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与王葆心之死
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内鱼藻轩前的昆明湖,一代国学大师自杀了。对其死因,历来各种揣测与传说不断,有“遗老殉清说”、“殉文化信念说”、“性格悲剧说”、“罗振玉逼迫说”等等,一时间莫衷一是。还有一种说法,后来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而且被普遍认为对王国维死因的剖析较为客观完善,那就是梁启超提出的“枪毙学者刺激说”。
1927年6月14日,梁启超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他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叶平日为人本不自爱(学问却甚好),也还可说是有自取之道,王葆心是七十岁的老先生,在乡里德望甚重,只因通信有‘此间是地狱’一语,被暴徒拽出,极端箠辱,卒致之死地。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详见:《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这即是所谓“枪毙学者刺激说”的出处。
梁启超所言“枪毙学者”之事,历史上确有。1927年4月11日,在中共湖南省委领导的湖南人民第一次铲除反革命分子示威大会上,公审了曾被章太炎称为“读书种子”的叶德辉,此事轰动湖湘,震惊海内。当时,特别法庭宣布叶德辉犯有五条大罪,即:(一)前清时即仇视革新派,戊戌政变,残杀革命人物,为内幕主张之人;(二)充筹安会会长,称臣袁氏,促成袁氏称帝;(三)促成吴佩孚武力统一,并主张赵恒惕受北京任命;(四)万恶军阀迭予要职,利用其封建思想,发表封建之文字,为反动之宣传;(五)为省城著名反动派领袖及著名土豪劣绅。这五条大罪一判,他便非死不可,当天下午,叶德辉就被绑赴刑场执行枪决。
在叶德辉被枪毙之后的第52天,即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揣着一张写有“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纸条在颐和园沉湖自杀。这两位知名学者的非正常死亡,看起来真如梁启超所言,的确有某种时空上的感应与关联。那么,王葆心之死呢?是否真那么凑巧,是在1927年上半年被枪毙的呢?
据考,近代的确有一位学者叫王葆心,字季芗,号晦堂,又号青坨老人,湖北罗田人。王氏生于1868年,是著名的方志学专家。王氏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博洽之名闻于省内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应诏入京,在学部、礼部任职,并兼任京师大学堂、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教习。1912年返鄂任革命实录馆总纂,翌年赴长沙任湖南官书报局总纂。1917年再次入京,任教育部编审、京师图书馆总纂兼北京大学教授。1922年返鄂任武昌高等师范教授,时值湖北国学馆成立,又应聘任馆长。梁启超所言“两湖学者”,王氏与叶德辉倒也都符合这一身份。但王氏并没有死于1927年,也不是被枪毙的,而是病逝于1944年,享年77岁。
据考,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王葆心应聘为教授。1934年,任湖北省通志馆总纂。抗战爆发后,举家返迁罗田故里,直至1944年病逝。王氏一生著述宏富,据统计有一百几十种,涉及经学、史学、文学、方志学、西学等领域。王氏逝世后,其早年知交董必武曾撰挽联云:“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善始善终的地方学者,与梁启超信中所言之“王葆心”,似乎并无关联。
无独有偶,王国维的弟子徐中舒在其所撰《王静安先生传》中,提到了一位被枪毙的“武昌王葆生”,似乎坐实了这桩“命案”。他写道:“先是长沙叶德辉,武昌王葆生,均以宿学为暴徒枪杀于湘鄂。及奉军战败于河南,北京震恐,以为革命军旦夕即至。其平昔与党人政见不合者,皆相率引避。先生……又深鉴于叶、王等之被执受辱,遂于民国十六年六月二日愤而自沉云。”(《王静安先生传》,《东方杂志》第二十四卷第十三号,1927年7月。)文中提到的“王葆生”与“王葆心”仅一字之差,难道另有其人?通过查证20世纪20年代的两湖学界,并没有一位能与“王葆心”同称作“宿学”的“王葆生”存在。更大的可能是杂志印制中误排,将“心”字误作了“生”字。此文中的“王葆生”乃“王葆心”误排而成,实际上仍然是指梁启超信中所提到的那个王葆心。但问题是,时任湖北国学馆馆长的王葆心,怎么就传言被活生生的被枪毙了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国维自杀之后,“枪毙学者刺激说”中所说的叶、王二人,还曾出现在同时代一些与王国维无甚交往,也并不以此说来附会王国维之死的学者笔下。这就让王葆心被枪毙的说法看似更为逼真,让人怀疑同时代湖北学界是否真有同名的第二个“王葆心”了。当时,任教于沈阳文学专校的辽宁人金毓黻,就在日记中明确记载了叶、王二人被枪毙的事件。在1927年5月1日的日记中,他写道:“长沙共产党处老儒叶德辉以极刑。叶公居乡好干预公事,颇乏令望,故为党人所衔。”5月3日,金毓黻又录入了湖南特别法庭枪决叶德辉罪状布告,并记道:“同日枪决者尚有俞诰庆、徐国梁二人。叶为前清进士,俞为举人,年皆在六十以外。徐身世未详。”6月8日又记道:“自南中倡公产学说,整军北上,席卷江汉,声势汹涌,而湖南北之学者,多见刃于党人,如长沙叶氏、武昌王氏(忘其名)其尤著者也。”(详见金毓黻:《静晤室日记》第3册,辽沈书社,1993年。)金氏也在日记中将“忘其名”的武昌王氏与叶德辉相提并论;显然,此人一定是王葆心了。那么,为什么在同时代学人口中、笔下,会以讹传讹,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王葆心“枪毙”了呢?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