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记》;《凉州白塔寺》;《桫椤歌》;《1976年春节的雪》;《瑞雪图》;《回家过年》;《除夕》;《伊人》;《蜜蜡》;《从北京机场进城道中》;《再见》;《韩佐寨的月光》;《墓前》;《地质博物馆》;《陶瓶》;《惦念》;《我不懂得大海》……《古马的诗》收录甘肃诗歌八骏之一古马自201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马的诗/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古马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滇池记》;《凉州白塔寺》;《桫椤歌》;《1976年春节的雪》;《瑞雪图》;《回家过年》;《除夕》;《伊人》;《蜜蜡》;《从北京机场进城道中》;《再见》;《韩佐寨的月光》;《墓前》;《地质博物馆》;《陶瓶》;《惦念》;《我不懂得大海》……《古马的诗》收录甘肃诗歌八骏之一古马自201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中的精彩之作。 内容推荐 《古马的诗》为《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丛书之一种。《古马的诗》收录甘肃诗歌八骏之一古马自2010年以来创作的作品中的精彩之作,同时也收录他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或发表的部分精品诗作。这些诗作,全面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掌控,对生活的深入领悟,意向丰满,主旨清晰。 目录 诗人印象/一往而深 旁白 云雀与虎 寄自丝绸之路某个古代驿站的八封私信 黄昏,听远处传来打铁的声音 青海的草 蒙古马 南风:献给田野的鲜花 罗布林卡的落叶 露宿草原 大雨 光和影的剪辑:大地湾遗址 四行诗 我捡到一枚汉代五铢钱 倒淌河小镇 苜蓿 说给石雕菩萨的话 香日德 把青海湖的祝福送给你 雪景 等待一个人送来树苗 忘记 西安 破冰 黄昏谣 幽燕歌 诞生 冻土 紧抱一枚松果 西凉月光小曲 夜雨 古渡落日 西凉短歌 生羊皮之歌 在俄博 秋日私语 来临 春天 失眠 恐惧的梦 鲜桃 出神 轻歌 两匹马的山谷 赤壁 东湖记 旅夜 乾陵诗 黄河之晨:采砂船 煨桑 过华清宫 劈柴垛 山旅书 寒禽戏 祈愿 玛曲谣 倾诉 雁滩花鸟鱼市场 盐碱地 来世 西夏王陵 再谒苏小小墓 阿拉善 阿拉善颂歌 2010年10月,和儿子在山丹马场 南国雪村 古雪 最后的景象 江南小景 花鸟草木篇 布谷 梅庄 放大镜 同情 水上 往事 邓通村商周遗址 崆峒山小记 蜘蛛 清晨的果园 浴室之歌 旧地 诗二首 聂耳墓 滇池记 凉州白塔寺 桫椤歌 1976年春节的雪 瑞雪图 回家过年 除夕 伊人 蜜蜡 从北京机场进城道中 再见 韩佐寨的月光 墓前 地质博物馆 陶瓶 惦念 我不懂得大海 偈:山寺 秋思 待月 炭山岭 天堂小镇 今日 黄昏牧场 盐场堡小谣曲 大河源 主要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这样的诗,会叫我们想起我们过去曾经有过的诗。叫人觉出身下的泥土大地,千万年来依旧在滋养万物,春种秋收。这样的泥土大地也滋润了当下一个诗人古马的诗歌。尽管古马也有其他一些诗歌,一些颇具现代性的诗,但是他的根是在这里的,既在古典的文脉里绵延,也在生生不息的民间泥土里“取”着自己的“蜜”。 诗歌评论家陈仲义在评论古马诗歌的时候指出:“依偎母语的源头,是一种带露水的原汁原味,鲜润的、富有朝气的萌生。它与枯老、衰颓无缘。古马的源头特色,不啻立足于地域风土,还深入遥远的诉求。他不独守同一个‘傍晚’,而是更善于返回幽邈的源头,探求原在的金木水火土,创造奇崛意象,这些意象熔铸着古意、古韵,又不失当下情致。” 已经离世的韩作荣先生对古马的诗歌给予由衷的赞赏。韩作荣指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马的写作渐近成熟,目前已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诗人,并开拓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最容易流俗的创作途径,即将中国古典诗词、民歌谣曲的神韵与西方现代诗的元素融于一体,营造出独特的‘西风古马’的诗境,这在西部、在中国,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来。” 我在意古马这样一些诗人。我十分恐怖那些我不知道来源的诗歌。我无法分辨也不愿意分辨它们的本来面目。与其那样,我不如去读国外翻译过来的诗,因为我确定地知道那些诗歌的来源。我可以慢慢去了解那些异乡的诗歌背景,渐渐和那些原本陌生的诗歌相识、相知,直到它们进入我的内心,或者是无奈地渐渐远去。我没有能留住它们,这或者缘于我自己,或者缘于它们本身的异质的“敌意”。