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话连篇(从专业经理人到专业领导者)》编著者费致修。
这是一本领导者的救命守则,也是一本剖析职场、管理、经营的救命宝典。以理性的解析、感性的渗透,带点有趣的口吻,让你手拿职场照妖镜,看清经营管理大小事!费话连篇」字字珠玑,引导读者赢得人格、赢得人生,进而赢得成就;这些超越职场的珍贵体悟,都是作者走过人生风雨后,发现不该被抛弃的重要追求;而这些体悟正是决定一个领导者伟大的关键。这本书,将是引爆你思索「领导」真义的全新开始!「费话连篇」留住了一份珍贵的领导气度,为领导统御竖立大家风范;因为「领导」和我们想得不一样!
《费话连篇(从专业经理人到专业领导者)》编著者费致修。
别的书,教你当好一个领导者,这本书,教你将领导者变伟大!
《费话连篇(从专业经理人到专业领导者)》字字珠玑,引导读者赢得人格、赢得人生,进而赢得成就;这些超越职场的珍贵感悟,都是作者走过人生风雨后,发现不该被抛弃的重要追求;而这些感悟正是决定一个领导者伟大的关键。
本书从领导者的内在修为起步,带领读者一窥人才管理、经营盲点、供应链管理及经营的智慧。读完这本书,会有一阵悸动留在你的心中;不但是对领导工作有了更深了解,也会开始对一份领导气度深深佩服!
T公司管理层终于作了个明智的决定,与其自己半吊子的经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如让专业公司来搞。于是在第七个年头,跟国际品牌P公司合作,成立了独立的一个饮料公司,而我们这个汽水厂也跟着并入了这个新的合资企业。设备、员工、客户、品牌又再一次转手,脱离了T公司直营体系,导入了跨国饮料企业的专业经营模式。老实说,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变化,T公司丢掉了包袱、P公司接收了滩头阵地,.省了血淋淋的登陆作战,而汽水部员工也找到了行业的专家来领导,有了明确的方向。那时候工厂员工都很振奋,这下子轮到我们发威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距离十年大限,还剩下不到四年,这次经营模式的改变,也成了十年之内唯一一次企图改变命运的努力。
英雄末路
合资公司做了很多起死回生的努力,聘请顶尖人才、推出强势品牌、改换包装、引进一流的广告策略,邀请迈克尔·杰克逊来开演唱会,重新规划全区域的销售和物流体系,工厂制程依国际标准重设,使我们水平大升、眼界大开,也学到了汽水该是怎么做、怎么卖的。以前那个“摸索经营”的魔咒,已经完全消失。
可惜市场萎缩和限制生产这两个魔咒还在,而且变本加厉。以前T公司是知道市场在变化,要迎合消费者去改变产品组合的。只不过这开发新产品的工作该由饮料部来做,你汽水部本本分分地做汽水吧。而现在的P公司,却认为只有自己品牌的汽水才是千秋万世,什么运动饮料、果汁、水和茶都是路边的野花,登不了大雅之堂的过眼烟云,不值得多花心思。为了集中火力,甚至把玻璃公司和T公司原来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的旧品牌都全部撤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在干掉竞争对手之前,先干掉了自己的同盟军。
两年下来,销量增长有限,却因为成本的大幅增加,导致亏损金额成倍加大。双方股东都不满意,把首任的洋人老总辞退,调来了一位日裔美国人。无巧不成书,同时间T公司开始扩张大陆市场,要把我上层的老厂长升去武汉当总经理,整间工厂的担子就交给了我。
厂长在离开之前告诉我:“情况不乐观,你要多费心!这群老弟兄都跟了我快二十年,以后就拜托你了。他们个个都四、五十岁,又都有家累,能不让他们背井离乡,就尽可能帮忙吧!”我诺诺连声,其实跟这帮员工相处七八年,不用他说,我心里也是这么盘算。
于是,合资公司的管理层变成了包括日裔总经理和我在内的新团队。我们都知道这个团队的任务是要突破现状,通过改变找一条生路,不完成任务只有死路一条,只不过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改变,也没有机会作改变。
十年之中,我们研究了不少消费者有机会喜欢的新产品,到头来都因为怕得罪饮料部,怕市场风险大,怕生产设备投资而选择了放弃。所以十年后工厂能够生产的东西还跟十年前一样,那么,我们有什么权利去跟人家谈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价值观?败军之将,若是曾经奋战过,还可以谈勇,怕的是不战而屈!
那是1993年7月,距离十年大限只剩一年半。
挣扎
上任的头半年,我几近疯狂的到处找寻可能的新工厂地点,首要条件是要方便员工,不能太远。我跑遍了周围几十里的工厂用地,跟财务作了十几份可行性分析。所有的结果都指向一个结论:以当时的价格,我们根本买不起地,既使买了地,也没钱为自己盖一个工厂。唯一的可能,是我们再去租一个厂房以减少迁厂成本,但那也意味着,以后可能还会有第二个十年大限!
