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为什么难?中国未来经济应该如何定位?以“走出去”助推转型升级是否可行?日本与美国产业升级经验及现状能给中国企业哪些启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中,著名经济学家李克博士将与您共同探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日中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李克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为什么难?中国未来经济应该如何定位?以“走出去”助推转型升级是否可行?日本与美国产业升级经验及现状能给中国企业哪些启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中,著名经济学家李克博士将与您共同探讨! 内容推荐 经济需要转型,产业需要升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当时,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应该怎么办呢?《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作者李克博士曾经执教过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现在是在日本大学商学院担任终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学里最年轻的商学院正教授。 《转型升级(中国企业怎么办)》作者参考美国和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国内经济和产业的实际,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成功实现自我产业升级、深化和拓展的真实案例的分析,对于我国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出了许多独到的建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目录 第一章 转型升级为什么这样难? 1.中国可否继续做“世界工厂”? 2.“中国概念股”暴跌的背后 3.警惕房地产泡沫? 4.中国产业现状真的源于“国际阴谋”吗? 5.通货膨胀将会倒逼企业升级? 6.中国企业走入了何种困境? 7.高能耗牵制了中国经济的成长 8.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职业经理人” 9.软件配套和人才培养落后于产业发展 10.产能过剩成为转型升级的“拦路虎” 第二章 中国未来经济如何定位? 1.主动摆脱“中国制造”的尴尬 2.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下的转型升级 3.产业升级仅仅是关掉“三高企业”吗? 4.“后WTO时代”的中国角色定位 5.产业“走出去”,人才“引进来” 6.正在确立的新国际经济秩序与规则 7.突破产业结构的发展瓶颈 8.主动融入并推动“经济区域一体化” 9.从“产业集群”到“产业生产价值链”的重建 10.中国经济如何走出纠结困境 第三章 以“走出去”助推转型升级 1.警惕“欲速却不达”的跨国并购 2.失败的企业“走出去”战略——欧美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3.从中日企业的合作看海外并购 4.企业国际化首先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5.莫把国外制度当儿戏 6.快速有效地抓住外资投资机会 7.中国如何加入东亚一体化进程 8.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 9.全球经济增长受阻下的新兴经济体增长空间 第四章 日本与美国产业升级的经验及现状 1.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企业学习什么 2.如何借鉴日本的宏观政策 3.日本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4.美国企业的国际拓展路线 5.美国企业的转型升级经验 6.如何学习美国与日本企业的升级转型经验 7.推动中国与日本中小企业的合作 第五章 中国经济第二季——转型升级路在何方? 1.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刺激国内消费成主要出路 2.“城镇化≠城市化”:莫走入城镇化建设的误区 3.推动企业从“二次创新”发展到“一次创新”、“原创型创新” 4.合理加快企业升级速度 5.推动行业整合,促进企业强强联合 6.从规模到质量,从“做大”到“做强” 7.以“诚信”求生存,以“规范”求发展 8.加快建设“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9.掌握核心技术,培养优势企业 附录 日本企业实现自我产业升级和转型的案例 后记 试读章节 自2010以来,通货膨胀一直在围绕着我们,并从专业的经济名词成为普通百姓日常讨论的话题,因为通货膨胀已经让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了切身的体会。2013年,我们的cPI仍然居高不下。与此同时,社会上也流传着一些专家的说法:通货膨胀能够倒逼企业升级,我对这样的观点有所保留。 回顾中国这些年的通货膨胀,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输人性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大家知道,我们现在对资源进口的依赖度非常高,包括石油、铁矿石、煤炭等,特别是石油。那么,既然每年我们对国际原油和矿产需求量那么大,为什么在定价方面我们中国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或者说是没有什么话语权呢?这个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其实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仔细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背后,也就是说怎样才能“讨价还价”。讨价还价需要彼此都有讨价还价的本钱,两者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力量,这样才能够讨价还价。而我们中国现在缺乏的就是这个讨价还价的本钱。虽然我们的需求规模很大、量很大,但是大家都很清楚,按照现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企业的状况就像一个无形的大嘴,每年必须要吃这么多东西,其他国家不惧怕我们会减少进口量。只要中国的经济模式不转变,产业不能顺利升级,国外就不会担忧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这是一方面原因。 第二方面,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出口产品对国外市场、国外的消费者没有很强的制约性。因为我们中国现在大量出口的产品,在海外还是以低端、廉价产品为主,在美国的一美元商店、日本的一百日元店里常常能够看到很多的中国产品。这是当地中低收人人群的主要购物场所。这些中国制造的中低端产品的可替代性太强,也就是说我们的相应产业和产品的可替代性太强。中国不生产,或者说不愿意生产,那可以去找印尼、泰国、墨西哥、巴西甚至越南生产,可以替代中国企业的选择太多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对消费者进行“锁定”。 