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地活着》编著者田中和。
《幸福地活着》对于幸福的思索,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即humanism。humanism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人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宗教问题,第四个问题是人类学问题。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要归结为第四个问题。”①中和先生从“人是什么?”问题出发追溯幸福生活,而探索“人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便回到了源头探索幸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地活着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田中和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幸福地活着》编著者田中和。 《幸福地活着》对于幸福的思索,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即humanism。humanism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人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宗教问题,第四个问题是人类学问题。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要归结为第四个问题。”①中和先生从“人是什么?”问题出发追溯幸福生活,而探索“人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便回到了源头探索幸福。 内容推荐 《幸福地活着》编著者田中和。 《幸福地活着》内容提要:本书立足人的“自爱”本性,以人人都追求幸福生活为目标,主张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通过对生命力的开发和道德修养的提升,逐步壮大和实现爱心,做到“爱己及人”;还主张综合中国道家的“独立自由”,兵家的“自为全胜”,儒家的“内圣外王”等理想,做到“自强济世”,并践行自由、平等,增进民主、法治,极大实现人生价值,建设快乐而幸福的新生活。 目录 引言 什么是幸福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人 一、人 二、我是谁 三、我从哪里来 四、我到何处去 五、我为什么活着 第二章 人的本性 一、人有没有本性 二、什么是人的本性 三、本性自爱 (一)什么是自爱 (二)自爱的倾向 (三)自爱的发展 第三章 人的生命力 一、人的生命力 二、生命力的内涵 (一)体力 (二)脑力 (三)心力 小结 三、生命力的开发 (一)刚健 (二)柔韧 (三)中和 (四)日新 小结 第四章 人的修养 一、人的修养 二、律己 三、助人 四、赞天地 第二部分 第一章 道 一、道 二、历史中的道 (一)《周易>之道 (二)道家之道 (三)儒家之道 (四)兵家之道 三、传统国人之道 四、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 第二章 新道 一、新道的来源 二、新道的内涵 第三章 新道的要求 一、心诚 二、守信 三、互爱 四、互利 五、敬业 六、富家 七、报国 八、济天下 小结 第三部分 第一章 新人 一、前人的足迹 二、新道与新人 三、新人 第二章 新人的追求 一、自知 二、自爱 三、自强 四、自修 五、自由 六、平等 七、民主 八、法治 小结 第三章 新人的成功之道 一、为可为 二、胜必胜 三、不居功 第四部分 第一章 生活 第二章 自己的生活 第三章 新生活 结束 语做个幸福的人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幸福的概念,那我们就会犯如下两种错误。 其一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幸福了,可我们偏偏觉察不到,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眼巴巴地羡慕别人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俗话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悲。 另一是,把伪幸福的东西当成了幸福来追求和享受。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酗酒、赌博、吸毒等等。它们虽然也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欢快,但这种欢快不过是精神的麻醉,会侵蚀人的健康,这更可怜。 3 要真正把握幸福的内涵,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几千年来,不同的人们都对它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直到今天,大家对幸福的理解仍然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在古希腊内部,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派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比较重视理性,崇尚德性,认为幸福和善密切相关,实现幸福应当抑制感情和本能;另一派以伊壁鸠鲁为代表,他们从人的本性出发,认为幸福就是追求快乐。古希腊人这两种对幸福的认识,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西方人的幸福观。 在基督教看来,幸福就是要信上帝、爱上帝,听上帝的话,跟着上帝走,用虔诚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来赎掉自己身上的原罪和本罪,争取上帝的宽恕,以便将来能顺利地通过末日审判,从而有机会和上帝住在一起,尽享天国的快乐和美好。