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噩梦年代(1930-1940 20世纪之旅个人和时代的回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纽伦堡大游行希特勒嘶喊口号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张伯伦在慕尼黑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德奥合并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当希特勒下令闪击波兰,发动世界大战的时候,夏伊勒在现场。

威廉·夏伊勒所著的《噩梦年代(1930~1940)》,一本让人痛心的第一手资料集,也是一本个人故事集,

一位年轻的美国记者渴望让自己、妻子和刚刚降世的女儿过上平静的生活,却被卷入了欧洲的政治大潮。

内容推荐

威廉·夏伊勒所著的《噩梦年代(1930~1940)》是夏伊勒三卷本回忆录的第二卷,另两卷是《世纪初生:1904—1930》《旅人迟归:1945—1988》。

面对纳粹魔鬼突然出现的严峻考验,夏伊勒受命前往柏林报道。夏伊勒亲眼见证希特勒攫取权力,横扫欧洲,在与纳粹新闻审查机制的斗争中跟踪报道了把世界拖向战争的每一次重要会议,并随德军的铁骑前往比利时、法国。文字中展现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和临场感,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导演评论音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通往柏林之路1930-1934

 第一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上):喀布尔的小插曲,1930

 第二章 从印度到维也纳(下):乌尔的中途停留,1930

 第三章 维也纳:结婚与失业,1931-1932

 第四章 西班牙的一年,1933

 第五章 重返巴黎,1934

第二篇 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生活与工作,1934—1937

 第六章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第一印象,1934—1935

 第七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4—1937

 第八章 希特勒的近臣

第三篇 决战之路,1935-1938

 第九章 初露锋芒,1935-1936

 第十章 闲暇生活,1935—1937

 第十一章 全新领域的全新工作,1937

 第十二章 回到维也纳,德奥合并,奥地利的终结,广播业的新突破,1937—1938

 第十三章 慕尼黑阴谋,1938

第四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1939—1940

 第十四章 残存数月的和平,1939

 第十五章 战争!征服波兰,西线的静坐战,铁蹄下的丹麦和挪威,1939-1940

 第十六章 征服西欧,1940

 第十七章 海狮计划与不列颠之战,1940

尾声 第三帝国的终结——纽伦堡的审判,1945-1946

试读章节

可以说,除了丘吉尔,当然可能也包括罗斯福总统和布莱恩,希特勒是我见过最强的公共演说家。至于希特勒的法西斯盟友墨索里尼,在演讲方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和他相提并论。我曾经听过好几次墨索里尼的演讲,他的声音听起来极为刺耳,而且内容单调乏味,甚至还有故意假装的尖叫声。当然还有甘地,我在印度时也听过不少他的演讲,当他对着一小群人演说的时候,他的表现也是极富感染力的,而且特别能够打动人。不过甘地本人并不是演说家,他也压根儿不想做演说家。他的演说能够吸引10万农民前来聆听,靠的却不是他的口才,而是他的政治号召力。甘地发表公开演讲的时候从不故意提高自己低沉的嗓音,也不会做一点点手势。人们常常说,当希特勒掌权的时候,几乎没有德国人不被希特勒所蛊惑的。然而二战之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却说这位纳粹独裁者的德语说得很糟糕。我自己的德语远没到完美的水平,所以我无法对希特勒的德语水平做出真实的评价,但是我倾向于同意上面的观点,希特勒的德语水平一般。不过经过再三的思索,我仍然不能完全确定这个结论。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的德语区,又学了一些巴伐利亚的方言,这两个地区的德语口音和句法都很特别,所以这可能导致一些德国北部的人认为希特勒的德语很差劲。不过德国历史学家和档

案学家马科斯·;德玛鲁斯的观点却让我印象深刻。从1932年开始,直到纳粹政权倒台,马科斯听过希特勒的现场演讲要比我多得多,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希特勒的德语说得非常好。

很快我们就到了哥德斯堡,这是莱茵河畔最美丽的小镇之一。张伯伦和希特勒将在这里继续安排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全欧洲都在翘首等待最后的会谈公告。一周前他们的贝希特斯加登会谈算是这场绥靖大戏的第一幕,现在第二幕也即将上演。我和一家德国杂志的编辑一起坐在希特勒下榻的德森酒店的天台上吃早餐。这个编辑是个奥地利人,我知道他其实很讨厌希特勒。我们边吃早饭边鸟瞰莱茵河的景色,突然希特勒出现了,他径自走过我们,直接走向河畔去检查他的专属游艇。朋友用手肘轻轻撞了我一下。

“看他走路的样子!”

