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茶香》是詹罗九教授的最新力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品。书的上半部分为回忆录,记录了詹老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下半部分是詹老习茶、业茶、品茶的体会,退休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詹老的茶痴三部曲《无梦茶山行》、《茶旅春秋》、《茶香书香》是改革开放来中国茶叶巨变的真实写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香茶香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詹罗九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书香茶香》是詹罗九教授的最新力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品。书的上半部分为回忆录,记录了詹老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下半部分是詹老习茶、业茶、品茶的体会,退休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詹老的茶痴三部曲《无梦茶山行》、《茶旅春秋》、《茶香书香》是改革开放来中国茶叶巨变的真实写照。 内容推荐 这本《书香茶香》为著名茶学教授詹罗九所著,内容包括往事、亲情、人生、杂感。其中不少篇章案涉及茶事。有些内容虽与茶关系不大,但对于茶事工作者来说亦有一定启迪。 《书香茶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上篇 回忆录 前言 一、往事 1.故乡啊故乡 2.江淮农村印象——1964-1966年参加农村“四清”运动的回忆 3.佳茗似佳人 可遇不可求 4.中国茶区行踪和对茶业的感悟 5.我为老师们评职称 6.房子 7.孩子 8.票子 二、亲情 1.妈妈的印象 2.我的父亲 3.父辈们 4.西坑外婆家 5.石山外婆和舅舅们 6.我的姑妈和表弟 7.大妹和妹夫 8.艾芝 9.继母 三、人生 1.童年的回忆 2.中学生活 3.大学四年 附录:人生的一段真实记录——1958年下放劳动日记 4.进入社会 5.“文革”十年 6.我的学术春天 下篇 札记 前言 四、读书 1.已知的未知——读《未知主导这个世界》(《读者》2008年18期)有感 2.儒教和“文革”——解读任继愈 3.智商教育就业 4.茶业经济的特质——读《祁门红茶业经济之研究》 五、说茶 1.书香·茶香——中华茶文化讲座之三 2.仙寓情思 3.祁门红茶——中国红茶后起之秀 4.我说雾里青 5.茶的风味 6.中国十大名茶——六安瓜片简介 7.茶叶消费文化——中华茶文化讲座之四 8.岳西翠兰茶?序 9.对话詹罗九:在“知其所以然”中破局——对7万家茶场与一家立顿的再思考 10.关于茶业经济和茶文化问题——两位好事茶人的对话 11.仙寓山中生态茶 12.太平猴魁的“奇迹” 六、游记 1.鼓山游记 2.钱江外滩遐想- 3.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4.奥运(2008)北京行 5.武夷山旅行日记 6.徽杭四日 7.与北京大学师生的茶文化交流 8.金陵茶缘 9.大江南北六月天 10.武汉探亲记 11.一梦到中州会友“和茶趣” 12.新春到太平规划茶产业 13.三月到十字又上敬亭山 14.昌瑞山麓清东陵 15.重阳登高游处岭 16.以茶会友南京游 七、杂感 1.多元社会与社会和谐 2.我说投机 3.我看GDP 4.熟人社会 5.古徽州的山村风水文化 6.写作三件宝 7.学会用电脑写文章 8.少上网多读书勤写作 9.光头是我的名片 10.我骑电驴 11.吴觉老是个茶人 12.还历史一个真实 13.勺园往事 14.文理分科与素质教育 15.“过学死”与教育制度改革 16.胃 17.大山村的农民朋友 18.