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基本上认为,人生是无尽的苦海,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人要想得到幸福,就应当清心寡欲、潜心修行,不去招惹是非。而且,最好能彻底看破红尘,完全斩断尘缘,做到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六道轮回,免受人世之苦,才能获得真正的超脱和宁静,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我们中国,人们一向都很务实。在对待幸福的问题上,我们很少像外国人那样,把它寄托在缥缈的天国或未测的来世。恰恰相反,我们的先人们很早就知道幸福只在今生今世,要得到幸福也只能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 在这其中,很典型的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道家的人都比较注重自我和自由。他们不信鬼神,不求来世,只想好好地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后世的道家还非常留恋现实的生活,想出种种办法来延长生命,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总的来说,道家的人更加在意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他们主张“无为”,顺应自然,希望通过减少人力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生死两忘”、“物我化一”的境界中获得快乐、宁静和美好。 当然,最现实的还是儒家。他们也不太管来世,也不大过问鬼神之事,只醉心于在现实中构建幸福的生活。通常,他们的幸福总是以亲情人伦为基础,把“忠孝仁义”放到第一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终身要务,极力追求“内圣外王”,企图身后不朽、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4 可见,因民族、文化、信仰等的不同,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在一些人看来是很幸福的事,在另一些人则不这么认为,甚至会反过来把它当成痛苦。 比如,在儒家看来是幸福沃土的人世,到基督教那里就主要是为了赎罪,再到佛教那儿,又进一步沦落成无边的苦海。同样,在基督教和佛教看来是无限美好的天国,对儒家来说却不过是敬而远之,连讨论都不去讨论的虚幻之事。 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如果我们封闭自己的视野,缺乏宽广的心胸,那就不能理解他人因其民族、文化和信仰而产生的自己的幸福。 然而,假如我们能从自己的生活中退出来,退到足够远的距离之外。比如,我们站在月球上,俯瞰地球上人们的生活,那我们或许能发现:虽然不同地域、不同种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表面上看起来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还存在一些冲突,可所有这些对幸福的认识,在根本上又都是相互贯通的。 比如,它们都建立在对人生命的关爱,对人价值的尊重和提升等基础上。无论持哪种幸福观的人,根本地,他们都赞同,任何人要得到幸福,就必得尽力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又不能漠视别人的生命。而且这个人的全部思想和行动,都是为使自己和与自己亲近的人遭受更少的痛苦,享受更多的快乐,也就是说,生活得更加美好和幸福。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幸福其实就是人们按照自己内心的向往和信念,在积极主动地选择和追求,能使自己生命得到珍爱,生活过得充实,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过程中,所达到的身心安适、满足愉悦的精神状态。 现实中,你的这种幸福生活在别人眼中,可能并不那么美好,有的人甚至认为它是“痛苦不堪”的。那么,请你不必在意。因为,你们分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世界。他的河水犯不着你的井水。 当然,对那些违反人性,违背法律和道德的所谓幸福追求,我们应当自觉抵制和坚决反对。 目 另外,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我们不要将幸福简单地等同于快乐。 快乐是人客观需要和主观希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身心畅快。快乐是一种感觉,它比较低级和本能。生活中,任何人都能产生和得到一定的快乐。P2-P4 序言 种探索幸福的视野,与把幸福视为某种物质欲望的满足相比,多了几分深刻、几分凝重、几分精气神。这是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2012年10月,央视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了。人们依然记得那些电视画面,记者逢人就问:“你幸福吗?”于是各类插科打诨接踵而至,人们在莞尔一笑的时候,大约体会了瞬间的快乐。人们认为,此时自己是幸福的。“幸福”一词在年末颇为时髦,甚是吸引人的眼球。 千奇百怪的幸福说,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幸福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政府关注民生,努力营造人民的幸福;个人都要追求幸福;游人过客笑谈幸福;学者则要思考幸福,研究什么是幸福。 2011年底,我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偶然认识了《前线》杂志社的高斌先生。他非常郑重地把田中和先生的大作《幸福地活着》推荐给我。我在阅读中和先生的作品时,被作品透出的浓郁的人文关怀所打动。作品确实如中和先生所言,他痴爱着这里的土地和人民。 《幸福地活着》对于幸福的思索,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立场。这里所说的人道主义,即humanism。