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文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晚明学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收录了明代52位作家173篇作品,与读者共享。其中张煌言、夏完淳等虽活跃于清初,但其终生以明人自居,效惠于明室,故一律收入。因受诸多条件限制,入选作家、作函难免有遗珠之憾,有·心者可另索各家文集详读。愿本集之一“斑”使读者有窥见明小品“全豹”之想,亦望读者能从先儒至情萼性之文中有所获益。
颜兴林选编的《明代小品集萃》为“线装中华国粹”系列之一,精选流传千年的明代小品,立足原文精髓,加以最全面、最细致、最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送陈庭学序①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②,水有瞿唐、滟灏之虞③。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颠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④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⑤,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⑥,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杨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⑦。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⑧,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已加耄矣⑨。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⑩,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三。文章叙述蜀地山水之奇险,对陈庭晕曾游历川蜀表示羡慕,同时又体现了一个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启发和诱导。
②剑阁:在四川省北部,剑门关矗立于县北,自古以“剑门天下险”闻名,为自秦入蜀的要道。栈道:又名“阁道”、“复道”等,古代在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
③瞿唐: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奉节县与巫山县之间,长八公里,江面最狭处仅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天堑”。滟灏:滟灏堆,俗称“燕窝石”,瞿塘峡口江心突起的礁石,旧时为长江三峡著名险滩。
④天台:县名,今属浙江省。
⑤中书左司掾(yu6n):明初中书省左司的属官。中书左司领吏、户、礼三部,任监督稽核之责。从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对付退居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屡遣大将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等北征。陈庭学曾经从军。
⑥擢:升迁。都指挥司照磨:明代于每一行省设置都指挥使司,掌一省军政,照磨为其属官。
⑦杨子云:即扬雄,西汉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诸葛武侯:即诸葛亮,三国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故称。
⑧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并起。
⑨齿:指代年龄。耄(m60):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⑩颜回、原宪:都是孔子弟子。颜回:鲁人,字子渊,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原宪:字子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卒,原究遂亡在草泽中。子贡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
【译文】
西南一带的山水,唯川蜀一带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濒滩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行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旋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制,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士般下沉,船中的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川蜀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壮体强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名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领中书左司掾之职,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川蜀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士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相见。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越发宏壮,志向意趣愈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对此我感到很惭愧。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的天子兴起而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年龄已经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多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P4-6
“小品”作为一种古代散文的独特文体,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中,而用于专指某种类型的作品,是在晚明时期。其首用于文集名则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刊行的《苏长公小品》,其后有《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无梦集园小品》《文饭小品》等。
小品,顾名思义,就是“小”而有“品位”。林语堂在《人间世发刊词》中说:“盖小品可以发挥议论,可以畅泄衷情,可以摹绘人情,可以形容世故,可以札记琐屑,可以谈天说地,本无范围,特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与各体别,西方文学所谓个人笔调是也。故善冶情感与议论于一炉,而成现代散文之技巧。”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小品文的特征。鲁迅又曾作《小品文的危机》反驳林语堂道:“明末的小品虽然比较颓放,但并非全是吟风弄月,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此正与林语堂对小品文的描述相补充。
小品文的特征大致可归为五点,即真、趣、活、畅、小。所谓真,须具人真、情真、语真,行文不做作、不矫饰,无道学气,无空洞语。所谓趣,须具情趣、理趣、谐趣、韵趣,文风趣味盎然,新鲜多姿,幽默诙谐。所谓活,指在形式、立论、文辞方面皆不拘一格,打破刻板束缚,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所谓畅,即小品语言通俗畅达,明迭浅近,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所谓小,则指篇幅短小,但小中寓大。总之,小品正如余怀评李渔的《闲情偶寄》所云:“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
小品以内容分,或抒情,或写景,或议论讽刺,或刻画人物,或描写世情。从题材上看,可分为山水、园林、花鸟、雨雪、月夜、书画、荼酒、戏曲、风俗、读书等。以体裁分,有游记、尺牍、序跋、日记、随笔、传记、寓言等。从风格上看,可分为幽默、闲适、风雅等。
小品文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几度兴盛,明代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晚明学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明代小品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
洪武至天顺年间是明代小品、文发展的第一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过战乱,对于现实和人生有较深的认识,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切近现实,总体上有一种比较健康、充实、严肃、尖锐的风格。但明初小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其基调都是比较传统的。这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高启、贝琼、陶安、解缙等。
成化至隆庆年间,是明代小品文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其总体由前期的雅庄端正向晚明的空灵闲适转折。然而文学流派复杂,众体杂陈。成化以后,台阁体流弊益甚,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于是以李梦阳、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予在文学创作中掀起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浪潮,给予台阁体以致命的打击。前后七予的作品内容比较充实,但艺术成就并不是很高,当然也有些优秀之作。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在明代小品文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作品十分注重文学的个性化和通俗化,呈现出向晚明小品转折的特征:直抒胸臆、质朴自j然。这一时期还有几个卓然自立不倚门傍户的作家,如徐渭、沈周、文征明、唐寅等,他们皆以书画闻名,但其小品文皆自然脱俗,大有意趣。
万历至崇祯年间,是明代小品文的极盛时期。万历年间,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崛起,主张文学进化,反对摹古,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创作倾向。他们的作品自然、坦率、大胆、真实地流露自己的真性灵,艺术成就很高。此外,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竞陵派亦反对摹古,推崇性灵,但与公安派的美学追求又有所不同,他们提倡以“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的内察旁并创作了不少优秀小罐文哦黧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上兼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可谓晚明小品文艺术的集大成者。他的小品文内容丰富,视野开闭啤涉及晚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它吸取了诗歌的抒情特性,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本书收录了明代52位作家173篇作品,与读者共享。其中张煌言、夏完淳等虽活跃于清初,但其终生以明人自居,效惠于明室,故一律收入。因受诸多条件限制,入选作家、作函难免有遗珠之憾,有·心者可另索各家文集详读。愿本集之一“斑”使读者有窥见明小品“全豹”之想,亦望读者能从先儒至情萼性之文中有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