学者李诚 后记 试读章节 1974年,专程去福建茶区调研学习,经福州、又返回南平,在市农业局,停留了一下,收集资料。再转到建瓯、建阳的闽北乌龙、水仙、白茶产区调研。在崇安县城郊武夷山茶场,由于停留时间较长,上了几趟武夷山,还从星村漂流了“九曲”,跑遍了武夷山水和茶山。与建瓯茶厂一位技术干部的同学,县农业局的黄某家,一泡武夷毛蟹,终于意会了碧水丹山武夷茶“岩骨花香”的“岩韵”真谛。从此我对山水人文茶韵的感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在大坑九龙窠第一次见到大红袍茶树,在这里有一岩下小屋,长年守护大红袍的老人十分热情,搬来木梯,一位厦门口岸来的年轻人,登岩参观,折了一枝茶梢,老人见了,大发雷霆,还是口岸黄经理出面,说了一大堆好话,才平息这场风波。如果不是当年武夷山民的精心护理,今天就可能无处寻踪了。2005年再上武夷山,询问当年的护茶老人,已不在人世间。大红袍景观也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了。“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一个金字招牌。 在武夷山与陈慧春老师会合后,又一同去了安溪县,在农业局黄志农校友(农业部58届培训班)那里,品尝了铁观音、黄金桂、木瓜、奇兰等正宗乌龙茶,感悟了“观音韵”,此后几十年,再也没有这样的口福了。经厦门、汕头、广州口岸,英德茶场返回,历时月余。 在广州口岸赵鸣慧老师(复旦大学51届同窗)陪同我们,去了广州北郊的普洱茶加工厂。 在汕头碰上两件难事,一是问去汕头茶叶公司的路,市民因听不懂普通话而拒绝,最后还是一卖报老人指的路,车站到公司,十分钟路程,却折腾了近一小时。二是住宿十分困难,好在事先有约,我还是在旅社大堂桌上过了一宿。 1975年,与同事杨建成,皖南农学院进修教师董水根、童宗寿一行四人,于4月初从沙河集动身,先去了广东英德红星茶场,因这年3月下旬寒流直达岭南,英德茶场低洼地块茶园的云南大叶种受冻,叶片全部脱落,茶叶生产季节推迟,决定先去广州口岸学习调研。 在广州口岸,听罗其祜老技师讲述了许多茶事。还去了北郊的白云山茶场,巧遇广州市园林局上山检查工作的局长,他用车子送我们上山游览,参观了一处山岙里的高级别墅,据说当年的三国四方会议就在这里开的,在白云山公园,局长请我们吃了工作餐,一碟全肥的冻猪肉,仍记忆犹新。 后来又返回英德红星茶场,还去了英德华侨茶场。再经广州转汽车去汕头。汕头茶叶公司,花五六个小时,才为我们解决了住宿问题,据说还是通过熟人关系,才人住海关招待所,房价每客5角。去了潮州凤凰镇,在这里巧遇广东茶叶所的刘佩娥老师(与陈慧春老师都是复旦大学茶学51届),还和该所一帮年青人上了乌岽山(凤凰单丛原产地)。大开眼界,第一次亲眼看妇女们在大茶树上采茶。这里人工栽培的高大茶树,单株丛栽。茶丛大的,树高近10米,占地面积几十平方米。“茶园栽培模式”的概念由此萌生。 从汕头经漳州到厦门口岸,住鼓浪屿对岸的鹭江大厦,吃冬瓜汤做菜的清苦伙食。游览鼓浪屿时,在日光岩照了一张黑白照片,寄回家中,伯母见我消瘦疲惫的容貌,还淌了眼泪。在口岸茶厂参观乌龙茶烘焙的功夫,对茶叶“火功”又有了新的理解。 来到闽南乌龙茶重点产区安溪县,去一生产队茶厂和一家民政部门办的茶场参观了生产现场。当年安溪县城和厦门一样,市容一片凋零。 取道鹰厦铁路北上,经南平,到了建瓯、建阳、松溪的闽北乌龙和白茶产区,建瓯茶厂当年是武夷岩茶、闽北乌龙茶、白茶的精制茶厂,出口产品多集中在此加工。在松溪郑墩,参观了生产大队白茶加工厂,这里仍是实行大队核算,生产和生活都安排得很好。 这次到崇安县,在城郊武夷山茶场和晒布岩下的武夷山茶叶实验场又亲历了岩茶制造。还去了武夷山深山处的桐木关,调研小种红茶。 桐木关地处武夷山脉腹地,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当地山民多以原始的竹瓦木屋为居,据说还有原始的杉木林,径粗多有一人难合抱者。我们住在当年外国传教士居住的一座“小洋房”,据当地人说,洋人来这里是传播西方的天主教文化,我看与物种资源可能有关。当年不通公路的桐木关,人员和物资的出入,十分困难,为什么舍易求难,偏看好这穷乡僻壤呢? 离开崇安,越分水关到上饶,乘夜车经株洲到长沙,去了东郊的湖南农学院茶叶系。继续北上,到湘鄂边境的湖北赵李桥茶厂,参观老青茶产制。