其实我已经注意到了,他每走几小步,他的右肩都会神经性地耸动一下,同时左腿抖动。当他走回来再次经过我们,我更仔细地观察了他。一样的神经痉挛,眼角有难看的黑斑。我心里暗想:“这个人已经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了!”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情,之前我在柏林的时候,一些纳粹党内的老党员总是在谈论一个词——“啃地毯的人(Teppichfresser)”。当时我还不明白,后来有人悄悄告诉我,这个词是用来描述希特勒的。据说元首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而且其症状极为奇异——近一周以来,希特勒每天都会例行狂躁地咒骂捷克斯洛伐克人和贝奈斯总统,然后会直接扑向地上,用嘴撕咬地毯。我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自从莱茵河的天台那天之后,我就有些相信了。

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过去,可是直到今天我还能记得1938年的9月我承受的紧张与压力。9月6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组织了盛大的纳粹党年度游行,其间紧张的气氛让人觉得欧洲即将再一次走向命运的转折点。到了9月12日,这种气氛更加峻急,据说希特勒已经计划于当天宣布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以解决苏台德问题。

9月10日,我回到布拉格,当地还是一片平静,但是却能感觉到忧虑。9月5日,几乎陷入绝望的贝奈斯总统决定做最后一搏,他召见了苏台德人的谈判代表,让他们把自己的要求全部写下来,不管是什么,他都通通接受。

1941年的时候,鲁道夫·;赫斯搭乘飞机前往伦敦,希望劝降英国政府,被英国人一直扣留到战争结束,现在盟军法庭把他也从伦敦带回了德国接受审判。据说赫斯被抓回来以后,一直在纽伦堡的监狱里装疯。我想对于一个狂热纳粹分子来说,装疯应该不是难事,我一直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他曾经的办公地点也在威廉大街,现在也不复存在。大街的远端是纳粹宣传部大楼,现在只剩下几堵被战火熏黑的残壁,满地都是断裂的房梁和碎砖石。我和霍华德在宣传部废墟转悠了好久,我们讨厌纳粹宣传部和戈培尔——我们在这里停了多少谎言啊!

我匆匆来到街对面的帝国总理府——希特勒生活、工作的地方,最终也死在了这里。现在它也不剩什么了。房梁和光秃秃的墙壁成片地倒塌,堆积如山。一个形容枯槁的苏联红军守卫在总理府防空地下室外面,我从那里了解到,纳粹的宣传——“英勇牺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与布尔什维克战斗”根本就是在撒谎。

希特勒是在总理府的地下室里自杀的,临死前一天他终于和他的长期情人艾娃结婚了。然而婚礼刚刚结束24个小时,艾娃就在希特勒的命令下服毒。然后,他举起左轮手枪吞枪自尽。当时苏联红军已经逼近总理府,近得已经是苏联火炮的平射距离。希特勒自杀身亡的具体时间是1945年4月30日,星期一,下午3:30。这一天距离他56岁的生日刚刚过去10天,距离他成为德意志总理12年零3个月差一天。他曾经差点毁灭了苏联,现在为了避免自己成为苏联的俘虏,只好自行了断。

……

P618-P622

序言

对我而言,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成千上万人一样,每每回忆起1930年到1940年这十年的时光,都会感慨那是一段多么动荡的历史。那时候我的职业是一名美国驻外记者,在欧洲和亚洲工作。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越来越关心一些本该文明的国度蔓延着革命、起义、极端主义、暴力、压迫、侵略和野蛮行为。最终我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发战争。

这十年是噩梦的十年,当噩梦于1930年开始的时候,我只有26岁。五年前,我从爱荷华州的一个小型学院毕业后,稚气未脱来到巴黎。我在这个欧洲最伟大的都城里担任新闻记者,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慢慢感受到了旧秩序的松弛与崩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胜利的西方民主国家在凡尔赛所建立的国际秩序开始一点点地被蚕食。

战胜国希望就此维持住欧洲战后的现状,但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奉行极权主义的独裁者的挑战,极左的斯大林统治着共产主义的苏联,极右的墨索里尼则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统治,再后是20世纪30年代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德国异军突起。伴随的还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到来,进一步冲击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它造成了广泛的失业、银行和企业倒闭、货币贬值,还有四处蔓延的饥饿。

然而,不管怎样,自从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还是享受了十年的和平,民众的福利水平也有所上升,人们普遍对曾经的血腥战争充满了疲惫与厌恶。巴黎的街头灯火辉煌,美女如云,我满怀激情地爱上了这座浪漫之都,还有伦敦、罗马、维也纳和日内瓦(国际联盟所在地)。我在这些城市之间游走,为我的美国东家《芝加哥论坛报》采访新闻。这种生活方式很有意思,而且也颇具教育意义——它让我这个幼稚无知的美国小青年大开眼界。

