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49大撤退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林桶法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蒋介石赴台之原因与时机揭秘,国民党赴台前的种种部署与撤退计划制定内幕,蒋介石强弩之末的外交布局,政府机关、重要人士与文物迁台经历详情,漠漠千里急急行——人员迁台的场景与悲剧,1949大规模移民潮对台湾的冲击与影响……

《1949大撤退》作者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林桶法教授以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考证,解读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再现河山变色的大时代。

内容推荐

《1949大撤退》介绍了国民党去台前的部署与撤退计划、第三次下野、去台初期的反攻努力,以及政府各机关、重要文物的迁台经过详情,还有一百多万的外省人去台后,对台湾造成的冲击与影响等,是对台湾历史大变局的全景记录。

《1949大撤退》由林桶法所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战后国共内战

 一、战后国民党攻防的策略

 二、国民党军三大战役连续失败

第二章 蒋介石迁台前的部署与撤退计划

 一、迁台前的战略部署

 二、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撤退

第三章 蒋介石第三次下野一从南京到溪口

 一、下野的原因

 二、各方的态度

 三、与前两次下野的比较

第四章 蒋介石迁台——从溪口到台北

 一、溪口岁月

 二、选择迁台的原因

 三、何时决定来台

第五章 蒋介石迁台初期的反攻努力与复行视事

 一、迁台之初的反攻努力

 二、联络反共国家

 三、国民党部迁台与蒋介石复行视事

第六章 行政院迁台经过

 一、行宪后行政院的演变

 二、机关疏运计划

 三、从南京至广州

 四、从广州、重庆到台湾

第七章 政府机关迁台及其问题

 一、外交部及使节团

 二、资源委员会与招商局

 三、中央研究院

 四、机关迁移的问题

第八章 重要文物迁台经过

 一、运台前的准备

 二、分批运台的经过

 三、文物运台初期的保管与运台过程的检讨

第九章 人员迁台的途径与交通

 一、途径与交通

 二、迁台的票价

第十章 陌陌千里急急行——迁台的场景与悲剧

 一、上海码头

 二、渡台悲歌——太平轮事件

第十一章 学生迁台的个案——山东流亡学生

 一、流亡学生的困顿

 二、山东流亡中学生

 三、从广州到澎湖

第十二章 人员迂台数量

 一、人员迁台数量

 二、军队迁台数量

第十三章 人员迁台经过及抵台初期的观感

 一、人员迁台的经过

 二、谁知他乡变故乡——抵台之初的台湾印象

第十四章 台湾省因应逃难湖——入境管制措施

 一、实施入境管制的背景及目的

 二、实施的情形

 三、入境管制的意见

 四、施行后的问题及其影响

第十五章 人员迁台的性质与影响

 一、移垦与逃难——与明清时期汉人赴台的比较

 二、人员迁台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三、人员迁台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结论

附录

 附录一 台湾省出入境旅客登记暂行办法

 附录二 台湾省准许入境军公人员及旅客暂行办法

 附录三 入台军公人员及旅客注意

 附录四 一九四九年大事纪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三)金门撤退计划

一九四九年五月,当上海为中共所占之后,国民党军拟定“台湾防卫战及各项准备要纲”,不使台湾陷于孤立,务使长山岛、嵊泗列岛、舟山群岛及温州、福州、厦门、汕头等地沿海要点及岛屿,构成一个防卫整体,以掩护整补,准备反攻。在厦门及福州未陷共之前,国民党军未倚重金门的防卫。一九四九年八月中,福州失守,福州绥靖公署转移至厦门,原兼任厦门警备司令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李良荣,奉命移驻金门,负责金门的防卫。十月份,中共陈毅部企图进犯舟山群岛,叶飞率三个军欲图进占金门,陈诚令胡琏的第十九军驻金门接替第二十二团的防务。共军进攻金门发生古宁头战役,国民党军力挫共军,蒋介石对于汤恩伯在厦门之役的表现颇有微词,但对于金门之役的胜利认为是二年来第一次,对台湾的防务更可坚固无虑。金门本成为台湾的重要屏障,何以蒋又会兴起撤守的计划,与其后国共战局及美国对台的政策变化有关。

一九五〇年一月五日,美国杜鲁门发表,美国政府对于台湾的中国民党军队将不予军事援助或提供军事咨询,然随着韩国局势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严肃考虑太平洋安全及整体防御问题。由于舟山群岛紧急,国民党军十九军调援舟山,金门防务告紧,五月二十七日,胡琏成立“金门研究小组”,最后将决议呈蒋,希望调回第十九军或六十七军返金门防卫。六月六日,胡琏同时致函陈诚以金门防务为重,陈诚及蒋并无积极的响应。