humanism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什么?人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是形而上学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宗教问题,第四个问题是人类学问题。最终所有的问题都要归结为第四个问题。”①中和先生从“人是什么?”问题出发追溯幸福生活,而探索“人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便回到了源头探索幸福。这种探索幸福的视野,与把幸福视为某种物质欲望的满足相比,多了几分深刻、几分凝重、几分精气神。这是作品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中和先生也给出了一份中国文化关于幸福的答案,从道来解读中国人的幸福,也可谓切中要害。“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实都来源于这个道。所以中国文化的中心要点就是一个‘道’字。”①《说文解字》对“道”有如下解释:“是部,所行道也。从是从首。一达谓之道。②”“是”指行走,“首”指头,是与首组合在一起,意指“从头开始”。道的原始涵义首先是道路。“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长之,宛在水中央。”③“道阻且长”之道,即是指道路。“一达谓之道”主要涵义是行,“行”的衍生意义即“做”。作为中国古典思想的核心概念,道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学界习惯上按照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来界定道的基本内涵:天道与人道。中和先生以天道和人道追寻幸福,将中国文化的“幸福观”的道德文章做得很是到位。 从行文可以看出,中和先生有博览群书的爱好,挥洒中西、纵古论今,行走于中西文化之间,寻求“我为什么活着”的真谛。在芸芸众生忙于物质追求、欲望满足、肉体享乐的时候,中和先生却在苦苦思索这些不能赚钱的问题,是痴耶?在我看来,可敬也! 中和先生是律师,他在用法律呵护民众幸福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深爱的土地和人民,献上一份浓浓的人文关怀。作为中和的第一读者,我被感动了。这是解读幸福的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感情和社会责任,会让人对幸福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相信阅读此书的读者,会平添几分精神的追求,多几分灵魂的善。那时对于幸福究竟是何滋味,会有不同的感受。 杜丽燕(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2012年12月20日 后记 很久以前,我就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一直盘旋、冲突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解之不能,令我寝食难安。 为求解脱,2001年9月,我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北大读研期间,我孜孜追问,苦苦求索。2003年6月底至11月初,这个问题又衍生出更多的问题,纷纷凝聚成文,喷薄而出。 我的这本小书,以人的“自爱”本性为根基,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前提下,通过对自己生命力的开发和修养的提升,逐步实现爱心、力量和修养的发展和完善,从“爱己”走向“爱人”,做到“爱己及人”,充实孔子一味爱人的“仁”。 进而,以“爱己及人”为精神动力和能量源泉,同时综合道家的“独立自由”,兵家的“自为全胜”和“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等思想,对儒家的“内圣外王”理想进行改造,提出“自强济世”的新理念,即“新道”。 接下来,对《大学》所提的用来指导人们修养、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改进,提出新的“八条目”——“心诚、守信、互爱、互利、敬业、富家、报国、济天下”,用来支撑和实现“爱己及人”和“自强济世。” 然后,走“新道”,做“新人”。立足于人的“自爱”本性,进一步弘扬“民主与科学”的近代精神,通过“自知”、“自爱”、“自强”、“自修”,践行“自由”、“平等”,增进“民主”、“法治”,为人们怀“新仁”、行“新义”——“爱己及人”和“自强济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生活”,在对它的追求和建设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潜力和能量,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收获足够的快乐和幸福。 中国的近现代史,已经明确揭示儒家思想的种种局限,反复证明儒家思想难以催生近现代文明。但我们今天的思考和生活,仍不同程度地受儒家思想的熏染。甚至可以说,没了儒家思想,就不再有中国文明和华人社会。所以,我虽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多的质疑和批判,但还不能不沿着儒家的道路继续往前走。 参加工作后,我对自己的这些文章一直牵肠挂肚,并在暗中身体力行,感觉相当顺畅、快乐。 现在,经朋友催促,我把它们正式整理出来,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有兴趣的人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书评(媒体评论) 中和先生从“人是什么?”问题出发追溯幸福生活,而探索“人是什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这便回到了源头探索幸福。 ——杜丽燕 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和先生这本格言体著作中,字里行间渗透着的那个时代以来历史的足迹,以及思想和文化激荡的力量。 ——朱红文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