹上小石块,拉紧它,瞄准鸟儿。正当他焦急之际,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这天国的声音回荡在朝霞里,把鸟儿召唤走了。他这才如释重负,心想这是天神在护卫着大地上美丽的生命。成人之后,他自愿到非洲终身义务行医。一次乘船去为病人出诊,在日落时分的河面上,他看见四只河马带着它们的幼仔与舟船并排着向前游动。他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概念:“敬畏生命”。人生活在世上,不仅与他人发生交往,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物发生联系。因此,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

我的目光从书本上抬起来,环视四周:牡丹园旁大槐树的枝叶间,张着一面阔大的蛛网。那缀网的蜘蛛不知到哪儿去了,只有一片树叶被粘附网上,在微风中上下翻动。阳光照在草地上,蒸腾起一股股热浪。远处绿林里,闪露出千年古刹一角红墙。翠荫掩映的石板道上,有僧人提着塑料桶前往山泉源头处汲水。附近时闻松塔、青果、海棠坠落地上,啪哒有声,惊飞起草丛里的蚂蚱。蚂蚱因惧怕伤害而披上了保护的颜色。不禁催发玄想:既然生命是宇宙中最高的创造,人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残害生灵呢?像深山古寺中僧侣们那样,爱生、放生,普渡众生,让一切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那有多好。正如我目前身处的场所,既是植物的乐园,又是动物的天堂,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万类在此和谐共处,组成一个葱茏郁勃的生态环境。

忽觉耳边清静,那吹奏《友谊地久天长》的号音,海市蜃楼般消失了。我站起身,穿过松林,走上草地,想找到那位不认识的吹号者与之攀谈。但来回寻觅许久,方圆数里之内,杳无人迹。我纳闷,我刚才听到的、那沉湎于往昔回忆之中、呼唤着和善与友爱的号音,难道只是我自己的心声,我所向往和追求的梦境!?

P4-6

序言

我写散文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了,作品不多,之前只出过五本集子。艺贵少而精。我一般每年只发表四五篇,但要争取转载,有反响,获好评,期望留下创作上前行的足迹。

数十年来,我对散文这种文体有所偏爱。每到外文书店觅得一本我心仪已久的散文集,便喜不自胜,像集邮爱好者购得一套盼望已久的珍奇邮票那样兴奋。许多散文家都有收藏的爱好,有的收藏初版书,有的收藏创刊号,有的收藏节目单,有的收藏瓷器,有的收藏古画,有的收藏瓦当,有的收藏剪纸,有的收藏毛笔和砚台,我则收藏中外文的散文、随笔集子。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我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时,曾在王府井外文书店花20元(相当于两个月的伙食费)毅然买下英文版的泰戈尔散文诗集。平时则省吃俭用,只能以米饭和白菜充饥。

经过五十多年的积累,整整六七个书架上插满了琳琅满目、装帧各异的散文集。我坐拥书城,以收藏丰富自乐。所以当作家出版社、有关单位委托我编辑《中国当代散文选》《外国经典散文选》时,我不必远去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借阅、复印,家中藏书已足够我使用了。

总结五十多年的写作经验,深知散文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易写难工。一篇佳作,除了具备纯熟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深刻的思想、新颖的构思、独特的角度外,首先要有个性,要有我。无我即无个性、无独特性。散文就是要写自我。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我长期形成的散文观只有九个字,那就是“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我把“要有我”放在最前面。世上每一个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天下没有第二个和我相同的我。每个人的出生、籍贯、教养、阅历、兴趣、爱好、职业、体验都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识见、情感写成的散文,就有独特性,就不会与别人重复,就会闪耀出个性的光芒。散文有了我,就有了真实的灵魂,就有了丰满的血肉,就像汁液饱满的水果那样,具有了鲜艳的色彩、特异的芳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可持续写作,就要不断积累素材。你必须睁大眼睛,随时随地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情、景;张开双耳,谛听人们有趣的话语、自然界的鸟鸣和涛声,不辞辛劳,动手记录下来。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会错过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细节。秋天的一个清晨,我在烟台海边山区公路上散步。当我的视线从半月形海湾转向山隘口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妇人佝偻着腰从山坡那边拖着一捆枯枝,另一只手挎着一篮刚采下的九月菊。显然,这捆枯柴和这束鲜花,就是她老迈之躯上山劳动的收获。那一瞬间,我很感动:老妇生活的艰辛和她对美的向往,她的拾柴和精神追求,一齐浓缩在面前,——这就是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场景。还有一次,我乘车路过江南一个村子,瞥见农家小院里悬垂着葫芦的篱笆上挂着一面圆镜子,有个小姑娘坐在小板凳上对镜梳头;她旁边栽着一丛盛开的月季花,花畔正有一只老田鸡低头啄食地上的籽粒。这不正是一幅典型的“农家乐”吗?如果用相机抓拍下来,就是一幅难得的艺术摄影。生活中到处存在着美,你要有一对发现它的、敏感的眼睛。