六月二十五日韩战爆发,美国于二十八日派第七舰队协防台湾,共军大量向闽厦地区集中,当时分析有可能进攻金门、马祖等台湾离岛地区,是否要耗费大量军力守岛成为难题,当时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下辖第五军李运成:第一四师(尹俊)、第二00师(华心权)、第八七五师(王尧光)、第一三师(刘明奎);第一九军刘云瀚:第一八师(孟述美)、第四五师(劳声寰)、第一九六师(张定国)等部队。

美国方面,不论是国务院或来访的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Struble Arthur)都明确表示,第七舰队协防范围只在台、澎,金、马等离岛,不在其范围,金马撤守问题成为国民党军参谋本部的研究焦点。七月十八日,参谋本部召开会议,当时分为两方面的意见,一方面陈诚、王世杰及柯克(Charles Cooke,美籍顾问)主张暂缓把部队撤离;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周至柔主张应该撤离守军以保存实力。蒋以大陆失败的经验,认为当前国民党军攻势不能执行时,金门孤悬在外,不论增援或运补都很困难,而厦门及福州中共空军的威胁日增,如果不把部队撤出,恐以后来不及。周至柔则认为台湾全岛总预备队兵力弹药只有七个师,必须调回金马的精锐部队,对今后战事方有把握。

蒋后来裁示应把部队撤离,但要先知会麦克阿瑟将军,然此消息为美国驻台代表师枢安(Robert C Strong)所获知,师枢安于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告知外交部北美司长陈岱础,国民党军将于十天之内自金门撤退。二十三日,再向叶公超部长做口头声明,如果中共向台澎以外的岛屿进攻,美国将不参加其防卫,但美国政府绝不妨碍国民党军在各岛出发的防卫作战行动,可是也再度强调不支持国民党军轰炸大陆行动,美国第七舰队受命执行协防台湾的条件之一,即是“中华民国政府”必须停止向大陆攻击的海空军军事行动,如国民党军不履行此约定的条件,第七舰队将不协防台湾%。

蒋本来计划自金门撤军,因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及麦克阿瑟元帅的意见,而有所转变;美国拒绝国民党军参加韩战,蒋本来积极筹备到韩国访问麦克阿瑟,但麦帅并不希望此时节外生枝,蒋于日记上对此不以为意,并持续推动金门撤兵计划,七月七日的日记中提到:

麦,帅参长对余访韩访麦之举认为烦扰无礼,以其南韩军事失利显现其惊恐无措之神态。何世礼回台面告麦帅本人之意,且未因第七舰队司令来台变更其访台之决心。上午入府办公,指示至柔撤退金门之决心速作一切准备,加强台湾本岛之防务。

七月八日师枢安到台,蒋于七月九日与周至柔商讨金门是否撤防问题,认为师枢安到台湾后如金门随之撤退,则中共必以为美国限制国民党军范围不许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立足,则中共气势更张,故暂不决定。蒋仍主张速撤为最近重要之大事,但美国麦克阿瑟并未同意,美国柯克亦以为金门保卫于我利多而害少,故暂缓撤兵行动。

七月三十一日,麦克阿瑟赴台访问,蒋介石夫妇到机场迎接,下午四时,蒋与麦帅在“国防部”兵棋室举行第一次会议;八月一日,在第一宾馆举行第二次会议。这两次会议,出席者,“中华民国”方面除蒋介石之外,“行政院长”陈诚、“参谋总长”周至柔、“副总长”郭寄峤、次长萧毅肃、“海军总司令”桂永清、“陆军总司令”孙立人、“空军总司令”黄镇球、厅长侯腾,以及王世杰、沈昌焕、何世礼、顾问柯克,盟军总部出席者的有参谋长亚尔门将军(Edward M,Almond)、美国远东空军司令使崔特梅尔将军(George E,Stratemeyer)、远东舰队总司令裘爱将军(Charles Tumer Joy)、第七舰队司令史枢波将军等十六人,双方会谈气氛良好,且针对问题各自提出看法及解决之道。

此次双方会谈的重点大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美国如何协防台湾、二是金门防卫问题。仅就后者做说明,周至柔在第二次的会议中提到金门撤守的问题,周问:“金门防务可称坚强,士气亦高,我们已准备作战,惟最近共匪的行动如沿海集中船只、飞机场之修理与扩充及军队与炮兵之集中,均表示其全力攻打金门之企图与决心,在目前情形下,我不知是否应不顾一切坚持到底,抑或作其他的考虑。”麦克阿瑟元帅则回答:“金门的部署情形我知之不详,故不能表示任何建议,然而照军人之本能而言,则是‘丝毫也不放弃’,我相信周将军早就下决心,决策战斗到底,如果将军有撤退之意则早已为之。我以为周将军所问的,乃在美国是否将协助金门的防卫及美国是否将干预国民党军的行动,倘若如此,则我会表示我的意见,否则就实在没有讨论此事的必要。”周至柔再追问:“我们当然希望永远保持金门,因为金门是我方日后反攻大陆的跳板,欲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轰炸福州与厦门的共匪机场、攻击敌人在厦门及其他炮兵集中地点与军队调动等,如果我们不能这么做而等待敌人来攻,则我方会蒙受极大的牺牲。”麦克阿瑟除表示东京方面的态度对国民党军的处境甚为同情外,并没有直接回答撤守的问题。但蒋对于麦帅主动表达援助深表感谢,加以八月四日美军喷气式飞机进驻新竹机场及麦帅总部派其联络人员已到台湾。八月五日,蒋到军事会报讨论金门守撤问题,决定固守不撤,坚守金门已成为政策。