因此,在进口方面中国有对能源、原材料的刚性需求;在出口方面,你对别人又没有任何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讨价还价的话,中国当然属于被动的一面,所以只能是别人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有个例子,每年日本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时,都可以讨价还价。虽然日本现在的需求量比我们少,但是价格却拿得常常比中国还便宜,为什么呢?因为澳大利亚很清楚日本的技术水平和最终产品的市场控制力。如果他们把价格抬得很高,日本可以通过技术提升的方式,减少对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需求量。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澳大利亚对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等有极大的依赖性。澳大利亚的电子行业、汽车行业、航空业甚至食品行业对日本也都有很大的依赖性。在这种情况之下,澳大利亚对日本的出口除了铁矿石资源有优势以外,其农产品也想进入日本。因此,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就有相互的制约关系,彼此就会很客气,可以讨价还价,这样就形成一种双方共赢的局面。但中国就缺乏这种制约别人的能力,所以在话语权方面,就没有那么大音量了。 最近这十几年,随着原材料、资源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也包括农产品的价格上涨,这种输人型的通货膨胀是很明显的。尤其是2007年金融风暴以后,西方国家纷纷搞经济救助计划,往市场大量注资,实行宽松型的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导致金融的流动性急剧增加,美元大幅贬值就是一个表现。所以,以美元计价的大宗产品的价格提高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中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发生以原材料为主的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是必然的。 同时,从国内来讲,为了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的冲击,我们从2008年开始也搞了几次对经济的刺激计划,进而导致中国市场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同时,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也使我们有了大量的外汇盈余,并且在继续增加,现在已经超过3.6万亿美元的规模。这个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倒逼中央银行必须要增加同等价值的人民币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因为美元是不可以直接在市场流通的,必须要兑换成人民币。因此,中国这几年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流动性泛滥,再加上外汇储备的增加,都倒逼着中央银行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量。这两个因素综合到一起,就使我国现在市场上流动性急剧升高,需求拉动性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P27-29 序言 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然而我国的人均收人到2011年才刚刚超过4000美元,和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35000美元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何继续发展经济以赶上发达国家,如何避免在将来经济发展成功以后出现可能因为简单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是政府、企业界、学界人士和关注我国未来命运的人们不能不认真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中国经济如何通过转型升级、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保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对中国和世界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亚的日本经济取得增长奇迹,成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这给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激励和样板。尤其是1988年,日本人均收入超过美国,并且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然而好景不长,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在1991年前后破灭,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通货紧缩和衰退,至今20余年尚未能彻底走出困境,日本的企业制度、金融体系、市场结构、官商关系的种种弱点和弊病暴露无遗。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日本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各种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地方。这套由海外知名经济学家李克教授主编,由旅居日本、欧美的华人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完成的“日中管理学院经济管理丛书”,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日本、美国以及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产业、社会、银行、企业、养老、风险投资、市场营销、税收制度、货币以及个人信用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目前的转型升级问题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和建议,很值得我国的企业家、政府官员、学者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读者朋友们阅读、参考。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后记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在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目前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压力,特别是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确实推动、政府职能的确实转变、行业和市场垄断的确实打破、国有企业的确实改革和重新定位等深层次的、制度层面的改革问题。