我一向重视逆向思维、相异感受。人们都说,秋山红叶美。古往今来,有多少散文家、诗人、画家,赞美秋林华丽、斑斓的色彩。我却相反。有一年秋天,我到林业城伊春去,伊春市文联的朋友兴奋地告诉我,现在正是“五花山”季节,秋林很美,便建议一起到兴安岭林区看看。我进人原始森林,经过观察和比较,发现那些变橙、变黄甚至变红的叶子,大都是材质很差的杂木、灌木、藤本植物所长。它们因为经不住霜冻和寒冷,就过早地萎缩、变色,显示出行将凋落的病态。这些艳丽的色彩,实际上是孱弱和早衰的表现,是消亡前的回光返照。而材质结实、坚挺的青松,却傲霜斗雪,永葆生命之树长青的本色。这样一想,那染醉秋林的红叶,何美之有?于是我把这顿悟和识见写成《秋林随想》,发表在《人民日报》副刊上。

我想,我的这种发现,至少和大多数歌颂红叶的文友有了区别,有了独特的、只属于自己的感悟。

我主张写散文要“写独特”,这样才有新意。而一个人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识见总是不多的,因此,我不可能多产。我散文观中最后三个字“独特写”,主要是指写作中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进入方式,以期达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效果。

我认为,散文是含情量很高的文体。古今中外感动过你的散文,大多因为作者倾注了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时认为,语言是散文的重要元素。写出好散文,必须锤炼语言。我写一篇千字文,往往要经过几天的苦心经营,其中每个字句都要像老农选种那样仔细挑选,才把它写在纸上。有时即使写定了,有了更好的词语,也要反复修改,务使心灵和情感的微妙波动,获得最适当的载体。我翻译世界经典《屠格涅夫散文选》,常常是前一天晚上把原文熟读数遍,先在脑子里酝酿一夜,烂熟于心,然后第二天清早起来动笔。一个早晨,我一般只翻译五六百字。深怕译多了,笔力不逮,追不上原文的意境,达不到等值翻译的要求。散文的语言如果粗糙、不滋润,还能称它为“美文”吗?

写出好散文,还要提高自己的学养,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要学点历史、地理,学点古文、外文,学点生物学、建筑学;要关心文艺领域其他门类的新进展;要不断从非文学类的杂书中汲取丰富自己的营养。这样当你拿起笔来的时候,才能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左右逢源,笔下如有神。

写作就是记忆。许多事物时间久了,就会淡忘,因此必须记日记。我这辈子已有了六十多本日记本,积累了许多素材,故不愁无东西可写。坚持记日记要有恒心。尤其当你十分疲倦、渴望躺下休息之际,或在国内外旅游奔波了一天,极其困乏的时刻,这当儿要咬牙坐到台灯下,拿起笔把当天有趣的细节、鲜明的印象记下来,储存在仓库里。如果不记,次日新的见闻就会覆盖它们而被遗漏,殊觉可惜。坚持记日记,同时是锻炼自己毅力的好办法。

收集在本书中的散文、随笔,共分两辑。第一辑是我在国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第二辑是我在境外、海外的见闻、感触和体验。这些文章均在国内报刊发表过,有的获奖,有的收入年选,有的编入中小学和师范学校语文课本。这是我从近一二十年发表的作品中遴选出六十多篇,辑成此书,与大家分享,并期望获得读者们的指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