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忆圣玛利亚女校
分类
作者 徐永初//陈瑾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圣玛利亚并校第一届毕业生》;《青春的回忆》;《一张照片的故事》;《回忆圣玛利亚女中团支部》;《对母校的热爱永存心间》;《怀念圣玛利亚女中和父亲石兰生》;《回忆在脑海深处》;《圣玛利亚初中三年对我的影响》;《难忘金色少年时》;《孔凯利老师》……徐永初、陈瑾瑜编写的《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收录的均为出自百岁老人的口述回忆或耄耋老人亲笔撰写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留下了关于一个时代和一个教育机构的宝贵记忆。

内容推荐

圣玛利亚女校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自1881年建校到1952年与中西女中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历时71年。虽然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当年受教于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对母校的爱还是那么强烈!她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圣玛利亚女校的教育方式、教学特色。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徐永初、陈瑾瑜编写的《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收录的均为出自百岁老人的口述回忆或耄耋老人亲笔撰写的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留下了关于一个时代和一个教育机构的宝贵记忆。这些记忆当然首先是这些老人及其后人的,其实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圣玛利亚之类教会学校及其学生和背后的家庭(我们不妨称为×ד共同体”)在整个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甚至存在“污名化”的情况。

作为一种城市遗产,圣玛利亚女校原址已基本无存,《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收录的这些回忆,对于后人了解一个时代的生活,无疑会有很大的价值。

目录

回忆

我的母亲——“梵皇渡姨婊”

近百年前的回忆

圣玛利亚女校的陈家四姐妹

深深怀念我们黄色围墙中的母校

圣玛利亚对我一生的影响

中国生殖医学的奠基人——葛秦生

百岁校友忆八十年前学校生活

忆姐姐郭秀梅

一所贵族化、西化、封建色彩交织的教会学校

我永远怀念的时光

我漫长的人生始于圣玛利亚女校

甜蜜的回忆

母校的培育恩师的教诲

欧氏家族与圣玛利亚女校

学海无涯

圣玛利亚趣闻二三

两件小事对我一生的影响

圣玛利亚女校的音乐活动

忆母校

根和源

怀念圣玛利亚女校

忆母校生活点滴

母亲和我与圣玛利亚女校

快乐的回忆

圣玛利亚女校就读六年记

回忆圣玛利亚女校的假小子

我在圣玛利亚女校的两年半

圣玛利亚女校,我心中的丰碑

我们这一群

一九四四年的记忆

校园·舞台

念兹在兹永不忘汝,圣玛利亚女校

回忆我八十年的人生历程

我的绰号叫“老虎头”

最美好的时光

我们的胖胖——京剧大师李世济

圣玛利亚女校的姐妹班

圣玛利亚并校第一届毕业生

青春的回忆

一张照片的故事

回忆圣玛利亚女中团支部

对母校的热爱永存心间

怀念圣玛利亚女中和父亲石兰生

回忆在脑海深处

圣玛利亚初中三年对我的影响

难忘金色少年时

师恩

孔凯利老师

冯锡良老师

父亲与张爱玲的师生情谊

母亲刁杨调芳和圣玛利亚琴科

爱地老师的来信

忆恩师Deaconess Evelyn M.Ashcroft

忆父亲洪德应牧师

忆郭秀梅校长

祖孙三代与圣玛利亚女校的缘分

汪庆保老师

圣玛利亚女中,我人生的起点

汝乃华老师

陆羽老师

郑慧君老师

永恒的旋律——忆何义法老师

葛学球老师

怀念英语老师朱珍美及洪德应校长

忆母亲丁宝理老师

读后感(代后记)

试读章节

我是圣玛利亚女中1935届的毕业生,现已是个耄耋老人,但对亲爱的母校的精心栽培却念念不忘。

我生于1914年,五岁丧母,由祖母抚养。初中上的是宁波竹洲女中,校长杨贻成对我的评价是文武双全,功课优秀,体育不错,曾是宁波市田径赛冠军。

15岁祖母仙逝,我无依无靠。多亏姑父蒋抑卮和华仙姑妈来宁波奔丧,我向两位泣诉即将失学,而我从小有个大学梦。姑父母看了我的成绩单和作业本,说他家在上海华山路范园644号办了所私塾,可以带我去学习。这样我到了上海,暑假中他们的孩子全考上了学校,我也去考学,邻居女儿介绍考圣玛利亚女中。

1931年,满怀着一个大学梦的我从家乡宁波投奔上海。一个刚结束市立中学高中一年级生,虽是校长表扬的高材生,投考圣玛利亚女中却被录取在英文班初三年级,虽然中文班在高二班上,毕业与否得按英文班来决定,当时我心里十分懊丧。一开学走进教室,洋老师在讲什么,同学们在回答什么,我却一点也听不懂,像坐飞机耳边嗡,莫名其妙,目瞪口呆,这才使我着了慌。原来老家的市立中学学的是哑巴英语,读讲听写一律免谈。真后悔投奔来了上海呢!

