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智弘、吴楠、周鹤洋著的《十月围城(电视剧文学剧本共4册)》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电视剧剧本。它为读者描摹了一个动荡的时代,勾勒出一群生动的人物,体现着几种虽然不同却都充满能量的价值观念。不同于以往的年代大戏竭力展现恢弘的时空架构和恩怨情仇,本书洋洒百万字却将故事压缩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之内,悬念和戏剧性凝聚在几个主要人物身上,剧情环环相扣、人物命运跌宕起伏,让人捧读不忍放手。在表达一个合格剧本所必需的戏剧性之外,本书尤为可贵的是直面人生之价值观念: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在几个不同人物身上徐徐体现、展开、变化。读之仿佛在探看自我,感慨之余,多有内省。
著名剧作家刘和平认为《十月围城》的剧本兼具可读性和可拍性,是“业界良心制作”。本书不仅是电视剧爱好者的收藏佳品,对于业内编剧或者想接触影视编剧的学子来说,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教科书式”读物。
卞智弘、吴楠、周鹤洋著的《十月围城(电视剧文学剧本共4册)》讲述的是:宣统二年,同盟会代表抵达香港,商议举行大规模反清起义活动。广东将军铁山奉诏刺杀孙中山。大商人李玉堂的母亲病重,要李玉堂带孙儿李重光回家。为了确保孙中山顺利召开会议并且安全离开香港,李重光成为孙中山的替身,要求黄包车夫阿四故意拉着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逃亡,遭到了清廷鹰犬铁山的层层围追堵截。最终李重光还是死在阿四的洋车上。为了安慰病危的老母,李玉堂请求与重光面貌相似的阿四给他当五天儿子。阿四来到广州,进入了四大家族中的“西关李家”,从此便无奈地卷入了李家家族内斗以及李家与铁山的较量之中。在此期间,阿四慢慢接触革命、了解革命。李玉堂在与铁山的斗争中牺牲,临死之际将李家托付阿四,拜托他继续做李重光,要把这个家支撑起来,阿四含泪应允。他排除万难保住了李家的产业,继承了李玉堂及李重光的遗志,加入了同盟会,在遭受了来自各界的种种怀疑、屈辱后,终于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
北京紫禁城
落日熔金。
望不见边际的琉璃瓦顶。
字幕:一九○九年(宣统元年),阴历九月。
一个年轻的声音回荡在紫禁城的天空:“这回可不能再放跑了他……”
紫禁城养心殿
金龙盘绕的宝座,空着。
宝座前,一个跪着的人——他是铁山,四十上下年纪,魁梧,强悍。
铁山:“臣已做了周密部署,就是豁出命来也会拿下他。不成功,则成仁。”
低斜的阳光照在铁山脸上,脸上两道伤疤显得格外显眼:一道浅长的刀疤斜掠过他的额角,一道深短的刀疤在下巴,连带嘴唇的右下方——他本来英武的容貌平添了几分阴鸷和杀气。
宝座左侧下方,摄政王载沣坐在那。二十六岁,性情温和,气质柔弱。
字幕:清摄政王载沣。
载沣淳淳的目光望向铁山:“我和皇上,等你的好消息。”
载沣回头才发现宝座上的皇上不见了,无奈地皱起眉头“皇上!”
铁山望着载沣,眼神溜向大殿右边一个巨大的柱子。
载沣明白了,朝柱子跑过去——那柱子隐没在暗影中,载沣也隐没在暗影中。
少顷,那暗影中传来声音:“皇上!还没到捉迷藏的时间……再忍忍……”载沣从浓重的阴影里牵出一个通身明黄金龙的四岁孩子。
他是溥仪,一脸的不高兴和委屈,撅着小嘴。
字幕:清宣统皇帝溥仪。
溥仪指铁山:“刀疤脸,是你告的密!”
铁山连连磕头,惶恐之至:“臣不敢!”
溥仪气鼓鼓地走向宝座,走了两步回过头来,好奇地看着铁山。
溥仪稚气十足地:“刀疤脸,你要去抓谁?”
铁山郑重地:“禀皇上,臣受命去香港抓逆贼首领孙文!”