同一时间,为了降低费用,合资公司大幅度减少了市场投资,但也造成销量下滑,亏损加剧。整个经营状况陷入了困境,做和不做结果都是一样一一亏损。人员的流失也越来越严重,经过八年的效率提升,产量虽翻倍,工厂人数却从原来的一百来人降至五十三人。销售方面,看到苗头不对自然流失走了一大半。整个公司笼罩着海啸来临前的宁静的气氛,所有的员工都在等着我们管理团队的动作,告诉他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终于,我找到了一个最可行的迁厂方案,地点适中、有现有厂房、空间够大,最好的是这个厂房还有其他的非碳酸饮料生产线,让我们有机会生产早该生产的无汽饮料!迁厂费用虽然高得吓人,但几乎已经是没法再降了。皇天不负苦心人,我感觉松了一口气,并把我的提案交给了日裔总经理,请他提报董事会。
我从2009年夏天开始,就注册了博客,谈谈对一些事情的经验和看法。四年下来,累积了不少文章和支持我的粉丝。在家人朋友的鼓励下,我把它们重新整理、付梓发行,作为我前半生职场经验的总结,交予下一代的企业领导者,以期代代相传。
其实那时酝酿了好久,我才想清楚要用这个博客表达什么,我有什么东西值得别人了解,我有什么经验是可以分享并帮助他人的。如果这个博客讲的尽是废话,那我所做的只不过是浪费自己时间去做一些事来浪费别人的时间罢了,罪大恶极!
总而言之一句话,我博客的宗旨是什么?
于是我给自己做了总结:几十年,生活上乏善可陈,没任何专长,不会任何运动,不懂得吃,也不会玩,不是个好老爸,倒是个懒老公。唯一比较“曲折离奇”的,大概只有我的职场经历。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中国台湾苗栗的一家五金工厂操作冲床,后来进入名列岛内十大幸福企业榜首的统一企业当工程师、厂长。十四年后,进入可口可乐系统的太古饮料集团,历任台湾地区工厂的设备总监、市场及销售总监。而后去了大陆,先后在浙江及广东的工厂里作地区总经理,又去了中国香港,担任集团供应链总经理,最后成为了供应全中国无汽饮料的集团首席执行官。
这段历程,让我有机会经历不同的工作,穿行五大洲,体验不一样的价值观,接触不同类型的企业文化,领导不同背景、籍贯、专业的人,“管理复杂的多样化”成为我每时每刻的状态。我曾经这样自我介绍过:“我是中国台湾人,在英国公司工作,常驻中国大陆,销售美国的产品!”
然而,在这么多的“不同”、“差异”中过了几十年,我慢慢体会到了它们之间存在的“同”。有些事情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有些错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有些观念上的误区,使大家都曾同样地付出代价,深受其害。
犯同样错误的人前赴后继,历史不断地再重复!而更令我吃惊的是:学校和培训公司的教材,有着大把大把的理论和案例,但对每个人工作上的帮助却十分有限。
为什么他们不能教导我们正确的思维模式,好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为什么他们所能提供的职场案例,是那么远离现实、不切实际?每次当我在公司内外演讲,列举自己的经验心得时,总是能得到非常大的反响。为什么学校和培训公司不能教同样的事呢?我的经验对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帮助?
后来我明白了,学校教授的是基本烹饪,培训公司提供的是快餐,对有些人这些也就够了,但对急速成长的青年,迈向巅峰的选手,这些则是远远不够的。依照个人状况有计划地配餐,才能提供给他们最丰富全面的营养。
职场中急速成长的青年,和迈向巅峰的选手,指的自然就是那些中高阶层的经理人。担任部门主管后,他们往往会摸索一段时间。有的失败后原地踏步一辈子;有的侥幸成功,更上一层楼成为公司领导层,却又面临了同样的尴尬——原来的本事派不上用场,又要再摸索!
这些人,需要的是一个有经验的营养师,帮他们视状况配餐,使他们永远保持最佳状态,提早成为公司下一代领导者。工作学校和培训公司都做不来这份叫做“领导者教练”或“职场导师”的工作,而最有机会做好这份工作的,就是公司上一代的领导者。
我能布施的地方在这里!成为“职场导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志向,正是我给下半生所定下的个人目标。
答案有了!我可以用这个博客讲述了三十多年的职场生涯,将累积的点点滴滴智慧传给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地区、数以万计的后起之秀,希望能帮他们少浪费点时间,早点成功,及早上位。
这次重新汇编,我也将三十几篇文章,依照“传道,授业,解惑”的范畴加以分类,让它们回归原始意义。
“传道篇”是总结几十年间从我的师傅、上司、同事、对手以及自己身上学到的智慧,重点讲述领导者应该有的自我修炼。“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授业篇”是阐述任何一个组织里都常有的现象,指出它们的迷失,希望能帮读者少走弯路,从“专业经理人”轻松转变成“专业领导者”。公司里各种官僚主义和流程塑造出来的酱缸文化比比皆是,通过从更高层面观察得出的全局观,经理人应该一方面可以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可以有容乃大。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解惑篇”偏向于分析对公司经营影响最大,但又最少有人能全盘了解的产销问题、供应问题和策略设计问题。可能不达到一定高度,很多人不能理解,这也是我最希望跟读者持续互动的问题。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所以,总结我的宗旨,就是分享三十年来游走四方的职场经验,从本土公司机台操作工到跨国企业总经理,一路走来累积的酸甜苦辣。谈谈人生价值、领导理念、管理心得和专业技巧,希望能帮“专业经理人”成功成长为“专业领导者”。
倘能为下一代的企业领导者提供些微小的帮助,则余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