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秦地烟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玉明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玉明编著的这本《秦地烟云》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张家川先秦文化的广播电视文学作品。书稿通过全面揭示张家川秦地历史文化遗存,激发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张家川的信心。该书史料比较翔实,主题明确,语言优美。对宣传推介张家川、了解张家川有较好的宣传作用。

内容推荐

《秦地烟云》这本作品是经过李玉明先生多年实地考察、探寻、搜集和整理有关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的。

《秦地烟云》这本书旨在全面揭示张家川秦地历史文化遗存,凭借张家川县域内水草资源丰富,群众善养畜、贩皮毛、搞加工的传统优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清真食品天然品质、清真品格的独特资源。

目录

周室赐姓封秦邑

秦国第一座“都城”——秦邑

华夏第一县——邦县

陇右第一门——弓门寨

威震陇右白起堡

成就霸业第一路——关陇道

马家塬——秦戎文化之神秘面纱

秦风古韵——张家川秦戎文化

后记

试读章节

马家塬墓葬遗址展示给世人的是一种新的墓葬形式,规模之大、级别之高非常罕见。在1号墓和3号墓中发现高档礼仪车乘十辆,做工繁缛、髹漆艳丽、用料奢华、美轮美奂、车轮及车辆侧板均以金、银、铜、玛瑙、釉陶串珠、贝壳及贴金银铁饰等装饰,车厢侧板上还有铜质大角羊、银箔质大角羊、金箔质虎等动物饰件及金铜泡镶嵌。车轮轮径1.6米,前挡板两面均为彩绘漆,并有饕餮图案,连车轴、车辐条也为彩绘漆制。所有葬车富丽堂皇,极尽奢华,国内罕见,无一不让人们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华气派满怀感叹,对墓主人的身份充满好奇!从考古角度看,车乘制度是中原文化的一大特征,葬车装饰精美、无明显使用痕迹,当为礼仪所用,有中原周文化信息;琉璃器传统上不是中国本土所产,应是中亚文化;大角羊及其他动物形饰件明显是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而红夹砂铲足鬲则为当时生活在陇右的戎人遗存。

一个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既有对其他先行文化的变革和继承,又有对与之同时周边文化的借鉴、吸收与融合,这就决定了考古学文化内涵所呈现的面貌不会是单纯的,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它的来源也不会是单一的,往往是多重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陆续发掘之后,引起国内秦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有学者认为,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里陵。因为秦人的墓葬一般认为有三处,其一就是秦始皇陵即东陵;其二就是位于礼县大堡子山的西陵;至于秦人的另一处墓葬里陵究竟在哪里?考古学界至今都没有足够的证据。也有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墓主人为战国晚期秦人统治下的羌族或者戎族首领。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陇右一带历史上是先秦、戎、狄交汇的地区,先秦人的活动中心长期在甘肃礼县及周边地区,与西戎相互穿插生产生活、错居通婚。为了争夺水草和领地,秦戎战争不断,持续了多年,随着秦非子养马有功被封为附庸,继而建秦邑于张家川县瓦泉村一带,才逐步征服了周边的戎族,自非子、秦仲、庄公、襄公至文公三年这五代秦王的120余年中,秦与西戎斗争的同时也在寻求拓展,并将封地拓展延伸东至秦家塬,西达秦安,南到清水,与天水、礼县相连,在这条线上均有先秦墓葬出土,而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就属礼县大堡子山和张家川秦邑西北10公里处的马家塬。一个都邑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个是水源,一个就是陵区。可以推断:马家塬墓葬群也许是秦非子至襄公期间秦王及王室贵族的墓地。非子自封邑而跻身于贵族行列,也开始学习借鉴周礼制,以诸侯身份渐渐现身于春秋列国;另外,从政治上怀柔策略的角度看,在秦戎斗争的历史中,大骆娶申侯之女而生大成,这个与政治有关的秦戎之间的联姻,或许就是马家塬墓葬中出现中原、戎狄、北方草原、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成因。在那个战乱的部落时代,秦人与戎联娴,戎人也与北方草原、西域各部族联姻,大多是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这样就形成了以某个民族为中心的多民族相互通婚的亲缘网络,互赠礼品或者丧葬时送陪葬礼品是正常的吊唁往来,在墓葬文化信息中出现“戎化”倾向和“周式化”风格以及多种文化信息,在风俗文化上出现相互吸收、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合乎周礼而超越周礼的墓葬方式便是当时边缘部族文化的特点。而陇右地处偏僻又有关山阻隔,远离镐京,周王室鞭长莫及,这种超乎礼制的墓葬方式也是周王室不知道也管不了的现实。先秦人由于长期与戎狄争斗,养成了好大喜功、无拘无束、霸道而又宽容,高傲而又不羁,骁勇善战的性格特点。有句成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按照秦人的性格和礼制,秦人绝对不会允许戎人首领贵族在距离秦邑西北不足十公里,自家的封地内堂而皇之占有大片墓地的。

