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宁波翁氏杂忆/掌故丛书
分类
作者 翁雅南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掌故丛书之一,是民国时期《红楼梦》研究学者、世家名媛翁雅南女士所作的纪实文章和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四十年前的婚姻》,是翁雅南对于自己出嫁成婚经过的回忆。张翁两家结亲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名门联姻。这篇回忆中,她详细描述了民国初期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新风尚与旧习俗的互相冲突。二《徐公馆》是翁雅南根据自己家族经历创作的小说。这部纪实小说通过在沦陷时期上海一个名门世家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为当时敌占区的社会与民生勾画了一幅丰富真实的历史侧影。三杂著。收录翁雅南的《读红楼梦杂记》并附录她将《杂记》寄给胡适后,胡适对此杂记的评论长信。
目录

一、纪实
四十年前的婚姻
二、中篇小说
徐公馆
三、杂著
读《红楼梦》杂记
附录:胡适之先生的信
序言
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结
婚照,拍摄于1926年1月2
号,地点在上海大马路(如
今的南京西路)上的中华照
相馆。照片里的新娘子身着
华丽的淡色礼服,上面镶着
光闪闪的珠子和亮片,头上
的婚帽配着下垂的白纱,手
捧一大束鲜花,清秀的面孔
上带着几分童真;站在一旁
的新郎官身着黑色燕尾服,
佩戴领结,上衣口袋插着一
朵淡色康乃馨胸花,挺拔俊
朗,神情严肃,两道浓眉下
的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
方。这是一对奉父母之命结
为夫妻的新人,新郎官年方
十九,正在读大学二年级,
新娘子则未足十八,中学尚
未读完。新郎名叫张悦联(
字仲文),我爷爷的二弟,
我称呼为二公公;新娘名叫
翁雅南,我叫二婆婆,本书
的作者。
翁雅南(1908—1977)
,又名翁慧娟、翁亚男,笔
名佳羽,出生于宁波的一个
名门世家。父亲翁文灏为著
名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地质
事业的奠基人。翁先生拥有
多个“中国第一”的头衔:中
国第一位留洋的地质学博士
,中国第一本地质图的编写
人,中国第一个现代地震台
的组建者,中国第一座油田
——玉门油田的开发者。他
所推动的周口店考古发现了
北京猿人头骨,举世瞩目。
翁文灏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
然,同时具有杰出的管理才
干,深受蒋介石的赏识器重
,多次被延揽“入阁”,抗战
时担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
主任,后任经济部部长,负
责战时国家的工业生产和经
济建设。1948年他出任国
民政府行宪后的首任行政院
院长,官拜“宰相”,成为民
国期间学者从政中官职最高
者。翁文灏有五个子女,翁
雅南为长女,少年时随家人
自宁波老家迁居北京,一九
二六年十七岁时成婚,嫁给
了张氏家族的二公子张悦联

翁雅南与张悦联的婚事
是两人尚在童年之时由曾祖
父张寿镛和翁老太爷双方定
下的。张翁两家本是同乡,
均为宁波的名门望族,这是
一桩门当户对的联姻。张氏
家族世代书香,太公张寿镛
为民同时代知名的教育家、
财政专家及藏书家。他是清
代举人,北洋时期曾在财政
部任职,先后出任过湖北和
浙江等省财政厅厅长。
1925年5月他出任上海地方
官——沪海道尹,上任第三
天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