总之,在大陆地区国民党军逐渐撤退后,随着蒋介石在台复行视事,为确保台湾的安全,逐步从海南、舟山群岛撤军,除海南有部分部队有损失之外,总体而言是成功的,这些部队也成为后来守卫台、澎、金、马的重要种子部队。

P33-35

序言

过去有许多学者以一年为题出版专书。有些用无关紧要的一年为题,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有些则是讨论关键的一年,只是对关键年代的看法不同,如战后关键的年代有认为是一九四七年,有认为是一九四八年,有些认为是一九四九年。然而战后任何一年都可能是关键的年代,如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党在接收上出现许多弊端,复员工作不力,导致通货膨胀,引起民怨,一九四五年也可以说是关键的年代。因此战后任何一年都很重要,都是转折或关键的年代。

在这些年代中,一九四九年是最被关注的一年。有些学者如傅国涌以知识分子为题,有学者如张仁善写当时的中国社会。而且对于一九四九年的意义,两岸学者的看法显然不同,大陆学者田居俭谈到:这一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奠基的一年。”台湾学者吕芳上认为:“此期间一九四九年的变局……造成斯后半世纪海峡两岸的长期对峙,实是历史上的一大转折。”当年选择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梁漱溟提到:”我倒不主张由共产党把一些国民党人捉来审判治罪。事实上亦捉不到,而且,这样好像一切是非皆随胜败而定。”梁漱溟本来希望不要有“成王败寇”的观念,但当时确有许多人基于现实来评述国共的战局,将战争的责任推给国民党的腐败。一九四九年本来就是~个变动的年代,一个角落正在逃难,一个角落正在庆祝,更多的地区可能一如往常,很难以一个画面涵盖所有的事实,本书希望以大迁徙作为探索的重点。

虽然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投入日本投降后的研究,但仍有许多课题未被讨论。以一九四九年而言,蒋介石决定迁台的原因与时机?政府各部会迁台的经过?人员迁台的情形及其困境?一九四九年大迁徙的意义等,仅有一些文章触及这些课题的一部分,因此实有全面讨论之必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迁徙与逃难成为当时的特征之一。许多人因战争被迫迁徙或逃难,战后又是另一波的移民潮,一般民众回到原居地,在外征战的军人、打败者被遣返,胜利者光荣返乡,无论如何,许多地区在战后不久就恢复原来的秩序;但对中国而言,因国共内战的关系,再度兴起另一波的逃难或移民潮,其中重要的关键是国共内战国民党军的失败,国民党军在战后不论在人数或武器上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为何会失败?失败之后有大量的国民党军迁往台湾,这些部队,有认为是撤退或转进,有认为是崩溃大逃亡;当时军队有些从青岛到台湾,有些从上海、舟山群岛到台湾,有些从西南地区到越南,有些从东南地区到海南岛,有些暂留沿海或其他地区,最来又陆续到台湾,以此情形而言,部分国民党军确实是有计划的大撤退。那么,国民政府到底做了哪些撤退战略的部署?的确值得探讨。

一九四九年对蒋介石而言是一个关键的年代,这一年蒋第三次被逼下野,一月二十一日回到奉化溪口,四月二十四日离开溪口踏上去台湾的旅程。蒋介石在面对国共内战的关键时刻为何选择退往台湾?当解放军渡江之际,他可以像抗战时一样将所有重心迁至重庆,为何最后决定迁至台湾?这些问题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从日本投降到一九五0年年初,许多人员迁至台湾,人数到底是多少?这些人来台的原因及途径为何?也是本书研究关注的重点。

自撰写博士论文以来,我长期关注战后中国的课题,战后国民政府接收出现许多弊端,在许多课题上,不论是通货膨胀的问题或是中共的问题,都无法有效地处理,以致失去中国大陆的政权,本书继撰述《从接收到沦陷——战后平津地区接收工作之检讨》(东大图书公司,一九九七年)、《战后中国变局——以国民党为中心的探讨》(台湾商务印书馆,二00三年)之后,希望能以一专书探讨蒋介石暨政府机关与人员迁台的经过。