P91-92

序言

张家川古称阿阳,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北,东接陕西省陇县,南临清水,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境内有莽莽关山广袤的天然牧场,山清林岫、水草丰美,自然资源丰富。

张家川历史悠久,文化遗迹丰富,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各文化类型遗址遍布全县境内。为先秦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尤其是马家塬战国墓地考古发现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揭开了秦戎文化的历史断档。先秦部族在张家川县活动至少有620年的历史,遗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存,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马家塬战国墓葬群、华夏第一县——邦县(恭门)、秦第一座“都邑”——秦邑(瓦泉)、秦国第一条路——关陇道(秦家塬)、最早的秦长城防御体系(弓门寨)等“四个第一”。

近年来,各地重视历史文化建设,许多人文历史遗存资源被竞相争取并注册。文化资源,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拥有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一样不可再生,是一种宣传信息资源、社会资源,储备和开发这些资源,就会轻松、生动地展示和见证一个地区的文明与发展,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整理开发县域人文历史资源,以此提升张家川的厚重感和知名度。张家川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礼,既有西北人民的豪放粗犷,更兼渭水文化的委婉文雅。笔者经过多年的考察探寻、搜集整理资料,以纪录片语言和框架、相应的文史图片资料,撰写了这部比较全面系统反映张家川先秦文化的广播电视文学作品《秦地烟云》,旨在全面揭示张家川秦地历史文化遗存,凭借张家川县域内水草资源丰富,群众善养畜、贩皮毛、搞加工的传统优势,和张家川回族清真食品天然品质、清真品格的独特资源。用先秦文化的点滴传承宣传推介张家川。在宣传思想领域打造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国西部清真食品城、中国西部皮毛城、中国西部皮毛保税监管部、中国西部陇东南畜牧大县”的长远战略,从历史渊源上提升民族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全县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张家川。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张家川县广播电视台 李玉明

2012.12.6

后记

收藏之路,不是一个简单的拥有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应该是在把玩中去感悟其中沧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次偶然的收藏经历,在陇右关山一带,在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马家塬战国墓群周边,馆藏着的和散落于民间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凤鸟纹、龙纹、鹿纹、虎豹纹、牛羊纹等牌饰、饰件,那些看起来不屑一顾的青铜碎片,似乎隐含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印记和符号,刻画着远古时期某些群体精神层面的成长历程。多年来的工作阅历和潜心的资料积累,激发了我探寻、整理那段历史的好奇心,那些依然存在着的或者随开发建设即将消失的尘封已久的苍白的遗迹,似乎时刻提醒着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去记录她、追寻她、开发她,使她焕发和彰显一个地域曾经的文明与辉煌。

源于对历史文化的执著与热爱,忙里偷闲查阅史料,调查了解民俗风物,多次实地考察县域内历史遗迹遗存,凭着对家乡的热爱与深情厚谊,整理撰写了这些文字,并非专业研究,对于博大精深的张家川秦戎文化而言,仅仅算是管中窥豹,冰山一角。

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张家川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有幸得到了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研究院杨文炯博士的指导和斧正;乡土文化工作者、张家川县恭门镇文化站站长王成科给予了不懈的鼓励和鞭策;县文化广播影视局党委书记、县文物局局长孙志平、县民族博物馆文博工作者马明远、马悦、王文斌提供相关资料图片并帮助史料佐证;县委宣传部新闻网站工作人员马小龙、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广告2班学员李扬拍摄图片。

感谢张家川广播电视台全体员工对我工作的鼎力支持,才让我能忙里偷闲完成这些文字。

真挚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支持我的人!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专业研究工作者,因此本书记录历史的方式在融合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同时,凭着自己一鳞半爪的实物史料,更多地放纵着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深知自己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唯恐“一叶障目”了秦戎文化之伟岸,自知缪误、遗漏颇多。不妥之处,希望各位历史学专家老师给予诚恳的批评与深深的谅解!

最后,谨以这份薄礼献给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六十年华诞!真诚祝福我的家乡;政通人和,团结进步,与国同辉!

2013年4月于张家川墨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