“那……那……”孙文是谁,溥仪一脸茫然,学足父亲的口气,“那这回可不能再放跑了他……”
铁山凛然,郑重响亮,一字一句地:“臣——谨——遵——圣——谕!”
香港街道
繁华的商业街,一派浓郁的殖民地风情。
英式钟楼耸立,很像英国伦敦的“大笨钟”,是街道上最鲜明的标志。
字幕:香港。
香港铁山临时办公室
墙上,贴满了照片和画像,手绘画像、剪报、翻拍照片……
铁刚在为铁山介绍:“各省的乱党代表都陆续赶到香港……为了掩人耳目,乱党放出消息说他们要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开会,其实确定就在此地。孙贼一定会来的。”
一块磨石,磨着箭镞尖——铁山专心地磨着箭尖。
“还没有孙贼的行踪?”铁山仔细地察看箭尖。
铁刚低头,沉默。
“那个张自由到了吗?”
铁刚:“今天到,轮船班次查清了,卑职已在天星码头布下天罗地网。”
铁山:“他是孙贼的机要秘书,抓到他,就能找到孙贼!要活的!”
铁刚打了个千:“嘹!”
“让开。”铁山漫不经心的声音。
铁刚愣了一下,没明白。
刚磨好的箭镞被搭在弓上,铁山举起了弓箭,准备瞄准。
铁刚明白了,飞快侧身闪开。
与此同时,铁山的眼睛眯起,瞄准!
“嗖!”“砰!”
铁刚回头——箭尖深深地插进墙里——墙上照片中一个人的额头正中。
照片上是一张西装革履青年的脸,娃娃脸带着几分英武。照片不甚清晰,似乎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下面写着一个名字:张自由。
铁山办公室外小院
一沓张自由的照片被一张张分发到便衣密探手里。
“这个张自由就在这班船上,都看仔细了!”铁刚站在众密探前,“要活的!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开枪,动静太大,英国人又会来找铁大人的麻烦。海关的警察都已打点好了,会配合你们。”
密探头目:“卑职明白。” 铁刚:“诸位都是高手,跟随铁大人多年,此次任务铁大人在摄政王那里可是下了军令状的,不成功,则成仁。我等亦当如此!”
密探们齐刷刷、黑压压跪了一片,齐声:“诛杀孙贼!报效朝廷!报效铁大人!”
铁刚的目光落回到照片上那张英武的娃娃脸。
商业街某眼科诊所外
和“张自由”十分相像的一张娃娃脸,但要赖皮得多,绷得紧紧的,神情“视死如归”;头上扣着一顶破毡帽,脑后拖着一根小辫子——这显然不是那个张自由。
“走吧……算我求求你……你再这样跪下去,贝拉先生没法做生意了,我也要被炒鱿鱼的。”一个管家模样的老头儿哀求地说。
那张脸绷得更紧了,做作的表演更坚定,他跪在诊所外的台阶上。
街道上,好事者三三两两地围着。
老管家轰了人,转回来斥责地:“你这不是讹人吗,半个月了,你天天往这儿一跪,谁还敢进我们家诊所。人家贝拉先生是洋人,不兴这一套!”
娃娃脸一言不发,又使劲地绷了绷脸,脸僵得要抽筋,伸手揉揉脸,就是不理人。
老管家换了副硬面孔:“你再不走,我叫阿sir(警察)了!”
娃娃脸眼珠上翻,痞气十足地瞥了老管家一眼,显然不怕。
~男儿膝下有黄金’!”老管家真急了,“没见过你这么贱格的!就为了要打折……贝拉先生……”显然是主人来了,老管家顾不上他,奔向主人。
金丝边眼镜、三件套长西服、怀表链、礼帽、黑伞——标准的英国绅士,看着那娃娃脸,神情比老管家更无奈。
老管家跑到贝拉先生面前:“贝拉先生,我这就去叫阿Sir!”