不论“中华民国”的政权分为二大阶段或者如张玉法院士所谈到的三个共和,一九四九年都是分裂点,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三十八年,在台湾至今已六十年,迁台后的“政府”与统治大陆时期的国民政府,有其断裂性与连贯性,一九四九年是政府的交替与再生。

本书以蒋介石暨政府机关与人民迁台等三大主轴探析其经过及其问题,针对这三大主轴分十五章进行探讨。

分别探讨几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国民政府在日本投降之后,在国际上为五强之列,国内到处欢欣鼓舞庆祝胜利,抗战期间中国的损失虽然惨重,但日本也留下相当庞大的资产,日本的企业及工厂亦有相当的基础,如果接收复员得当,将是国民政府发展及反共的资产,然而由于接收出现许多弊端,接收变成劫收,接收反而变成严重的累赘。国共两党自中共成立以来既合作也竞逐,合作只是手段,竞逐才是目的。在相互竞逐中,中共大部分处于劣势,但却赢得最后的胜利,其中的原因甚为复杂,军事的失败应是其中重要的关键,特别是三大战役,国共双方各自投入数百万人参与作战,死伤亦极为惨重,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为何7确实值得探讨。

其二,进入一九四九年,蒋介石有许多的选择,首先是为何决定第三次下野?其次是选择赴台,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渡江之前,蒋可以选择以广州或重庆作为其抗共的根据地,为何最后选择赴台?何时决定赴台?赴台前作了那些部署及努力?亦引发各界的关注。

其三,政府机关及重要文物方面,政府机关在蒋下野之前已做迁移的准备,是蒋授权还是战局的考虑?政府机关迁移的准备工作为何?为何不直接迁至台湾?政府机关先从南京到广州、再度迁移——从广州、重庆到台湾的经过及其问题为何?除政府机关外,故宫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等单位的重要文物迁台亦甚重要,文物在运台的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其四,有关人员迁台的部分,到底有多少人迁台?由于过去对于迁台人员人数的说法莫衷一是,从八十万到二百五十万人都有,当时人口统计,军籍不设入户籍,加以迁台的人数众多,统计资料数据未尽相同。本书从各项统计资料中探究较精确的人数,并叙述其迁台的途径与问题。

其五,人员迁台后成为台湾人口的重要结构之一,一九四五至一九五三年,是台湾历史上最短时间内涌入最多人的时期,这批人来自大陆各省,职业涵盖各阶层,有知识分子、商人、公教人员及一般民众,使台湾社会产生质变与量变,也带来许多的冲击与影响——有些影响较为直接而明显,有些则是潜移默化或延伸出来的影响,本书将分别加以讨论。

本书在数据方面尽量利用海峡两岸所典藏的档案,如“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行政院档案》、《资源委员会档案》、《台湾省政府档案》、《外交部档》、《石叟丛书》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朱家骅档案》、《王世杰档案》、《雷震档案》;国民党党史馆的《会议档案》;“国防部”史政编译室的《淞沪会战经过及经验教训报告书》;上海市档案馆的《太平轮事件档案》、《轮船公司档案》;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的《行政院档》、《招商局档案》;并参酌一些日记如《蒋介石日记》、《王世杰日记》、《吴忠信日记》、《竺可桢日记》等,及一些回忆录与口述历史。由于迁台人员人数甚多,且每个个案情形不同,虽尽量搜集这些迁台的回忆,仍难免有疏漏情形,因此尽量做归纳分析,以求说明当时迁台的轮廓。

经过六十年后如何看待一九四九年,从历史脉络而言,不应只停留在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思维上;不应只关注国共两党的观点。一九四九年的逃难潮为台湾注入新血,文化及社会都起了变化,新的移民精英,无疑对台湾是一股动力。许倬云在检讨一九四九年前中华民国结构上的缺失时提到:”这结构的上层在一九四九年移植于台湾,他们的人数很少,可是质量不差,我指的是农复会、台大、经济部,这些干才,他们在台湾能够发挥的功能却比大陆上好。”去台的将领成为巩固民主的力量,留在大陆的国民党军将领,则有不同的结局,国民党军将领陈长捷有一次谈到傅作义时说:“他自己在进行和平谈判,却叫我坚守,结果他成了起义将领,我成了战犯。”’张仁善在谈到当时留下的知识分子时提到:“单纯以拥护共产党、欢迎解放军、盼望民主自由等政治信念,推断一九四九年大批知识分子留在大陆的全部原因,也许最省事,历史往往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都是极佳的反思。

本书处理以上复杂的问题。许多细节部分或有未尽之处,但已尽力搜集相关资料,有些采疑则阙疑的态度,如军队撤退迁台的经过、黄金运台的问题,始终认为有许多地方未能全盘了解,加以篇幅有限,并未探讨:一九四九年距今已六十年,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让我们了解关键年代中的一些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