作为一个诗人,就某种程度上讲,既需要阅读的“宽”,也需要有自己的“窄”。必然的排斥,意味着在某些地方浸淫的“深”。 古马的读书,可能就是具备了这样的深入的。我也恐怖那些据说是无书不读、无书不知的人,这也有如一个可以爱上任何女子的男子,哪里会有令人唏嘘的真情。古马的读书,从一定角度说,有其单纯性。这种单纯性或者也可以说是某种持续不断的“线性”的坚韧——笔直地朝向一个方向。我亦一直以为,读书有若干种,有泛读、精读,有随心而遇的读书,也有读与不读。我没有专门和古马讨论过读书,但是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读与不读的选择其实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古马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他的诗学审美和他的诗歌的走向。 古马读书的记忆力则是令人羡慕的,闲时在一起,许多古典诗人的作品他是可以脱口而出的。这种脱口而出必定是烂熟于心,成为他内心的影响——他的某些诗歌就是古典诗歌的悄然也玄妙的“转换”和“翻新”。你会觉得他的某些诗歌里有些什么似曾相识,却叫人感觉更为有力的,但是找不出来直接的渊源,而这正是他的诗歌所为人看重的“转化”和“翻新”的能力。 也许他的读书没有我如此之杂,但是在中国古典诗歌、欧美诗歌甚至一些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是极为重要的小国家的诗人作品的阅读上,古马都极为用心。我每每乱读,随心所欲,许多的诗歌新信息是经由他转述给我的,而我也乐得如此。之后寻觅到那些诗歌去读的时候,很少会失望。一个热心痴迷于阅读的人,一个不断发现的人,他在诗歌上的活力是可想而知的。中国诗坛,如果有一个所谓的诗坛的话,“风水轮流转”,一茬一茬诗人(或者本来就不能称为诗人的所谓“诗人”)凋零太快。诗歌创作需要天才,至少是需要天分,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持久的努力,努力吸收养分(同质和异质)的持久,有开创性的持久。这样的诗人,在诗坛不多。古马初期阶段的诗歌,我是读过的,而他近些年,在写诗二十年之后的近些年,则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不仅短诗,在长诗领域,也有自己的建树,这才是难得的。 我甚至以为,古马可能是那种一直能写到生命最后的诗人。那样,才是完整的诗人的一生。那些戛然而止的诗人,甚至是天才式的流星一闪的诗人,总是会叫人觉得遗憾。 古马这些年也开始研习中国古代的散文,比如叶天廖的《甲行日注》一则:“今漂摇孑处,西风片片吹,雨敲纸窗,但听松涛声,在屋顶上,如千斛蟹汤湔沸,羁怀旅况,一往而深。”这样的文字,耳濡目染,也许能从另一个侧面进入古马的诗歌,成为他诗歌的另一个舒宽的隐秘来源。那种奇异的文字,潜伏着的力量,今已绝迹。最要紧的是,这样的文字里面有真正的文人气,而这正是当下文人内心的缺失。所谓“风骨”,此即是。 古马亦好食好酒好歌。他在《我的饮食读书》中写道:“我出生于武威凉州。这里在古代是边地,是匈奴人、吐蕃人、西夏人长期游牧的地方。我是汉人,但我有着异族嗜好血肉的特点。饭桌上没肉,便觉没什么可吃。我青年离家到天津游学,以后在兰州参加工作。无论何时,只要回家,我父母就提前煮好羊肉,哪怕半夜回来,羊肉锅也在火上咕嘟着,肉香大老远就挤出门缝迎上前来。” 好食好酒,亦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古马亦自诩:“少时读够水浒》,读到阮小五的话‘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每每以为是自己心声。及长之后,好结交讲义气,舍命陪君子,时常醉去。” 我每每厌恶在酒桌上弄虚之人。不过一盏酒,饮便饮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一盏酒而推三阻四的人,尤其男人,令人无奈。古马兴之所至的时候,是全无心机的。饮便饮,歌便歌。 张岱说,一为文人,写文章就怎么也想写好,这脾气改不了,不由己。他的话是:“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古马亦是那样的人,于诗之孜孜以求,每每令人感动。一个这样的诗人,哪里会没有好诗。P2-5 序言 在中国,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到达第三十个年头,有“三十而立”的说法,意为一个人事业有成,可以立得住了。人如此,事物也是如此。屈指算来,成立于上世纪1984年7月1日甘肃省文学院的前身——甘肃省文联文学专业创作组,到今年已30岁了。 “三十而立”,对于甘肃省文学院来说,应该是一个充满自信的表白。而此前推出的《天马横空——甘肃文学八骏图文志》,以及这两套由第三届“小说八骏”和首届“诗歌八骏”16位作家、诗人精品单行本组成的《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丛书,正是甘肃省文学院这一自信表白的有力注释。 