“算了……”贝拉先生挥挥手,苦着脸,一口港味中文,“他大概是上帝派来考验我的同情心和耐心的吧。……你,起来吧。”贝拉先生走到娃娃脸面前。
P9-12
若说阅读是重温了一次曾经见过的美丽风景,那么,每当读着一部厚重而崭新的剧本,就好像是走进了一个此生未曾到达过的地方。因为太多的惊讶、赞叹,更需要试着投入自己的想象力,让故事的前因后果更为丰富,直到感觉自己已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一个角色。让自己演得心安,让观众相信,你不是你,或你就是你。
若把《十月围城》比喻是一棵树,那它无疑是一棵百年大树,站在茂密的树荫下,似乎可以不需要任何形容、任何联想,只需要安静地欣赏。看着粗壮的树干,延伸出错综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枝桠;一路从浅绿到深绿,层层叠叠的树叶建构出了不可思议的景象。甚至可以很有把握地知道,地底下的树根也绵延不断、一望无垠地生长着。
以这样的逻辑透析出剧本底层的背景和故事,这独特的魅力,实在无法言喻,让人着迷。
令我误以为是活在一百年前动荡的时代,我穿着粗布破衣拉着人力车,为了两块大洋,为了替自己心爱的女人凑足手术费,我拼了命地往前冲,误打误撞地成为千千万万革命人士之一,一头走到了革命队伍的最前方。我不再只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身边千千万万的陌生人放手一搏,不在乎成功不成功,或许会牺牲生命,也或许只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感。
有人认为影视作品只是提供了娱乐,陪伴了生活,但是当《十月围城》陪着大家成为夜晚餐桌上的讨论话题,让观众激动得不可言喻,就好像除了吃菜吃饭,也把剧中的正面能量给消化进了身体里面。戏里的抛头颅、洒热血是一种感动,自己的目标也就可以坚持不懈!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笑容,给予父母家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不同的人,做着不同的事,流传着这一股力量。
诠释这部作品,《十月围城》,让人启发了心灵。事在人为,换一个方法努力,换一种观念前行,或许就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生命视角。 钟汉良
2014年6月
《十月围城》对我们是个巨大的漩涡,创作时曾经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时隔一年半之后再看剧本,仍跟刚写完时一样,千言万语,难吐一字。创作就是创造一个与现实相关的平行世界,而任何感言或分析都只是有针对性地、从某个角度看待这个平行世界。人对自己所做的梦,鱼对映在石上的影子,说什么又有何益?
没的可说,但有的可做。在举世嚣嚣时沉思,在人影散乱时立志,埋头任事,咬牙苦撑。局外人看来或荒唐或悲壮,局内人则不然,自乐其乐,自苦其苦,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剧中阿四如此,李玉堂如此,秦少自如此,剧外我们也如此。
我们写的是历史,是传奇,是革命、家庭、爱情和成长,但又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其实是价值观以及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价值观既是认识,也是创作方法。价值观是一部戏的四梁八柱,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就是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所谓“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是因为我们都在其中。我们心疼剧中的每个人物,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所做所为都是对的。为了两块钱奔突跳跃的阿四,为了国家前途慷慨赴义的李重光,我们分不清谁更令我们感动和理解。阿四身上既有传统的忠孝仁义,也有现代社会公民的零星觉悟;唯其质朴混沌,更具可塑性和代入感,我们以他为主角,是希望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重建价值体系提供一个具体参照。
“君子不恃千万人之谀颂,而畏一二有识之窃笑”。我们远不是君子,听到对剧本的夸奖自然高兴,希望这些夸奖能为我们日后创作争取更大的空间和说话权——我们认为电视剧除了娱乐大众,还应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好故事的光芒应照亮现实,让我们的情感更正面更细腻,而不是相反。我们仰慕君子,所以更渴望听到对剧本的批评,鞭策自己继续努力,写出好戏。
感谢剧本策划林黎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故事和整个创作。
感谢项目总策划牟继红和制片人闫宇彤,没有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这个剧本会是另一种样子。
感谢恩师刘和平,没有跟着他苦苦学艺的那两年,就不会有创作这个剧本的底气和能力。
感谢导演鞠觉亮和邹集城,感谢所有演员,感谢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没有看到他们演绎和制作出的精彩成片,我们仍会缺乏出版剧本的勇气。
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更愉快地前行。
作者
2014年6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