茶厂有一条全自动的老青砖生产线。这里是中国老青砖、米砖主产地,历史悠久。1863俄商洋行曾在羊楼洞(赵李桥附近)设立砖茶厂,为外资在中国的最早茶叶加工企业。 返回岳阳,去了洞庭君山。小岛距岳阳12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海拔仅60多米。但自古到今,君山名垂千古。唐·刘禹锡有:“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宋·黄庭坚有:“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P41-43 序言 过了古稀之年,健康每况愈下。清风明月,闲云孤鹤。抚今思昔,岁月如流。忆旧事,怀故人,念乡土。人生并非都是梦,往事亦不皆如烟。 2007年7月23日忘年交曹利群先生来信,并附《<人生旅途回眸>读后》一文,信中说:“铁四局我那老乡前辈,80多岁了,写了个回忆录,特地交给我看。看后感慨较多,写了个读后感,附后,请您指正。您若有空,也可写个回忆录,人生经验记录下来成为历史,还是颇具意义。您写好后,可以装订,也可找个出版社出版。”对于他的建议,我完全认同。于是就开始了回顾、构思、动笔。 时间就是生命。若干个24小时累加起来就是一个人几十年命运的轨迹。跌荡浮沉,悲欢离合。回忆录写的,都是随着岁月流失仍印象深刻的人生轶事,在心底已烙上印记的故土乡情。就像江河中的矶滩,崇山上的峰峦,历尽沧桑,依然如故。 静思往昔,浮想联翩。写作过程中,思念与乡愁跃然纸上,辛酸与内疚不能自已,以泪洗面亦屡有发生。但是,人生路上关键的几步,没有误入歧途,陷入误区,也叫人理正心安,自得逍遥。 忆人忆事,写实写虚,抒发情感,提升事理,是笔者自定的回忆录撰写凡例。然而,许多往事的是非曲直,已多有共识,不用我多费笔墨。一些至今仍争长论短的历史,笔者也说不出一二三。 十多万字的回忆录,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本着“多一些思考,集几分智慧”的要求,对文字翻来覆去,反复推敲,修改润色,直到自己满意。当然也还有词不达意和行文平庸之处,但已是黔驴技穷。如果能给晚辈们留下点有益的人生财富,也就没有白费功夫。 少年时,乡村就是我的世界。斗转星移,今日的世界已成了人类的乡村。霭峰屹立,霭水长流。故乡的孩子们已经听不懂老一辈人的故事。儿孙们对爷爷的唠叨,早已有几分厌倦。 回忆过去,面向未来,老朽更愿意聆听后生们述说风情万千的中国崛起故事! 昨夜风雨催花落,明年牡丹别样红。 2009年11月8日 20lO年1月5日修改 后记 《书香·茶香》可能是我人生的“收盘”之作了。嗣后,如果脑子活动仍停不下来,还要写写BLOG。 一辈子给社会留下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努力了、奋斗了、留下来了。 《书香·茶香》上篇是回忆录,下篇是札记,都分别写了前言。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回忆录”不是“实录”,多是脑子里存储信息的“再输出”,其中有史料可查的多查对了,仅仅凭回忆撰写的,时间、地点即可能有误,甚至张冠李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竹筒倒豆子”,脑子里“存储”的都“下载”了,有错无假。至于是善、是恶,是美、是丑,历史是一杆“公道秤”。 读书、教书、写书,是我的职业。习茶、业茶、品茶,是我的专业。几年前我置了一方“书香茶香以书会友以茶会友”橡皮图章,把读书、品茶、会友,作为我退休后的生活情趣和人生价值取向。《书香·茶香》与已经出版的《无梦茶山行》、《茶旅春秋》就是这些行为与思考的记录。可称为《梦·旅·香》——茶痴三部曲。 天方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持续赞助文化类公益活动,旨在为文化建设尽一点企业的社会责任,难能可贵。本书的彩色插页,收编了雾里青新安读书月等文化活动的照片。 最后要感谢中国农业出版社穆祥桐先生,这是他编辑的我的第六本书了。 詹罗九 2011元日于石台茶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