卅惨案”,引起上海各界自
发的大规模游行抗议。教会
学校圣约翰大学的500多名
中国学生因在校内升起国旗
集会致哀而受到外籍校长的
蛮横阻挠,愤而退学,另有
同情学生的十几名教员也同
时辞职离校。这批师生找到
太公张寿镛,请求协助成立
新校。太公当即表示支持,
带头捐款,又联系上海商界
大佬共同发起募捐。新校成
立,取名光华大学,太公担
任校长。1927年北伐军打
进上海,蒋介石欣赏张寿镛
的理财能力,任命他担任江
苏财政厅厅长,南京国民政
府成立后,又委任为财政部
政务次长。在财政部为官五
年,官场的腐败与凶险令太
公心灰意冷,一九三一年乘
蒋介石下野之机,张寿镛辞
去了官职,从此远离官场,
全心投入于做学问和办教育
的事业。
张翁两家结亲是一桩民
国时期两个名门的联姻。张
悦联是张家第一个成婚的儿
子,翁雅南是翁家第一个出
嫁的女儿,这桩婚姻对于两
个家族都是一桩盛事。《四
十年前的婚姻》是翁雅南对
自己出嫁成婚经过的一篇回
忆。她详细描述了在民国初
期社会形态转变,新风尚与
旧习俗相互冲击的历史背景
下,这桩包办婚姻的缘起经
过,新娘新郎和家中三代人
围绕这桩婚姻而产生的互动
,以及那场中西合璧、新旧
兼容的婚礼场面。尽管双方
的老太爷都是接受新思想的
开明人士,但婚姻的礼仪和
排场上却极尽所能依循传统
习俗。
……
1977年翁雅南因突发脑
溢血去世,享年69岁。她故
去后,二公公悦联将她生前
的部分作品汇集整理,取名
《佳羽集》,印制成册分送
亲友,以纪念亡妻。他们二
人虽是由包办的婚姻而结成
夫妻,但婚后恩爱,敬重情
深,相濡以沫,携手于乱世
中走过半个世纪。“佳羽”的
笔名也是二公公悦联取的,
“佳”取“雅”字右半边,“羽”
则取“翁”的下半部。
我从未见过我的这位二
婆婆,关于她的生平事迹都
是从我的奶奶、父亲及家族
的长辈的叙述中间接得知。
十年前,二婆婆的长女,我
的堂姑玫,将几件她母亲遗
留的文物赠送与我。其中有
一册胡适赠送,她生前读过
的线装本《红楼梦》,书中
有她的圈阅和批注,以及她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撰写
的小说《徐公馆》手稿。手
稿写在旧式的竖行大开本信
纸上,一行行工整清秀的繁
体字,读起来赏心悦目,让
人生出一分触摸历史的感受
。此次出版的这本书收集了
翁雅南的三部作品《四十年
前的婚姻》《徐公馆》和《
读红楼梦杂记》,并附上胡
适写给她的信件手稿。整理
此书的过程中,得到家族前
辈与同辈的鼓励协助,堂兄
立群、立宪(翁雅南的长孙
和次孙)提供珍贵旧照,中
国人民大学杨念群教授提供
建议,谭徐锋先生协助策划
,浙江古籍出版社负责出版
,诸多善缘聚集,令这本文
集得以问世,对此一并致谢

张健飞
2020年9月于北京
导语
此次出版的这本书收集了翁雅南的三部作品《四十年前的婚姻》《徐公馆》和《读红楼梦杂记》,并附上胡适写给她的信件手稿。《四十年前的婚姻》是翁雅南对自己出嫁成婚经过的一篇回忆。她详细描述了在民国初期社会形态转变,新风尚与旧习俗相互冲击的历史背景下,这桩包办婚姻的缘起经过,新娘新郎和家中三代人围绕这桩婚姻而产生的互动,以及那场中西合璧、新旧兼容的婚礼场面。
精彩页
一、纪实
四十年前的婚姻
一九一四年,我们在家乡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由祖父之命,媒妁之言,我与张仲文订了婚。那时我七岁,仲文是八岁。
我是长房,长孙第四代头一个孙女。虽在半世纪之前重男轻女的时代,却并没因为我是个女孩子而不重视。一生下来,先由曾祖母取名,再由祖父取学名;马上在多子女的家庭找一位干娘,又在菩萨面前,求签,求名。等我弥月抱出房时,小小婴儿已经有了四个名字。祖母说:“人家外国人,小囡囡都叫佩佩,以后叫阿佩当作小名好啦。”
我虽是第一个孙女,却是第三胎。上面两个,一个小产,一个不足月生下就死了。所以当我满月,祖父要祖母抱过来养,大约是嫌母亲手气不好,不放心她养似的。
