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佳学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阜平卷)》里集结着散落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故事瑰宝,它们是: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本书适读人群:家长、孩子;老师、学生;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文学、历史、民俗等爱好者。
郄佳学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阜平卷)》收录了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的包括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100多篇。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二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水帘洞的传说
讲述:白彦文
记录:白彦章
1988年采录于阜平县城南庄乡
水帘洞山连山,
松柏树万万千。
矬的不见顶,
高的顶着天。
水帘洞在阜平北果园乡境内,自然形成的洞穴回环曲折,深不可测。洞口清泉悬挂,飞瀑垂帘,堪称佳境。在这里,有关水帘洞的传说很多。
金老头和千亩田
北果园乡广安村原来叫瓜安,传说是水帘洞的仙人种瓜的瓜园。唐代时,外地百姓纷纷迁到这里安家落户,垦荒种地,瓜园渐渐成了村落。单说村里有户姓金的,搬来时耕地已被别人占光了,一家老小七口人靠给人打短工度日,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一天,金老头给地主放牛,刚走到水帘洞前,便遇到天落大雨,金老头进洞避雨。想起自己千里迢迢来到这里,落得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家七口忍饥挨饿,不由得辛酸泪下,哭得好不可怜。
雨过天晴,金老头刚要出洞,只觉得有一只手搭在了自己肩上,扭头一看,只见一位白衣白衫白发的老人站在自己背后,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哩!自从金老头搬到瓜园后,听说水帘洞中住着位白衣仙翁,但谁也没见过。他擦了擦哭花了的眼睛,愣愣地看着面前的仙翁,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听白衣仙翁道:“你好好在这里放牛,为何大放悲声?究竟有什么难事,说出来让我听听,也许能帮你点什么哩!”金老头一肚子苦水,平时无法对人启口,今天蒙神仙相问,便双膝跪倒在仙翁跟前,把自己一家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倒了出来。白衣仙翁听后,双眉微抖,扶起金老头说:“这点忙我能帮你。这样吧,我借给你一匹白马和一具铁犁,给你耕出千亩良田,往后你就不会受穷了。”说罢用手一指,一匹白马驮着一具铁犁出现在金老头面前。金老头高高兴兴地道了谢,赶着牛群和白马回家去了。
回到家里,金老头和三个儿子连夜牵上白马去耕地,鞭子一响,白马拉着铁犁飞奔起来,逢沟耕沟,逢山耕山,耕到哪里,那里就成了一片平展展的土地,就这样,一夜就耕出了千亩良田。第二天早上,金老头就把白马和铁犁奉还给了水帘洞的白衣仙翁。
有了地就不愁不富,金老头一家在千亩田上辛勤劳作,日子越过越红火,再也不受地主的剥削了。金老头用白马铁犁耕平了好多大山,使瓜安的地方更大了,由此瓜安改名叫“广安”。后来,穷苦人家办“红白喜事”也常到水帘洞借碗、筷、盘、碟等器具,水帘洞的仙翁总是有求必应,乐于相助。
王八石和三架山
从前,广安村有个姓洪的财主,是从定州搬来的,广安的地数他霸占得多。洪财主长得肚大头尖,两只绿豆眼又贼又亮,看上去活像个圆王八。洪财主听说水帘洞能借神马,就黄鼠狼给鸡拜年似的拿了百炷好香,提了一小篮白面馍馍儿,跑到水帘洞去烧香磕头。结果,折腾了一天,水帘洞的石门动也没动,别说借神马,连泡马粪也没看见。洪财主还不死心,遇了个下雨天儿,找了身破衣裳穿上,赶上了两头牛,学着金老头放牛的样子,去水帘洞借神马。
这天,锥子雨淅淅沥沥地下,秋风一阵阵吹来,枯黄的树叶纷纷坠地。水帘洞里洪财主伸着尖脑袋跪在地上千号。突然“轰”的一声响,石门打开了,白衣仙翁飘然而出,说:“何人在此哭叫?”这一声突如其来,恰似一声惊雷,差点把洪财主的魂灵儿吓飞了。他眼珠子一瞅,眼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神仙,洪财主脑袋像捣蒜槌儿一样咕咚咕咚地在地上磕头,嘴里不住地说:“神仙老人家,快借给我一匹神马吧!”白衣仙翁看着他那副可怜相,心里又好气又好笑,问:“你借马做什么?”“耕地呗!”“你家有骡有马,为何非借我的马耕地?”洪财主一看神仙早知道自己的底细,便小鸡啄米似的磕头求告说:“我家虽然骡马成群,可就是缺您老人家的神马。我要用您老人家的神马,一直从广安耕到定州,使我的地望不到头儿。”白衣仙翁捋了捋银须,心里话:原来如此,好一个贪得无厌的东西!然后对洪财主说:“好吧,我可以成全你。”说罢,用手一指空中道:“神马来也。”随即,一匹白马驮着铁犁踏着云头奔腾而至,直落在洪财主跟前。洪财主一见笑眯了眼,双手死死攥住马缰绳,连谢一声也顾不得了,拽上白马就跑。
回到家门口,他喊出长工张三和王五去耕地。张三不解地问:“洪老爷,咱家的地该耕的都耕了,该耪的也耪了,这是让我们上哪儿耕呀?”洪财主用手向东一指说:“就从咱们脚下开始,一直耕到定州去。”张三、王五一人拼命拉,一人拼命赶,折腾了半天,可是白马一步也不肯走,气得洪财主喘着粗气说:“不耕山,不耕川,那就去耕咱家的万亩地吧!”当下,张三和王五牵着白马到万亩地去了。洪财主鬼心眼儿多,生怕两个长工糊弄他,就偷偷地跟在后面想看个究竟。奇怪的是,这回白马可听说哩,刚到地边就飞快地耕起来,只见一犁过去,平地便凸起了一架大山,两犁过去后又起了一架山,这样三犁过后,三架大山拔地而起,而且一架比一架高,登时把万亩地占了个精光。“快抓住它!快抓住它!快……”洪财主一看这光景,早急红了眼,跑着叫着就去抓神马。他刚赶到神马屁股后头,却被神马一蹄踢到三架山的高尖儿上。而神马也由于一口气耕了三架大山而累死在山脚下,变成了一块巨石,人称“白马石”。洪财主被摔死在山尖上,变成了块极像王八的石头,人称“王八石”。这块“王八石”,伸着长脖子,两眼鲜红,正死死地瞅着定州塔哩!