校长傅德女士(Miss Fullerton)亲自执教,教的是莎土比亚原著,不但讲解精辟,还要我们背诵莎翁的精彩内容中的片段。教学方法灵活生动,引人人胜。其他老师也都谆谆善导,耐心讲解,平易可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各课中老师耐心启发提问,学生用心回答,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同学们的英语口语十分流畅。我则不知所措,天天含泪上课,翻破字典,还难以完全领会各科内容,痛苦万状。但老们师谆谆善教,同学们热心相助,才逐渐把我一步步引向正规的航道,让我有了信心,快步追赶上去。

学校学风正派,同学们都乐于帮助我这个没有水平的插班生。她们没有轻视和讥笑我,她们受学校良好的教育,有助人为乐的精神。使我心理未失平衡,埋头苦赶,日夜攻读,甚至于宿舍熄灯后还借助洗脸房微弱灯光,在那里偷偷恶补功课。幸亏学校管得严,一个月才放假一天可以回家。这样星期天除做礼拜祈祷外,独自关在储藏室苦读。这样捱过二年,中文班毕业了,全心全意扑在英文班上,才使我一步步跨进了英语的真实殿堂。真要感谢母校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帮助我四年苦练中打好英语的踏实基础,使我终身难以忘怀。  圣玛利亚女中,人称它为贵族女中,所谓“贵族”也不过是校园宽大,设备较为完善而已。它有暖气,有较大的一间间浴室,还有一座医疗小楼……有些学生是上海滩有名望家庭的女儿。学生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有人代劳,学生只要专心一意学习攻读即可。其实我们心中它只不过是一所一般性的较洋派的普通女中而已。

我们班上的英语老师中有一位Miss Coles(孔凯利)上课方式和其他中学的老师不同,其他数理化和历史地理老师也都采用美国式的教学方法。教科书全是美国十二年级的原版课本,所以全校学生的英语基础都相当扎实。这就是我们母校的教学特色。教师认真,学生刻苦,我一直铭记在心。

当时外界有人以为学校把我们这批青春少女紧闭在黄色围墙里,让我们这批姑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洋书本。这是一种误解,学校订有中英文报纸和杂志,报纸放在名叫Sun:Parlour大教室的桌上,供全校学生阅读,杂志放满图书馆一角,谁都可以去浏览。外文书籍布满整个图书馆架子,学生住在校内,均可自由借阅。还有许多课外活动。我们学生知识丰富,视野也很广阔呢!

中文班有许多有学问的老师指导我们认真学习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地理。对中文作文也要求相当严格。P26-27

序言

圣玛利亚女校是上海著名的女子教会学校,自1881年建校到1952年与中西女中合并成立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历时71年。虽然已过去大半个世纪,当年受教于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对母校的爱还是那么强烈!她们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回忆老师的谆谆教导,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圣玛利亚女校的教育方式、教学特色。那是一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教育,值得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对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圣玛利亚女校是中国近现代女子中等教育的缩影,是我们研究中国女子教育的一个范本。《圣玛利亚女校》系列图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那些出白百岁老人的口述回忆,八九十岁耄耋老人亲笔撰写的文字,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史的史料。

我对圣玛利亚女校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了解始于对其学生的了解。我读小学时在家附近有好几所女中——俾文女中、清心女中、晓明女中……女中的学生一般都有校服,这是我很羡慕的。那时我听大人说有一所圣玛利亚女校,但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孩能去的。我读中学时,学校送我到市少年宫话剧队学演儿童剧,队里有几个很出挑的女孩是从市三女中来的,在她们面前我有点自卑,因为她们性情活泼,举止大方,而且悟性很高,那时我就知道市三女中不一般。我读大学时,结识了来自市三女中的伙伴,她很优秀,尤其音乐素养特高,发音方法和音色似乎很专业。喔,市三的女孩就是不一样!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不起眼的学校任教,但我很仰慕名校的风采,市三对我来说是那么遥远,尤其是德高望重的女校长薛正所领导的,更令我神往……直到我踏上市教育局的工作岗位,有机会向吕型伟等前辈学习并与一任又一任校长打交道,在我脑海中朦胧的市三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来市三有着圣玛利亚女校和中西女中两所著名女子教会学校的优良教学传统。