1930年8月的一天,我当时正外驻维也纳,古怪的报社老总罗伯特·麦考密克从芝加哥给我发来了一封电报,命令我立刻飞到印度去。圣雄甘地在当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开始威胁到了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甚至动摇了日不落帝国的根基。在这场运动中,甘地扮演了独一无二的角色,他致力于宣扬一种新的革命形式,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权威。经过百余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印度普通民众早已变得麻木不仁,甘地便裹上了自己的缠腰布,流浪于印度各地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希望以此唤醒同胞的内心。很快,对绝大多数印度人而言,甘地成了圣人和救世主。在西方一些人的眼里,甘地就是一个基督一样的圣使,他关爱贫苦,极力践行自己宣扬的理念。他是精明的政治家,也是充满魅力的领袖。

所有的领袖人物当中,只有甘地给了我最大的触动和最真实的感觉。和他说话时,我总是抱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努力去理解他本人和他所发起的革命。后来我专门撰写了一本书《甘地:一部回忆录》,描述了与甘地交谈的经历,以及他对我、对英国乃至对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我在亚洲逗留期间,通过开伯尔山口来到古老的部落之国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经过了血腥的内战之后,一位胜利者前不久刚刚在当地自立为王。之后我开始返回欧洲,途中我经过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土耳其。在这片炎热而遥远的土地上,我在一些久负盛名的历史名城,诸如乌尔、巴比伦和巴格达都有过逗留,还经历了一些冒险。在乌尔我还专门跑去看了当地两个考古现场,它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回到维也纳之后,我结了婚,然后被报社解雇,之后在西班牙的一个小渔村休了整整一年的假,在那里我亲眼看到了年幼的西班牙共和国经历着艰难的发展,我还在报纸上读到了希特勒开始在德国掌权,另外我还写出了我的第一本书,不过没有出版。之后我从西班牙回到巴黎,报道了当地的法西斯分子在共产党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袭击,协和广场发生了自公社运动以来的又一场血腥暴动。到了1934年的夏末,我从巴黎去了柏林。

后来的事实证明,从巴黎转往柏林成为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它决定了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就像与甘地待在一起那样,在德国的生活从此给我的人生涂上了永难磨灭的色彩,有关这段时间的回忆总有写不完的东西。

德国这个曾诞生过路德、康德、贝多芬、歌德以及席勒等伟人的国度,既让我着迷,也让我恐惧。希特勒摧残自由和人性,迫害犹太人,并且还;隹备将他们全部屠杀,干掉一切反对者,将整个国家拖向战争、征服与毁灭的深渊。更让我感到错愕的是,几乎所有的德国人都满心欢喜地加入了纳粹的野蛮队伍。

1940年12月,希特勒将欧洲拖入战争之后的15个月,我离开了德国。作为一名战地记者,战争爆发初期我跟随德国军队出征报道他们在波兰和西线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我报道了德国军队发明的“闪电战”对现代战争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他们在前线集结大量的坦克和飞机,集中全力对敌人战线进行猛攻,等到突破防御之后,再迅速切断敌军,然后进行包围直至快速歼灭。等我离开柏林的时候,德军早已快速轻松地攻下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从北海至比利牛斯山,从大西洋到维斯瓦河,只剩下可。l令的不列颠帝国孤悬海外。人们纷纷认为,乱世而出的希特勒是继拿破仑之后最伟大的征服者。至于英国,很少有人认为它还能幸免于难。

然而,历史常常会出现难以意料的转折。被早期胜利冲昏头脑的纳粹独裁者,过度高估了自己。希特勒先是把目光转向苏联,这个在斯大林统治下的国度曾经是自己所谓的盟国。接着又希望与美国决一雌雄,而美国则一直奉行孤立将自己置身于混乱的欧洲战事之外。它们是世界上潜在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将它们先后拖入战争,这最终要了希特勒的命。  1945年战争结束之后,我回到德国调查当地受战争影响的情况,也希望能够找到第一手资料来研究德意志第三帝国是如何走上毁灭之路的。

柏林,这座曾经值得骄傲的都城,现在几乎成为了一片废墟,其破败之状简直难以言表。除了柏林之外,德国境内的其他主要城市也几乎是一样的情况。当年在侵略战争中不可一世的德国人民,现在却是瑟瑟发抖、饥肠辘辘、无家可归,在战后的第一个悲惨的冬天,他们为生存挣扎。至于罪魁祸首希特勒则自杀身亡了,陪葬的还有他两名最忠心的随从——戈培尔和希姆莱。700万犹太人和差不多数量的斯拉夫人——波兰人和苏联人——被这个天主教国家的领袖冷血屠杀。戈林、里宾特洛甫、罗森伯格、赫斯以及绝大多数希特勒身边的人都被生擒,关押在纽伦堡监狱,等待这些纳粹战犯的将是战争法庭的审判。我去了纽伦堡看他们受审,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旁听了审讯的全过程,亲耳听到坐在被告席上的纳粹战犯们供述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他们对于往事的记忆是如此丰富。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人发动过如此残忍而冷血的大屠杀,所幸的是,尽管正义似乎总是姗姗来迟,但这一次它没有放过那些双手沾满血腥的罪人。经历了战争的人,很少有人活着等到了这一天。我在柏林工作度过了令人绝望的几年时间,我从不相信自己最后能够有幸看到纳粹的灭亡。

