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海平编著的《我国市场经济形成与演进中的特区模式研究》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从特区战略到功能区战略:特区模式的承继与转换”(项目编号:12YJC790134)、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llll)和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年)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66)研究成果。
本书从转型国家中市场经济形成的非均衡性来考察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得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式的研究结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概述
1.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2 研究内容概要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经济特区研究综述与特区相关思想的经典理论述评
2.1 经济特区相关研究述评
2.1.1 经济特区研究文献特征
2.1.2 特区意义与性质研究
2.1.3 经济特区理论范式研究
2.1.4 特区发展中问题的研究
2.1.5 特区的绩效与启示研究
2.2 经济特区相关思想的经典论述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对外开放和资本属性理论
2.2.2 列宁利用资本主义理论
2.2.3 毛泽东“学习外国、洋为中用”思想
2.2.4 邓小平与经济特区
第3章 市场经济形成中特区模式的属性
3.1 市场经济属性及形成理论对特区模式的启示
3.1.1 市场经济的性质与内涵
3.1.2 市场起源与原生市场
3.1.3 原生市场与市场起源理论对市场
经济形成的理论启示
3.2 转型、转型市场及特区模式的属性
3.2.1 转型经济与转型市场
3.2.2 转型市场的初始条件的理论解释
3.2.3 特区模式转型途径的理论解释
3.3 原生市场、转型市场与特区模式属性
第4章 特区模式的理论范式与科学纲领
4.1 经济学的科学纲领与理论范式的一般理论
4.2 特区模式理论范式
4.2.1 基于中国模式理论范式的启示
4.2.2 特区模式理论范式
第5章 特区模式的“诱致一跟进”模型
5.1 转型的均衡与非均衡理论
5.2 特区模式“诱致一跟进”模型
5.2.1 转型启动及方式的函数解释
5.2.2 Litwack—Qian模型的转型诱致
5.2.3 均衡战略、“黏胶效应”与转型路径
5.2.4 非均衡战略、“羊群效应”与转型跟进
5.3 转型中特区模式的现实修正
第6章 特区模式的行为主体及精神实质
6.1 特区模式行为主体
6.1.1 从政府到改革家精神的研究逻辑
6.1.2 转型中的国家政权和中央政府
6.1.3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
6.1.4 转型中的政府领导
6.2 特区模式下的改革家与改革家精神
6.2.1 特区模式改革家的性质
6.2.2 转型知识、思想解放与改革家的转型创新
6.2.3 改革家的集体学习与“干中学”
6.2.4 转型组织与改革家的转型行动
6.2.5 改革家精神的形成与构成要素
6.2.6 改革家与改革家群体
第7章 特区模式的功能载体:作为诱致极的经济特区
7.1 增长极理论对特区模式的解释
7.1.1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特区模式解释
7.1.2 区域增长极的区位性
7.1.3 增长极的形成解释
7.1.4 区域增长极的空间属性
7.2 特区模式的“诱致极”
7.2.1 特区作为诱致极的选择与定位
7.2.2 特区模式“诱致极”构建因素
7.3 特区“诱致极”的构建绩效
7.3.1 体制试验绩效
7.3.2 经济极化绩效
7.3.3 精神激励绩效
7.3.4 发展的绩效与有效性
7.4 特区“诱致极”的“诱致”
7.4.1 诱致与诱致型制度变迁
7.4.2 特区诱致极的诱致途径
第8章 特区模式的承继、转换与衍生
8.1 特区模式下的特区衍生体
8.1.1 特区的衍生
8.1.2 特区模式特区衍生谱系
8.2 特区模式转型的空间治理
8.2.1 治理与区域治理
8.2.2 特区模式区域治理特征
8.2.3 特区模式区域治理的时空路径
第9章 特区模式的问题、局限与收敛
9.1 特区模式问题与局限
9.2 特区模式科学纲领收敛
9.3 特区模式下特区发展收敛
9.3.1 特区的增长收敛
9.3.2 特区权重的收敛性
9.3.3 特区模式下市场化空间差异的收敛
9.3.4 特区模式特区发展差距收敛
第10章 结论与启示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