吕老所以主张把市三恢复为女校,是因为教育是千姿百态的,教育应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施教。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传承,研究女性成才的规律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市三一任又一任校长以责任、智慧、辛劳,幸福耕耘着都市的一片绿洲,培养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女孩是她们共同的追求。课程的精心设置,多元的学习选择,优雅进取氛围的营造和文化熏陶,施展才华空间的拓展,让女孩寻找适合于自己成长的空气、水分和土壤。多少年了,许多女孩已经成为作家、医生、科学家、外交官、艺术家、校长、部长、模范标兵……漫长岁月中,圣玛利亚女校“公诚勤敏”的校训也潜移默化地在市三学生的身上烙下了印记。

随着岁月的流淌,本书字字句句记载的是珍贵的历史,是从圣玛利亚女校到市三女中的变迁;是教育史,是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献身事业的丰碑,是一代代学女成才后报效祖国的丰碑;是回忆录,是女孩成长的甜蜜回忆,是她们放飞梦想的足迹,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是对后来学女殷切的期盼……

我真诚地祝愿圣玛利亚的老校友们身体健康,祝愿市三女中的未来更加辉煌灿烂。

夏秀蓉

2014.2

(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后记

一所百年女中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读了《追忆圣玛利亚女校》,感慨万千。我是市三女中1964届的校友,又在这所学校工作了一辈子,但是对于圣玛利亚女中的历史了解并不多。特别感谢圣玛利亚的校友们,感谢我的学姐们,策划完成了这本书,让我们全面了解了这所历史上的名校。从校友们的回忆,我们不仅可以读到龚澎、张爱玲、张佩珠、闻玉梅、李世济等一大批杰出校友的名字和她们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感受到她们成长的轨迹。回忆篇的文章不仅来源于当年就读于圣玛利亚的校友,还有她们的儿孙辈和亲友,这也让我们感受到这所学校的巨大影响和它在校友心中的位置。

从一篇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同窗好友亲密无间的友情。一所学校的品牌在于教师队伍,他们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岁月的流逝,永远抹不去学生对老师的深深怀念。读着这些文章,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罗迟慧、蔡小谢、何义法、郑慧君、丁宝理、朱珍美、范敬敏、刘葆宏、李家松等等,引起了我对她们的回忆。尽管她们中有些已离我们而去了,但她们对我们来说是永远的恩师。郑慧君是我高一的英语教师,在六十年代我们是高一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所以郑老师也是我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我一直忘不了高一上学期的第一课,郑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战战兢兢站起来,把“we”发成了“维”的音,郑老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给我纠正发音;朱珍美在高三年级教我们英语,每一节课提着一块小黑板走进教室,上面写着这节课的练习,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经常带着歉意对我们说:“我的中文不太好。”正是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教学,给我们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也为我日后成为英语教师奠定了基础。1964年高中毕业后我留校当了英语教师,就跟随英语教研组的老教师听课、学习备课、上课。那时丁宝理老师是我们的教研组长,至今我还记得她经常带我们去复兴路上的五十一中学(现位育中学),展开两校英语教研组联合教研活动,举行校际公开课的研讨交流活动,研讨如何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些活动对于我来说得益终生。我想,市三女中英语教学的特色正是由于这些老教师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才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市三女中的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工作的特别多。虽然,范敬敏老师并不教我们班,我对数学很感兴趣,老师就让我参加了范老师辅导的数学竞赛班。每周一个晚上,我们留在学校参加数学辅导活动。范老师严谨的讲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对数学的热爱和钻研也感染和影响着我们。虽然日后我没有从事数学工作,但市三女中优质的数学教学,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1965年我正式开始教学生涯,搬进了学校五一大楼的教工宿舍,住在何义法老师对门。每次节日教工排练大合唱,艺术指导就是何义法老师。何老师非常严格,只要经她指导,唱出来的歌就成了天籁之音,老师们都有些怕她,但都由衷地佩服她。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圣玛利亚到市三女中,正是由于这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热爱学生的教师队伍,才使学校传统得以继承发扬,才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女子精英,使这所百年女校成为女子成才的摇篮。

感谢您,亲爱的母校!感谢您,我们的恩师!

何亚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