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说的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乘胜围攻樊城。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劝曹仁逃跑,曹仁一度犹豫不决,甚至考虑放弃樊城。这时,满宠详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力劝曹仁坚守。曹仁听了满宠之言,把自己的坐骑沉人河中,表达了决不弃城而逃的决心,并与军队盟誓,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不久,援军到来,满宠力战杀退敌兵,立下大功。关羽也因后方被吴军偷袭,败走麦城,最终被俘而死。
这一战,满宠胸怀全局,对敌我双方的形势判断准确,而且对战场的天气、地理了如指掌,多谋善断,对最终取得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自古不乏智谋百出的军事家,但像满宠这样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决战沙场的却并不多见。满宠的作战对象主要是东吴,数十年间,东吴多次出兵进攻魏地,都被满宠打退。因为满宠处处都能料敌机先,所以东吴的很多进攻往往都被消弥于无形。这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公元230年,满宠被授命为征东将军,统率各路兵马。这年十二月,孙权扬言出兵进攻合肥,满宠积极准备反击,命令各路军马迅速在合肥集结。等集结完毕,孙权却领兵退回了。于是皇帝下诏停止备战,遣还军马。但满宠认为,东吴军队无缘无故撤回,一定有诈。可能是想用退兵的假象来迷惑人,让我军停止集结,然后趁我军不备再突然袭击。于是满宠仍然小心防备。10多天后,孙权果然杀了个回马枪,但看到满宠战备森严,只得再次退兵而去。
三国时期的合肥是军事重镇,合肥城在长江淮河之间,又紧挨巢湖,因为东吴兵善于水战,所以合肥就成了东吴争夺的首选目标,曾在这里发动10余次战役。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233年,满宠在旧城西30里的地方另筑“合肥新城”。不久,孙权又出兵围攻合肥新城,但因为新城离江湖很远,他的船队停泊了20多天不敢下船。满宠说,孙权带领军队到这里来,如果连船都不敢下就太胆小了,他一定会带兵上岸炫耀一番,以显示实力。于是悄悄派了6000人,埋伏在隐蔽处,等待吴兵行动。不久,孙权果然上岸炫耀,满宠军趁机突袭,吴兵被杀得大败。
这两个战例虽然都不大,但从中可以看出,满宠对敌方大将的心理把握非常准确。
公元231年,东吴有一个将领叫孙布,他派人向当时的扬州刺史王凌送信求降,并且说:道路太远,怕不能安全到达,请求派兵迎接。王凌把求降信给满宠看,并请求带兵马去迎接。满宠认为这肯定是诈降,就不给王凌派兵,并且替王凌回信说:“你能弃邪归顺,值得嘉奖。现在我也想派兵去迎接,但考虑到如果派去的兵太少,就不能很好地接应你;而如果派的兵太多,就会因目标太大而泄露机密。希望你好好筹划这件事,随机应变平安到来。”不久,满宠有事入朝,临走时安排留守的官员说:“如果王凌想前去迎接,一定不要给他派兵。”王凌没有兵马,只派了一个将领带着自己的步兵七百人去迎接,果然被东吴诈降的人杀得死伤过半。
从以上这些战役可以看出,满宠在大战中屡屡作出正确判断,可谓“料敌如神,不输孔明”。究其原因,一是他熟谙兵书,运用自如;二是他对敌我双方兵力、战势了然于胸,知己知彼;三是他注重地理、地势、气象、心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满宠的评价是“立志刚毅,勇而有谋”,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这里有个对比,就是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并不高,仅仅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诸葛亮长于谋略,带兵打仗并不是他的长项。陈寿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把两人的长短都说得很清楚。
公元238年,满宠年纪已经很大了,就离开前线,被任命为太尉,这是分管军事的最高职位。4年后去世。
满宠一生战功显赫,身居高位,但是他为官不治产业,生活俭约,家无余财,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称赞。
P306-307
金乡是一个注重文化的地方,在经济发展、物阜民殷的今天,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就更高了。为了普及金乡的历史文化,满足群众的高品位需求,201lg-11月初,金乡电视台开设了“金乡文化大讲堂”栏目,介绍金乡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繁荣璀璨的文化。
这一节目推出之后,受到了广大金乡市民的喜爱,很多观众打来电话,希望能有书面材料仔细品读。为了满足观众的这一需要,现在把讲稿整理成《金乡史话》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把所有音像资料挂网。
《金乡史话》主要介绍了金乡的悠久历史、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和文物古迹等,是一部简明而通俗的“金乡史”。《金乡史话》虽然通俗易懂,但并非“戏说”,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传承历史、解读历史。山阳书院自2011年11月恢复以来,一直在全力研究金乡历史,发现了很多原来不为金乡人所知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金乡历史。“养在深闺人未识”,只有把这些史料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推介出去,才能满足金乡人对文化的需求,才能提高金乡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录制“文化大讲堂”时,因为有时间的限制,很多内容都不能展开介绍。在整理成书时,又进一步收录了很多相关史料,以方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内容。
《金乡史话》基本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上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下到清朝结束。个别内容如《万福之河》,也涉及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全书涉及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基本反映出了金乡历史的全貌。最后的结语还对金乡的现状作了简要介绍。
《金乡史话》一共44节,文字量不是太大,但内容极为丰富。这部书的出版发行,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帮助。如原文化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给予很多关爱并亲自题写书名,文化部彭世团先生给予很多支持和帮助;在录制电视节目时,金乡县电视台秦伟等同志精心制作,为节目增色不少;在整理文稿时,山阳书院的李德渠、刘双保、刘朋、任小行、席永立等同志付出了很大精力,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李英渠 2012年12月
文化是人类的血脉和灵魂。
历史是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一个地方的历史就是这个地方文化的记忆和年轮。
金乡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区,她是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一个近体支脉,她更多更旺盛地流淌着母亲的血液。她有据可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她的土地上曾生活着我们最早的会蚕桑缫丝和垂钓的先民,并历经沧桑巨变都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书写历史。她是中华文明基因图谱中最古老、最坚韧、最亮丽的一部分。
所以挖掘整理金乡的历史文化,也是在梳理民族的细胞,分析古老文明的染色体。
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应该根植于人民大众并继承和发展,以形成良性的文化生态。文化之海波澜浩瀚,本书据地方电视节目“金乡文化大讲堂”整理而成,以大众化浅表的内容居多,掬水观涛力之难及,但一息映春、一叶知秋,愿这一掬一叶能带给您些许的延思与暇想,能让您听到历史长河的一丝风信和水音……
李英渠
2012年8月
李英渠编著的《金乡史话(上下)》主要介绍了金乡的悠久历史、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和文物古迹等,是一部简明而通俗的“金乡史”。《金乡史话(上下)》虽然通俗易懂,但并非“戏说”,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传承历史、解读历史。
金乡县隶属山东省济宁市,历史悠久,距今约万年前金乡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古人类,建县历史约2000年。在金乡,涌现出许多人物,如范式、王粲、檀道济、杨汉章;曾发生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如焚书坑儒、少康酿酒;先后发掘出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骨器和青铜礼器,发现了柱洞遗迹和夯土遗迹。由李英渠编著的《金乡史话(上下)》全面、深入地介绍了金乡,从新时器时代到当代的各个时期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和文物古迹等。从典籍文献中引出金乡历史痕迹,从民间传说中深化人文意味,从考古文物中再现社会原貌,立体呈现金乡全貌。此书力求展现金乡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历史意蕴、优良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