当然,2013年以来,新一届的中国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并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相信中国政府将会秉承信念、百折不挠、积极稳妥地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新的辉煌,走向经济发展的第二春!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位始终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海外华人学者,我希望我的研究观点能够为此进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帮助和参考。若能如此,我将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 自从2011年以来,我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纠结的中国经济》等书陆续面世,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方面引起了国内不少的反响和热议;在海外也引起了很多关注中国经济研究的学者和机构的积极讨论。其中,关于中国“世界工厂模式”的谈论、关于产业集群与产业网络的谈论、关于产业升级模式的国际比较、关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的分析、关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分析、关于“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关于制度模仿和创新等问题,引起了很多的共鸣和赞誉。 承蒙大家的厚爱和推荐,之后,我在国际会议和国内相关学术会议和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论坛中,继续阐释我的观点。几年来,我作为特约评论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中央电视台CCTV2的“环球财经连线”、“亚洲交易时间”栏目中,以及部分海外财经媒体上,继续和国内外的朋友们畅谈中国与世界的经济问题和未来,以及东亚和世界经济的难题和走势。相关内容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欢迎,使得我有信心将部分内容收录在本书中。 同时,由于国内外媒体的盛情相邀,近两年我又写了不少关于中国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新文章和专访,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网络与经济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等方面问题的文章。累积下来,就变成为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新的拙作,也算是我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系列丛书”的新作吧。本书的特点就是更加关注目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各种与你我相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本书的出版,我要感谢朱新月先生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同时,我学术生涯中的灯塔,博士时期的导师杨小凯教授、黄有光教授、詹姆斯·布坎南教授(James Buchanan,院外导师);以及我们新兴古典经济学派的各位同仁、朋友们;包括像2007年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保罗·米格罗姆(Paul Milgrom)等一批学术盟友们,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在我最灰暗的时候伸出援手、指明方向。特别是用团队的力量为我构筑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让我在疲倦的时候,总是可以得到少许的休息和宁静,谢谢大家啦! 我在南京大学本科、硕士阶段的恩师洪银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杨瑞龙教授,北京大学的林毅夫教授和李玲教授,浙江大学的金祥荣教授等良师益友,这些年来一直激励着我在海外学术界拼搏进取,非常感谢! 我的父母亲,南京大学的李松林教授、刘怡教授,是我今生永远无以为报的父母!一路走来,您们不仅给予我养育之恩、教导之恩、理解之恩,而且以自己的巨大牺牲给予我事业的支持。二十年来,您们一直独自承受着寂寞,羡慕着别人家的天伦之乐,可是依然鼓励着我们子女要努力工作,不要淡忘自己对民族的责任和报效之心。真心地对您们说一声:这些年来,您二老辛苦啦! 已经故去的外公,刘韧初老先生,一直是我人生当中的楷模。是外公让我真切地理解了、感受了什么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士大夫精神”。斯人已去矣,只期盼外公的在天之灵可以照佑我中华、照佑我家族! 在本书的成稿过程中,日本方面的朋友们,包括太田浩教授、井出亚夫教授、井川纪道教授、日中管理学院的山尾幸弘社长、MBK的田边隆一先生、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丁宁先生等一大批在日本的朋友们;以及日本内阁府经济政策研究所、经济产业省中小企业厅、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中日经济协会、日本中小企业协会等机构,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和研究资料,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栏目的老师们,以及中央电视台的CCTV2“环球财经连线”、“亚洲交易时间”栏目的老师们,这两年来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和工作支持,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特别是,我能干的助理虞红女士,为本书的前期工作做了大量辛劳的准备工作,非常感谢!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的丁可博士,为我提供了很多研究资料和个案,非常感谢! 要感谢的朋友们还有很多(敬称略),像林毅夫、张重庆、余永定、太田浩、Yu Siu Hung Eden、川口顺子、福川伸次、姚顺天、张燕生、项兵、汪中求、王钧、陈化北、刘志彪、高炜、段安林、Russell Smyth、方勇、八木宏之、古川令治、周牧之、田中克之、曲祉宁、张超群、安同良、袁国良、郑新业、李耀、赵正宇、过敏意、李立、李爱子、津上俊哉、福井博夫、张杰、陈锴、刘锋、徐红光、罗延道、呼格吉勒、赵宇明、迟晶、史洪恩、孙贺峰、方红生、高佩勇、张璐、高嘉璐等,以及我在日本、美国教过的MBA的学生们、日本MBA华人协会的优秀学生们等等,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代表着大家的心愿,我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可以为中国的读者朋友们带去关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问题的更多思考。若此,吾辈心足矣! 李克 2013年9月30日于日本东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