从此,水帘洞东面的石门挡了一块石头,再也没有开过。
P24-26
人类不能没有故事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2014年4月
阜平这个“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群山滴翠,碧水泛波,清新如画,静雅如诗。“中国大枣第一乡”,万亩枣林,千里飘香,孕育革命,福荫农家。
明长城、龙泉关,雄姿依旧;古营盘、大教厂,战迹依在,素为“畿西屏障”。名寺宝刹幽深清净,古风依然;佛教道教深厚悠远,教义依存,堪称“佛道古源”。
“抗日模范、建国基石”,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抒写战争传奇,铸就革命辉煌。“华北延安、新中国雏形”,红色的圣地,革命的前沿;群英聚首城南庄,运筹帷幄晋察冀。
认识阜平,了解阜平,就应该从这些享誉中外的名声开始。而要真正认识阜平的自然景象,了解阜平的文化源起,想必就要从这些流传古今的故事开始了。
散落的文明碎片,丰富的人文遗迹,独特的自然风物,古朴的乡土民风,加之伟大领袖曾驻,无数文人过往,你看这阜平,就成了一个不生故事都不行的地方。
这些故事与传说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在山野田间、村口炕头广为流传。或是传播伦理,或是认知世界;或是鬼怪仙狐,或是义士神仙;或教化思想,或借为笑资;或遗落民间,或散藏典籍。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无尽智慧,有的歌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有的歌颂正义战胜邪恶,有的歌颂战争赢得和平;有的鞭挞统治阶级的骄奢与贪婪,有的鞭挞市井乡野的卑俗与丑陋。勤劳朴实的阜平人民就是用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编织着世代不变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延续着对自然、生活的探知和追求。
这些故事与传说虽偶有迷信色彩的沾染、封建思想的遗存;虽远离现代文明,淡出现实生活,但从中仍可寻得生产生活的痕迹,识得古人伟人的身影,觅得山名地名的沿袭,让那些面无表情、缄默不语的文化符号,具象、活化起来,因此备感生动,备感亲切。千百年沧桑变迁,千百年时代更迭,赋予了故事、传说太多的神奇厚重;深深的阜平烙印,浓郁的阜平风情,更赋予了这些故事、传说永不消逝的生命活力。
阳春三月,万物荣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保定·阜平卷》终于编辑成书。集在书中的160多个故事,题材广泛,情节奇巧,语言生动流畅,主旨鲜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神化了山川风物,奇化了文人义士,富有地方特色,饱含民间风情,读来饶有趣味。
在编选整理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几经筛选、反复斟酌,力求辑录全一些、作品精一些,力求保持地方特色、保持方言土语,力求“忠于原述”“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因此,全书散发着浓浓的阜平乡土气息,称得上阜平人文地理、历史演绎、时代生活的全景记录和真实呈现。
此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阜平县委书记王月衡、阜平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志清、阜平县人大主任王林义和县政协主席耿文金等多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得到了省、市文联、民协的热心帮助。特别是耿保仓和张业文两位老同志,认真地对作品进行了编校;耿吉友等同志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编辑,而且绝大多数作品是他记录整理的。数不清的普通群众参与了故事的挖掘、讲述。在收集整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从《阜平县志》(1998年版)和赵金棠主编的《阜平民间文学集成卷》等一些读物中,精选了多篇作品。在此,谨向上述领导、单位、编辑、作者、讲述者及整理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阜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2478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丰富久远的历史记忆,一时难全,一书难集。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读物仍然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的,还有许多缺憾,真诚地期待读者及专家的批评和建议。
编者
2010年4月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提升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日后上学读书所带来的爆发力还要绵久和强大。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
——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