本世纪初,也就是甘肃省文学院20岁的时候。以服务中青年作家为己任的甘肃省文学院,在全国文联和作协系统文学院中率先提出“拆除篱墙,开放办院”理念,强力推行集荣誉作家、专业作家和签约作家服务机制于一院的“一院三制”体制,搭建甘肃文学最高学术平台“甘肃文学论坛”,推动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打造甘肃文学文化创意品牌,建设精锐文学陇军队伍,一时风生水起,为文学界所关注。在此思路之下,2005年9月7日,在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和甘肃省财政厅的给力支持下,甘肃省文学院与《上海文学》杂志、《文学报》两家文学媒体联手,成功地举办了“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文学交流活动,在国内乃至国外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次活动,堪称一次东西部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语报纸《世界日报》,当年10月25日以《古有七剑下天山.今说八骏走上海》为题,分上下两篇的整版篇幅全程报道了中国文坛这一历史性的年度盛事。而中国社科院的《中国文坛纪事》《中国文情报告》等书也将其列为年度文坛大事。此后,在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浙江省作家协会、甘肃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和《文学报》《文艺报》《当代作家》《飞天》《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星星》《诗潮》《西部》《上海文学》《诗江南》《大河》《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上海)等媒体阶段性的倾力支持之下,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财政厅和甘肃省文学院上下一心,扬鞭催马.相继又在2008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推出了两届“甘肃小说八骏”、一届“甘肃诗歌八骏”和一届“甘肃儿童文学八骏”四个方阵。这一历时10年交叉性的系列文学交流、推介活动,先后向全国推出40人次甘肃实力小说家、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使“小说八骏”、“诗歌八骏”和“儿童文学八骏”成为中国文坛著名的文化创意品牌。其中,“甘肃小说八骏”被《文学报》在其创刊30周年和建国60周年之际评为“影响中国文坛的那些人”。而由此集合的“甘肃文学八骏”作家队伍,则被甘肃省委、省政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强省战略列为“十个一文艺精品”工程之“一支文学劲旅”,接力领跑文学陇军,可谓春风得意,成果丰硕。 在一个很物质的时代,文学有可能像一个民族的血液一样奔腾潜流。但绝对不会消失。这应该是一个铁的定律。在“甘肃文学八骏”还没有出现之前,有论者说甘肃文学已接近当代中国文学的临界点,那么“甘肃文学八骏”的奔腾而出,则标志着甘肃文学已驰越了这一困扰几代甘肃作家文学理想的精神焦虑。这一巨大的事业成果,显示了甘肃文学在全省文化建设中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位置。因此,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在21世纪初甘肃的文化进程中,文学一直活着,作家始终存在,并为甘肃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份积极的正能量。无需讳言,这应该是甘肃宣传文化战线和广大作家们引以为自豪的事情。 而由此相继推出的《天马横空——甘肃文学八骏图文志》和《文学陇军八骏金品典藏》丛书,则是甘肃上下、里外合力共同铸就这一辉煌的全景式图文大志和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必将为历史所珍藏。 骏者,良马也。出土于西凉大地的“铜奔马”,令人联想,显为中国的旅游标志,天下闻名,诉说着不尽的历史传奇。可以说,甘肃为骏马和天马的故乡。我们相信,寓意于此且代表着西部文学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的“甘肃文学八骏”,必将在当代中国文学辽阔的原野上展开万马奔腾的壮丽画面,为复兴之路上的大梦中国谱写一支神采飞扬的天马畅想曲。 编者 2014年3月5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