在印度与甘地待了两年,然后又在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待了六年,对我来说,1939年9月1日开始的这场漫长战争,教给我一些有关人生的东西。在这部回忆录第一卷的前言里,我尝试着总结它们,还包括一些后来我工作和生活在阔别已久的家乡学到的东西。

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与生命的意义。究竟什么是真理?许多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甘地说他一生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寻求真理。然而,甘地,或者是任何人,或者是圣人,真的寻觅到真理了吗?真的完全得到了吗?哪怕是得到真相本身?这太难了。“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司汤达一生都在自己的生活和作品中苦苦追问这个问题,最终承认,“事实上,我连一点点的答案都没有得到”。

大家能说出记忆里的真相吗?我一直在努力这样做,但是我能察觉到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模糊、会混乱,还会被想象美化,它会让我们把往事说得更像小说而非事实本身。我记得当伊莎朵拉·邓肯在巴黎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就曾经说出过这样的困惑,“我们怎么可能如实地写出自己?我们自己甚至都不明白什么是真实。”

值得庆幸的是,我在撰写此书的时候,所依赖的并非仅仅只有自己的回忆。我把在亚洲、欧洲记录自己战时生活和工作的日记、新闻稿、播音稿、信件、电报、剪报以及备忘录都收藏得很好,并把它们成功地运回了家。有了它们,我可以更好地描写事件和我本人。不仅不用绞尽脑汁回忆那些已经过了三四十年、甚至五十年的旧事,而且通过查阅我会感觉这些事情仿佛发生在当下。记忆与记录之间存在的差别常常让我深感震动,而且这种情况常常出现,这种时候我当然只能相信自己记录下的东西。

当然,我也是幸运的,我的这些回忆记录了整个20世纪的主要大事件。我有幸苟活了大半个世纪。世纪之初,人类还在使用马车,而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用计算机控制核能的时代,我们美国人已经乘火箭造访了月球,可以拍摄数千万英里之外的星球,而且人类还突然拥有了可以瞬间摧毁全世界的武器。我这一生所看见的人类的变化,比我们的祖先数千年里看到的还要多。如今,在这个世纪行将结束之时,我们把发生的一切事情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当我1904年在芝加哥出生的时候,人类才刚刚发明了汽车。当时全美国只有1.5万辆汽车,也没有修建专门供它们行驶的道路。那时候没有飞机,没有广播,没有电视和冰箱,没有洗衣机和洗碗机,没有内燃机和空调,没有汽油驱动的拖拉机和加油站,也没有购物中心和停车场,没有红绿灯和计算机,没有收入所得税和社会福利,没有凝固汽油弹,没有核武器,更没有世界战争——而这些事物今天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了。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名美国驻外记者,我的工作使得我本人可以目睹本世纪里许多重大事件及其发展进程。因此本书里对于它们的记载都来自我的第一手资料,我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没有这些直接、当下的经历,我永远都不会理解和感知,在那个噩梦一般的年代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背后原因。感谢这些经历,帮助我写出了那段历史,并让我的20世纪之旅更加生动。

书评(媒体评论)

非常值得一读……他报道了那么多新闻的幕后故事实在新鲜有趣。引人入胜……是历史与冒险故事的结合。

——约翰·钱塞勒,《纽约时报》书评

所有当代史读者的重大题材。再没有比之更详细的向公众介绍纳粹崛起的书了。

——芭芭拉·塔奇曼,《八月炮火》作者

威廉·夏伊勒是大量历史事件的第一亲历者。这使得他能够以超乎寻常的熟悉程度来评说希特勒的德国……他没有忘怀也没有原谅纳粹。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作者

不同于以往任何常规的历史书籍,夏伊勒回忆录让读者重历历史。

——《人物周刊》

引人入胜……夏伊勒动人的回忆让那个十年又活生生地出现在老一代人面前,也让年轻一代沉迷其中。作为见证者他精炼地铺开了那段令人痛苦的场景……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部生动的人类档案……少有的让我感觉与熟知的世界历史事件有如此直接和戏剧性接触的作品。

——詹姆斯·麦克格雷格·伯恩斯,《领袖论》作者

一位优秀的记者……近距离接触希特勒的夏伊勒最能感受纳粹领袖超强的个人气场……夏伊勒的自传式叙事贯穿在那一混沌的局势中,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本非同凡响的好书。

——《时代》

新闻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的确是一段最精准和最吸引人的历史。

——《华盛顿邮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5:3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