我的学名是亚男,意思是不亚于男。小时候祖母就把我当作男孩子教养。十岁以前,不留发辫,不穿耳环,不穿布袜套。从小是男装打扮。那时候的男孩子打扮,是长袍上加件一字襟的背心,套五粒红珊瑚的纽扣。头戴乌绒西瓜皮帽,顶上有个大红绒球的帽绾子,张家是从湖北返家乡来吃亲戚的喜酒,住在我们隔壁。大人打牌打扑克,小孩子们依在桌旁吃糖果,从屋里玩到庭院,进进出出,我与仲文竞一式一样的打扮。就因为一样的打扮,又是差不多的岁数,就有好事的亲戚向祖父提亲了。
那时父亲在法国读书。祖父说:“隔了一代的事要写信去问——”。但五十多年前,外国一封信来回要二三个月,张家因为要离家乡返湖北任上去,急着催媒人要祖父做主答应。等三个月之后,父亲的回信到了,“——时代不同,今非昔比;儿女婚事不宜过早决定……”但是张家早已离开家乡,我的婚事也已经说定了。
第二年父亲学成返国,就职定居在北京,年底接眷北上。我们三代就离开了家乡。
接着听到张家调任北京来。他们住在景山附近的西安门,我们住西城六部口,从来也没有礼貌上的来往走动,好像两家根本就没有定过亲这回事一样。
我十多岁了,关于终身大事、未婚夫这些事情,时常在心里转着。又常听到母亲对这份亲事不大满意的口气说:“听某人某人讲,张家两位太太一共生了十六个呢。小的刚刚生下来,日后再加上妯娌们,这么一大家人去做媳妇,可不好过。都是你爷爷糊里糊涂地答应了……”
祖母比母亲更关心我的婚事。她在二家都有些关系的亲戚朋友,同乡之中,打听搜集张家的人事行动。她所听到的报告,是仲文在上海住校读书,没有随家北上。他有四个姐姐,三个已出嫁,大姐尚未结婚,在家帮母亲理家,十分能干。
有一天,有一位与张家熟识的同乡到我家来同祖父聊天喝酒,祖母也在座。她叫我回避了,千万不能出去。我很烦躁,也有些不服气。心想,这是我切身有关之事,听总可以听吧!
我在纸屏风分隔的书房里靠壁站着。听到那人说:“张家太太是又精明,又能干,样样东西亲自买,自己经手。小连(仲文小名)很活络,大家都叫他小滑头……”接着,一声哈哈大笑。
点点滴滴,零零碎碎,听到了更增加我的心事。
那时我在学校里,多少也接触些新思想新潮流,听到男女快要同学了,婚姻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所爱的人,也可以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婚姻,来个“不承认”。
我还没有想到或需要自由恋爱的年龄,所以听听同学们在谈着,某人退了自小定的亲,已经考上北大,将来可以自己挑选对象了。某人的未婚夫,留学回来马上要退婚了。……我听着这些话,想到自己的婚事,不能无动于衷。所以老是一声不响。
有一次同学问我:“从来没听见你发表意见。你有没有订过婚?”我红着脸说:“老早就定了。”“你们有没有看见过?”我说:“当然看见过,从小一起玩的。”又问我:“你对未婚夫满意不满意?”我含含糊糊回答“不晓得”。事实上我是真不晓得。
有一次同家人逛北海,从后门出来,祖母说:“好像张家就住在这里附近的一所洋房里,不要骑牛碰见亲家公,刚刚碰头倒为难了。”我听到心里很不以为然。碰见就碰见,不要我顶多退婚,有什么大不了的。既然他们给我定的这家人家,但又不放心,三天两头要提一下:“这样多子女人家做媳妇,可不容易呀!你样样要学,好好做人,终有熬出头的日子。不要被人批评一句是祖母养大没有家教呀——”有时祖母同母亲争得面红耳赤,就为了我这件婚事。但她们自说白话,就会空言争论,没有一个人提议让我们再见一次面,或者向张家联络联络,先由长辈们作友谊的拜访。只是一年年发愁不安,但又随其自然,等命运来支配我。
一九二二年祖母带我回家乡探望曾祖母,在北返回家的沪宁火车中,忽然遇见了那个两家都熟识的,曾多次来同祖父喝酒的那个人。当祖母向他打了招呼后,他笑嘻嘻地说:“真正巧,都坐在一节车上。小连放年假,张太太要我陪他回家过年,他现在卧车里,我告诉他去。”我在祖母旁边看到这个人,已经不安了。听了他的话,使我又喜又惊,又羞又怕,心直跳。拿着的一本正在阅读的《今古奇观》,手发了抖。这意想不到的巧遇与僵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